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怪日本農業做得好,同樣是種水稻,日本農民太用心了!

2020-12-22 鄉路十八彎1

不僅是做農業,我們目前的主流觀念和做法是如何用最聰明的辦法和手段快速賺錢,沒幾個人會深思遠慮,為將來著想,這也許是迫於生活的壓力吧!

昨天晚上,無意中刷到一個日本普通種水稻的農民的博客,深有感觸,下面把這位農民的日記分享給大家,或許我們從中能夠找到中國農業和日本農業為什麼有這麼大差距的原因。

2020年7月11日-18日

自六月以來,天氣一直很好。這個星期天氣也很好,但高溫的日子還在繼續。

這幾天稻田無事,在陽光明媚的日子很長一段時間後,我去了河上劃獨木舟。

雖然只有2個小時左右的時間,但在藍天白雲下劃獨木舟,那种放松心情的感覺真的很好!

上一次給大家介紹了6月15日稻田裡發生的事情,這一次我要寫的是6月22日發生的事情。

常規水稻田間管理

在常規水稻田間管理中,我上周給稻田開溝。由於溝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乾涸,我又開始注水。我想用深水填溝,但由於無法將溝填得這麼深,所以水位在5釐米左右。

常規水稻栽培的生長狀況

從常規水稻生長情況來看,今天測量的數據是:水稻平均株高41釐米,葉齡 9.7,莖數26根。(高度是以植物中最長的葉子距離土壤多少釐米來衡量的。) 葉齡是指母莖上的葉數。 莖數以植株上的莖數為衡量標準。 隨機選取5株植物進行測定,列出5株植物的平均值)。

與上周相比,植株的高度增長了7釐米,也就是說每天增長1釐米左右。上周的葉齡是8.8,所以一周長出了一片葉子,莖數也相應增加了。

無農藥水稻種植情況

直到去年,田裡的雜草大多是"蒼蠅",但今年幾乎沒有"蒼蠅",大部分雜草是"螢火蟲"和"黑威",這兩種雜草很相似。

"螢火蟲"和"黑豚"看起來很像,說實話,我一眼分辨不出來,但它們對無農藥的稻田來說,都比"螢火蟲"更麻煩,因為它們在根部還沒長好的情況下就會重新生長。

好像水稻從無農藥種植後,每年的除草、深水、鏈式除草、米糠除草,田間的"蒼蠅"數量減少了,但我想接下來的幾年裡,"螢火蟲"和"黑威"還得靠人工拔除。

順便說一下,除草前和除草後的稻田乾淨很多!

之前是這樣的

之後是這樣的

怎麼樣,你可能很難理解和相信,但是稻株之間的雜草真的幾乎消失了。

無農藥栽培的生長狀況

儘管這塊田是無農藥栽培的生長環境,但水稻的平均稻株高41釐米,葉齡為9.5,莖數為13。(高度是以植物中最長的葉子距離土壤多少釐米來衡量的。葉齡是指母莖上的葉數。 莖數以植株上的莖數為衡量標準。 隨機抽取5株進行測量,並給出測量結果的平均值)。

不打農藥的水稻植株的生長已經開始分化,部分原因是我落水開溝。與常規水稻種植相比,無農藥水稻目前的莖數還比較少,但我計劃今後將莖數增加到25根左右。

這個星期,我都將在這塊不打農藥種植的稻田裡除草。每年,我都會動腦筋嘗試使用這些方法和其他方法儘可能輕鬆地除草,但是今年我還是決定再次去稻田手工進行除草。

雖然需要一些時間,人很累很辛苦,但下田手工清除雜草是迄今為止最可靠的清理方式,除非進入稻田遇到困難。

今年收穫的大米將是被大量汗水浸透的大米,哈哈!

後記:看完這個日本農民的日記,我想,對於我國目前很多從事農業工作的農民來說,日本農民對待農業種植日常管理工作的嚴謹態度,是不是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或許有人說:「還這麼麻煩,一斤糧食還不夠買一瓶礦泉水,用除草劑就行了!」這樣不值。太辛苦了!

不錯!我們目前的情況的確如此,但這不是普通農民能左右的,大家或許還會說,如果我們種糧食也能像日本農民那樣賺錢,我們也會這樣下田除草,但事實上你們真的會嗎?

但深層次的原因是什麼呢?請大家在評論區各抒己見,謝謝!

