淺談新海誠《天氣之子》中的角色曲線發展與影像意義

2020-09-05 老葉點評

《天氣之子》上映不久便突破百億日圓票房,不但在日本喜獲佳績,在中國地區亦大獲好評。自上一套作品《你的名字。》開始,新海誠便嘗試走向與以往不一樣的風格,從《秒速5釐米》以及《言葉之庭》裡所描繪的,無法跨越距離或道德界線的戀愛,直至《你的名字》大膽結合日本傳統文化、神話、科幻及距離等元素,在時空的阻隔下仍努力尋求突破、重圓的戀愛。種種嶄新的故事元素和細膩的劇情處理,可見新海誠正不斷嘗試和突破。而《天氣之子》於結構和格調上都與《你的名字。》相似,音樂監製也找回樂隊RADWIMPS主理,製作上看似採取踏實且保守的方向,然而,其故事所表達的意涵卻比以往更大膽,比《你的名字。》更觸發大眾共鳴。

事實上從《天氣之子》的小說後記得知,新海誠在構思《天氣之子》時,便深受大眾對《你的名字。》的批評影響,曾對種種斥責的言論感到顧忌,但正如他在後記中的自白:「『電影不是學校的教科書』。/我要使用和教科書不同的語言、和政治家不同的語言、和評論家不同的語言來談,要以不同於道德或教育的標準來寫故事。」足見新海誠的決心和自信,更因此相信,故事主角帆高的經歷正正反映新海誠的創作心路歷程。觀影前,筆者曾以為《天氣之子》是探討人類和氣候變遷等議題的電影,觀影后隨即發現這是一套極為私密的故事,背後所展現的議題值得深思。這裡,筆者將主要探討電影內容,並嘗試結合小說文本輔助,讓各位一再細味這個關於成長和選擇的《天氣之子》。

出走不過是為了得到喘息的空間

電影開場是男主角帆高以倒敘式的獨白進入,以線性敘事結構記述帆高在東京闖蕩的經歷。直至中段,才插入女主角陽菜的獨白,補充她成為晴女的經過。劇情發展簡單,不像《你的名字。》般擺轉結構。而我們看見新海誠在每一套新作品裡,都會在電影技術或劇本上作出新嘗試和挑戰,但一如以往的,新海誠都會嘗試在影像裡滲入文學元素,以文學引典的手法為劇情作概括、引入、甚至伏筆之用,為作品注入文學的力量。

然而,有別於《言葉之庭》及《你的名字。》,《天氣之子》在引典方面則稍為失色,雖然電影和小說都有舉出《麥田裡的守望者》,以展示帆高出走的想法,但畢竟對劇情沒有直接性的推動,不像前兩作直接引用《萬葉集》的詩句作劇情引導和伏筆,相較下《麥田裡的守望者》於劇情的份量便不如《萬葉集》般重要。

而《天氣之子》更多是使用象徵和隱喻,利用畫面和分鏡剪接處理角色心境和故事狀態,此舉無疑能夠為角色添色,也使故事所展現的意義更深刻。在NEWS23電臺小川彩佳對新海誠的專訪裡,新海誠表示設定大雨朦朧的天氣時,人們將無法判斷或深入了解他人的內心,加上新宿這急速的城市特性,人們對於彼此的交流的欲望便更低,也因此更能突顯主角帆高的失氧和被排斥感。故此,《天氣之子》從世界觀的設定上,便有意營造一個不利角色的環境,繼而從畫面上下功夫,由驟雨頻繁的東京帶來的壓抑、憂鬱,以至帆高出走、成長所面對的難關,深刻地呈現角色和世界的衝突。


就在前往東京渡輪上,一場暴雨來襲,正當各人都在迴避時,帆高卻滿臉期待地迎接。至於為何帆高會作出如此奇怪的舉動,新海誠於訪談裡解答是因為「解脫」。電影雖然沒有詳述帆高為何離家出走,小說裡提供的線索相對較多,足以暗示帆高在小島上挨過家暴,但電影裡只見前往東京的帆高傷痕累累,臉上裹著大大小小的膠布,相對下角色的背景模糊了許多。

