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沈從文的作品,很自然就會感受到他自在坦然的性情,正直、坦率、友愛。繁華三千,獨愛一隅。
他有自己要堅守的東西,不隨波逐流,不被社會風氣影響,更不會給讀者影響。他只想他想寫的,他沒有顧忌地偏愛某一類人、某一個地方。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情懷,而沈從文把故鄉情懷書寫出來,把大國小城的一隅展現出來,因為就是這樣的地方,生養了他,他的祖祖輩輩也是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總是需要有人關注小城的生活,歌頌讚揚他們的生活習慣和人生形式。恰好這是小眾的關注點,很少人會留意小城一隅的現狀。沈從文放棄大多數的人,選擇少數的人,只為心中的熱愛和堅守。
沈從文在《邊城》的題記裡這樣說道:
我這本書只預備給一些「本身已離開了學校,或始終就無從接近學校,還認識些中國文字,置身於文學理論、文學批判以及說謊造謠消息所達不到的那種職務上,在那個社會裡生活,而且極關心全個民族在空間與時間下所有的好與壞」的人看。
由此可以看出他很清楚現實的生活,和他不喜歡的社會風氣。他想改變,他要寫一些與眾不同的東西出來給世人看,或者說是為了留住自己心中的美好。他想把農村的古樸生活,自然坦率正直的人性書寫出來,這種自然的美,健康的心靈,會逐漸被掩埋。而他不願意看到這樣的事發生。所以他要站出來,他要把大國小城的美與健康留存起來。只有這樣,才不會被遺忘和丟棄。
《邊城》,邊遠的小城。那裡保留著人性美與愛。在大自然中自由地生長,也由大自然教養。女主人公翠翠就是在大自然中自然成長起來的美麗姑娘,活潑可愛,眼睛清澈如泉,皮膚黝黑,像極了自由生長的神獸。有一種野性美,內在的坦率自然,更令人為之著迷。這是沈從文筆下的湘西女性,他塑造出來的湘西女性最有特色。
翠翠的活著可以說是一種「奇蹟」,也是一種天賜的恩惠。生長於自然,也受教於自然。她熱愛身邊的一切,尊重自然中的生命,她也敬畏自然。
隨著年紀的增長,翠翠悄然萌發的情愫,讓她開始有了一點煩惱,她不知道該怎麼辦。質樸的農村姑娘,或許不懂那是愛情。也不懂自己該如何把握自己的幸福,只是呆呆地,望著夜晚的天空,仿佛星星會告訴她答案。
懵懂的愛情,無知的少女,深情相對的公子。這一切的一切,自然又純真。相互守望,深情成全,痴守一生。優美的文字,唯美中又帶點悲涼的氛圍,幸與不幸都不可言說。
不管故事結局如何,那確實很真實,農村懵懂的愛情不就如此,沒有對錯,只有緣分使然,和時機的恰巧。那是真實存在的生活現狀和人生形態,不管有意無意,青春的歲月裡就會有純真美好的愛情。而這種懵懂的愛情,也可遇不可求,心動的瞬間,將成為永遠的回憶,不管時間過去多久。
在沈從文的心中,更覺得這樣的感情珍貴,也嚮往這樣的愛情生活。
熟悉沈從文還是從他寫的情書開始,年幼的人或許對那樣情意綿綿的詩詞無法抗拒。即使不懂愛情,也會被他所描繪的美好吸引,覺得那就是愛情的最美的模樣。
沈從文和張兆和的愛情故事至今仍被傳誦,即使她們婚後的生活並沒有那麼完美,也不妨礙他的情書成為經典。帶點人間煙火氣的土味情話,又有夢幻仙境般的意味,雅中透俗,俗中帶點仙氣。灑脫痴情的人設,誰能扛得住?
在追求愛人的路上,即使被拒絕無數次,他也堅定不移地追求自己心中所愛。他的深情和痴情,是很多人無法企及的。他一封封情書寫給意中人,卻沒有因為沒有回信而放棄堅持。也是沈從文長期的情書,加上時間的累積,就算鐵石心腸的張兆和也被他感動,開始互通書信,對他的愛給出了回應。
當沈從文苦戀張兆和時,他是眼神是充滿的愛意,額上卻刻出了奴僕。最美的人存在於詩人的詩詞中,萬千風姿,韻味悠遠,各種滋味只能自己品味。沈從文對於張兆和的愛,一開始就是卑微的,他把自己放到塵埃裡,把張兆和捧成神仙姐姐。
「我一輩子走過許多地方的路,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
傾盡全力去熱愛一個女子,即使那個女子沒有一聲回應,也熄滅不了他心中燃燒的火焰。可能也正是因為這樣的一種關係,給了沈從文很多文學創作靈感,張兆和是他的靈感源泉。
愛情是一個很純粹的東西,也很奇妙。看上一眼,一輩子都忘不掉。
從沈從文寫給張兆和的情書就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很單純的人,至少對於愛情,他專一純粹。他作為一個文人的觀念追求愛情,可以說很書生氣。一個人的作品會把一個人的性情胸懷反映在作品裡,即使他可以偽裝,也會留有痕跡可以追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