本文為鄉路十八彎1原創作品,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日本農業(一)水稻大米篇
    「這個國家的靈魂-儘管對高科技的所有事物都充滿了現代魅力-仍然植根於土壤...日本天皇每年種植並收穫象徵性的秸稈,一些城市居民租用小塊土地在稻田上種水稻。該國的神話充滿了對稻米的引用,「稻田」的文字字符是許多姓氏的一部分。 北海道是日本主要的大米生產國。然而,那裡種植的大米的聲譽卻很差。如今,農民們正在嘗試使用新品種來改變該島生產無味大米的聲譽。
  • 日本農民「繡花」般的細心與精緻,卻來自先進的農業機械化
    說起日本農業的先進,就不得不佩服日本農業的精緻和品質,這主要得益於日本農民「繡花」般的細心與精緻,也得益於日本農業先進的管理方式。以大米為例,與我們國家追求大米畝產量為目標的農業生產不同,日本水稻的畝產大多並不是特別高,基本上在300-400公斤的畝產,但是其大米的品質確為上乘,香味和口感俱佳。其它農產品也同樣如此。 在日本,農業生產就如同工廠一樣,他們生產的絕大多數是商品,當然也是按照非常嚴格的市場競爭機制進行農產品品質把控。
  • 日本農業是如何被顛覆得如此高端,如此精緻……
    日本的農業極其發達,其集約化、現代化的經營管理和農民勤勞吃苦的精神對我國實現農業現代化不無借鑑價值。 日本農副產品品質優良。無論是大路貨,還是新優品種,都是色澤亮麗,規格統一,令人賞心悅目。
  • 日本農業的9大經營之道,值得中國農業學習30年!
    一般來說,日本的農民都是專業戶,種草莓的都種草莓,種番茄的都種番茄,種鮮花的都種鮮花。一般農戶全年只生產1~2個品種,最多不超過3個品種,而且生產的產品幾乎全部為商品,農產品的商品率極高。日本農戶沒有「小而全」,只有「大而專」;不為自給自足,而是專業化分工、工廠式生產。除了自己生產的幾個品種外,其餘生活所需的食品和農產品全都從市場上購買。
  • 日本著名漫畫家手塚治虫誕辰 90 周年,日本農民種漫畫田慶祝
    除了舉辦紀念展和商家推出紀念品,日本本州青森縣的Inakadate村的農民還種植了手塚治虫經典人物的漫畫稻田。被譽為漫畫之神,手塚治虫的漫畫是日本重要的精神文化。二戰後大量的西方影片湧入日本,讓日本人開始思考如何保存和發揚自己的文化。大神手塚治虫正是這個時期的年輕人,遭受外來文化衝擊後,立志要創作讓人感動的漫畫。
  • 近乎「變態」的日本農業厲害在哪裡?
    同時,日本農業生產的專業分工十分明確。一個地區有一個地區的產業特色,一個農戶有一個農戶的主導產品,優勢互補,相互依存,共同構建起了日本農業經濟的整體框架。 一般來說,日本的農民都是專業戶,種草莓的都種草莓,種番茄的都種番茄,種鮮花的都種鮮花。
  • 日本農業的精耕細作,也是「被逼無奈」!
    日本農業,以精耕細作為特點,農民耕作給人的感覺就是:小心翼翼、慢斯條理,仿佛在擺弄一件件藝術品。日本農民為什麼會這樣的精心與細緻呢?嘗到環境破壞帶來的後果之後,日本不得不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發展可持續環境友好型農業,不再一味追求「多而快」,而是致力於「少而精」。(2)「小而亂」的自然地理環境作為島國,日本國土面積狹小,山地多,可用來做耕地的土地少。小而亂的地形條件將日本的農用土地分割為各個小塊。為了擴大耕地面積,日本農民曾經在山地和丘陵地上大量開墾。
  • 被神話的日本農業:早已舉步維艱,靠機械化和老年人勉強續命
    靠種地或者養殖的真正農業收入只有12萬元人民幣,這還加上了數量不菲的農業補貼,還不及一個剛畢業的日本大學生掙得多,和中國一線城市的白領收入水平相當。正因為靠種地養不活自己,日本農戶只能做二三產業的兼職,所以這部分農民叫「兼業農戶」,能佔到了總農戶的80%以上。
  • 驍話一下:有地都不讓種,為什麼日本農協破壞農業?
    大家好,我是在觀察者網陪你看世界的王驍,都說日本吃瓜貴,貴到論片賣,但這不是因為日本人種不出西瓜,或者種的西瓜有多麼牛,完全是人禍。禍首就是號稱保護日本農民利益的日本農協。此前我們挖了個坑,本期驍話一下,我們就填坑聊聊,日本農協的壟斷帝國。什麼是農協呢?
  • 日本最帥農民大叔種水稻致富
    日本《家、ついていいですか》這檔綜藝總能通過採訪一些普通人,讓人感受到每個人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其中一期記者在東京採訪到了一位大叔,看起來不起眼的他,在了解過他的生活後,讓人忍不住感嘆:真好!
  • 別神化日本農業了!日本農民半成超過70歲,靠政府補貼續命
