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的《邊城》,不僅盛放美麗與哀愁,而且三觀超正很勵志

2020-12-14 莉莉分

《邊城》是沈從文先生的代表作,在20世紀小說百強排行榜上,僅次於魯迅先生的《吶喊》,位列第二;它在文學史上的評價也很高,與《圍城》並稱「雙城」。

經典導讀

《邊城》的故事發生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青山修篁、綠水白塔,寧靜而平和。勤勞無私的撐渡人和乖巧活潑的孫女翠翠相依為命,大方灑脫的船總順順及兒子天保和儺送在城裡享有盛譽。這一座小城、兩家人、三個青年之間卻發生了一齣悲劇。天保與儺送同時愛上了翠翠,天保通過「車路」向翠翠求愛,翠翠卻更喜歡走「馬路」的儺送,哥哥退出卻因一次意外殞命,弟弟無法解開心結遠走他鄉,爺爺幽憤鬱鬱而終,翠翠迎來了一場未知的等待……

故事為我們展示了一個澄澈純淨、如詩如畫,卻又憂鬱感傷、如幻似夢的湘西故事。《邊城》中的人物共同生活在這樣一方天地裡,不思考當下和未來對於人生的意義,由著淳樸和善良的天性,在這世外桃源裡自然生息。他們其中,沒有一個是壞人,就連河邊賣唱的歌女,也重義輕利、守信自約。可他們還是擺脫不了命運的捉弄。字裡行間,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的觀照,盛放著無限的美麗與哀愁。

但是,沈從文在《題記》中又說:

「我將把這個民族為歷史所帶走向一個不可知的命運中前進時,一些小人物在變動中的憂患,與由於營養不足所產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樣活下去」的觀念和欲望,來作樸素的敘述……這作品,也許尚能給他們一種勇氣同信心。」

汪曾祺曾這樣解讀:「《邊城》既是現實主義的,又是浪漫主義的,《邊城》的生活是真實的,同時又是理想化了的,這是一種理想化了的現實。

因此,一幕幕鄉土人情和人間悲喜的背後,我們繼續深挖,又可以讀出三觀超正的勵志況味。

《邊城》舞臺劇劇照

1.「日頭不辜負你們,你們也莫辜負日頭」

儺送是個小機靈鬼,很會為自己創造條件。

兩年前的端午見了翠翠一面,就暗生情愫,這次借還老船夫的酒壺,來到渡口翠翠家。

於是,他和老船夫之間有了這段對話:

「這世界有得是你們小夥子分上的一切,好好的幹,日頭不辜負你們,你們也莫辜負日頭!」「伯伯,看你那麼勤快,我們年青人不敢辜負日頭!」

這是充滿鄉土氣息的對話,也是一位暮年老人看透生命本質對年輕人的告誡。

這是小說給我們傳達的一種力量。當然,故事裡的主人公也是這樣踐行的。

船總順順看到兒子長到十五六歲,便對他們嚴加訓練。嚴寒酷暑、長途跋涉、蕩槳拉縴,讓他們承受生活的艱辛,積累勇氣與義氣。這對健康壯碩、生龍活虎的兄弟,確實沒有讓父親失望,更成為十裡八鄉響噹噹的「別人家的孩子」。

老船夫看慣了城裡端午節俗,卻知道年幼的翠翠心馳神往,於是陪她進城,自己無賞玩興致便中途跑回去替換代班的嘍囉,從中不免看到他的努力成全與恪守擔當。

有人統計,人這一輩子,看似很長,其實也就兩萬多天。

不虛度每一寸光陰,生活中在閉塞小城的人尚且懂得這個樸素的道理。但有多少人能在臨終之前驕傲地說自己沒有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又有多少過來人勸告後輩要惜取少年時、莫待無花空折枝?

《邊城》舞臺劇劇照

2.「要硬扎一點,才配活到這塊土地上」

這部小說中,作者毫不避諱地多次寫到「死」。

翠翠的父母均死於自殺,一個服毒、一個產後吃了河裡的冷水死了。

文中未提到的老船夫的妻子,也應該早年就離開了人世。

翠翠第一次端午節進城,等爺爺久久不來,她產生了怕人的想頭:假若爺爺死了?

