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端午節傳入日本,最初流行於日本皇室和貴族之間,但是日本民間在五月也有一些紀念活動,這些活動後來逐漸融入了中國端午習俗,演變形成了更具有日本民間特點的端午節風俗。
古代日本是以農業為主的國家,人們敬畏自然,崇拜神靈,因而在播種和收穫之前舉行祭祀活動成為古代日本人生活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日本五月的祭祀活動與農業生產插秧有著密切的聯繫。16世紀室町時代的《月次風俗圖屏風》按月份描繪了當時人們一年之中舉行的儀式活動,其中就有女性插秧的場面,在五月的細雨中,女性們彎著腰將一棵棵稻苗移植到田裡,這樣連續一天彎著腰工作數個小時,在日本插秧實現機械化之前,女性是主要勞動力。因此這一天插秧的女性受到所有人的重視。
同時古代日本人認為五月是「兇月」,還需要進行各種各樣的消災活動。為了迎接農耕之神,祈求豐收,擔任插秧的女性需要淨身。就是用菖蒲和艾蒿建造小屋,將女性單獨關在屋內淨化身體,除去汙穢。人們相信只有將身體汙垢清除後的女性,才可以插秧。
女性在五月五日開始插秧前淨化身體,是五月的祭祀活動,又被譽為「女性的節日」。即使是現在的日本,有些地方還保留著這樣的習慣。日本中部和四國地區,從五月四日晚上到五月五日稱家為「女人的天下」,或「女人的家」,即當天女性成為家的主人,其主要目的就是以女性祈禱豐收。這個時代五月五日節日的主角是女性。
如插秧這樣和收穫直接相關的重要日子,和中國的端午節結合,在日本五月五日成為了祭祀的日子。因此可以推斷日本民間五月五日的活動風俗是以結合本土農耕祭祀活動而開始的。
室町時代,武士接管了政府中皇家權力的剩餘部分,在這樣一個武士掌權軍閥混戰的時代,人們崇尚武士,把從軍看成最具有吸引力的事業。因日語「菖蒲」的發音和「尚武」以及「勝負」的發音相同,同時菖蒲的葉片形狀下寬上尖如武士佩戴的劍,所以給菖蒲賦予了新的寓意,即「振興發展武士事業」。由此五月五日節日的主角從鎌倉時代開始由年輕女性變為了男性,慶祝內容也逐漸發展為祈求男孩健康成長如武士般英勇出人頭地。
五月五日這天,武士階層在客廳裡擺放裝飾用的盔甲,在室外掛旗幟和風幡,用以彰顯武士家族的繁盛。現在日本端午節在庭院中豎起鯉魚旗,用盔甲的模型和武士的人偶裝飾室內的習俗就始於鎌倉時代。
由於五月五日節日的主人公變為男性,這一天的活動也更具有男性色彩。當時流行一種打石戰的風俗,《洛中洛外圖屏風》描繪了京都市內外的名勝以及居民的生活風俗,其中就有對五月五日節日本兒童進行菖蒲合戰的描畫。打石戰是由相鄰村落的男孩兒分陣對壘,在河灘進行投擲石塊決勝負的遊戲。從此五月五日的節日演變成了名副其實的「男兒節」。
原本為女性節日的五月五日演變為「男兒節」的主要原因是武士階級的崛起、武士社會的繁榮,有發展武士精神之意。另外,日本已將三月三日桃花節作為「女兒節」,日本人考慮到了節日的整體性和完整性將五月五日定為「男兒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