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太陽系-半人馬小行星

2020-12-16 騰訊網

宇宙的年齡估計為138億年,地球或形成於45億年前,智人是經過40萬年慢慢進化而來,而人類最早的文明出現在9000年前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中國發現最早的農耕文化遺址可追溯到公元前6000年。自文明之初,人類就開始了在這廣袤大地上的無盡探索。那人類基因中早被烙印下的「好奇」,驅使著人類整個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如今人類的足跡幾乎已經遍布了整個地球。然而那好奇的種子依然在人類中滋養,孕育。探索永不停息。

上幾期,我們介紹了火星與木星之間的主小行星帶 (「專題-太陽系」你所不知道的太陽系-主小行星帶)和對人類威脅最大的近地天體(「專題-太陽系」你所不知道的太陽系-近地天體),這一期我們就走出內太陽系,來看看海王星內天體(Cis-Neptunian objects)中都有哪些遠距小行星。

半人馬小行星(Centaurs)

半人馬小行星是海王星內天體中一類特殊的小行星,它們沒有固定的軌道(或者說從長久的時間來看,他們或受到其他大型天體的攝動,從而改變軌道)。普遍認為,只要此顆天體是繞日小天體,其軌道穿越木星和海王星之間的一顆或多顆行星軌道,且半長軸介於木星與海王星之間(有的天文學家定義為其近日點在木星與海王星之間)的天體,我們稱之為半人馬小行星。

命名:半人馬小行星的名字是由古希臘神話中的Centaurs(希臘文:κ νταυρο ,肯特羅斯,拉丁文:centaurus)來命名,半人馬在希臘神話中,大多都是野蠻的象徵。後又出現在了中世紀的寓言故事中。

凱莉克羅星

圖片版權(By ESO/L. Cal ada/Nick Risinger (skysurvey.org),From Wiki, CC BY 4.0)

來源:天文學家估計,直徑超過250公裡的大多數半人馬小行星是來自海王星外天體的柯伊伯帶或離散盤中。由於海王星強大的引力攝動,使得那些不在穩定共振軌道的天體被攝動進入了海王星內天體區域,成為了臨時的半人馬小行星。由於半人馬小行星的軌道不固定,致使了半人馬小行星的「壽命」相對較短,只能存在於這一區域最多百萬年至千萬年。後因海王星內天體區域中大型行星的強大引力攝動,又會被彈入內太陽系或者向外彈出,進入海王星外天體區域,或者更加遙遠的星際空間。

半人馬小行星

圖片版權(By User:Eurocommuter - Plotted by a program written by the author, From wiki,CC BY-SA 3.0)

特徵:由於天體軌道周期相對較短和來自不同區域等原因,致使了半人馬小行星的星體顏色有著明顯的差別,有的顯得非常紅豔,有的則為藍色,大多數顯現的是兩種顏色的混編。在先前的文章中,我們介紹了柯伊伯帶和離散盤中的矮行星,從而得知處在那一區域中的大部分天體都是藍色的「冰球」。有的柯伊伯帶天體由於大型天體的引力攝動成為了半人馬小行星,這些小行星比先前的軌道更加接近太陽,使得星體表面接受到了更多的紫外線,紫外線又將星體表面原先的甲烷、乙烷等簡單結構有機化合物轉化成了紅色的託林(這與鳥神星和土衛六很相似)。顏色差異明顯的原因可能是因為星體在這一區域內時間的長短。時間越久遠的半人馬小行星表面可能越紅,新成為的可能為藍色。當然,顏色差異也因星球表面物質構成不同有關。

半人馬小行星顏色差異

圖片版權(Wiki CC BY-SA 3.0)

代表

2060 凱龍星(Chiron):它是第一顆被發現的半人馬小行星。凱龍星軌道的近日點在土星軌道的內側(約8.43AU),遠日點剛好在天王星的近日點外側(約18.86AU)。它的平均半徑大約為110公裡,公轉周期約為50.52地球年,自轉周期相對較快,為5.918小時。凱龍星存在著兩層星環。

10199凱莉克羅星(Chariklo):它是目前為止發現的最大一顆半人馬小行星。凱莉克羅星軌道的近日點在土星軌道的外側(約13.1AU),遠日點剛好在天王星的近日點外側(約18.55AU)。它的等效半徑大約為126公裡。公轉周期約為62.93地球年,自轉周期相對較快,為7小時。凱莉克羅星和凱龍星一樣,存在著兩層星環。

5145人龍星(Pholus):它是第二顆被發現的半人馬小行星。人龍星軌道的近日點在土星軌道的內側(約8.77AU),遠日點在海王星外側(約32AU)。它的等效半徑大約為90公裡。公轉周期約為92.09地球年,自轉周期相對較快,約為10小時。人龍星星體表面就存在著大量的託林,致使了它的顏色格外的紅,因此它還一個暱稱「大紅星」。

凱莉克羅星

圖片版權(By ESO/L. Cal ada/M. Kornmesser/Nick Risinger (skysurvey.org),From wiki, CC BY 3.0)

