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的《邊城》:湖南人的愛好深情哦,竟用盡一生來守候

2020-12-16 舒樹看世界

「……到了冬天,那個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裡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青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那個年青人究竟有沒有回來呢?《邊城》裡沒有說,留下一個耐人尋味的結局給讀者去猜想、去補充。象一首悠長的山歌,旋律樸素,但嘹亮的音調卻足以在聽者心中激蕩起層層漣漪,久久不能散去。

如果把各種書籍比喻成各式的飲品,那麼,《邊城》就是一杯白開水,透明、純粹,不含任何雜質。入口的感覺雖然總是淡淡的,但你不會厭倦,反而,會在一次一次的品飲中體會到她與眾不同的風味。

不能不佩服沈先生的文筆,薄薄的一本小書,那樣雲淡風輕的描寫,就生動地重現了茶峒別具特色的人情風味、鄉土世故。還有翠翠,這個山泉一樣清澈的女孩,她的愛情亦在字裡行間不動聲色地鋪展開來了。遍覽全書,可曾有一處明明白白地寫出「愛情」兩字呢?但凡是用心讀過的人就一定能體會出一個情篤初開的女孩對愛情的嚮往與執著。

要怎樣的一份情感,才值得用一生去等待呢?看書的人也許不明白,但寫書的人一定明白,書中的人物一定明白。

翠翠不過是十四五歲的年紀吧,剛剛開始憧憬「愛情」這種神秘的情感。她所想要的,不是富貴的家業,不是顯赫的地位,她所期盼的,不過是自己喜歡的人能為自己唱三年零六個月的情歌,而自己就能在歌聲的伴隨下,在美麗的夢境裡遨遊。

書中這樣描述了翠翠聽到二老的歌聲後的感受:「……我昨天就在夢裡聽到一種頂好聽的歌聲,又軟又纏綿,我像跟了這聲音各處飛,飛到溪懸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得到了虎耳草,我可不知道把這個東西交給誰去了。我睡得真好,夢得真有趣!」

這樣的寥寥數語,就把一個沉浸在對愛情的美好幻想中的女孩的形象勾勒出來了。我們的眼前也許沒有這個女孩的相貌特徵,但有一點是無庸置疑的:她一定有一雙清澈透明的眸子,一定有一顆晶瑩剔透的心。都市裡有太多紛擾複雜的情感了,就像河水,再好的水質也免不了摻雜泥沙和石塊。而在《邊城》裡,一切都是簡簡單單的。愛,或者不愛,一句話就可以說明白。

就像大老,喜歡上了翠翠,於是直接去向祖父說明:「老伯伯,你翠翠長得真標緻,象個觀音樣子。再過兩年,若我能有閒空能留在茶峒照料事情,不必象老鴉成天到處飛,我一定每夜到這溪邊來為翠翠唱歌。」

大老終究還是太忙,於是他選擇了走車路,就是請媒人去翠翠家提親。提親的結果自然是失敗的,因為翠翠不歡喜他。書中只用了一段話就闡明了這種情感:「翠翠弄明白了,人來做媒的是大老!不曾把頭抬起,心忡忡地跳著,臉燒得厲害,仍然剝她的豌豆,且隨手把空豆莢拋到水中去,望著它們在流水中從從容容地流去,自己也儼然從容了許多。」「從容」二字不動聲色地表露了翠翠內心的想法。因為對大老沒有那種特殊的感覺,所以能夠從容面對。

而二老就不同了。翠翠與他是有過巧遇的機緣的。就在端午節的晚上,翠翠久等祖父不來,卻遇上了捉鴨子回來的二老。短短的幾句對話,在翠翠心中留下的印象卻是深刻的,每每想起,都會讓翠翠突然地沉默下來。這樣的情感,就應該是愛了吧。

二老亦是勇敢的,當知道自己的親哥哥也喜歡翠翠時,他仍然能夠直截了當地去向哥哥表明自己的心跡。更重要的是,他顯然比大老更了解翠翠的心意,因為他選擇的是走馬路,就是為翠翠唱三年零六個月的情歌。二老是成功的,他的歌聲讓翠翠在睡夢中都能感覺到甜蜜。於是,一份同樣的感情是明明白白地存在於兩人的心底了。並且,一旦存在,就不可動搖了。