電影在模糊角色背景下將更聚焦帆高當下的選擇、行動來呈現本色。故事裡帆高正處於青春期,反叛、迷惘等成長特徵隨故事發展逐漸浮現,「解脫」這場戲正是出於帆高當下的意識。逃離那讓他感到窒息的家庭及小島,渡輪正靠近的東京是他展開新生的第一步,固然樂此不疲。而這場戲也設於電影較早的段落,早早為電影主角打開「反抗」的主題。


往後電影大部分時間都把視角聚焦在帆高身上,記錄帆高發掘自我價值的過程。從一開始了無方向,餓著肚子四處找工作,飽受挫敗、迷惘、失落等情緒,直至找到安身之地——須賀的辦公室,開始漸漸得到安全感,承擔責任並重拾自信,順著眼前僅有的方向,前行。也在帆高結識女主角陽菜(擁有呼喚晴天的能力)後,帆高表示不再感到窒息,原因是他已成功確立了自己的目標——留在東京裡安穩地發展。這一路以來的劇情鋪排不正是呈現青少年成長的必經階段嗎?由迷惘、挫敗裡站起來,確立自己的人生方向,這一切鋪排都是為了呈現出角色正處於「成長」,並以那些青春期的尷尬劇情增加觀眾投入角色的同理心。

當然,《天氣之子》前大半段的節奏如同散步,劇情平鋪直敘,像按著設定好的時間點產生變化。而角色對白多數流於日常對話,難以讓觀眾深入了解角色。這方面小說則比較好,裡頭不時轉換人稱視角,記錄配角們對帆高的看法。而且,配角自身的背景和心路歷程也作了充分補充,這不但有利呈現帆高的角色曲線(Character Arc),配角們的心情轉變也呈現得更為複雜。但即便如此,電影後半的節奏也開始漸入佳境,精警的對白也頻頻浮出,加上畫面和配樂搭救,電影展現的《天氣之子》也毫不遜色。


談到角色曲線,有趣的是這故事的主人公帆高是屬於平面曲線(The Flat Arc),其意味著角色在故事裡只學會了新的技能或觀點,其內在價值觀或外在行動並沒有顯著的成長,角色本身從一開始便握著故事的真理。讀者們或許會疑惑,主角沒有在故事裡作出改變,故事不就變得平淡無奇了嗎?這不是關於成長的故事嗎?其實,帆高真正的成長就是堅守自己的信念。

為了喘息而出走沒有錯,帆高從剛抵達東京時便不斷思考應否回家,而下一秒便自白:「我真的不想再回去那個地方了。」心情游離於不安與迷惘。到後來觀照自己,確立自己所想得到的,知道風險仍願意冒險,確定自己心中之物正是他的最大成長。同時,處於平面曲線(The Flat Arc)的帆高也透過自身的魅力引發其他角色的成長,圭介(帆高的上司)正是其中之一。



觀照過去和現在,帆高與圭介的替身關係

帆高與圭介是對很有趣的「替身」,電影透過比對二人的經歷與角色曲線,呈現成年人與未成年人的社會意識。所謂「替身」,又稱「疊影」,是小說常用的人物描寫手法,透過設疊兩個外在與內在相似的角色,繼而對比並突出其有別之處,尤其強調相似情況下角色們所作出的選擇,從而鮮明立體化其小說角色。在羅伯特.羅傑斯的《文學中之替身》(A Psychoanalytic Study of the Double in Literature)中便有「顯性替身」與「隱性替身」之判別。「顯性替身」指的是外在相似,如相貌、衣著、動作等,一看便能猜到兩者必有所關聯;「隱性替身」則是兩者的內在相似,如家庭背景、經歷、個性等無法及時察覺的共同特徵,隨著故事發展將慢慢放大共同特徵,形成比照。於《天氣之子》裡,帆高與圭介便是明顯的「隱性替身」關係。

