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陪朋友染紅頭髮。
她想趁生日大膽一次,前後糾結了很久要不要染,我以為她是怕染翻車了,成這樣。
結果她擔心的是「染太過分了別人怎麼看我啊!」
「我這別人一看就是個不良少女。」我聽煩了,「你TM到底去不!」
「去!」畢竟盤算了一周。
說實話,真的好看,關鍵是人膚白貌美。
可是吧,這女人剛染了第二天就買了頂帽子。
她還是怕別人把她當異類,等她哪天想通了可能會把帽子摘了。
可我想不通啊!哪會有人一天沒事幹就盯著她!
不過以前,我也像她一樣,想嘗試新的東西,大膽做點事。
可第一個想的竟然不是這件事給我帶來什麼,而是「別人會怎麼看我」。
舉幾個例子。
發朋友圈前的我:
這張背景不太好吧,別人看了以為我蹦迪了呢;這話會被人誤會吧,老娘還沒脫單呢;這鞋還是不發了,別人以為我裝X呢;這身搭配要不要發啊,跟我以前風格不太一樣,別人看了又是一頓亂猜……
走在路上的我:
girl!你要挺胸抬頭,目視前方。你看你看,迎面來個人,ta肯定在看你,但你得假裝不看ta,最好再留個好看的角度。
學習工作也一樣:
成績不好,自己難過先放一邊,別人肯定覺得我白努力了,以後還是裝作不太努力吧……
對,我內心戲就是這麼多。
但這些帶來的結果是什麼呢?就是做事精力被分散,都「為別人著想」去了。然後事做不成,自己活得憋屈。
但從某一刻開始,我不再看重別人怎麼想。
不是聽了什麼「要做自己!生命只有一次!」的抽象雞湯,而是二刷了《三國》,突然就像被什麼擊中了一樣,心裡豁然開朗。
聽起來二者沒什麼聯繫,但我覺得你能get。
「寧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很多人都拿這句話說事,說曹操的自私蠻橫,可我看出了一份灑脫。
三國裡,大家私下都你爭我搶,一個比一個狠,一會離個間,一會借個箭,看得我拍案叫絕。但各國表面還是一團和氣,打著友好結盟的招牌,領頭們也想儘量樹立一個仁君形象。可曹操那句話,像是在說「少來這些虛的!老子就是做事絕,就是利己主義,怎麼地吧!」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戰爭激烈,一不留神人頭落地,大家都想爭天下。
能活著爭個君主名,都恨不得用盡手段,各路諸侯心裡想的怕是都和曹操一樣,可有幾個能這樣大膽說出來的?
曹操敢。
那他不怕沒人追隨,手下都逃走嗎?
沒有,反而有很多大將、軍師忠心擁護。
曹操的魅力就在這了,該寬容的時候把手下感化的鼻涕眼淚,遇到賢才身子躬的比對方都低。
於是我明白,他敢放狠話,是因為他對自己的能力有把握。
就算在別人眼裡自己道德形象崩塌,自己也能憑高深的政治韜略打勝仗,給自己積攢資源,手裡有了籌碼,不怕沒有人才。
還有,他把自己看得很低。
曹操有頭風病,有次恰逢病臥不起,收到一封檄文,是陳琳代袁紹寫的討曹檄文,文縐縐把曹操罵了一遍。
誰知曹操看了逼出一身冷汗,一躍而起說到「陳琳之檄,可愈頭風」!
他一點也不生氣,反而大讚陳琳文筆。
他根本不在乎別人怎麼看他,罵就罵唄,你罵得好,我還覺得這是個人才!一激動把我頭疼治好了!你罵得沒水平,那也不影響我吃飯睡覺。
一般人,可能會被氣個半死。
放到現代,聽說自己被人指指點點,可能就是白天焦慮,深夜網抑雲。
《三國》大結局的最後幾分鐘,徵服魏國的司馬懿白髮蒼蒼坐在庭院裡,他也不久將撒手人寰。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聲勢浩大的兵戈鐵馬終有平息的那一刻,而留名青史的,少之又少。
我看《三國》,熱血沸騰完了就是無盡的悲涼。
因為裡面有很多戰士身死沙場的場面,我覺得,他們也是歷史的一分子啊,他們每個人也有滿腔抱負,說不盡的故事啊,可能被歷史銘記的,就那麼幾個。
更別說我這種普通人了,我做了什麼,在這個世界上,除了父母朋友幾個人,其他的who care?把個人放到厚重的歷史裡,我就是一小蝦米。
大家都挺累的,打工人每天都在拼了命搬磚,上學人為考研和工作焦慮,乾飯人只想趁這點時間忙裡偷閒,沒人打心眼裡在意你幹了什麼。
其實我們容易「在乎別人怎麼看自己」,重點不在於「在乎別人」,而是高看了自己,以為自己是焦點,但我們永遠只是他人的背景。
還是要說,不在乎別人的看法,也不意味著不受約束。
大膽做事,還是要有承擔風險的資本,就像曹操自己有本事,會用手段,才不怕別人怎麼想,才能把話說絕。
先有一個準確的風險評估,再去勇敢邁出那一步,才不會為了勇敢反而狼狽。
像我朋友染紅頭髮,根本沒有任何不良後果的好嘛!
也不找工作,也不儀容儀表檢查,說不定還能吸引個男朋友!
不在乎別人的眼光,真的能把路走寬。
當你開始在意外界,想想歷史的長河,別把自己當回事,把自己看低點,這時候什麼也攔不住你了。
看到這裡啦,喜歡就點個讚吧o(* ̄▽ ̄*)ブ
圖源網絡,侵權刪除
熱烈歡迎關注經常@沒吃飽的熊,我們下篇文章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