    中國人對日本的崇拜還延伸到了農業領域,許多人認為日本農民光靠種草莓就能過上愜意的生活.其實可以反過來想,既然在日本農村可以過上品質生活,那為什麼大部分日本人還是要擠在大城市裡過著辛苦的生活呢?為此日本政府為了維持一定規模的農業,發布了一系列惠農政策,並投入了大量資金。 在重視農村政策的鼓勵下,日本政府對所有從事農業的農民不僅進行免費的技能培訓,還在金融政策上優先對農民發放貸款。 除了優惠政策,日本農民所能享受的補貼可以說是五花八門,農民購買機器設備、出售農產品都會有相應補貼。
  • 【海外農業】農業是如何被顛覆得如此高端,如此精緻…
    日本農業生產的專業分工十分明確。一個地區有一個地區的產業特色,一個農戶有一個農戶的主導產品,優勢互補,相互依存,共同構建起了日本農業經濟的整體框架。 日本農戶的專業化生產格局更為明顯。一般來說,日本的農民都是專業戶,種草莓的都種草莓,種番茄的都種番茄,種鮮花的都種鮮花。
  • 袁隆平的兩個夢:禾下乘涼,水稻種遍全球
    但艱苦的環境並沒有打擊袁隆平從事農業研究的熱情,他在與農民交談的過程中,發現農民要跑到很遠的山上去換水稻種子。農民告訴他,施肥不如勤換種。這句話對他有很大的啟發。農業生產要靠優良的種子。他把目光投向了雜交育種。但在當時,國內外的主流觀點都認為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沒有雜交優勢。這就是說試圖通過雜交的辦法來獲得優良的水稻種子,在理論上是不可能的。
  • 原來,東北大米是當年的日本侵略者留下的
    我告訴她東北氣候原來其實並不適合種大米。鴉片戰爭後,清政府為了增加收入,允許一些朝鮮農民來東北種植水稻。但是,從最早有記錄的1845年開始,朝鮮農民在東北種植水稻一直不太成功。最開始他們在鴨綠江對岸渾江種,但是,依舊不成功;朝鮮人一直堅持,又沿著渾江,一路種到遼寧的桓仁、吉林通化一帶也不成功。
  • 日本精緻農業的這十點讓人驚嘆
    一個地區有一個地區的產業特色,一個農戶有一個農戶的主導產品,優勢互補、相互依存,共同構建起了日本農業經濟的整體框架。日本農戶的專業化生產格局更為明顯。一般來說,日本的農民都是專業戶,種草莓的只種草莓,種番茄的只種番茄,種鮮花的只種鮮花。一般農戶全年只生產1-2個品種,最多不超過3個品種,而且生產的產品幾乎全部為商品,農產品的商品率極高。
  • 【娓娓稻來】亞洲水稻概況—日本
    日本水稻概況 日本是世界主要的水稻生產國和消費國,稻米產業化程度、機械化程度較高,當前稻米自給率達到95%以上。近兩年,針對國內大米消費過剩,日本政府提出要改守為攻、主動擴大大米等農產品出口。 日本水稻 1、概況 日本水稻主產區主要集中在東北、關東·東山、北陸和九州四大區域。2019年,日本水稻種植面積146.9萬公頃。
  • 人均年薪49萬,擋不住日本農村萎縮,農業人口跌破200萬
    日本人均收入最高的是東京,人均年收入大約是65萬元人民幣,但是大城市生活成本也高啊,動輒要花錢。相形之下,日本農民的49萬人民幣收入,含金量更高。生活水準,比城市要高得多。
  • 大正時代,日本的農業問題一直困擾國家發展,政府卻始終未解決好
    從大正時代開始,日本歷屆內閣的諸多內外政策都遭到了指責與批評,對內政黨內閣並沒有解決好民眾關心的問題,沒有改善民眾的生活、沒有給予民眾所希望的政治權利;對外,日本內閣的外交政策也招致了很多批判。這使得民眾和輿論對他們逐漸失去了信任。
  • 日本山區引進水稻種植機器人
    日本山區引進水稻種植機器人為了節省嚴重缺乏勞動力的山區的農業勞動,在日本巖手縣北上市和賀町的稻田上,正在使用先進的自動水稻種植機器人進行示範實驗。從今年開始的未來兩年中,日本將尋求建設人口少的可持續高效農業。作為日本農林水產省智慧農業示範項目的一部分,執行機構是日本北上市市中山地區智慧農業聯盟。它由縣市,農業和食品工業技術研究組織(農業研究組織)的日本東北農業研究中心(盛岡市)以及生產者的西部開發農產品(北上市)組成。水稻種植機器人是由日本農業研究所去年開發的。首先,人們繼續在稻田周圍種植幼苗。
  • 日本名古屋大學發現兩個水稻「抗澇基因」:可短時間內控制調節作物...
    最近,日本名古屋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兩個共同幫助控制水稻植株高度的「抗澇基因」:一個加速莖杆的伸長,另一個起到「剎車」的作用。一株較矮的水稻,顯然可以更好承受自身的重量,不那麼容易彎曲折斷;但高大的植物,更能在長時間的洪水中生存。在20世紀中期,植物育種家通常選擇莖稈較短的小麥和水稻品種——這些植物將更多的資源用於種植穀物,在大風或大雨中不太可能倒塌。生物學家後來發現,這些變種在發育的特定時期,產生的一種叫做赤黴酸(GA)的激素較少,或者不能對這種激素的信號做出反應,最後達不到延長莖幹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