帆高像圭介,夏美(圭介的外甥)在故事裡曾多次指出。圭介同樣是年少離家,獨自到東京生活,談了場認真的戀愛並誕下女兒,而妻子卻不幸地因意外離世,說到這裡不難察覺須賀圭介這角色的前半人生與帆高甚為相似。新海誠刻意把兩道相似的影子連在一起,並安排以上司與下屬這種具指導性的關係,順其自然地衍生一種成年人把經驗、價值觀傳承給下一代的幻覺。然而,如上述主角帆高握著平面曲線,圭介於故事裡所傳授的大多是生活技能和社會觀點,縱使圭介在知道帆高被警察通緝時,嘗試闡述自己作為成年人所認同的價值觀予帆高,帆高也不加理會,皆因帆高已下定決心,不惜放棄得到別人理解,也要登上廢置大廈的頂部,找回消失的陽菜。而這決心亦打動了圭介,促使圭介於最後緊急關頭倒戈,幫助帆高從警察追捕中掙脫。


圭介的角色曲線正是由他意識到「謊言」開始產生變化。在《創造角色曲線》一書裡,「謊言」即角色於故事裡所相信的價值,而「謊言」的價值正是與故事所主張的「真理」價值相對。如同夏美在小說裡形容,圭介外表裝作一個無賴、什麼事情也無所謂的樣子,其實內裡是個既膽小又規規矩矩的人。好像一般踏入社會的成年人,圭介於大多事情都選擇中規中矩,跟隨大多數人們的意向作選擇,不願為少數意向的選擇付上代價。「一般來說,自己的生活當然比別人重要吧?」,「大家都一樣,某人為了某件事犧牲,社會才會運轉下去。總是會有背負起吃虧角色的人,只是平常看不見而已。」在與夏美討論放棄帆高以及陽菜作為晴女的代價時,不論電影還是小說,都能從畫面或對白裡感受到圭介的愧疚,以「一般來說」和犧牲小我的想法來說服自己所選擇的一切都理所當然。這時的圭介仍沉浸在故事的「謊言」——被極致的道德規限、以社會利益為首的世界。

然而,使圭介意識自己正處於「謊言」裡的,是圭介的亡妻——明日花,他失去已久的摯愛。通過刑警陳述,圭介得知帆高不惜放棄自己的人生也想再次見到陽菜,那一刻他便想起明日花,假若能夠再見亡妻一面,圭介亦願意不惜一切去嘗試。最後,圭介與帆高會見,並看見帆高想找回陽菜的決心:「我只是,想再一次見到她!」那刻電影刻意給了圭介短短一秒鏡頭,表示圭介在那一刻從故事的「謊言」裡掙脫。圭介不惜以身體撞開制服帆高的刑警,並重拳打向刑警臉上,不惜一切代價去幫助帆高,不再盲目跟隨一般大眾所認同的所謂道德基準。故此,須賀圭介這個角色在故事裡不再是那個規規矩矩、隨波逐流的成年人,角色曲線呈現正向的弧度發展,展現出他從未展現過的——對抗世界的勇氣。


挽手對抗世界,不被成長磨滅的自我

那麼故事主人公帆高所持有的「真理」又是什麼?要知道故事的「真理」與「謊言」是相對的,而「謊言」於不同的角色內心自有不同的形狀《天氣之子》裡大多角色們的「謊言」都來自壓抑的成年社會,若仔細看裡頭的角色設定,將發現新海誠刻意把成年人和孩子們的特點交換放大,特意形成落差。例如剛剛大學畢業的夏美竟浪漫地相信各種都市傳說,正就讀小學的凪(陽菜的弟弟)卻意外地懂得社交,陽菜也承擔起病逝母親的職責,以大人的姿態和人們說話,刻意把小孩在形象裡塑造得像大人,而成年人也會在某些領域裡保留童真,表現得像個孩子。如此交替特徵,觀眾卻不覺矛盾。皆因我們都明白,成長的過程裡,孩童們透過模仿大人的一舉一動,從而表現出成熟的自己。成年後我們也無法完全消滅過去,我們仍能在某事物、場景裡看見過去稚嫩的自我,潛意識裡仍保護著最純粹的快樂。

