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看微信同學朋友圈,班裡某個同學又在那裡轉帖說要抵制日貨,說什麼中國人只要三個月不買日本貨日本就會陷入經濟危機。
真是讓我笑死耶,於是我對她說:從明天開始,你別吃大米了。
她反問我,為什麼?
我說:難道你不知道東北大米其實就是日本大米嗎?
她很奇怪,問我為什麼?
於是,我給她科普了一下。我告訴她東北氣候原來其實並不適合種大米。
鴉片戰爭後,清政府為了增加收入,允許一些朝鮮農民來東北種植水稻。但是,從最早有記錄的1845年開始,朝鮮農民在東北種植水稻一直不太成功。最開始他們在鴨綠江對岸渾江種,但是,依舊不成功;朝鮮人一直堅持,又沿著渾江,一路種到遼寧的桓仁、吉林通化一帶也不成功。直到1875年,遼寧省桓仁縣的一位金姓朝鮮移民才試種成功了,只不過這種子是他從朝鮮帶過來的,但這種朝鮮粳稻在東北氣候寒冷、無霜期短的條件下,雖然生長起來了,但產量極低。
直到20世紀初,朝鮮移民帶來了日本北海道的「赤毛」稻種,東北水稻種植歷史才真正開始。記住啊,是日本北海道的「赤毛」稻種啊!為啥北海道的稻種能在東北種植成功?因為北海道氣候緯度與中國東北近似,而成功移植東北的稻種,正是由札幌一個人苦心培育出的新品種,1873年才成功。日本人在研究水稻新品種的時候,大清國的農民在幹嘛?!但是,這只是試種成功,大規模的水稻種植還是在日俄戰爭之後。
當年,清政府為了驅除俄國勢力,鼓動日本打俄國。日俄戰爭日本勝利後,原由沙俄修建的中東鐵路長春至旅順段被轉讓給日本,也就是後來的南滿鐵路。這時,日本的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帶來了資金、農場和稻種,從偽滿洲國政府手中租來土地,逐步推進東北農田水利設施和水稻品種改良,東北水稻才慢慢發展起來了。
作為日本經濟侵華的具體執行者——南滿鐵道株式會社專門成立了農作物獎勵委員會,把各個下屬的試驗場研究出來的新品種獎勵給東北的日本、朝鮮以及中國農民。經過試驗,日本農業專家發現,當時的大清國滿洲南部地區更適合栽種來自日本東北地區的「早生大野」和「龜尾」兩種粳稻。於是,日本專家在此基礎上培育出了更適合中國氣候的「大原」和「萬年」兩個品種。同時日本農林省也把自己培育的「陸羽123號」和「紅糯」也共同作為獎勵品種,派發給滿洲的農戶們。典型的公司加農戶模式,日本人早就在做了。
再後來,滿鐵又靠人工育種,為滿洲中部和北部地區培育出了「北海」「田泰」等品種。那時,日本人帶來的科學種田,大清國的農民也因此受益。除了水稻,日本人經過長期的試驗,還栽培出了新品種的黃煙、洋棉和甜菜,還為東北帶來了化學肥料、農業藥劑使用的技術,基本都是免費推廣。不過,當時的大清國農民對先進的技術不感興趣,直到「九一八」事變後,他們才開始接受日本農業技術,包括農機具。
「九一八」後,在日本商人和農場主的經營和推廣下,當時滿洲國的水稻耕種面積從1932年的6萬畝,到1940年一躍增加到三十多萬畝,產量也達到了八十多萬噸。一個東北就出80多萬噸。
從二十世紀初,再到九一八事變乃至滿洲國時代,東北大米完全是日本人研發出來的新品種,而且是規模化種植,是日本和朝鮮農民苦心經營的結果(有少部分中國人也種水稻,稻種也是日本人給的)。如今東北人愛吃的五常大米,實際上就是日本大米。是「滿鐵」時代日本開拓團留下的「陸羽123」「龜尾」品種,當然還有日本著名「越光米」的前身「農林1號」和「農林22號」的雜交。
農業是發展的,現在的東北大米品種也在更新。但是,即便是現在,以五常那邊流行的品種「五優稻4號」為例,它也是源於日本。它的前一代「五優稻1號」的父系親本「合江20號」看起來是個中國名字,但「合江20號」的母系親本卻是來源日本的「下北」,父系親本也是來自日本的「石狩白毛」、「膽振早生」和「早生坊主」。
因此,問五常大米為什麼好吃?相當於是問,日本大米為什麼好吃?
本公號編者按:轉發上述信息,僅僅是好奇這樣一種說法。本公號無法驗證上述信息的真偽,請各位愛國人士不要亂噴。順便說一下,小麥、玉米、地瓜、土豆和胡蘿蔔、辣椒、西紅柿等,都是從世界各地引進的外來農作物,比如,著名的煙臺蘋果就是美國傳教士狄考文帶來的。這個本公號有證據和資料。
來源:鍶覓空間 本次分享:山海會公眾號
===================
信息文明和智能革命背景下的思想和視野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