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小城一隅自然古樸的生活,是沈從文對純真美好的堅守

2020-12-12 無情也無愁

閱讀沈從文的作品,很自然就會感受到他自在坦然的性情,正直、坦率、友愛。繁華三千,獨愛一隅。

他有自己要堅守的東西,不隨波逐流,不被社會風氣影響,更不會給讀者影響。他只想他想寫的,他沒有顧忌地偏愛某一類人、某一個地方。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情懷,而沈從文把故鄉情懷書寫出來,把大國小城的一隅展現出來,因為就是這樣的地方,生養了他,他的祖祖輩輩也是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總是需要有人關注小城的生活,歌頌讚揚他們的生活習慣和人生形式。恰好這是小眾的關注點,很少人會留意小城一隅的現狀。沈從文放棄大多數的人,選擇少數的人,只為心中的熱愛和堅守。

沈從文在《邊城》的題記裡這樣說道:

我這本書只預備給一些「本身已離開了學校,或始終就無從接近學校,還認識些中國文字,置身於文學理論、文學批判以及說謊造謠消息所達不到的那種職務上,在那個社會裡生活,而且極關心全個民族在空間與時間下所有的好與壞」的人看。

由此可以看出他很清楚現實的生活,和他不喜歡的社會風氣。他想改變,他要寫一些與眾不同的東西出來給世人看,或者說是為了留住自己心中的美好。他想把農村的古樸生活,自然坦率正直的人性書寫出來,這種自然的美,健康的心靈,會逐漸被掩埋。而他不願意看到這樣的事發生。所以他要站出來,他要把大國小城的美與健康留存起來。只有這樣,才不會被遺忘和丟棄。

《邊城》,邊遠的小城。那裡保留著人性美與愛。在大自然中自由地生長,也由大自然教養。女主人公翠翠就是在大自然中自然成長起來的美麗姑娘,活潑可愛,眼睛清澈如泉,皮膚黝黑,像極了自由生長的神獸。有一種野性美,內在的坦率自然,更令人為之著迷。這是沈從文筆下的湘西女性,他塑造出來的湘西女性最有特色。

翠翠的活著可以說是一種「奇蹟」,也是一種天賜的恩惠。生長於自然,也受教於自然。她熱愛身邊的一切,尊重自然中的生命,她也敬畏自然。

隨著年紀的增長,翠翠悄然萌發的情愫,讓她開始有了一點煩惱,她不知道該怎麼辦。質樸的農村姑娘,或許不懂那是愛情。也不懂自己該如何把握自己的幸福,只是呆呆地,望著夜晚的天空,仿佛星星會告訴她答案。

懵懂的愛情,無知的少女,深情相對的公子。這一切的一切,自然又純真。相互守望,深情成全,痴守一生。優美的文字,唯美中又帶點悲涼的氛圍,幸與不幸都不可言說。

不管故事結局如何,那確實很真實,農村懵懂的愛情不就如此,沒有對錯,只有緣分使然,和時機的恰巧。那是真實存在的生活現狀和人生形態,不管有意無意,青春的歲月裡就會有純真美好的愛情。而這種懵懂的愛情,也可遇不可求,心動的瞬間,將成為永遠的回憶,不管時間過去多久。

在沈從文的心中,更覺得這樣的感情珍貴,也嚮往這樣的愛情生活。

熟悉沈從文還是從他寫的情書開始,年幼的人或許對那樣情意綿綿的詩詞無法抗拒。即使不懂愛情,也會被他所描繪的美好吸引,覺得那就是愛情的最美的模樣。

沈從文和張兆和的愛情故事至今仍被傳誦,即使她們婚後的生活並沒有那麼完美,也不妨礙他的情書成為經典。帶點人間煙火氣的土味情話,又有夢幻仙境般的意味,雅中透俗,俗中帶點仙氣。灑脫痴情的人設,誰能扛得住?