成長本來就是一條無法切割分裂的線,但《天氣之子》裡所鋪陳的「成長」,卻是消滅自我。為了迎合世界,把一道又一道所謂的社會道德加諸於自己身上,並隨時間內化成「自我」,成為往後抉擇或行動的桎梏,而這正是這部故事的最大「謊言」。因此,與此相對的,主角帆高所持有的「真理」便是正視自我,跟隨內心意向並盡最大努力去實踐自身的理念。



重視自我,正是《天氣之子》最想帶出的信息。主角帆高從離家出走的背景開始,他所作的每一個決定和行動都跟隨內心意向。正是離家出走的設定,刻意抽走父母、老師等對成長具重要影響力的角色,讓主角需獨自承受在東京所經歷的一切迷惘、焦慮和恐懼,並由自己掌控每一個決定和負責。

然後,在這故事一而再再而三的強調「選擇」下,主角帆高展現的是一次比一次堅定果敢的決心。尤其在晴天與陽菜之間,帆高毅然選擇陽菜,而他亦不求得到陽菜以外的人理解。就像帆高在前往尋找陽菜的過程裡,電影特意安排帆高在電車路軌上沿線奔跑,過程裡有不少人喝罵或嘲笑,然而帆高眼裡只有陽菜,不理會旁人的眼光,堅毅地跑過一個又一個車站,充分呈現帆高與世界的對立。


擁抱壞時代,要記住這是我們的選擇

直至帆高跨越廢置大廈頂上的鳥居,抵達「彼岸」並看見陽菜,把整部電影所壓抑的情感都爆發出來。「比起晴天,我更想要陽菜!天氣什麼的,就讓它繼續瘋狂下去吧!」其帆高最後的告白更是讓人深刻體會到這份愛的重量,願為了深愛的人而放棄晴天,其故事意念尤其浪漫。而在這動人的選擇過後,新海誠沒有放棄闡述這選擇帶來的後果和影響。自帆高找回陽菜後的三年裡,東京雨勢連綿不斷,雨水甚至淹沒了半個東京。縱使世人都不相信這一切是由帆高的選擇而成的,帆高仍把這一切責任歸咎於自己。而這裡亦展現出成長的重要特質——承擔,無論是離家出走還是回家,都出於角色對選擇的承擔。

在帆高找回陽菜後,願意回到那不變的小島、家庭和學校,接受青少年保護監察處分,屏息般等待三年後與陽菜重逢,而他的「替身」圭介也重拾工作,返回從前的都市生活。也許,角色們都在故事的過程裡找到「真理」,他們往後的發展也應該隨之而改變,為什麼一直反抗的帆高要回到小島?為什麼圭介要重返沉悶的都市生活?我們要知道「真理」與「謊言」的價值是相對的,但這不代表「真理」足以在故事裡壓垮「謊言」,角色大可以宣布繼續相信「謊言」,但心裡又或潛意識裡接受「真理」,亦即「謊言」與「真理」同時共存同一角色身上。此舉不但使角色更接近現實,也使劇情的發現更合理和具說服力。也就是說,帆高與圭介確實觸及到「真理」,而這並不等於故事也於此抵達終點,反而著重的是,角色們觸及「真理」後的思想和行動轉變。故此,帆高和圭介最後也沒有一面倒向「真理」,反之是接受「謊言」的同時,讓「真理」繼續發揮其對角色的價值和信念影響,也就是兩者都接受並迎合被雨水壓抑的社會,然而持著「真理」,在浮華的世界裡重視自我,不隨雨水溶解、逝去。