到後來,船總家的大兒子天保意外落水也死了。

這些無一不給小說增添了悽清的氛圍。

老船夫一生是愁苦的,早年喪妻、中年喪女,還有一個嗷嗷待哺的遺孤要撫養。但生活的殘酷並沒有將他的熱情消磨殆盡,他用最貼心的陪伴和最樂觀的態度感染著翠翠,就算是對待萍水相逢的渡人,他也妥帖待之,派煙送茶、準備救急丹方……

翠翠是單純天真、率性活潑的,但隨著年歲的增長,漸漸有了心事。一個黃昏,翠翠胡思亂想害怕到傷心哭起來,姍姍來遲的爺爺這樣對翠翠說:

「翠翠,我來慢了,你就哭,這還成嗎?我死了呢?」「不許哭,做一個大人,不管有什麼事都不許哭。要硬扎一點,結實一點,才配活到這塊土地上!」

吃飯時,爺爺照例雲淡風輕地給翠翠講一些趣事,就當什麼事都沒有發生一樣。

老船夫的樂觀,每個讀過小說的人都能感受到。人生路上,你自己不勇敢,沒人替你堅強。

常長聽一些有過瀕死經驗的人說,人都是怕死的,但真正到了生命最後一刻,也沒什麼好怕的。

也許老船夫,就是那個被命運捉弄瀕死過多次的人,他不再感到害怕,所以希望孫女也能「硬扎」「結實」地過好當下。

《邊城》舞臺劇劇照

3.「要飯吃,頭上是火也得上路」

《邊城》裡的世界是一個和平的世界,有貧富之分,但沒有為富不仁。

即使是殷實之家,順順也從來沒有放鬆過對兒子們的訓誡。

他一直秉持著「學貿易,學應酬,學習到一個新地方去生活,且學習用刀保護身體同名譽」的教子原則。

這些觀念在天保和儺送兄弟倆心中生了根,發了芽。

情場失意的天保,去外面大風浪之地闖蕩,即使知道充滿艱辛也依然挺身走險。

儺送本來是有選擇的,碾坊和渡船,碾坊作為陪嫁,每天可收「七升米,三鬥糠」,後半輩子無憂,可二老選擇了要自力更生的渡船。

老船夫遇到二老過河,套近乎說:

「大六月日頭毒人,你又上川東去,不怕辛苦?」「要飯吃,頭上是火也得上路!」「要吃飯!二老家還少飯吃!」「有飯吃,爹爹說年青人也不應該在家中白吃不作事!」

生活之路漫長曲折,誰不是在苦苦求索。

退伍的順順雖有「腳瘋痛」,白手起家一步一個腳印才走到今天。

老船夫年事已高,命運多舛還是把渡口照顧得妥妥帖帖,離世的前夜,還提醒翠翠暴雨要來了?

楊馬兵年輕時做馬夫,穿草鞋、走旱路、吃酸菜,甘苦自知。

這是《邊城》人對於「怎麼活下去」最好的註解——不因環境的惡劣就害怕追求,不因現在的擁有就止步不前。

《邊城》舞臺劇劇照

總結

《邊城》在優美的筆觸中,展露了湘西的自然美、人情美、人性美。翠翠作為自然美的化身,最後只能孤身等待,讓人感慨與憐惜。大山裡的人們,有血性、有堅貞、有抗爭,他們也淳樸堅韌、知情曉義、慷慨豁達。「《邊城》中人物的正直與熱情,雖然已經成為過去了」,但作者寫出了他對於此地「不可言說的溫愛」,也給人「一種勇氣同信心」。

我是@莉莉分,邀您一起共讀經典好書,不同見解歡迎留言,謝謝!(圖來自網絡,侵刪)

