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必須人工除草,苦瓜重量要控制在6兩—8兩,黑山羊不能餵飼料……在湛江市遂溪縣城月鎮虎頭坡村蔬菜種植基地,農產品種養的「規矩」很多;苦瓜陳皮釀、芋頭天鵝酥、海鮮魚頭煲……可看到農產品「變身」美味佳餚後身價翻倍,種植的農戶們眉頭一下便舒展開來。
「粵菜師傅」工程實施以來,虎頭坡村與粵菜師傅高飛大師工作室合作,通過科學種植優化產品質量,創新菜品提升附加值,還帶動了當地鄉村旅遊的發展。
「虎頭坡村作為省定貧困村,貧困人口437人。我們把『粵菜師傅』工程與精準扶貧有機結合起來,打造『一村一品』,加快促進貧困人口脫貧奔康。」湛江市人社局局長黃真竇說,如今村民從產業分紅、勞務收入等多渠道顯著提高收入,虎頭坡迎來了發展的春天。
一雙要求嚴格的火眼金睛
上午11時,颱風過境後,烈日當空。在湛江市遂溪縣城月鎮虎頭坡村蔬菜種植基地,貧困戶韓南發正在大棚裡為苦瓜除草。「不能打藥,會影響口感,必須人工除草。」只見他小心翼翼地避開瓜藤,蹲下身子麻利地拔起一把雜草。
在田地的另一邊,一筐筐剛被採摘的新鮮苦瓜整裝待發。12時,韓南發騎上紅色三輪摩託車,把一車的瓜果運往附近螺崗小鎮的粵菜師傅高飛大師工作室。
穿著白色廚師服、戴著廚師帽的高飛正等候著這批食材。「農產品的種植要有講究,該用什麼不該用什麼,都不能馬虎。」這位連續7年服務博鰲亞洲論壇的主廚要求,苦瓜必須皮薄肉嫩,重量要控制在6兩—8兩。「不合格」的苦瓜都難逃他的「火眼金睛」,統統會被拒收。
「這樣嚴格的要求倒逼了科學種植,從源頭提高農產品質量,產品價格也實現翻番,幫我們擺脫了之前的發展瓶頸。」虎頭坡蔬菜種植基地創始人蔡曉軍說。
以往,「靠天吃飯」的農戶常常面臨銷路不穩定、採購價波動等難題。「『粵菜師傅』工程實施以來,當地政府幫我們和高飛大師工作室『結對子』,建立『從菜籃子到餐桌子』的直銷模式,免去了中間商的環節,符合要求的農產品直接向周邊餐飲集團和超市供貨,穩定增加村民收入。」蔡曉軍介紹,2020年上半年,依靠「大師帶貨」虎頭坡村銷售各類農產品16.5萬斤,價值87.85萬元,比2019年總量翻番。今年上半年,虎頭坡村人均收入5500元;產業分紅總額16.5萬元,是前年同期的3倍多。
除了基地產業分紅,村民還能獲得務工收入、生產收入和地租收入。「基地為我和妻子都提供了崗位,每個月能賺5000元,更快更好脫貧,生活更好。」韓南發說。
一粒身價暴漲的海割米
在虎頭坡村後的城月河邊上,一片灘涂地鹹淡水交匯,一種特殊的原生態水稻——海割稻就在這裡生長。「一畝地的收成不到200斤,產量少,而且吃起來口感太粗糙,一兩塊都不好賣。」高飛說,「但我了解到海割米含有豐富的硒元素,而且澱粉含量低,具有很好的保健功效。這是好東西,我想讓更多人嘗到!」
帶著這樣的想法,他針對海割米特性推出蒸煮指南,並搭配湛江其他招牌食物:「我把湛江白切雞的雞油淋到海割米飯中,更鹹鮮;還用菠蘿、蝦仁、臘肉搭配海割米炒飯,特別香!」同時,高飛還研發創新菜式,把海割米磨成粉配上核桃粉和紅棗粉,加水煮幾分鐘即可食用,方便快捷,口感又香又滑。
如今,一箱4斤的海割米粉組合,以148元的價格出售,成為了虎頭坡村特色手信,廣受歡迎。
一個鄉村興旺嚮往美好的故事
在即將到來的父親節,蔬菜種植基地將迎來由20個家庭組成的親子旅遊團。「父母可以帶著小孩下田摘苦瓜、南瓜,然後再去到螺崗小鎮,由高飛大師教他們做菜。」蔡曉軍說,這是虎頭坡村把「粵菜師傅」工程與鄉村旅遊相結合的一次新嘗試。
「今年,我們還計劃開發『扶貧小集市』項目,貧困戶將自家養殖的雞鴨鵝或其他農產品拿到這裡擺攤,旅行團的遊客可以在集市上親自挑選、購買。」蔡曉軍指著虎頭坡蔬菜基地願景規劃圖,興奮地說:「『扶貧小集市』項目未來可為農產品銷售增添新渠道,也能讓村民和貧困戶多一個收入來源。」
「我們種植的果蔬既安全又好吃,自從『粵菜師傅』工程走入村,果蔬不愁賣不出去,基地也每天都需要人手幫忙,所以我現在一有空就會來這裡上班!」34歲的虎頭坡村村民周小珍滿臉驕傲地說,現在自己每月能多賺兩三千元幫補家用,她還計劃在基地工作時多學點種植技巧,等「扶貧小集市」開起來後,也把自家的果蔬拿出來售賣。
來源:南方日報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蘇琬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