故事最後,帆高所走向的是一個已經接受驟雨頻頻的世界,人們已習慣在細微的雨點下觀賞櫻花,地質學家也研究出多套應用於新地質時代的論說,社會正走向一個與雨水共存的時代。即使人們都不相信,也不認為這局面是由帆高所導致的,但帆高仍對自己的選擇耿耿於懷,認為自己要為這樣的世界負責。後來富美婆婆(晴天委託人)說東京二百年前也是海洋,現在不過是返回最初的樣子,圭介也跟帆高說:「世界本來就是如此瘋狂的。」讓帆高不要太在意。正當帆高開始接受這一切論述時,陽菜在細雨綿綿的斜坡上出現,那刻帆高便意識到,這一切論述都是假象,他們那天的確改變了世界的樣貌,這一切都是因他們的選擇而成。但他也同時堅信著,他們在這壞時代裡一定會沒問題。故事最後展現他們挽手的畫面,寓意世界再壞他們(年輕人們)也會積極面對。

從《你的名字。》落畫的半年後,新海誠便在訪談裡曾說過,希望下一部是為年輕人而拍的電影,而這無疑是成功的。《天氣之子》呈現了青少年於成長時所面對的種種問題,而故事也沒有正確、模範,像教科書般的結局,反而因為一個少年的決定而讓整個世界陷入瘋狂的局面,新海誠也因此預計這部電影的評價會趨向兩極。但就中國臺港兩地的評價而言,評價普遍趨向正面,這大概與近期兩地的社會局勢有關。


《故事的解剖》裡就曾說過:「故事是生活的隱喻,而生活是與時俱進的。」故此,電影不只是畫面、聲音和對白的故事呈現而已,其觀影后所帶給觀眾的滿足和反思,同樣具有藝術意義。而《天氣之子》所呈現的結局,正對應現實,從來沒有非黑即白的世界,我們須接受這世界的不完整和不確定性,尤其正處於成長過程裡的一輩們,成長從來沒有標準、模範的答案,不必為了迎合世界而削去自己的稜角。反之,在黑白參半的最壞時代裡,擁抱珍視的價值和人,堅守信念,才是最重要的「成長」。正如帆高最後對陽菜、這世界的喊話:「我們一定會沒問題的!」我們也一起相信吧。

