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利的謊言:時間並不是複利的朋友,更多時候是敵人

2020-12-14 騰訊網

作者:老喻

微信公眾號:孤獨大腦(ID:lonelybrain)

歡迎轉載,請註明出處。

十年賺10倍,靠譜嗎?

假如你買了茅臺股票並拿幾年,就有10倍。

或者買特斯拉or蔚來汽車的股票,不到一年,你就能賺10倍。

「tenbagger」 一詞出自世界級投資大師——彼得.林奇的自傳《成功投資》一書,意譯為「能翻10倍的股票」。

有人算了一下,假如你想在股市十年變10倍,每年「只」要26%回報即可。

於是,關於複利的傳說,又多了一個美妙的數字:26%。

然而,假如你相信如上「複利法則」,也許就掉入了一個謊言的陷阱。

不止在投資領域,關於個人的「成長」和「精進」,也流傳著一年抵N年的夢想。

最近,有人問我:

一個人可以做到持續地每天進步百分之0.1或者說百分之0.05嗎?

如果可以或者說有可能達成的話,關鍵點在哪裡呢?難點在哪裡呢?

我回答:

不可能。

我小時候曾經得過一本武林秘籍,上面介紹了一種看起來很靠譜的方法,讓人學會「飛簷走壁的輕功」。

具體方法是:

挖一個大坑,在裡面墊很多層草蓆,一次墊到接近地面;

每天鍛鍊跳出地面,直至輕鬆自如;

取掉一張草蓆,繼續鍛鍊......

再取掉一張......

每層草蓆才多厚呀,這樣,你就神不知鬼不覺戰勝地心引力,掌握絕世輕功了。

可惜,少年的我胸無大志,沒有親身實踐。

你看,這是不是也是「複利思維」的一種簡化版?

「複利思維」,這個看似有些雞湯的話題,其實包含了「不確定性、連續性、對稱性、預測、冪律分布、肥尾、下注、決策、貝葉斯、長期主義」等好多個有趣的話題。

本文的觀點是:

絕大多數人對於複利的理解是錯誤的;

極少有人能夠靠複利獲利。

以下,是複利謊言背後的10個真相。

真相 1

世界被隨機性主宰

未來是極度不確定的。

並不存在一個清晰的軌跡,讓你像爬坡一樣每天進步一點點。

先來看看隨機遊走假說

這是金融學上的一個假說,認為股票市場的價格,會形成隨機遊走模式,因此它是無法被預測的。

1863年,法國的一名股票掮客朱利·荷紐最早提出這個概念。

1900年,法國數學家路易·巴舍利耶在他的博士論文《投機理論》中討論了類似觀念。

另一條主線是,愛因斯坦在他1905年的一篇論文中,從物理界的角度出發研究了「隨機過程」,揭示了布朗運動,間接證明了原子和分子的存在。

回到金融。又過了整整半個世紀,1953年,莫裡斯·肯德爾提出:

股票市場價格的變動是隨機的主張。

1964年,史隆管理學院的保羅·庫特納出版了《股票市場的隨機性質》。

1965年,尤金·法馬發表了《股票市場價格的隨機遊走》,正式形成這個假說。

1973年,普林斯頓大學波頓·麥基爾教授出版了《漫步華爾街》。

我很早以前看過這本書。很坦率地說,極少有人能夠第一次就讀懂並接受麥基爾苦口婆心的觀點:別瞎折騰了,買點兒指數基金吧!

即使你讀懂了,也不甘心照他說的做。

這本和我一樣老的書裡,許多洞見今天看起來也閃閃發光,例如談及對基本面的專業分析未必靠譜,作者寫道:

無數研究都顯示了與此類似的結果。放射科專家在觀察x光片時,竟然讓30%具有肺病症狀的光片從眼皮底下大大方方地溜走,儘管這些x光片已清清楚楚地說明了疾病的存在。

另一方面實驗證明,精神病院的專業人員竟然不能把瘋子從智者中分離出來。

隨機性是個太大的話題。

笨人很難理解隨機性這回事,而聰明人總覺得自己可以控制隨機性。

例如,我在澳門賭場裡觀察了一陣子,發現在押大小的賭桌前,假如連續出現了十次大,那麼:

新賭徒們就會繼續跟著押大,認為大的火氣正旺;

老賭徒們則會押小,他們認為根據大數定律出現小的概率更大了。

可惜,二者都錯了。新賭徒們迷信,老賭徒們犯了「小數」的謬誤。

一個公正的大小遊戲,每一次或大或小是沒有記憶的。

對於隨機性裡關於「無記憶」的這部分,人類的大腦很難接受。

例如,假如讓你扔100次硬幣,下面哪個結果更「真實」?

