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是沈從文先生的代表作,在20世紀小說百強排行榜上,僅次於魯迅先生的《吶喊》,位列第二;它在文學史上的評價也很高,與《圍城》並稱「雙城」。
經典導讀
《邊城》的故事發生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青山修篁、綠水白塔,寧靜而平和。勤勞無私的撐渡人和乖巧活潑的孫女翠翠相依為命,大方灑脫的船總順順及兒子天保和儺送在城裡享有盛譽。這一座小城、兩家人、三個青年之間卻發生了一齣悲劇。天保與儺送同時愛上了翠翠,天保通過「車路」向翠翠求愛,翠翠卻更喜歡走「馬路」的儺送,哥哥退出卻因一次意外殞命,弟弟無法解開心結遠走他鄉,爺爺幽憤鬱鬱而終,翠翠迎來了一場未知的等待……
故事為我們展示了一個澄澈純淨、如詩如畫,卻又憂鬱感傷、如幻似夢的湘西故事。《邊城》中的人物共同生活在這樣一方天地裡,不思考當下和未來對於人生的意義,由著淳樸和善良的天性,在這世外桃源裡自然生息。他們其中,沒有一個是壞人,就連河邊賣唱的歌女,也重義輕利、守信自約。可他們還是擺脫不了命運的捉弄。字裡行間,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的觀照,盛放著無限的美麗與哀愁。
但是,沈從文在《題記》中又說:
「我將把這個民族為歷史所帶走向一個不可知的命運中前進時,一些小人物在變動中的憂患,與由於營養不足所產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樣活下去」的觀念和欲望,來作樸素的敘述……這作品,也許尚能給他們一種勇氣同信心。」
汪曾祺曾這樣解讀:「《邊城》既是現實主義的,又是浪漫主義的,《邊城》的生活是真實的,同時又是理想化了的,這是一種理想化了的現實。」
因此,一幕幕鄉土人情和人間悲喜的背後,我們繼續深挖,又可以讀出三觀超正的勵志況味。
1.「日頭不辜負你們,你們也莫辜負日頭」
儺送是個小機靈鬼,很會為自己創造條件。
兩年前的端午見了翠翠一面,就暗生情愫,這次借還老船夫的酒壺,來到渡口翠翠家。
於是,他和老船夫之間有了這段對話:
「這世界有得是你們小夥子分上的一切,好好的幹,日頭不辜負你們,你們也莫辜負日頭!」「伯伯,看你那麼勤快,我們年青人不敢辜負日頭!」
這是充滿鄉土氣息的對話,也是一位暮年老人看透生命本質對年輕人的告誡。
這是小說給我們傳達的一種力量。當然,故事裡的主人公也是這樣踐行的。
船總順順看到兒子長到十五六歲,便對他們嚴加訓練。嚴寒酷暑、長途跋涉、蕩槳拉縴,讓他們承受生活的艱辛,積累勇氣與義氣。這對健康壯碩、生龍活虎的兄弟,確實沒有讓父親失望,更成為十裡八鄉響噹噹的「別人家的孩子」。
老船夫看慣了城裡端午節俗,卻知道年幼的翠翠心馳神往,於是陪她進城,自己無賞玩興致便中途跑回去替換代班的嘍囉,從中不免看到他的努力成全與恪守擔當。
有人統計,人這一輩子,看似很長,其實也就兩萬多天。
不虛度每一寸光陰,生活中在閉塞小城的人尚且懂得這個樸素的道理。但有多少人能在臨終之前驕傲地說自己沒有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又有多少過來人勸告後輩要惜取少年時、莫待無花空折枝?
2.「要硬扎一點,才配活到這塊土地上」
這部小說中,作者毫不避諱地多次寫到「死」。
翠翠的父母均死於自殺,一個服毒、一個產後吃了河裡的冷水死了。
文中未提到的老船夫的妻子,也應該早年就離開了人世。
翠翠第一次端午節進城,等爺爺久久不來,她產生了怕人的想頭:假若爺爺死了?
到後來,船總家的大兒子天保意外落水也死了。
這些無一不給小說增添了悽清的氛圍。
老船夫一生是愁苦的,早年喪妻、中年喪女,還有一個嗷嗷待哺的遺孤要撫養。但生活的殘酷並沒有將他的熱情消磨殆盡,他用最貼心的陪伴和最樂觀的態度感染著翠翠,就算是對待萍水相逢的渡人,他也妥帖待之,派煙送茶、準備救急丹方……
翠翠是單純天真、率性活潑的,但隨著年歲的增長,漸漸有了心事。一個黃昏,翠翠胡思亂想害怕到傷心哭起來,姍姍來遲的爺爺這樣對翠翠說:
「翠翠,我來慢了,你就哭,這還成嗎?我死了呢?」「不許哭,做一個大人,不管有什麼事都不許哭。要硬扎一點,結實一點,才配活到這塊土地上!」
吃飯時,爺爺照例雲淡風輕地給翠翠講一些趣事,就當什麼事都沒有發生一樣。
老船夫的樂觀,每個讀過小說的人都能感受到。人生路上,你自己不勇敢,沒人替你堅強。
常長聽一些有過瀕死經驗的人說,人都是怕死的,但真正到了生命最後一刻,也沒什麼好怕的。
也許老船夫,就是那個被命運捉弄瀕死過多次的人,他不再感到害怕,所以希望孫女也能「硬扎」「結實」地過好當下。
3.「要飯吃,頭上是火也得上路」
《邊城》裡的世界是一個和平的世界,有貧富之分,但沒有為富不仁。
即使是殷實之家,順順也從來沒有放鬆過對兒子們的訓誡。
他一直秉持著「學貿易,學應酬,學習到一個新地方去生活,且學習用刀保護身體同名譽」的教子原則。
這些觀念在天保和儺送兄弟倆心中生了根,發了芽。
情場失意的天保,去外面大風浪之地闖蕩,即使知道充滿艱辛也依然挺身走險。
儺送本來是有選擇的,碾坊和渡船,碾坊作為陪嫁,每天可收「七升米,三鬥糠」,後半輩子無憂,可二老選擇了要自力更生的渡船。
老船夫遇到二老過河,套近乎說:
「大六月日頭毒人,你又上川東去,不怕辛苦?」「要飯吃,頭上是火也得上路!」「要吃飯!二老家還少飯吃!」「有飯吃,爹爹說年青人也不應該在家中白吃不作事!」
生活之路漫長曲折,誰不是在苦苦求索。
退伍的順順雖有「腳瘋痛」,白手起家一步一個腳印才走到今天。
老船夫年事已高,命運多舛還是把渡口照顧得妥妥帖帖,離世的前夜,還提醒翠翠暴雨要來了?
楊馬兵年輕時做馬夫,穿草鞋、走旱路、吃酸菜,甘苦自知。
這是《邊城》人對於「怎麼活下去」最好的註解——不因環境的惡劣就害怕追求,不因現在的擁有就止步不前。
總結
《邊城》在優美的筆觸中,展露了湘西的自然美、人情美、人性美。翠翠作為自然美的化身,最後只能孤身等待,讓人感慨與憐惜。大山裡的人們,有血性、有堅貞、有抗爭,他們也淳樸堅韌、知情曉義、慷慨豁達。「《邊城》中人物的正直與熱情,雖然已經成為過去了」,但作者寫出了他對於此地「不可言說的溫愛」,也給人「一種勇氣同信心」。
我是@莉莉分,邀您一起共讀經典好書,不同見解歡迎留言,謝謝!(圖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