相關焦點

  • 新海誠動畫電影《天氣之子》公開特別宣傳影像
    知名動畫導演新海誠的最新作《天氣之子》,官方公開了特別宣傳影像,預計2019 年7 月19 日於日本上映,8月8日在香港上映,9月12日在臺灣上映,內地有望引進(預計將於全球140 個國家與地區上映) 。
  • 《天氣之子》:滂沱大雨中的新海誠世界系
    儘管始終保持著每一幀皆可做屏保的嚴要求高標準,但較《你的名字》裡眾多的拉伸轉場鏡頭和遠景描摹不同,東京作為《天氣之子》的主要發生地,大量的實景特寫對於新海誠這個細節狂魔來說還遠遠不夠。針對影片設定下東京複雜的天氣變化,新海誠把全片1700多個相關鏡頭請教了氣象學專家,一一確認無硬傷,才將之搬上大銀幕。
  • 當「中二」不再是一種短板,新海誠的《天氣之子》是否就完美了?
    名利雙收,可以說《天氣之子》就是2019年的「日本年度電影」。頂著這些光環,《天氣之子》終於在11月1日登陸了中國內地的院線,上映6天後,票房已達1.8億元,表現還不錯。網上有關《天氣之子》的評價,也基本是兩極分化的局面,喜歡新海誠的影迷自然是不吝讚美,而在每一條差評當中,也都能看到這麼一個字眼 — 「中二」。
  • 《天氣之子》藍光特典的記錄影像部分公開,製作現場解禁
    收錄於新海誠監督動畫電影《天氣之子》的藍光收藏家版中影像特典中的《製作記錄》一部分影像在YouTube上公開。《製作記錄》收錄了作畫和美術背景的製作現場以及主題曲和音樂的錄音情況。記錄講述了作畫監督田村篤筆下個性十足的角色誕生的秘密、重視角色的性格和成長狀況的美術監督瀧口比呂志對美術背景的執著等。《天氣之子》的藍光/DVD版將於5月7日發售。
  • 新海誠力作天氣之子,絕美劇照公開!
    說到2019年的日本霸權級動畫電影,從目前已經公開的消息來看,那這個霸權級的稱號肯定是要給日本著名動畫導演新海誠在2019年夏天,具體就是在7月19日於日本正式上映的新作劇場版動畫《天氣之子》。《天氣之子》是新海誠以及動畫製作公司CoMix Wave Films繼超人氣動畫電影《你的名字。》之後,時隔3年的又一驚豔力作。
  • 《天氣之子》:我們為什麼喜愛新海誠?
    遊戲般的碎片化敘事昨天去看《天氣之子》了。在影院裡看天氣之子的時候,看新海誠的時候,總是頭皮發麻。這已經是第二次了。上一次在大陸的影院見到新海誠是在《你的名字》。新海誠是個小說家,也是個喜歡悲劇的導演。眾所周知的是,所有畫面可以稱之為壁紙的電影,是新海誠的特色。然而在畫面之外,我們讀懂了新海誠的哪些呢?
  • 新海誠新作《天氣之子》確定引進 《天氣之子》國內上映時間
    近日,導演新海誠最新力作《天氣之子》宣布確認引進內地。繼《你的名字。》(日本影史票房第四)三年後,《天氣之子》在日掀起全民觀影盛況:上映首周,該片票房達《你的名字。》同期1.3倍,截至目前,影片力斬116億日元票房,問鼎2019年日本本土票房第一,即將衝擊年冠。日前,影片已宣布於全球十個地區上映,更有超五萬印度觀眾聯名請願引進該片。
  • 郭帆力挺《天氣之子》導演新海誠
    電影《天氣之子》導演新海誠金句電影《天氣之子》導演新海誠金句電影《天氣之子》導演新海誠金句電影《天氣之子》導演新海誠金句電影《天氣之子》導演新海誠金句電影《天氣之子》導演新海誠金句電影《天氣之子》導演新海誠金句
  • 新海誠新作《天氣之子》什麼時候上映?《天氣之子》劇情介紹
    由新海誠執導的最新劇場版動畫《天氣之子》劇照首曝,該片講述的是在氣候調節失控的時代,被命運捉弄的少年和少女選擇各自的生活方式的故事。預計將於2019年7月19日上映。  【STAFF】  原作・腳本・監督:新海誠  角色設計:田中將賀  作畫監督:田村篤  美術監督:滝口比呂志  製作:CoMix Wave Films  【CAST】  森島帆高:醍醐虎汰朗  天野陽菜:森七菜  劇情簡介:  「想嘗試前往,那道光芒之中
  • 《你的名字》之後,新海誠新作《天氣之子》初露真容
    日本動畫導演新海誠新作《天氣之子》近日發布了首批劇照。■本報記者 王筱麗《你的名字。》裡立花瀧和宮水三葉在夢中邂逅帶來的怦然心動已經不知不覺過去了近三年,導演新海誠的新作《天氣之子》在眾影迷的盼望下於近日發布了首批劇照。
  • 《天氣之子》:這次,你看懂新海誠了嗎?
