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詩人節:黃曆五月五日重五臨 不思量自難忘

2020-12-22 有客祁祁

黃曆五月五日重五臨,不思量自難忘!太多的端午風物、歷史典故,就是那般自然地迎人而來。端午節有個風雅的別名,叫詩人節。端午詩詞,有說風物民俗,也說胸懷心志,有話當年屈原遺憾,也話後代家國之愛,還有鑑照治世的皇帝心,繽紛情致處處……在這天人感遇的嘉辰,本文集錄節選了十家詩詞名句,處處有來頭,隻字片語都有說道。

*重午雲陰日正長,佳辰早至浴蘭湯。涼風入座無消扇,彩索靈符映羽觴。

──缺題(唐李商隱)

重五佳辰、涼風、浴蘭、彩索、羽觴,交織成一幅快樂又綺麗的端午畫面,畫面中浮現闢邪驅疫民俗。以浴蘭湯淨身,起源很早,《大戴禮記.夏小正》就記載「五月五日蓄蘭為沐浴」。還有以彩索五色絲線編成「長命縷」系手臂、畫靈符等等都是端午節闢邪延命的習俗。

黃曆五月五日端午節和夏至很接近,是一年中最熾熱的時節,唐太宗曾以「飛白扇」贈愛臣,勉勵愛臣「庶動清風,以增美德」(見《唐會要》卷三五),引領了端午節贈扇的文化。端午節嘉會,嘉賓正舉杯喝著雄黃酒、菖蒲酒闢邪驅毒,並且以靈符和五色絲來助威,一派富庶又樂生的。

*疏疏數點黃梅雨。殊方又逢重五。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風物依然荊楚。

── 端午(宋楊無咎)

黃梅時節逢端午,角黍菖蒲傳風俗。「重五」是端午節別名,表示黃曆五月五日之意。「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這種古代楚地留下的風俗,成了代代典型的端午節風物,讓後代感到中華文化的淵源悠久。粽子古代俗稱「角黍」,是以葉(筍的葉)包黍米做成牛角形,故名角黍;其內顏色金黃,有如「角黍包金」,就是沾著糖、蜜來吃的涼粽(一種鹼粽,點閱參見《揭開歷史面紗 形形色色端午節粽不僅是紀念屈原》)。 「草蒲泛玉」描繪玉杯裡泛著菖蒲酒,不僅助人在五毒蠢動的端午時節闢邪製毒,還充滿詩情畫意。

*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

──漁家傲 其五(宋歐陽修)

歐陽修的《漁家傲》詞,映畫了端午節的清和又美豔,富麗又悠雅的良辰節景,展現一幅昇平悠閒的民情。全闕如下:

五月榴花妖豔烘。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

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葉裡黃鸝時一弄。猶瞢忪。等閒驚破紗窗夢。

美豔榴花開遍,綠柳絲絲垂,告訴人:端午節來了;顆顆粽子上纏繞五色新絲,從漢朝以來一直流傳著這種闢邪避災的民俗。金盤裝上角粽,紗扇繡上團圓雙鳳,送給你一份濃厚的心意。

端午也稱重午,乃純陽時節,陰氣未分、陽氣最盛,此時民間盛傳以菖蒲入浴的習俗,從屈原時代以來,這種作法就有個美麗的呼法叫「浴蘭」。菖蒲是陽剛的植物,不畏陰寒;重午以菖蒲沐浴保健,祈願這一年不遭寒邪。五月石榴花也是端午節闢毒物的五瑞之一。

*願因角黍詢遺俗,可鑑前王惑巧言。

──端午帖子詞 皇帝閣(宋歐陽修)

「角黍」連結到筒粽投江紀念屈原的傳說,聯結了屈原遭忌受讒的歷史往事。遭到二代楚王放逐的屈原看到國勢日益衰蔽,自己去國懷鄉前後超過二十年,完全無法為國使力,就在傷痛絕望之下懷沙沉江。後代為屈原的選擇嘆息,也遺憾楚國失去了一位賢臣。歐陽修借著史事為鑑,給北宋皇帝獻上這首端午帖子詞,感時懷人、鑑政銘心。

「帖子詞」是宋代八節內宴時,翰林學士獻給宮中的詩,貼於閣中門壁上。 歐陽修這首端午帖子詞是貼在皇帝閣的一首,全詩共四句。

*願儲醫國三年艾,不作沉湘《九辯》文。

──端午帖子詞:太皇太后閣(宋蘇軾)

艾是端午節避五毒的五瑞植物之一。外觀細瘦的艾草是一種的植物,中醫自古發明以艾為灸,用來治病效果良好。久幹的艾,象是「三年艾」療效更好,也成了良藥的代稱。蘇軾引用了「三年艾」的比喻,希望自己能國家貢獻針砭良藥,同時,也悼念了沉入汨羅江的愛國忠臣,然而,表達了不同於屈原的積極入世、昂揚奮勵的氣象。《九辯》是屈原遭流放在外時,表明自己對朝廷的忠心,陳述自己人生志節的一篇。

蘇軾這首端午帖子詞是貼在太皇太后閣的一首,全詩共四句。

*當年忠血墮讒波,千古荊人祭汨羅。風雨天涯芳草夢,江山如此故都何?