上圖左側是請某個人類「隨機」畫的,是有意識的隨機;

上圖右側是真正的隨機(應該是模擬的)。

看起來,是不是左邊更隨機一些?

因為右側有太多「連號」,看起來不夠隨機。

實際上,恰恰相反。

這就是人類對隨機性的偏見之一。

世界是隨機的,並不符合「決定論」,更不是線形的。

「複利思維」為什麼看起來如此有吸引力呢?

因為「複利」製造了一種虛幻的確定性。

我們的工作、生活、投資,大多是通過尋求事實和真相,來尋求生活中的確定性。

但是,什麼是確定性?

假如你不能在某個「確定性」之前,加上一個概率數值,那麼這個確定性就是一個大坑。

有次我聽見兒子在打遊戲的時候,和別人說「百分之百確認」,就很認真地對他說:

記住,以後不要說百分之百確認,哪怕某件事你非常非常非常確認,你也只能說我99.999%確認。

進而,你對於事實的「確定性」的判斷,本質而言,其實只是某種信念。

人類事務,就是由一大堆信念在隨機性的沙灘上堆砌而成的。

真相 2

連續性很難實現

複利有一個重要的假設,那就是連續性。

只要你每年賺26%,連續十年,你就可以......

下面,我們來看看連續性有多難。

我在《機會泵:如何管理你的運氣?》一文裡寫道: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現實中很少有福爾摩斯?

通常而言,福爾摩斯的神奇之處,在於他能夠做一連串推理,大致結構是這樣的:

因為A,所以B;因為B,所以C;因為C,所以D;因為D,所以E......

所以,兇手就是大魔王!

之所以極具戲劇性,是因為上述一系列推理,就像雜技團的疊羅漢,疊得越高,越有衝擊力。

然而,現實中很難見到雜技團的這種極度不穩定結構。

我們算個簡單的帳吧:

假如福爾摩斯的每一步推理的靠譜度高達80%(這算料事如神了吧,有這種預測能力去炒股票的話很快會成世界首富),那麼從A推理到E的靠譜度,就是:

80%80%80%80%=40.96%

也就是說,即使每次推理的準確率再高,經過多個環節的疊羅漢,也變成不那麼靠譜了。

對於隨機遊走的股市投資而言,「連續性」更難實現。

別說連續十年每年回報達26%,就連年化10%,也沒多少人做到。

有人根據wind數據分析,全市場只有33位基金經理,連續十年做到年化收益率超過10%。

那麼私募高手們呢?

據統計,10年期年化收益率超過10%的私募基金經理,僅有37人。

複利極大地高估了「連續性」。

時間並不是複利的朋友,更多時候是敵人。

時間「有先有後」的特性,讓我們容易將先發生的作為因,後發生的作為果。

時間「自動駕駛」的特性,讓我們容易以為事件的發生就像將一個雪球滾下山坡。

然而:

時間的先後次序,並不能決定前後的因果關係;

時間的連續性,更不能成為事件連續性的燃料或證據。

休謨早就說過,這麼想是很幼稚的。

作為「致富工具」的所謂「複利思維」,按照休謨的話說,是取決於我們的情緒、習俗和習慣,而不是取決於理性,也不是取決於抽象、永恆的自然定律。

讓我截取休謨的一段話,來擊碎複利的「連續性」謊言:

「我們就可以問,它包含著關於數和量方面的任何抽象推理嗎?沒有。

它包含著關於事實和存在的任何經驗推理嗎?沒有。

那麼我們就把它投到火裡去,因為它所能包含的沒有別的,只有詭辯和幻想。」

真相 3

現實是不均勻的

複利的神話裡,還包含著一個假設:

這個世界是均勻的。

然而,現實不僅是不均勻的,而且連「不均勻」的那部分,也很不均勻。

這並非繞口令,而是聰明人對「不均勻」這個概念的多層級理解。

第一層級:理解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第二層級:聰明人試圖用「正態分布」來馴服隨機性;