在追求愛人的路上,即使被拒絕無數次,他也堅定不移地追求自己心中所愛。他的深情和痴情,是很多人無法企及的。他一封封情書寫給意中人,卻沒有因為沒有回信而放棄堅持。也是沈從文長期的情書,加上時間的累積,就算鐵石心腸的張兆和也被他感動,開始互通書信,對他的愛給出了回應。

當沈從文苦戀張兆和時,他是眼神是充滿的愛意,額上卻刻出了奴僕。最美的人存在於詩人的詩詞中,萬千風姿,韻味悠遠,各種滋味只能自己品味。沈從文對於張兆和的愛,一開始就是卑微的,他把自己放到塵埃裡,把張兆和捧成神仙姐姐。

「我一輩子走過許多地方的路,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

傾盡全力去熱愛一個女子,即使那個女子沒有一聲回應,也熄滅不了他心中燃燒的火焰。可能也正是因為這樣的一種關係,給了沈從文很多文學創作靈感,張兆和是他的靈感源泉。

愛情是一個很純粹的東西,也很奇妙。看上一眼,一輩子都忘不掉。

從沈從文寫給張兆和的情書就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很單純的人,至少對於愛情,他專一純粹。他作為一個文人的觀念追求愛情,可以說很書生氣。一個人的作品會把一個人的性情胸懷反映在作品裡,即使他可以偽裝,也會留有痕跡可以追尋。

