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質匱乏的年代,農村流傳著神秘的「賒刀人」,他們把刀具賒給村民,然後告訴村民等他說的預言實現了再來收錢,但是多年以後,這些「賒刀人」至今沒有上門來收錢,留給村民的只有無限的幻想。但是我認為這是「賒刀人的」一種營銷策略,正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賒刀人」一詞對於現在的年輕人來說是非常陌生的,為此我還專門去問了我奶奶。我奶奶說80年代確有此事,當時有人專門挨家挨戶上門讓村民賒刀,只要記下門牌號和身份證號就可以領取,說等集市大米賣2元1斤,肉賣10元1斤時再來收錢,奶奶說:「當時大米才2角1斤,肉才1.5元1斤」,有部分愛貪便宜的人賒刀了,因為按照當時的物價大米賣2元1斤是很難達到的,村民都認為有便宜可佔。當「賒刀人」留下的預言實現了,但是卻一直沒有人上門來收錢。
在那時,如果你想要刀但是不想賒也可以出錢給「賒刀人」買,如果自己買就要花費5塊錢,5塊錢在當時不是一個小數目,但是刀的質量確實非常好,因此買刀的人也不少。在八九十年代的農村,那時候的冬天是非常寒冷的,冬天家家戶戶都要燒柴火來取暖,而且幾乎家家戶戶都要燒火來做飯,因此一把好刀是家家必備的。賒刀人會現場展示刀,如用刀砍很硬的柴木,部分村民看了刀好,自然也願意出高價直接買。
雖然「賒刀人」說等他的預言實現了才來收錢,但是收的錢也不少,就比如直接買是5元1把,他賒是20元一把,賒的價格遠遠比賣的貴,這樣一來肯定是買的人多、賒的人少,而且很多村民怕賒了以後付錢時會更貴,怕吃虧,因此直接賒的人畢竟是少數。
畢竟愛佔便宜的人是相對較少的,「天上掉餡餅」的事怎麼可能砸到你頭上?一般人都不會選擇賒刀,要麼直接給他買,或者直接去集市買更加便宜的刀。因此這明顯是賒刀人的營銷手段,他們的刀確實是好刀,但是賣價偏貴,也就意味著利潤更加高。
據說那時候在鐵器生產著名的地方,鐵匠鋪遍地開花,買一把刀才1.5元,也就意味著進價1.5元的刀,賣5元,要知道在當時1.5元的東西賣5元可以說是暴利了。這些「賒刀人」往往會去偏僻的大山裡賣或者賒,大山裡交通不便,村民很難買東西,很多村民一輩子都沒有出過大山,有人進山賣自然有人買。
總之,「賒刀人」把到刀賒欠給村民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賣刀,這是他們的一種營銷策略,因為他們知道買的人肯定比賒的人多,而且他們敢賒,說明刀的質量確實好。準確的說賒刀只是一種營銷策略,偶爾有人賒也是極少數,他為了不賒,而把價格提高很多,目的就是讓人不願意賒,通過「賒刀」來吸引顧客的關注。
賒刀人在預言實現後,為何至今沒回來收錢?
雖然「賒刀人」更加願意別人直接買他的刀,但是貪財、愛佔便宜的人每個地方都有,因此賒出去的刀也不在少數。有的人想著先享受,到時候能不能還錢再看,有這樣心思的人不少。
因此,「賒刀人」在最初把刀賒給別人的時候,是想著以後回來收錢的,只是社會變化太快以及各種原因,導致他們不再回來。他們至今沒回來收錢有以下4個主要原因:
1、這些「賒刀人」本身就是富裕的人,能夠賒刀給別人除了自己膽大外,自身肯定也不貧窮。走鄉串戶也是很勞累的,在以前的年代,一個人有本錢又不怕勞累,隨便做點生意都是很容易發家的。多年以後他們會更加富裕,根本看不上這點蠅頭小利。
經過多年打拼,他們的家族會非常富裕,他們的後代也不願意他們的父輩出去為了在現在看來的一點小錢而去忙活。
2、幾十年過去了,他們大多都變成五六十歲的老人,作為外地人要長途跋涉地去收錢,不僅非常勞累,而且可能還不夠車費。你去收錢,吃、住都是問題,而且當時賒過刀的人要麼搬遷了,要麼去城市了,想要找到本人很不容易。
3、時代變化太快,當他們的預言實現的時候,社會生產力已經大大提高,刀具也變得非常普遍,價格也變得非常低。如果這個時候再上門要刀錢,就顯得有點丟臉,而且隨著通貨膨脹,20塊錢已經不算多了,20塊錢已經買不到一把好刀了,因此刀就相當於免費贈送給村民了,相當於做好事了,也是給自己「積德」。
4、幾十年過去了,這些「賒刀人」多數已經去世了,很多給他賒的人也去世了,要帳會變得很困難,人的記憶力有限,很多事情都記不清了。雖說「父債子還」,但是老人去世了,金錢也就很難說清了。
總之,在以前的年代「賒刀人」是真真實實存在的,但是多年以後回來收錢的人幾乎沒有,這是因為他們推銷刀的目的已經達到了,預言實現後再回來收錢已經不值當了,而且那時候沒有籤字畫押,雖然多數農民不會抵賴,但是也不排除賴帳的行為。
你們那裡以前有「賒刀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