這份執著,正如翠翠的父母。

當初,翠翠的母親愛上了一個軍人,並且秘密地發生了曖昧的關係。因為世俗的不容,軍人於是服了毒,意在死後與心愛的女子相聚。女的因為腹中的小孩,多在人世停留了一些時日,待到小孩生下,她也義無反顧地隨愛人去了。要用生命來捍衛的感情應當是驚天動地的了吧,但書中仍然用筆不多,仍然是淡淡的幾句,仿佛是不經意地講述。但在平靜的文字下,人們應該能體會出情感的波濤洶湧。

大老出事之後,二老的心中充滿了對祖父的怨恨,但對翠翠的愛卻又是不能割捨的,所以他仍然對別人說出自己想要渡船而非碾坊的念頭。這種複雜的感情讓他遠遠地避開了自己的家鄉。而翠翠,在祖父去世後終於從旁人口中得知了二老的想法,亦明白了許多以前不曾明白的事情。於是,就心定氣閒地一日日等待下去了。不曾有過承諾,也不知道歸期,但翠翠不在乎,她只是等,等待那個「明天」就會回來的人。

看多了情感大劇裡面的錯綜複雜,《邊城》象清風一般吹拂著都市人那顆不安分的心。簡單決不意味平淡,相反,簡單的文字、簡單的情節,蘊藏的正是強烈的情感。《邊城》裡的文字正如茶峒小鎮的民風,淳樸、單純、明了。在平凡中看出偉大,在瑣碎中透露深刻。這就是《邊城》的風格。

短短的一篇書評遠不能寫出這本書的價值,只願看到此篇文字的人都能翻開下面《邊城》和沈從文大師的《湘行散記》這兩本書,用自己的心去品味那些樸素的文字。若能讓心靈稍稍得到清滌,則筆者幸甚、文學幸甚!