相關焦點

  • 《邊城》|小城一隅自然古樸的生活,是沈從文對純真美好的堅守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情懷,而沈從文把故鄉情懷書寫出來,把大國小城的一隅展現出來,因為就是這樣的地方,生養了他,他的祖祖輩輩也是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總是需要有人關注小城的生活,歌頌讚揚他們的生活習慣和人生形式。恰好這是小眾的關注點,很少人會留意小城一隅的現狀。沈從文放棄大多數的人,選擇少數的人,只為心中的熱愛和堅守。
  • 讀沈從文《邊城》被我們忽視那田園牧歌背後,一場悲劇背後的悲劇
    沈從文的《邊城》應該寫於上世紀三十年代,在那個全民啟蒙的年代,主流的作品大多數都表現出了一種對新時代的嚮往和思想進步的情感,如果我們第一次讀《邊城》這樣的作品,也許還會以為這樣描寫美麗田園牧歌的小說不應該出自那個年代,這就是沈從文區別與其他作家的一個最明顯特徵。
  • 再讀《邊城》:從三個角度淺析沈從文筆下的敘事美
    《邊城》被譽為「現代文學史上最純淨的一個小說文本",1999年《亞洲周刊》評選出「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排行榜」,《邊城》名列第二。1988年,沈從文因《邊城》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只可惜在評審期間去世,無緣獎項。沈從文和他筆下的《邊城》卻成為國人心中的永恆記憶。
  • 《古都》《邊城》:「憂鬱」寫作下,沈從文的生與川端康成的死
    《邊城》的時代背景《邊城》成書於1931年,那正是沈從文愛情事業雙豐收的季節。雖然社會動蕩不安,按總體上還是平和的,也在這一時期湧現出了一批有良知的 文人,他們在社會動亂時思考著人性的本質。作為有良知的中國人沈從文,自然而然的走在了前沿。
  • 《邊城》:沈從文看透人生本質,真相殘酷到不得不用優美掩蓋
    你讀到的《邊城》是優美的,但你看到的可能不是《邊城》的真相,它的真相藏在文字的深處!《邊城》發表於1934年,是沈從文的代表作。現在多數的評論都認為,它「展示給讀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諧的生命形態。……《邊城》中的一切都是那樣純淨自然,展現出一個詩意的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
  • 評沈從文《邊城》及他的「湖南風味」文學:煙水清透,相得益彰
    《邊城》的情節與行文是渾融一體的,清澈的情節,清澈的字句。文情、文氣與文筆相得益彰到這程度,極難得。比起其他故作清純的小說,沈從文先生的清澈在於:他的小說並不迴避悲劇,並不迴避死亡(天保和爺爺的死去),也不迴避妓女們的存在。他的清澈,是另創了一個質樸地接受一切、如實道來的語境。所以《邊城》裡的妓女和粗野水手,都比當下許多閨閣小說裡滿口偽文言的大小姐們乾淨得多。
  • 湘西之旅:漫步於鳳凰古城的大街小巷,尋找沈從文書中的《邊城》
    ——沈從文《邊城》鳳凰古城,建於清代康熙年間,位於湖南省湘西自治州鳳凰縣,說是城,其實更像是一個村鎮。其實,我最初是從沈從文先生《邊城》《湘行散記》這兩本書裡知道這個小城的。書中的它是一個「浪漫與嚴肅,美麗與殘忍,愛與怨交縛不可分」的地方,這讓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一直都想去一探究竟,可惜,因種種原因一直未能實現這個夙願,直到最近辭了工作、搬家之時,看到那角落裡那一本落滿灰塵的《邊城》,心頭上那個念頭又再次冒了出來,於是決定出發,整理行李馬上就出發,直奔鳳凰古城,尋找我心中失落的那個《邊城》。
  • 讀沈從文經典《邊城》除了詩意的田園牧歌,我們還能讀出什麼?
    當一周的無數瑣事把我折磨得形容近乎枯槁時,我用可憐的花邊時間去讀沈從文的《邊城》,希望它能救我於水火,讓我在喧囂蕪雜的現世聞一聞遠隔人煙的山水之氣息,吹一吹來自遙遠的邊城的風。多年來,我們一直都對沈從文抱有一份獨特的敬意,因為他在芸芸眾生中的與眾不同,因為他於亂世中的宕開一筆,更因為他別具匠心的審美追求和獨具韻味的詩意小說。《邊城》便一直是被如此定義的。《邊城》無疑有著一份獨特的美。
  • 何時才能懂《邊城》——我們隨同沈從文先生去純美的邊城走走吧
    第一次讀《邊城》好像是高中時期,一本語文類的教材當中有一篇《邊城》的節選。印象是有的,翠翠、祖父和黃狗……,但說實在話,讀是讀了確實是讀不懂,不知道寫的是什麼,覺得囉裡囉嗦平淡無味,雲裡霧裡的說的什麼……太簡單了又太深奧了!