爭議:目前天文學界對於小行星和彗星的區分越來越模糊。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半人馬小行星,拿凱龍星舉例,凱龍星在其軌道遠日點時,是一顆穩定小行星,存在著兩層星環。然而隨著它靠近軌道近日點,它的亮度明顯增加(彗星的主要特徵)。當它處在近日點附近時,竟然出現了「彗發」。因此天文學家們將其定義為小行星和彗星兩種。

相關焦點

  • 「專題-太陽系」你所不知道的太陽系-柯伊伯帶
    上幾期,我們介紹了火星與木星之間的主小行星帶和對人類威脅最大的近地天體,並且離開了內太陽系,在海王星內天體中探索了一番,了解了半人馬小行星。「專題-矮行星」你所不知道的矮行星—亡神星)妊神星「專題-矮行星」你所不知道的矮行星—妊神星(Haumea))
  • 宇宙科學家發現了一種罕見的彗星和小行星的混合天體
    半人馬小行星是罕見的天體,可以結合小行星和彗星的一些不同特徵。它們基本上是巖石性質的,就像小行星一樣,但是當它們的外部蒸發時,它們也會像彗星一樣拋出塵埃和氣體雲。當半人馬小行星發射這些氣體時,它們被認為是活躍的。
  • 天文學家剛剛發現可以快速穿越太陽系的宇宙「高速公路」
    該高速網絡可以在數十年內將物體從木星運送到海王星,而不是通常在太陽系中存在的數十萬至數百萬年的更長的時間尺度。在太空中尋找隱藏的結構並不總是那麼容易,但是查看事物的移動方式可以提供有用的線索。特別是彗星和小行星。有幾組巖石體與太陽的距離不同。
  • 你覺得小行星是從哪裡來的?他們的質量到底有多小?
    問:「 我最近聽聞在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含有凝固之前已經解體的Astera(希臘語:紫苑)遺骸,你可以分享一下你對這個話題的一些見解嗎?感謝您的幫助。」 答: 人們總是以為小行星帶是已解體或從未完全穩定結合在一起的行星分解產生的遺骸。
  • 小行星進入太陽系,在地球上留下了生命?
    小行星進入太陽系後,在地球上留下了生命?在地球生命進化的過程中,有一個問題一直難以解決,那就是地球生命的起源是從哪裡開始的?針對於這一問題,科學家的觀點各不相同,部分學者認為地球上生命的出現是40億年前,在海底熱泉口所誕生的,因為這裡的溫度適宜,還擁有充足的水資源,生命在這裡誕生是理所當然的,而地球上所有的生命起源,都是由海洋生物所進化而來的。
  • 旅行者1號,飛出太陽系需要17571年,宇宙深空究竟有多可怕
    211億千米有多遙遠,要知道地球到太陽的距離也只有1.5億千米。但是你可能不會相信,旅行者1號舊沒有飛出太陽系,它依舊處於太陽引力的依統治範圍。那麼按照現在的飛行速度,旅行者1號飛出太陽系還需要多長時間呢?
  • 我們地球所在的太陽系,有沒有可能是一個「雙星系統」?
    雙星系統有不同的類型,包括物理雙星、光學雙星、目視雙星、分光雙星、食雙星、密近雙星和X射線雙星,我們平時所說的雙星系統一般是指「物理雙星」,也就是指一顆恆星圍繞另外一顆恆星運動,並且互相有引力作用。我們知道恆星不僅體積和質量巨大,而且是能夠通過核聚變反應讓自身發光發熱的 ,所以恆星不像行星那樣難以發現,如果太陽系內有第二顆恆星,那它是無法躲藏自己的。不過,如果從遙遠的外太空來觀察太陽系,那麼太陽還是有可能成為「光學雙星」的,因為所謂光學雙星是指兩顆恆星看起來距離很近,實際上卻距離很遙遠的現象,不過光學雙星並沒有真正的雙星繞轉現象。
  • 帶回小行星碎石樣本探索太陽系起源
    「隼鳥2號」探測器降落在小行星「龍宮」的模擬圖  12月5日,日本的小行星探測器「隼鳥2號」向地面釋放可能裝有小行星「龍宮」碎石的密封艙。據報導,可能被帶回的碎石樣本,或有助探索太陽系起源。   密封艙或在澳沙漠著陸   據日本廣播協會報導,密封艙的投放地點是澳大利亞軍隊訓練的場所。該地平時對人員出入實施嚴格管制,但此次允許媒體4日對回收密封艙的相關設施進行採訪。   該設施內有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的控制中心,相關人員對推斷密封艙著陸地點的具體操作順序等進行了確認。
  • 太空採礦時代已開啟,小行星帶是目標,小行星帶的相關事實
    同年,阿聯的「希望號」起飛,目標火星的氣候研究;美國的「毅力號」發射,目標尋找火星生命,為未來火星移民做準備;2020年11-12月,嫦娥5號月球採樣成功;2020年12月,日本「隼鳥2號」攜帶小行星樣本成功返回……毫無疑問,未來的日子,人類太空資源競爭會來越激烈。除了火星及月球,小行星帶豐富的礦產資源無疑成為各國的目標。下面我們關重介紹一下小行星帶。