    文&編:綠麥新海誠的動畫電影《天氣之子》醞釀三年。宣傳語「有一種陪伴,是從《你的名字》到《天氣之子》」,勾起了不少人的情懷。整個電影看下來,只能感嘆新海誠不愧有「壁紙狂魔」之稱,《天氣之子》中場景的刻畫和塑造依舊精緻,每一幀畫面都很養眼,唯美得令人驚嘆。《言葉之庭》的雨、《秒速五釐米》的坡道、《你的名字》裡的神社,大量真實的城市景觀,在《天氣之子》裡都通過電腦3D的CG動特效進一步再現。水滴打在地面上彈起後的晶瑩剔透,以及天空的波瀾壯闊無不讓觀眾感受到了觀影的快感。
  • 看完天氣之子,新海誠這些年經歷了什麼?覺得新海誠又相信愛情了
    今天終於看了期待已久的天氣之子。由於天氣之子筆者沒來得及去電影院看,只能等各大視頻網站放映。等待好久,等的筆者已經麻木。偶然看到出的信息在去看已經遲到了很久,算是遲到的觀眾吧。喜歡就關注我吧~電影的具體細節,相信喜歡新海誠電影的人一定對天氣之子非常了解。很多人對天氣之子二刷三刷,這裡筆者就不再多介紹電影當中的情節。說說天氣之子這部電影給筆者的感受。
  • 從《星之聲》到《天氣之子》,淺談新海誠的方法論
    世界系」的身影幾乎隨處可見,《eva》、《akira》、《最終兵器彼女》等等作品中都能夠尋到世界系的一隅之地,然而相比於這類作品中建立在某種毀滅的核心上而帶來的強烈衝擊感,新海誠作品中對於環境的真實描繪,也使得新海誠的世界系被賦予了一種濃鬱的人文色彩。
  • 如何看待新海誠的新作動畫《天氣之子》?
    如果說三年前大熱的《你的名字》讓新海誠真正意義上名利雙收,那麼成為手握全球三百億日元票房成績的一名導演,新作的誕生想必是既痛又快樂著的一段過程。如果是從《你的名字》甚至《秒速五公分》開始接觸新海誠的朋友,或許會對《天氣之子》感到很不適應。
  • 《你的名字》是新海誠巔峰之作?《天氣之子》不服,5個方面比較
    雖然兩部電影都很棒,但同屬新海誠的作品,很難不去比較。這裡有五個原因,證明《天氣之子》更好看,也有五個理由證明《你的名字》才是新海誠的巔峰之作。《天氣之子》:動畫給雨賦予生命似乎並不容易,大多數動畫和卡通似乎採取了最簡單的路線,但《天氣之子》卻傾盡所有,讓人耳目一新。
  • 天氣之子:新海誠式的戀愛
    《天氣之子》是由日本動畫監督新海誠指導的動畫電影作品,於2019年7月19日,並於2019年11月1日在中國大陸上映。 該片講述了少年帆高和擁有操控天氣能力的少女陽菜之間的奇幻愛情故事。 對於新海誠導演的動漫作品都不陌生的,例如:《極速五釐米》、《雲之彼端,約定之地》《追逐繁星的孩子》、《你的名字》、《天氣之子》等等。 天氣之子講述了男主帆高離家出走來到東京找工作,在燈紅酒綠、熙熙攘攘的大城市中遇到到了性格陽光獨立的女主陽菜,當時東京連日大雨滂沱,看似普普通通的女主陽菜確實傳說中的晴女,有著操控天氣的能力。
  • 新海誠新片《天氣之子》觀感亂談
    總體的感覺,《天氣之子》的劇情、畫面甚至音樂,都一如既往保持著新海誠一貫的風格,尤其跟前作《你的名字》風格很像,新海誠算得上日本輕小說文化的集大成者了從2001年新海誠的獨立原創作品《星之聲》開始,只除了《追星星的小孩》不是新海誠原創劇情,也不是初戀劇情,《星之聲》、《秒速五釐米》、《雲之彼端》、《你的名字》、《天氣之子》都是新海誠原著,並且都帶有初戀的劇情,《言葉之庭》雖是改編,但也有初戀劇情……新海誠怎麼那麼喜歡初戀劇情呢?大概他也有個甜蜜的初戀吧。
  • 新海誠自編自導新作!《天氣之子》發布中字預告
    新海誠自編自導新作!《天氣之子》發布中字預告 時間:2019.06.04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梵芃芃 分享到:
  • 新海誠的新作《天氣之子》
    今天來和你們討論討論這部電影——新海誠的新作《天氣之子》。我懷著忐忑的心情寫下了這篇影評,僅限於個人的觀感,畢竟也沒什麼專業性~首先從直觀感覺來說,場景畫得真的好看,畫者對於天空的層次感和光線色彩的掌握已經到了很高的程度。
  • 《天氣之子》那個熟悉的新海誠不見了?
    《天氣之子》想要講述的核心,其實依舊是「孤獨感」與「羈絆」的故事,這和新海誠(除了《追逐繁星的孩子》外)的每一部作品的主題都一樣。 但是在《天氣之子》中,這是新海誠對於這一主題的一次「破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