──端午感興 其二(宋文天祥)

南宋末世愛國忠臣文天祥可說是屈原的千古知遇,他感念「當年忠血墮讒波」;他們共有著末世忠臣的悲懷──風雨飄搖亂世中,家國板蕩天之涯,「風雨天涯芳草夢,江山如此故都何。」經過幾千年的風雨,悲懷又輪迴,丹心寄汗青,千古照顏色。

*一點孤忠日月光,千年餘韻蕙蘭芳。臨流欲問懷沙事,江水無情空斷腸。

──午日江飲觀競渡三首 其二(明王天性)

有許多詩人、愛國忠臣對屈原有同樣的感懷:「一點孤忠日月光,千年餘韻蕙蘭芳」。他們欽仰屈原的高潔如蕙蘭芳之韻,想要探問屈原,為何要懷沙沉江?為何要走絕路?然而人不再,只餘「江水無情空斷腸」!

*楚人遺俗閱千年,簫鼓喧呼鬥畫船。風浪如山鮫鱷橫,何心此地更爭先?

──重五同尹少稷觀江中競渡(宋陸遊)

楚地以舟楫競渡紀念屈原,到如今,這種戰國時代遺留下的風俗年年依舊盛行。宋代愛國詩人陸遊在五月五日觀競渡,一語「楚人遺俗閱千年,簫鼓喧呼鬥畫船」上下千年,記錄了內涵深厚的龍舟競渡民俗。看那畫船在如山風浪中排浪爭先,感風物、思鄉情,不覺撥動詩人一腔愛國心弦。同樣是亂世中的愛國詩人,同樣踏上流離的土地,他能不被屈原的愛國心所激蕩嗎?

*共駭群龍水上遊,不知元是木蘭舟。雲旗獵獵翻青漢,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怨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江亭暇日堪高會,醉諷離騷不解愁。

──午日觀競渡(明邊貢)

龍舟水上遊好像群龍奔競,原來是木蘭木雕出的畫船呵!「雲旗獵獵翻青漢,雷鼓嘈嘈殷碧流」,形象化了風速、水聲和舟子情狀,字字鮮活了龍舟競渡的情境。讓我們暫時離開現場,逆流上溯,赫然探尋到風俗源頭,看!「 屈子怨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再轉回來看江亭裡,過節觀競渡的人們雲集高會,詩人說這些人醉酒了,「醉諷離騷不解愁」,不就是反諷當今之人不解屈原去國離君之愁嗎!

*宗常以人為鏡,鑑古鑑今不鑑容。……乃知天子別有鏡,不是揚州百鍊銅。

──新樂府 百鍊鏡 辨皇王鑑也(唐白居易)

*五色雙絲獻女功,多因荊楚記遺風。聖君照物同天鑑,不用江心百鍊銅。

── 端午帖子詞 皇后閣 (宋歐陽修)

這兩首詩都講「百鍊銅」就是「百鍊鏡」。五月五日是鑄造好鏡的好日子。因為逢此純陽之日,利用當日的陽極水──「午時水」造出來的銅鏡,光明萬丈,周流無極,傳說可以制邪,漢代留下的「丙午鏡」就是重寶。白居易這首新樂府《百鍊鏡》描寫了五月五日當天在江心取水造鏡的場景。由造鏡,他聯想起唐太宗有三面鏡鑑的歷史故事:「太宗常以人為鏡,鑑古鑑今不鑑容。」唐太宗以史為鑑,以人為鑑,重於容顏之鏡鑑。「四海安危居掌內,百王治亂懸心中」,聖君天子的治亂明鏡,超過百鍊鏡不知凡幾。歐陽修獻的帖子詞「聖君照物同天鑑,不用江心百鍊銅」就是這般見地。

我們看有清一代的明君乾隆皇帝的端午帖子詞,他的心中也是懸著這樣一面明鏡,以天鑑為鏡,以民生富足為鏡,以道德聖訓作為承天命施人政的準則:

*彩絲縷縷稱延命,蒲劍青青說闢邪。底是吾心真喜處,一犂梅雨足農家。

──端午帖子詞 (清乾隆帝)

在這天人感懷的佳節良辰,乘上詩人詩詞,今人與古人的知遇,感覺特別溫馨、深厚。透過詩詞我們共有一顆天人感遇的衷心,一直在傳統文化中傳遞著!