  • 太陽系中發現新的星際高速公路
    據《科學進展》上發表的一篇論文,天文學家已經發現了一條貫穿太陽系的新的「星際高速公路」,它可以在未來加快太空飛行器從地球到太陽系遙遠部分的旅行時間,並監測和了解可能與地球碰撞的近地物體。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人員研究了太陽系中各種天體的軌道,並計算出它們如何相互配合和相互作用。
  • 天文學家在太陽系中發現新的星際高速公路
    據《科學進展》上發表的一篇論文,天文學家已經發現了一條貫穿太陽系的新的「星際高速公路」,它可以在未來加快太空飛行器從地球到太陽系遙遠部分的旅行時間,並監測和了解可能與地球碰撞的近地物體。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人員研究了太陽系中各種天體的軌道,並計算出它們如何相互配合和相互作用。
  • 小行星是如何產生的以及它與彗星之間有什麼區別?
    我是二年級的學生,正在一個做關於小行星的科學項目。你們能否告訴我小行星是怎麼形成的?小行星與彗星之間有什麼區別嗎?」答:小行星由小塊的巖石和金屬構成,就像太陽的內部系統其餘物質一樣。細小微粒互相撞擊,如果沒有劇烈的撞擊,它們也將會粘在一起。這是為什麼小行星不會繼續成長為像其餘行星一樣的原因,是因為它們太接近木星了。
  • 去貝努小行星挖土 一次意義重大的「太陽系考古」
    在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研究員楊宇光看來,這是一次意義重大的「太陽系考古」。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鄭永春對這次任務後續的科學研究充滿期待。「冥王號可以採集60克樣品,這個量已經很多了,樣品類型也會比較豐富,可以開展很多非常系統的研究。估計至少可以研究幾十年。」小行星上藏有太陽系古老遺蹟  對於地球來說,近地小行星是一種危險的存在。
  • 太陽系內存在一批寶石小行星,價值上萬億美元,有一顆已經撞擊了地球
    趣味探索訊 浩瀚宇宙一望無垠,宇宙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太陽系和地球,有一定科普知識朋友肯定知道太陽系內充滿著很多微型小行星,這些微行星質量、體積、運行軌跡及星體成分存在很大差異。有的直徑可能只有幾十米,有的則達數公裡。這微行星在太陽繫到處亂竄,可能隨時成為太陽系內八大行星的盤中餐。
  • 《流浪地球》《三體》的共同目的地,為何半人馬座α星這麼火
    看過《三體》的朋友們,應該記得在《三體》中,三體人所處的星系就是半人馬座比鄰星。於是網友們腦洞大開,紛紛在猜測,地球人開過去,三體人又開過來,這中間會不會發生什麼奇妙的相遇呢?會不會三體人開過來之後,剛巧趕上太陽氦閃一臉懵,而地球在幻想中的三體星系也經歷了各種水深火熱,兩眼淚汪汪。
  • 為什麼要去小行星挖土? 專家:這是意義重大的「太陽系考古」
    小行星上藏有太陽系古老遺蹟  對於地球來說,近地小行星是一種危險的存在。它們在太空中風馳電掣,不時與地球擦肩而過,讓人心驚肉跳。不過這些魯莽的傢伙並非一無是處,它們身上也藏有科學家們夢寐以求的東西,比如太陽系最古老的遺蹟。
  • 超過100顆小行星潛伏在太陽系海王星之外的黑暗中
    科學家們在太陽系邊緣發現了100多顆小行星,這讓他們自己都大吃一驚。專家們利用暗能量調查收集的數據,成功地識別了316顆小行星,其中139顆目前還不為人所知。這些發現是利用新技術分析舊數據得出的。小行星包括小行星和矮行星。科學家們現在聲稱,在離太陽最遠的行星——海王星之外,還有很多這樣的行星。由於海王星外天體(TNOs)很小,所以直到現在才發現它們。他們所在的地區也很黑暗,而且非常遙遠。
  • 天文學家捕捉到了美國宇航局丟失54年的半人馬火箭助推器的圖像
    如今,一個微小的神秘物體正在飛越地球,為天文學家提供了一個極好的機會,以最終確認它是1966年由美國宇航局(NASA)發射的半人馬座火箭的助推器。圖註:1966年發射的美國宇航局丟失的半人馬火箭上部火箭助推器的可能圖像。
  • 太陽系最醜星球: 不穿衣服, 稱小行星老大, 沒家族願收留它
    靈神星由加斯帕裡斯發現,後以希臘神話愛神之妻靈魂之神名字命名,也與愛神星互為一對天體情侶,這還被廣泛用於佔卜術中。靈神星質量十分大,據目前數據顯示,它成功拿下太陽系中「最大M-型小行星」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