第三層級:理解冪律和肥尾;

第四層級:概率與賠率的不對稱性。(這是下一節的內容)

複利神話裡描述的那種「每天進步一點點、每年賺一點點,就能成長為巨人」的場景,在現實中並不會出現。

確切說,在現實世界,99%的時間你會感覺一無所獲,只有那1%的時間會感覺到收穫的喜悅。

即使聰明人理解了隨機性,也會過於相信正態分布的鐘形曲線,而忽視黑天鵝出現的頻率以及導致的破壞。

有些事情是正態分布,或者是薄尾,例如人的身高;

有些事情是冪律分布,或者是肥尾,例如人的財富。

正態分布與冪律分布最大的區別在於,某些現象中,正態分布嚴重低估了極端事件發生的概率。

再比如,當歐巴馬說「我國經濟09年以來增長13%」時,有可能真相是:

美國人只有最富的1%收入增長了;

剩下99%的人收入反而比之前略微下降。

原因是:

財富的分布並非正態分布,而是冪律分布;

美國1%最富有的家庭擁有的財富佔美國家庭財富總額的34.6%。

我隱約覺得,複利神話對人帶來的錯覺,可能與「小數法則」有關,同是賭徒謬誤。

反過來說,我們在有限的空間、有限的時間、有限的樣本量下,高估了大數定律的作用。

大數定律依然起作用,但收斂得可能很慢。如凱恩斯所說的市場非理性的時間比你破產的時間要長。

你也許可以用指數基金來投資,正如博格所說,別去草堆裡找針,乾脆買下整個草堆。

但是,萬一你選錯了草堆呢?

不確定性的一部分,正是分布的「不均勻」。

打個比方,就像你開輛車,打算來一次數千公裡的自駕之旅,計劃一天五百公裡,然後艱難而快樂地抵達目的地,享受挑戰自我的樂趣。

結果呢?也許前三天走得好好的,第四天就陷入一個沼澤地,完全動彈不得。

我想過一個問題:

假如一個難題是均勻的,那就不算一個真正的難題。

例如,我每天做一百道圍棋死活題,一年我就可以升兩段。這並不是一個難題。

問題是沒有這樣一馬平川的難題。

假如有,圍棋可能就不是一個很難的遊戲了。

其實,AI就將圍棋變成了一個均勻的難題。

所以滿大街都是隨便滅掉人類冠軍的圍棋AI了。

又比如「戈壁挑戰」那種人造的均勻的難題,也許只是另外一種精神按摩的商務人士廣場舞而已。

真相 4

回報是不對稱的

我們的世界有太多對稱性,例如對稱的身體,好與壞,陰與陽,正與負,人類對「對稱性」也有很高的期望值。

複利神話,也包含了「對稱性」的幻覺。

然而,由於以下兩個關於「對稱性」的真相,複利神話被戳破了:

1、現實世界裡,財富的委託代理機制的權利和責任是不對稱的;

2、在數學上,不懂期望值會導致概率與賠付之間的不對稱。

塔勒布在《非對稱風險》裡,提及了人類事務的對稱性原則,包括公平、正義、責任感、互惠性。

他尤其嘲諷了金融業的高管們拿別人的錢冒險賺自己的大錢。

該書譯者這樣寫道:

在權利和責任不匹配和非對稱的委託代理機制下,代理人只會考慮如何儘可能地延長遊戲的時間,以便自己能夠獲得更多的業績提成,而不會考慮委託人的總體回報水平。

塔勒布從數學的角度,在概率密度函數中突出了「矩」的概念,揭示了看似能夠產生「長期穩定回報」的投資策略其實隱含了本金全損的巨大風險。

看起來大概率低風險的收益,由於不對稱性(既有機制上的,又有期望值上的),忽視肥尾和黑天鵝,委託人最終會因遭遇爆倉風險而損失全部資產。

戴國晨在解讀《肥尾分布的統計效應》時總結道:

1、重視概率忽視賠付在肥尾條件下會導致更大的問題。

2、肥尾條件下對實際分布估計的微小偏離都可能帶來巨大的賠付偏差。

第一點好理解。例如我最近沒時間下棋,但會在網上看高手下棋並虛擬下注。我並不是總押獲勝概率更大的棋手,而是關注賠率,也就是計算期望值。

從投資看,就是:

一個大概率賠錢的策略不一定是糟糕的策略,只要沒有破產風險且小概率能獲得巨大收益即可,如尾部對衝策略(例如Universa);

一個勝率99.99%的策略也不一定是好策略,如果不能完全規避破產風險前期盈利都會歸零,如槓桿統計套利(例如長期資本)。

關於第二點,塔勒布給出的是數學解釋:

由於存在非線性關係,市場參與者的概率預測誤差和最終賠付誤差完全是兩類分布,概率預測誤差是統計量,在0到1之間,因此誤差分布是薄尾的,而賠付的誤差分布是肥尾的。

稍微總結以上三節,「連續性」的幻覺,對「均勻性」的幻想,「非對稱」的風險和回報,經常是財富的致命殺手。

在這三個「不確定性」殺手的圍剿之下,複利謊言走不了多遠,就粉身碎骨了。

真相 5

勤奮無法替代思考

希望每天進步0.1%,進而疊加出驚人的複利,與其說是一種幻想,不如說是試圖每天都獲得「即時滿足」。

複利神話,其實是一種反智的智力販賣。

為什麼呢?

因為要獲取世俗上的成功,除了運氣之外,你需要兩個步驟:

1、做正確的事情;

2、把事情做正確。

複利神話過於強調第二點,讓人忽略了第一點。

還有那種「每年只要賺26%,十年能變10倍」的說法,除了教會你一點兒小學數學,實在是害死人。

例如談起定投,假如你在一件錯誤的東西上定投,做得再正確也沒用。

在捕鼠夾上雕花,你做得再極致也沒用。

如果你沒有方向,任何方向的風都是逆風。

真相 6

「種下樹」的驚險一躍

假如說種樹是你說的這種「每天長一點點」,然後長成參天大樹,枝繁葉茂,那麼這裡的關鍵點不是每天長一點點,而是「種下樹」這個「充滿驚險一躍」的大決策。

這類決策,很難外包。

這方面,投資和教育孩子也有點兒像,你應該做一名園丁,而不是木匠。

在一個充滿隨機性的世界裡,並不存在「設計和打造」的木匠。

對未來的預測,和算命沒什麼區別。

那些關於所謂周期預測的神話,當事人其實是像算命先生那樣,提前說了很多模稜兩可的預測。

人們總能從中挑出偶爾對的隻言片語。

連一個不走的鐘一天都能對上兩次呢。

「充滿驚險一躍」的大決策,仍然只是一個「信念」而已。

你需要不斷更新自己的「信念」,而不是捍衛自己的觀點。

並且,你需要有一種這樣的心態:種下樹,享受這個過程,哪怕你本人不能親身享受樹蔭。

真相 7

驚濤駭浪裡的貝葉斯

所以,厲害的人,本質上是個貝葉斯主義者。

他們能夠做到:

隨時在根據當前境況重新判斷;

打出無記憶的牌;

不介意自打嘴巴;

勇於自我更新。

他們絕非像驢子拉磨那樣,以為只要堅持轉圈兒就能每天進步。

例如亞馬遜的股票,自上市以來年回報率的確很驚人,但是並不是每天一點點穩定爬坡漲上來的,中途經歷過好幾次大跌,跌到讓人懷疑人生。

那麼,複利神話的「死磕到底」,不正好可以讓人抓住亞馬遜的這種大機會嗎?

問題是,你怎麼知道自己死死抓住的股票是亞馬遜?

在複利思維的「指引」下,有些人喜歡用「不斷攤薄、加倍下注」的投資方法。這是一個複雜的話題,但大多數時候對大多數人而言,這是錯誤的做法。

這兩年,特斯拉的驚人反彈,會讓很多人再次對「死磕到底」與「抓十倍股」產生幻想。

我只能說,從進化的角度,馬斯克是有益於人類的。

市場也給予了馬斯克和貝佐斯比巴菲特還高的回報。

但是造物主並不是自上而下地設計物種,而是自下而上地「演化」。

馬斯克是個好的創新者,但是他作為你的老公,就未必是好的。

當然很多女士會跳起來反對這一觀點。

不過我一貫的觀點是,女性在擇偶上的非理性,從進化的角度看,也保護了物種的豐富性,並且鼓勵了一些必要的冒險家。

這些冒險家以個體的非理性實現了人類群體的理性。

真相 8

牛人需要「北極星+雞血」

概括而言,「複利思維」鼓吹持續每天進步百分之0.05,只是追求一種所謂確定性的幻覺,稍微遇到一點兒風雨就被打散了。

此外,厲害的人還要能夠在沒有任何激勵、沒有任何「進步跡象」的情況下,依然每天打滿雞血。為什麼能做到這一點呢?