相關焦點

  • 4月起,不思量自難忘,帶著命運的指引,將舊愛重燃的三星座
    4月起,不思量,自難忘,帶著命運的指引,將舊愛重燃的三星座。天蠍座天蠍座的人外表看起來很冷漠,但這只是對待局外人,他們對待他們喜歡的人從不吝嗇的展示自己。他們本身非常浪漫,他們也非常擅長製造浪漫,他們會記得戀人的每一天,他們經常會給戀人帶來驚喜,因此,和天蠍座的人在一起浪漫而有趣。
  • 端午節還有一個別稱——女兒節
    端午節是我國夏季最重要的節日,在農曆五月五日,又稱「端陽節」「粽子節」「詩人節」「龍舟節」「女兒節」等等。「端午」一名,源於古代幹支紀年,是五月的第一個午日,後來人們開始使用數字計時方式,便用「重五」取代了「重午」,但是仍然保留了「端午」這一名稱。
  • 端午節又叫什麼節日 端午節的別稱有哪些
    六月已經過去了一個星期,這個月沒有什麼節日,只有一個端午節。大家都知道,端午節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在這一天主要有食粽、賽龍舟、掛艾草、放風箏等習俗。大家不知道的是,由於端午節歷史悠久,有著很多不同的叫法。那麼,端午節又叫什麼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 你可能都不知道 端午節竟然有二十幾個別名
    你可能都不知道 端午節竟然有二十幾個別名 端午節,在農曆五月初五,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列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端,古語中有開頭、初始之意,五與午相通,端午也就是初五。據晉代人周處《風土記》記載: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與夏   原標題:漲知識了!
  • 【端午安康】諾敏河人民法院祝全體幹警端午節安康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它是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自古以來端午節便有划龍舟及食粽等節日活動。節日名稱端午從字面上還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稱。「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端午」。
  • 藏在古詩詞裡的端午節 關於端午節的諺語俗語
    祝大家端午安康。 五月五日(梅堯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   原標題:藏在古詩詞裡的端午節 關於端午節的諺語俗語    又是端午節,一年一度的粽子節,在中國神州大地各處沿襲上演。端午節的古詩詞大家還記得嗎? 關於端午節的詩詞諺語推薦給大家。祝大家端午安康。
  • 端午節雜談:五月五日午,天師騎艾虎;赤口上青天,百蟲歸地府
    五月五日午,天師騎艾虎;赤口上青天,百蟲歸地府。這是有關端午節流傳最廣的一首民謠。端午節,在農曆五月初五,與夏至相鄰,是氣候由熱轉暑的節點。夏至開始後,北方進入炎熱溼暑季節,也是毒蟲滋生的時候,此時的端午節就成為「全民衛生防疫日」。「端午」一詞最早出現於西晉的《風土記》:「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與夏至同。
  • 日本人也過「端午節」?有哪些你不知道的特色習俗?
    五月仲夏之時,國內迎來了五月初五端午節,在這裡小編先祝大家端午節安康!端午節是我們華人吃粽子、賽龍舟的傳統節日,進入農曆五月,人們會紛紛在門前掛上菖蒲、艾葉,以此來紀念偉大的詩人屈原。提到五月初五,很多人會想到,日本公曆五月五日也有一個節日,但有人會說這不是「端午節」,而是「兒童節」。今天小編就來為大家介紹一下,這兩個節日有什麼聯繫?日本是否有端午節呢?其實,日本最開始同我國一樣,會在農曆的五月五日過端午節,吃粽子、掛菖蒲、喝雄黃酒。
  • 端午節詩詞大全 最有名的端午節古詩 關於端午節的諺語俗語
    端午(唐·李隆基)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  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觴。  事古人留跡,年深縷積長。  當軒知槿茂,向水覺蘆香。  億兆同歸壽,群公共保昌。  忠貞如不替,貽厥後昆芳。  競渡詩(唐·盧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  鼙鼓動時雷隱隱,獸頭凌處雪微微。  衝波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  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  乙卯重五詩陸遊(南宋)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 草菖蒲 端午節裡的仙草
