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陰德」?指一個人自身好的德行,心存善念慈悲,能夠時時處處利他利人、不求回報,這樣的人善業比較多,為上天所庇佑,福報比較大。《了凡四訓》中也提到:陰德天佑之。陰德厚重不僅惠及自己,也利益後代子孫。
一個人存再多的錢財,無常一到,什麼都會散去,存錢不如存陰德、存善業,「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那是累生累世的福報。「莫疑積德天不見,遠在兒孫近在身」,一個人自身的福禍就體現了自身陰德的大小。
要想積攢「陰德」,記住一句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就是人要斷惡行善,斷除一切惡習,修一切善法。何為善?不是說讓你必須跑到窮人家去救濟、去捐款捐物,而是我們自身首先要有一個好的心態,能夠認真去生活,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以歡喜心對待生命的每一個當下,給人利益、予人方便。
要擁有寬廣的心量,「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能夠捨棄一切嫉妒、自私、貪婪、嗔恨的惡習,隨喜別人的福報。希望自己過得好,也希望別人能夠離苦得樂,慈悲待人,亦善待自己,這才是「善」。你有一絲惡的念頭,就不是真善。「陰德」厚重之人,身上有這4大特徵,看看你有嗎?
一、不怕吃虧,樂善好施
害怕吃虧的人佔不到什麼便宜,願意吃虧的人,上天不會讓他虧。人性往往自私,總想著利益自己,看似佔得便宜,其實已損耗了大量的福氣。我們應明白的是福報不是搶來的,福報是要靠修的,修來的才真正屬於自己,搶來的都是禍患。
為什麼佛門裡講「供養」,供養不是做給佛菩薩看的,佛菩薩也根本不會用這些供品。一切供養的目的就在於培養我們的利他心、布施心。心若自私、貪婪、功利,福報自然也就薄了。
「有舍才有得」,有付出才會有得到,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你所做的每一件善事都記在你的陰功上,在未來帶給你意外之喜。
二、不嗔恨,心量大
什麼是善?我們心態平和、慈眉善目,給他人帶來愉悅的感受,這就是在行善。你天天發火動怒、抱怨牢騷,把自身的負能量傳給他人,使人生煩惱,這就是惡。
一個善良的人,寧靜如水,也必有一個寬闊的心量,大度能容,使得靠近他的人都能夠心生歡喜,人人恭敬之,這就是一個善的魅力。而嗔恨則損毀自身的福徳資糧,佛家講「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
就像歡喜佛彌勒佛那樣,「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心量大一點,格局寬一點,人生的路就會順一些。要寬宥眾生,修大忍辱的智慧,也是為自己增福修慧。
三、知因果,持戒修行
佛家講「萬法皆空,因果不空」,一個人可以不信佛,但不可對因果置若罔聞。世人不信因與果,其實我們當下所遭遇的便是因果。正所謂「福禍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一個人種下什麼因,日後便會得什麼果報,絲毫不虛。
人的善業多了,福氣就會多,命運自然比較好;人的惡行多了,災禍便不會少,命運自然多苦難。行善不見善,前世有虧欠;作惡不見惡,前世有餘德。
很多人認為佛教裡的戒律都是教條、束縛,障礙人的自由,其實沒有自律的自由就是自我毀滅,沒有底線的肆意妄為就是一種災難,做人當須有敬畏之心,謙卑低調、恭敬萬物,才是真正涵養福德。
四、孝順父母長輩
如果你的福報不夠,就好好孝順自己的父母,不是你孝順父母,你的德行有多大,而應感恩父母給了你這樣一個修福的機緣。佛說,父母乃世間最大福田。孝順供養父母,功德無量。
一個孝順的人,必有大善根,這樣的人有厚福。一個真正的佛弟子並沒有什麼與眾不同,而只是更加善良、更加孝順。把父母孝順好,就等於在供養佛,自有善報。
願大眾廣修懺悔、善用其心。感恩閱讀與分享。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