  • 哀而不傷:沈從文別具一格的悲劇藝術
    《邊城》裡,船總順順的兩個兒子同時愛上了老船夫的孫女翠翠,翠翠卻只愛二老儺送,大老失望之餘隨船出行遇難而死,二老因為哥哥的死和其他瑣細原因也下桃源去了,只有翠翠姑娘守著渡船執著地盼著情人歸來。基於作者愛與美的創作觀,走進沈從文筆下的人物都是經過嚴格過濾、提純出來的人物,這些人物分別代表了不同類型的真善美。
  • 沈從文《邊城》中的愛情:世間若有雙全法,不負親人不負卿
    沈從文《邊城》中的愛情:世間若有雙全法,不負親人不負卿《邊城》是沈從文先生最負盛名的代表作,人們對它評價極高,有人說它是鑲嵌中國現代文學畫廊中「一顆千古不磨的珠玉」,有人說它是「小說中飄逸不群的小仙女」。
  • 8句三觀超正的勵志句子,不辜負歲月,更不辜負自己
    下面8句三觀超正的勵志句子,願你能活出想要的自己。1、這世間最好的報復,不是在嘴上贏過別人,而是要悄悄努力,達到別人無法企及的高度。最好的回擊,不是氣惱爭執,不是無謂辯解,而是用能力徵服別人。願你能堅持好好做自己,活出你想要的樣子。
  • 《邊城》:我是對一切無信仰的人,我只信仰生命
    有評論家說到:《邊城》濃縮了沈從文的文學理想、生活境遇和詩性體驗,描繪出一幅悲劇和死亡不期而遇的生命圖景。《邊城》描述的不僅是一段尚未展開的愛情,更是在美和險惡的反差中對生命存在的思索,愛情的浮光掠影最終指歸的是沈從文對生命偶然性的感悟。
  • 三觀超正的成傑思老師關博了!
    三觀超正的成傑思老師關博了!|曾經公平公正地對肖戰的言論,大家心裡都記得。如果有關注肖戰的工作朋友們的都知道有這麼一個媒體人,三觀超正,堅持自己觀點,支持為肖戰發聲的成傑思老師。三觀超正的為肖戰發聲的成傑思老師關博!對此,大家怎麼看呢?歡迎留言分享心中所想。(圖片來自網絡,文章原創,禁止抄襲)
  • 詩意盎然的《邊城》:一部藝術上堪與《桃花源記》媲美的現代小說
    若讓我選幾本可反覆翻檢的枕邊書,沈從文先生的中篇小說《邊城》一定是其中之一。我甚至認為,它在藝術上堪與《桃花源記》相媲美。這兩部作品,雖一為古典散文,一為現代小說,卻同樣建起了一座「桃花源」般美麗而聖潔、詩意而神秘的「邊城」世界。
  • 沈從文的《邊城》:這是上個世紀的淳樸小鎮,也是七零八零的回憶
    在這個Facebook、Twitter的年代看《邊城》有種一夜回到解放前的感覺。尤其讀到船客給翠翠幾個銅子的時候。換了今天,應該是問:妞,你支付寶帳號多少,我轉你。但事後翠翠又把銅子還給了船客,搖頭說不要錢。
  • 沈從文的《邊城》:湖南人的愛好深情哦,竟用盡一生來守候
    《邊城》裡沒有說,留下一個耐人尋味的結局給讀者去猜想、去補充。象一首悠長的山歌,旋律樸素,但嘹亮的音調卻足以在聽者心中激蕩起層層漣漪,久久不能散去。如果把各種書籍比喻成各式的飲品,那麼,《邊城》就是一杯白開水,透明、純粹,不含任何雜質。入口的感覺雖然總是淡淡的,但你不會厭倦,反而,會在一次一次的品飲中體會到她與眾不同的風味。
  • 邊城:一首優美而悽婉的田園牧歌
    那是一座在川湘交界處的古城,那裡曾有一段悽美的愛情故事……今天推薦的便是沈從文先生的小說——《邊城》。在本書中,沈從文先生以清麗的筆觸,描寫了撐渡船的老人與他的孫女翠翠相依為命的純樸生活,以及翠翠與船總的兩個兒子的愛情悲劇。小說以牧歌式的情調描繪出田園詩般的邊城世界。這裡的人民保持著淳樸自然、真摯善良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 《邊城》:詩意放逐的現代寓言,溫情脈脈的田園牧歌
    《邊城》是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地區特有的風土人情。作者沈從文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純愛故事,凸顯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淨。《邊城》作為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牧歌式文體」的開山之作,為中國現代文學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
  • ——《邊城》讀後有感
    忽然之間浮起些許倦怠的心情,於是乎,讀起了《邊城》。始終對於文字可以構築世界的想法半信半疑,在肯定與叩問之間,遊走。然而對於沈從文,我想,他確然是用自己的血肉文字構築起了一個超越時空的湘西世界,而邊城則應算作湘西最為平凡也最為閃亮的地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