相關焦點

  • 湖南張家界最唯美的花,長在懸崖石縫間,沈從文曾深情描寫它
    湖南張家界屬武陵山區腹地,景點眾多,可看山水,看雲霧,還有玻璃橋、天門山等知名的熱門景點。都說張家界集桂林之秀、黃山之奇、華山之險、泰山之雄於一體,是必去的旅遊目的地。不過,雪靈谷今天要與大家分享,張家界最唯美的植物。
  • 《邊城》|小城一隅自然古樸的生活,是沈從文對純真美好的堅守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情懷,而沈從文把故鄉情懷書寫出來,把大國小城的一隅展現出來,因為就是這樣的地方,生養了他,他的祖祖輩輩也是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總是需要有人關注小城的生活,歌頌讚揚他們的生活習慣和人生形式。恰好這是小眾的關注點,很少人會留意小城一隅的現狀。沈從文放棄大多數的人,選擇少數的人,只為心中的熱愛和堅守。
  • 評沈從文《邊城》及他的「湖南風味」文學:煙水清透,相得益彰
    《邊城》的情節與行文是渾融一體的,清澈的情節,清澈的字句。文情、文氣與文筆相得益彰到這程度,極難得。比起其他故作清純的小說,沈從文先生的清澈在於:他的小說並不迴避悲劇,並不迴避死亡(天保和爺爺的死去),也不迴避妓女們的存在。他的清澈,是另創了一個質樸地接受一切、如實道來的語境。所以《邊城》裡的妓女和粗野水手,都比當下許多閨閣小說裡滿口偽文言的大小姐們乾淨得多。
  • 《古都》《邊城》:「憂鬱」寫作下,沈從文的生與川端康成的死
    《邊城》的時代背景《邊城》成書於1931年,那正是沈從文愛情事業雙豐收的季節。雖然社會動蕩不安,按總體上還是平和的,也在這一時期湧現出了一批有良知的 文人,他們在社會動亂時思考著人性的本質。作為有良知的中國人沈從文,自然而然的走在了前沿。
  • 再讀《邊城》:從三個角度淺析沈從文筆下的敘事美
    《邊城》被譽為「現代文學史上最純淨的一個小說文本",1999年《亞洲周刊》評選出「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排行榜」,《邊城》名列第二。1988年,沈從文因《邊城》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只可惜在評審期間去世,無緣獎項。沈從文和他筆下的《邊城》卻成為國人心中的永恆記憶。
  • 《邊城》:沈從文看透人生本質,真相殘酷到不得不用優美掩蓋
    你讀到的《邊城》是優美的,但你看到的可能不是《邊城》的真相,它的真相藏在文字的深處!《邊城》發表於1934年,是沈從文的代表作。現在多數的評論都認為,它「展示給讀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諧的生命形態。……《邊城》中的一切都是那樣純淨自然,展現出一個詩意的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
  • 湘西之旅:漫步於鳳凰古城的大街小巷,尋找沈從文書中的《邊城》
    ——沈從文《邊城》鳳凰古城,建於清代康熙年間,位於湖南省湘西自治州鳳凰縣,說是城,其實更像是一個村鎮。其實,我最初是從沈從文先生《邊城》《湘行散記》這兩本書裡知道這個小城的。其實這種情況也可以理解,湘西本來就是一個宗教氣氛湖南濃厚的地區,自古以來就流傳著眾多傳說,巫蠱、落洞花女……既驚悚又神秘,既讓人感到敬畏又讓人充滿好奇,而普通人能做的就是寄託於神明的保佑,這種虔誠也可以看作是對不可知命運的一種恐懼。
  • 何時才能懂《邊城》——我們隨同沈從文先生去純美的邊城走走吧
    跨了20多年,我才僅僅是似懂非懂地走進了邊城,走進了古老的湘西,走進了茶峒,走進了渡船,走進了祖父,走進了翠翠,走進了黃狗,走進了那人那事,走進了那山那水……邊城的民風是多麼令人嚮往!是的,都會來的,三災八難,在邊城小鎮是沒有過不去的坎的。祖父在暴雨之夜靜靜地走了,悄無聲息,生怕打擾了別人。留下了孤獨無助的翠翠和黃狗,怎麼辦啊?但是,沒有什麼怕的,翠翠,人老了都會走的。這不是邊民們都來了嗎,忙忙亂亂的,送祖父到他該去的地方了。
  • 《邊城》:二十世紀中國現代文學裡最純真悽美的愛情
    善寫情話的人,自然更善寫愛情,他在其文學創作中,更是締造了一段二十世紀中國現代文學裡最純真悽美的愛情,這部作品就是久負盛名的《邊城》。沈從文出身湖南古城鳳凰,那裡依山傍水,沿河的吊腳樓古香古色,掛在半空中,河流清澈見底,水聲潺潺。這片神奇多姿的湘西世界,是他田園牧歌式的理想王國,更是他終其一生的精神家園。
  • 沈從文的《邊城》,不僅盛放美麗與哀愁,而且三觀超正很勵志
    《邊城》是沈從文先生的代表作,在20世紀小說百強排行榜上,僅次於魯迅先生的《吶喊》,位列第二;它在文學史上的評價也很高,與《圍城》並稱「雙城」。經典導讀《邊城》的故事發生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青山修篁、綠水白塔,寧靜而平和。