    菖蒲可說是端午的仙草、仙花,普遍運用在端午節的民俗中。菖蒲拔幽澗 仙氣雋永宋代時就有以「菖蒲節」代指端午節的說法,展現菖蒲和端午節習俗密切的關聯。詩人楊萬裡《初夏即事十二解》詩就描繪菖蒲的形象,在「菖蒲節裡放風光」。
  • 日本五月五日的主角原本是女性,是怎麼發展為男兒節的?
    中國端午節傳入日本,最初流行於日本皇室和貴族之間,但是日本民間在五月也有一些紀念活動,這些活動後來逐漸融入了中國端午習俗,演變形成了更具有日本民間特點的端午節風俗。如插秧這樣和收穫直接相關的重要日子,和中國的端午節結合,在日本五月五日成為了祭祀的日子。因此可以推斷日本民間五月五日的活動風俗是以結合本土農耕祭祀活動而開始的。室町時代,武士接管了政府中皇家權力的剩餘部分,在這樣一個武士掌權軍閥混戰的時代,人們崇尚武士,把從軍看成最具有吸引力的事業。
  • 端午節還有這麼多別稱,20多個名字,真是漲知識了
    端午節還有這麼多別稱,20多個名字,真是漲知識了時光冉冉,轉眼又是一年光陰匆匆而過。二十四個節氣二十四個節,我們又迎來了一年一度的端午節。每年端午包粽子、賽龍舟是必備的節目了,但是大家對端午節了解多少呢?知道端午節來歷嗎?知道端午節的別名又被稱為什麼嗎?在這裡小編就給大家解個惑。
  • 『最有名的端午節古詩』關於端午節的詩詞大全
    關於『最有名的端午節古詩』關於端午節的詩詞大全這個話題,相信很多小夥伴都非常有興趣了解,因為這個話題也是近期網絡上非常火熱的,那麼既然大家都想知道『最有名的端午節古詩』關於端午節的詩詞大全,華圖教育廣東公務員考試網小編便從網上搜集了一些與端午節古詩,端午節詩詞相關的信息,下面分享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吧!
  • 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
    五月五,是端午。門插艾,香滿堂。五月五,吃粽子。競龍舟,喜洋洋。五月五,麥子熟。炎夏至,掃庭除。
  • 10月,舊情繾綣,不思量,自難忘,3生肖執手舊情人,續約白首
    10月,舊情繾綣,不思量,自難忘,執手舊情人,續寫白首之約的生肖豬。 生肖豬向來都很有分寸感,他們在人際交往中,也總是一副翩翩有禮的模樣,很有情商。很多時候,生肖豬都不喜歡去與人爭搶什麼,不管是感情還是工作,他們都希望是自然而然的收穫。
  • 『端午節真正的由來』端午節真的起源於屈原嗎?
    關於『端午節真正的由來』端午節真的起源於屈原嗎?這個話題,相信很多小夥伴都非常有興趣了解,因為這個話題也是近期網絡上非常火熱的,那麼既然大家都想知道『端午節真正的由來』端午節真的起源於屈原嗎?,華圖教育廣東公務員考試網小編便從網上搜集了一些與端午節真正的由來,端午節相關的信息,下面分享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吧!
  • 端午節習俗背後,原來還有這些含義
    本文轉自【新華視點】;今天是端午節。包粽子、賽龍舟、掛艾草、點雄黃、佩香囊……端午節很多傳統習俗,不僅富有文化傳承,還與衛生防疫和身體健康相關,因此有人說端午節是我國最早的「衛生防疫節」。人傷其死,於是開始把屈原之死與端午節聯繫在一起。投「角黍」於江中,用以表達對英雄人物的敬仰和祭奠,從此端午節也被賦予成有道德含義的節日。晉代時粽子正式定為端午食品,它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為止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之一。 兩千多年前,屈原在汨羅江懷沙自沉,傳說沿岸的人們悲痛不已,競相划船尋找打撈屈原遺體。
  • 古錢幣上的「端午節」——「五毒」醒,驅「五毒」!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的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端午節」為中國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端午節,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春秋之前,吳越之地有當日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
  • 宋代詩詞中的端午節
    原標題:宋代詩詞中的端午節   品香粽   如果選擇一種最具代表性的端午節飲食符號,當然非粽子莫屬。粽子古稱「角黍」「筒粽」,西晉周處《風土記》有「以菰葉裹黏米,煮熟,謂之角黍」的記載;南朝吳均在《續齊諧記》中也說:「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貯米,投水以祭之。」
  • 為啥端午節要吃粽子?有關端午節的由來及習俗
    今天是端午節,那麼你知道端午節的由來以及有哪些習俗嗎?下面小編就和大家一起了解與端午節相關的知識吧。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佳節,其最初為祛病防疫的節日,時間在每年農曆的五月初五。關於端午節的由來有很多種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