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了解老東北歷史的人都知道東北有過那麼一段屈辱史——偽滿洲國。
長春在偽滿洲國時期,時稱「新京」。
相信看過《懸崖》這部電視劇的人都會記得一個鏡頭,就是東北人吃大米是犯法的。
1938年11月日本人在中國東北公布了《米谷管理法》,1940年6月,日本人在中國東北開始實行大米「配給制」,同年8月,又開始實行麵粉「配給制」。
長春彼時作為偽滿洲國的行政中心,是東北最早實行這種制度的城市,其實實行「配給制」的不光是糧食,繼糧食「配給制」後,實行「配給制」的是煤炭,太平洋戰爭開始後,先後納入「配給」範圍的還有高粱米、玉米、小米、食糖、味素、乳製品、花生油、豆油、棉布、膠鞋、火柴、鹽、木炭、日本酒、日式抹布。
而這種「配給制」根據各類管理「配給」管理法的規定,也是有著嚴格的等級劃分,同樣,也就把當時東北的中國人劃分成各種「等級」。
1、大米
日本人(含朝鮮人,下同),每人每月12公斤
中國人分為四等:一等人每月4.8公斤,二等3.6公斤,三等2.4公斤,四等人不供應。
2、麵粉
日本人在定量內每人每月1公斤
中國人:一等2公斤,二等1.5公斤,三等1公斤,四等0.5公斤。
3、高粱米
中國人每人每日0.75公斤,兒童(3至12歲)按成人6折,老人(60歲以上)8折(日本人糧食配給的折算辦法同此)。
4、小米
日本人自1942年5月起,每人每月2公斤
中國人(只限於大米、麵粉項下的一、二、三等戶)每人每月0.7公斤。
5、食糖
日本人不論成人、兒童、每人每月0.5公斤。
朝鮮人:一等0.5公斤,二等0.2公斤。
中國人:一等每人每月0.5公斤,二等0.1公斤,三等0.05公斤,四等不供應。
6、味素
日本人6人以內每戶每次1小瓶,7人以上每戶2小瓶
中國人限於一、二、三等戶
7、花生油
只供應日本人,每人每次0.15公斤。
8、豆油
供應中國人,每人每次0.2公斤。
9、火柴
不分民族,每戶(6人以內)每次(4個月)6小盒,每增2人增加1小盒,最多以10小盒為限。
10、食鹽
每季度每人1公斤,日本人的定量中包括0.25公斤精鹽,中國人全為粗鹽。
11、煤炭
按填報的「定查表」,經專門核定後逐月供應。
從上述的標準中可以看出統治民族與被奴役民族的生活差別,雖然看劃分的等級與「配給量」差距不大,但實際上所謂的四等等級中,前三等僅限於「薦任官」以上的偽官吏,而這種前三等的人數量極其少,也就是說絕大部分偽滿時期的百姓均屬於最低等級,所以能真正獲得「配給」的人寥寥無幾。
所以,國富才能民強,國泰才能民安。我們要銘記這段歷史,勿忘初心,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