  • 讀沈從文經典《邊城》除了詩意的田園牧歌,我們還能讀出什麼?
    當一周的無數瑣事把我折磨得形容近乎枯槁時,我用可憐的花邊時間去讀沈從文的《邊城》,希望它能救我於水火,讓我在喧囂蕪雜的現世聞一聞遠隔人煙的山水之氣息,吹一吹來自遙遠的邊城的風。多年來,我們一直都對沈從文抱有一份獨特的敬意,因為他在芸芸眾生中的與眾不同,因為他於亂世中的宕開一筆,更因為他別具匠心的審美追求和獨具韻味的詩意小說。《邊城》便一直是被如此定義的。《邊城》無疑有著一份獨特的美。
  • 《邊城》:我是對一切無信仰的人,我只信仰生命
    今天,我們就隨著這部被稱作「湘西田園牧歌」的《邊城》,來感受一下沈從文的生命意識觀。01 生命意識的源頭,是自然的純美與人性的本真《邊城》的開頭就描述了湘西茶峒自然景色之美。「小溪寬約廿丈,河床為大片石頭組成。
  • 讀沈從文《邊城》被我們忽視那田園牧歌背後,一場悲劇背後的悲劇
    沈從文的《邊城》應該寫於上世紀三十年代,在那個全民啟蒙的年代,主流的作品大多數都表現出了一種對新時代的嚮往和思想進步的情感,如果我們第一次讀《邊城》這樣的作品,也許還會以為這樣描寫美麗田園牧歌的小說不應該出自那個年代,這就是沈從文區別與其他作家的一個最明顯特徵。
  • 鳳凰,夢中的邊城
    陳寶箴(1831-1900),字相真,號右銘,晚年自號四覺老人,江西義寧(今修水)人,我國著名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祖父。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陳寶箴任湖南巡撫。在湖南巡撫任內,陳寶箴與按察使黃遵憲、學政江標等人推作新政,先後開設礦務局、鑄幣局、官錢局,興辦電信、輪船及製造公司,創立南學會、算學堂、時務學堂,支持譚嗣同等刊行《湘學報》、《湘報》,湖南維新風氣大開,成為全國最有生氣的省份。1898年,康有為、梁啓超等維新派變法失敗後,陳寶箴因「濫保匪人」遭罷黜,兩年後於南昌猝然離世,終年69歲。
  • 沈從文《邊城》中的愛情:世間若有雙全法,不負親人不負卿
    沈從文《邊城》中的愛情:世間若有雙全法,不負親人不負卿《邊城》是沈從文先生最負盛名的代表作,人們對它評價極高,有人說它是鑲嵌中國現代文學畫廊中「一顆千古不磨的珠玉」,有人說它是「小說中飄逸不群的小仙女」。
  • 沈從文與張兆和相愛一生,中間卻與高青子曖昧8年,終落寞離場
    《邊城》是民國作家沈從文的作品,1999年6月《亞洲周刊》發起了一個20世紀中文小說書單的評選,《邊城》入選排名第二,僅次於魯迅的《吶喊》。沈從文一生寫了很多文學作品,《邊城》是他所有文學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
  • 沈從文:兩次諾獎提名,給妻子寫情話出了一本書,婚後一年就出軌
    說到沈從文,大多數人會想到中學課本上的《邊城》,想到《邊城》裡湘西鳳凰淳樸的風土人情和那個大山深處湘水河邊善良美麗的翠翠。除此之外可能很少有人知道沈從文曾獲兩次諾獎提名,最後一次提名,沈從文進入1988年諾貝爾文學獎最後候選名單之中,並且馬悅然認為沈從文是1988年中最有機會獲獎的候選人,但不幸的是1988年沈從文離世,因為諾獎不授與已去世的人,沈從文與諾獎失之交臂。沈從文除了《邊城》讓人耳熟能詳外,恐怕最出名的就是他寫給張兆和的情話了。
  • 文人多渣男,徐志摩首當其衝,純粹文人沈從文意外出軌
    這其中以徐志摩、郭沫若、胡蘭成、沈從文為最。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詩人,他的詩《再別康橋》被選入中學教科書,這可能是我們最早接觸到徐志摩的時候。《再別康橋》這首詩唯美、浪漫而又深情,宛如一首動聽的輕音樂,讓人沉醉其中,不願被打擾。
  • 沈從文的《邊城》:這是上個世紀的淳樸小鎮,也是七零八零的回憶
    這就是《邊城》的最可貴之處,刻畫了那個年代那個小城鎮的淳樸。邊城的淳樸在好多方面。比如邊城的娼妓。提到娼妓,我們都是不屑的。但邊城的娼妓,看沈老先生怎麼寫的——「由於邊地的風俗淳樸,便是作妓女,也永遠那麼渾厚,遇不相熟的主顧,做生意時得先交錢,數目弄清楚後,再關門撒野。人既相熟後,錢便在可有可無之間了。妓女多靠四川商人維持生活,但恩情所結,卻多在水手方面。
  • 沈從文中年不幸的背後:與不愛自己的女人結婚,把一生過成了寂寞
    沈從文寫給妻子張兆和的大量情書,深情纏綿,堪視為文學作品,有些情話,已是讀者們耳熟能詳:「我走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好年齡的人。沈從文鍥而不捨、轟轟烈烈的追求,終於讓他從張兆和的眾多追求者中脫穎而出,「癩蛤蟆吃上了天鵝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