秘密在於:他們既有心中的北極星,又敢於走入黑暗的森林。

此外,別忘了,我們人性和社會性。

牛人們會利用人性和羊群效應。

「北極星+雞血」,幫助他們對資源有更強大的獲取能力。

真相 9

一邊「滾雪球」一邊「補血」

複利思維描述的理想化的滾雪球,在現實中經常會掉血。

高手們需要一邊「滾雪球」,一邊「補血」。

例如特斯拉在中國建廠,蔚來汽車拿到政府投資。

都是生死一線間的「補血」。

為了擁抱大數定律,你需要長期在場,實現遍歷性。

所以投資人要講故事,要製造自己的傳說,要持續募集更多的錢。

他們懂資源聚集效應。

當然,這背後自然還有對「概率權」的理解。

職業投資人和業餘投資者最大的區別之一,在於職業選手有源源不斷的彈藥。

巴菲特有保險公司的浮存金,可以發債(不差錢的他今年四月在日本借了18億美金)。

他還強調所投公司有很好的自由現金流,他有一個極小的總部,只在乎旗下公司的經理人們把賺到的錢源源不斷地交上來。

據知情人士稱,高瓴2020年上半年正在從投資人那裡籌措可能多達130億美元的資金,準備抓住疫情之下經濟當中出現的新機會。

上一次融資是在2018年,最終募集到106億美元,創造了紀錄。

即使牛如巴菲特和高瓴,也在源源不斷地獲得資金,為下一次下注準備籌碼。

只有如此,無限遊戲才可以持續下去,英雄一直留在場上,大數定律發揮作用,財富因為遍歷性中的概率優勢、以及最大化的正期望值得以實現。

這才是「長期主義」背後的道理。

換句話說,他們一邊滾雪球,一邊不斷往前面的雪道上撒雪。

真相 10

西西弗斯向上滾雪球

那麼,批駁複利思維,這是否定了「滾雪球」的存在嗎?

巴菲特不是靠滾雪球成為首富的嗎?

人生也許像是滾雪球,可惜不是順著坡往下滾,而是像西西弗斯那樣往山上滾雪球。

而且,這雪球隨時可能砸下來。

指數型的崩潰,往往比指數型的增長「容易得多」。

所以,即使我們能夠有足夠耐心慢慢變富,慢慢成長,也不能令「變富」和「成長」因為「慢慢」而變得容易。

忘掉複利神話吧。

人類唯一可以什麼都不幹就增加的,只有年齡(也許還有體重)。

人生就像逆水行舟。

即使你只想做一個防守者,也要主動防守。

為自己種下一些樹。

也許惟一能夠每天進步一點點的,只有我們的心靈之樹。

最後

複利神話,是對「躺贏」的另外一種包裝。

很不幸,這個世界並沒有「躺贏」這回事。

我們將看到越來越多的複利式增長的傳說,甚至包括那些巨無霸公司。

然而,我們並不能以此逆向推導,得出脆弱的「因果關係」,去找成功者的秘籍,指望自己也能實現「十年十倍」的神話。

說起因果,休謨否認「每一個事件都有原因」這一命題的必然性。

那麼,怎麼看「菩薩畏因,凡夫畏果」?