相關焦點

  • 再讀《邊城》:從三個角度淺析沈從文筆下的敘事美
    沈從文在《邊城》中將三種敘事視角相結合,完美再現了茶峒小城的純淨美好。01. 運用零聚焦的敘事視角,交代了茶峒小城的人物背景在小說的前兩章沈從文主要運用零聚焦的敘事視角交代了茶峒小城的風土人情和人物背景。
  • 《邊城》:活了72歲,20歲渡船50年堅守,渡的是客,考驗的是人性
    這座山城就成了人們心中最為美好之地,而創作這部作品的初衷,沈從文就是想通過這樣的形式,將心中的美好留下,在這亂世中也能有一方安寧之地,得以讓人繁衍生息。故事很平凡,平凡的讓我們看到了生活的本真,但就這樣一個平凡的故事,在沈從文筆下卻成了另一個《桃花源記》。小說圍繞湘西的邊陲小鎮「茶峒」展開,茶峒是個典型的南方小城,城裡依山傍水,交通工具只有渡船,因此這裡的生活簡單、淳樸,人們的生活沒有受到戰亂的打擾,一副欣欣向榮的氣息。
  • 評沈從文《邊城》及他的「湖南風味」文學:煙水清透,相得益彰
    《邊城》的情節與行文是渾融一體的,清澈的情節,清澈的字句。文情、文氣與文筆相得益彰到這程度,極難得。比起其他故作清純的小說,沈從文先生的清澈在於:他的小說並不迴避悲劇,並不迴避死亡(天保和爺爺的死去),也不迴避妓女們的存在。他的清澈,是另創了一個質樸地接受一切、如實道來的語境。所以《邊城》裡的妓女和粗野水手,都比當下許多閨閣小說裡滿口偽文言的大小姐們乾淨得多。
  • 《邊城》:二十世紀中國現代文學裡最純真悽美的愛情
    這位作家便是沈從文,這句情話出自《從文家書》。這位被浪漫與詩意浸潤到骨子裡的文人作家,以一支多彩的筆寫下了許多充滿愛與美的情話。善寫情話的人,自然更善寫愛情,他在其文學創作中,更是締造了一段二十世紀中國現代文學裡最純真悽美的愛情,這部作品就是久負盛名的《邊城》。
  • 《古都》《邊城》:「憂鬱」寫作下,沈從文的生與川端康成的死
    兩人的經典著作《古都》和《邊城》,都帶著濃濃的鄉土氣味和女性的純真憂鬱。沈從文的創作風格趨向浪漫主義,他注重小說中詩意的效果、融寫實、紀夢象徵於一體。《邊城》的時代背景《邊城》成書於1931年,那正是沈從文愛情事業雙豐收的季節。雖然社會動蕩不安,按總體上還是平和的,也在這一時期湧現出了一批有良知的 文人,他們在社會動亂時思考著人性的本質。作為有良知的中國人沈從文,自然而然的走在了前沿。
  • 沈從文的《邊城》,不僅盛放美麗與哀愁,而且三觀超正很勵志
    《邊城》是沈從文先生的代表作,在20世紀小說百強排行榜上,僅次於魯迅先生的《吶喊》,位列第二;它在文學史上的評價也很高,與《圍城》並稱「雙城」。經典導讀《邊城》的故事發生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青山修篁、綠水白塔,寧靜而平和。
  • 湘西之旅:漫步於鳳凰古城的大街小巷,尋找沈從文書中的《邊城》
    ——沈從文《邊城》鳳凰古城,建於清代康熙年間,位於湖南省湘西自治州鳳凰縣,說是城,其實更像是一個村鎮。其實,我最初是從沈從文先生《邊城》《湘行散記》這兩本書裡知道這個小城的。書中的它是一個「浪漫與嚴肅,美麗與殘忍,愛與怨交縛不可分」的地方,這讓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一直都想去一探究竟,可惜,因種種原因一直未能實現這個夙願,直到最近辭了工作、搬家之時,看到那角落裡那一本落滿灰塵的《邊城》,心頭上那個念頭又再次冒了出來,於是決定出發,整理行李馬上就出發,直奔鳳凰古城,尋找我心中失落的那個《邊城》。
  • 僅次於魯迅先生所寫的《吶喊》,《邊城》為何獲得如此高的成就
    如果你年輕一定要讀一下沈從文先生的《邊城》,體會最純真的愛情是深夜樣子。首先,從思想內容上看,《邊城》寄託著沈從文先生「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現人性美的一部。《邊城》極力謳歌的傳統文化中保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對於現代社會傳統美德受到破壞,到處充溢著物慾金錢主義的淺薄、庸俗和腐化墮落的現實而言的。
  • 沈從文《邊城》中的愛情:世間若有雙全法,不負親人不負卿
    沈從文《邊城》中的愛情:世間若有雙全法,不負親人不負卿《邊城》是沈從文先生最負盛名的代表作,人們對它評價極高,有人說它是鑲嵌中國現代文學畫廊中「一顆千古不磨的珠玉」,有人說它是「小說中飄逸不群的小仙女」。
  • 何時才能懂《邊城》——我們隨同沈從文先生去純美的邊城走走吧
    跨了20多年,我才僅僅是似懂非懂地走進了邊城,走進了古老的湘西,走進了茶峒,走進了渡船,走進了祖父,走進了翠翠,走進了黃狗,走進了那人那事,走進了那山那水……邊城的民風是多麼令人嚮往!祖父,翠翠,黃狗一家人在渡船上和邊民們的生活故事,就是那些家長裡短、雞毛蒜皮的生活瑣事,真沒有什麼大事要事。說說笑笑、吵吵鬧鬧,有一句沒一句的,東家的雞飛了,西家的狗叫了,外面又發生了什麼新奇的事、古怪的事,全在這條渡船上鑽進了翠翠的耳朵。
  • 讀沈從文經典《邊城》除了詩意的田園牧歌,我們還能讀出什麼?
    文:雙木林兮生活是一張網,常裹挾得人無法自由呼吸。當一周的無數瑣事把我折磨得形容近乎枯槁時,我用可憐的花邊時間去讀沈從文的《邊城》,希望它能救我於水火,讓我在喧囂蕪雜的現世聞一聞遠隔人煙的山水之氣息,吹一吹來自遙遠的邊城的風。
  • 受戒|繼《邊城》後,又一描寫田園牧歌式的純稚愛情,結局美好
    如果說,你還在為沈從文《邊城》裡翠翠和儺(nuó)送的愛情悲劇而耿耿於懷,那麼,我想建議你看一看汪曾祺的《受戒》。師從沈從文的汪曾祺,《受戒》也滲透了色彩、布局、意境等中國畫的基本要素,描繪了充滿寫意、富有詩意的田園牧歌景象。
  • 《邊城》:沈從文看透人生本質,真相殘酷到不得不用優美掩蓋
    ②還有更多的人認為,《邊城》是「他要為現代的都市人呈現另一種生活、另一種人情,在他看來,鄉下原始、淳樸、自然的人性和人生,才是民族理想的精神和人生狀態,他要展現這種人生的境界,為民族靈魂的再造提供他獨特的方案。」③而這樣認定的理由之一就是沈從文在《<從文小說習作選集>代序》中提到的——「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這神廟供奉的是『人性』」。
  • 《邊城》:詩意放逐的現代寓言,溫情脈脈的田園牧歌
    《邊城》是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地區特有的風土人情。作者沈從文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純愛故事,凸顯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淨。《邊城》作為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牧歌式文體」的開山之作,為中國現代文學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
  • 鳳凰,夢中的邊城
    相傳,很久以前,小城的居民早晨起來,總會聽到一種不知名的鳥兒在鳴叫,聲音婉轉悠揚,非常動聽,有人說這是傳說中的神鳥鳳凰在歌唱。因此,小城便被人們稱做鳳凰。到鳳凰時,已是晚上八點。出行前,友人特別關照:一定要住在沱江邊,一定要欣賞鳳凰古城的夜景。這兩點,我都已做到。下榻之地,便是沱江邊的「飄搖擺渡」客棧,這是一個由湘西特色庭院略加改造的私家旅店。
  • 讀沈從文《邊城》被我們忽視那田園牧歌背後,一場悲劇背後的悲劇
    沈從文的《邊城》應該寫於上世紀三十年代,在那個全民啟蒙的年代,主流的作品大多數都表現出了一種對新時代的嚮往和思想進步的情感,如果我們第一次讀《邊城》這樣的作品,也許還會以為這樣描寫美麗田園牧歌的小說不應該出自那個年代,這就是沈從文區別與其他作家的一個最明顯特徵。
  • 沈從文和他的作品:林海音/1968
    沈從文夫婦小影 沈從文在《邊城》的題記中一開頭就這樣說: 對於農人與兵士,懷了不可言說的溫愛,這點感情在我一切作品中,隨處都可以看出。
  • 沈從文《邊城》裡女主翠翠的形象分析:你身邊是否也有這樣的女神
    傳說這個詞語,用在翠翠身上,少了一份靈氣,也少了一份善良和純真。傳說讓我們想起白娘子轟轟烈烈的愛情和梁祝化蝶的悽怨,卻不能表達出我們的翠翠的靈秀。翠翠是湘江的水,靈秀,美麗,純淨。在《邊城》裡,幾乎每個人物都是善和美的化身。70多歲的老船工50年如一日,勤奮地為人們擺渡,也從來不多收一文錢。場面上的頭面人物船總順順,並不恃財傲慢,而是一位古道熱腸的通達之人。
  • 沈從文的《邊城》:這是上個世紀的淳樸小鎮,也是七零八零的回憶
    在這個Facebook、Twitter的年代看《邊城》有種一夜回到解放前的感覺。尤其讀到船客給翠翠幾個銅子的時候。換了今天,應該是問:妞,你支付寶帳號多少,我轉你。但事後翠翠又把銅子還給了船客,搖頭說不要錢。
  • 《邊城》:我是對一切無信仰的人,我只信仰生命
    有評論家說到:《邊城》濃縮了沈從文的文學理想、生活境遇和詩性體驗,描繪出一幅悲劇和死亡不期而遇的生命圖景。《邊城》描述的不僅是一段尚未展開的愛情,更是在美和險惡的反差中對生命存在的思索,愛情的浮光掠影最終指歸的是沈從文對生命偶然性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