倒是可以從「可證偽性」來看這句話:

菩薩畏因

別去做那些會炸掉的事情。

但是也別指望能找到並複製「成功者」的「因」。

凡夫畏果

即使你種下了善因,而沒有得到善果,甚至得到惡果,也要坦然接受。

那些沒有殺死你的惡果,往往能幫助你更新自己的信念。

大多數人是要當普通人的。

幸福的普通人比不幸福的牛人更幸福。

作者:孤獨大腦(lonelybrain),可能是最燒腦的公眾號。

相關焦點

  • 複利的謊言
    於是,關於複利的傳說,又多了一個美妙的數字:26%。然而,假如你相信如上「複利法則」,也許掉入了一個謊言的陷阱。不止在投資領域,關於個人的「成長」和「精進」,也流傳著一年抵N年的夢想。複利極大地高估了「連續性」。時間並不是複利的朋友,更多時候是敵人。時間「有先有後」的特性,讓我們容易將先發生的作為因,後發生的作為果。時間「自動駕駛」的特性,讓我們容易以為事件的發生就像將一個雪球滾下山坡。
  • 【夜讀】複利的謊言
    複利極大地高估了「連續性」。 時間並不是複利的朋友,更多時候是敵人。 時間「有先有後」的特性,讓我們容易將先發生的作為因,後發生的作為果。 時間「自動駕駛」的特性,讓我們容易以為事件的發生就像將一個雪球滾下山坡。
  • 深度思考|複利的謊言
    複利極大地高估了「連續性」。 時間並不是複利的朋友,更多時候是敵人。 時間「有先有後」的特性,讓我們容易將先發生的作為因,後發生的作為果。 時間「自動駕駛」的特性,讓我們容易以為事件的發生就像將一個雪球滾下山坡。
  • 複利的謊言:被欺騙的財富幻想!
    本文的觀點是:絕大多數人對於複利的理解是錯誤的;極少有人能夠靠複利獲利。以下,是複利謊言背後的10個真相。複利極大地高估了「連續性」。時間並不是複利的朋友,更多時候是敵人。時間「有先有後」的特性,讓我們容易將先發生的作為因,後發生的作為果。時間「自動駕駛」的特性,讓我們容易以為事件的發生就像將一個雪球滾下山坡。
  • 複利謊言背後的10個真相
    你看,這是不是也是「複利思維」的一種簡化版?「複利思維」,這個看似有些雞湯的話題,其實包含了「不確定性、連續性、對稱性、預測、冪律分布、肥尾、下注、決策、貝葉斯、長期主義」等好多個有趣的話題。本文的觀點是:絕大多數人對於複利的理解是錯誤的;極少有人能夠靠複利獲利。以下,是複利謊言背後的10個真相。
  • 股票的長期主義——複利的模樣
    (同花順已經統計不了更長時間,所以圖上顯示150)我2005年畢業,到2015年辭職的時候,十年時間積累了一個六七十萬的股票帳戶。再一個5年,股票資產增長了一二百萬,在馬上要過去的11月,1個月裡市值增加了20萬以上。我說這些不是為了吹牛我自己多強。
  • 複利思維的騙局:十年賺10倍,真的靠譜嗎?
    於是,關於複利的傳說,又多了一個美妙的數字:26%。 然而,假如你相信如上「複利法則」,也許就掉入了一個謊言的陷阱。 本文的觀點是: 絕大多數人對於複利的理解是錯誤的; 極少有人能夠靠複利獲利。 以下,是複利謊言背後的10個真相。
  • 什麼是複利?
    複利是個偽命題嗎?最近在網上刷到幾個大V在批判複利,觀點毒到、似乎還蠻有道理,聽完後我甚至有點迷茫了。但是,今天看到一張圖,我不淡定了。股神也不是特別遙遠吧!巴菲特說過,如果你不想擁有一隻股票10年,那就連10分鐘也不要持有。這就是複利!願意慢慢變富,才可能真的變富。
  • 佐羅:學會雙向成長提升複利
    一、價值恢復: 不少朋友問老佐,那些破淨很多的大藍籌有希望沒希望?其實,這個問題說明很多朋友已經持有了這些低估值大藍籌的企業,並期望這些大藍籌價值得以恢復。 我們來思考在買入企業之前,投資者最應該明確的是什麼?勞作覺得首要應該是:明確投資目的!
  • 複利終值和現值互為逆運算,複利的終值係數與現值係數互為倒數
    複利計算方法分為一次性複利現值和終值計算和年金的計算。那麼,複利一次性終值和現值的計算是已知現值、利率、計息期,求終值,或已知終值、利率、計息期,求現值。複利的終值的計算複利終值是指現在的特定資金按複利計算方法,折算到未來某一時點的價值,或者說現在的一定資金在將來一定時間,按複利計算的本金與利息之和。
  • 財商的覺醒:人類的第八大奇蹟——複利
    2、一片池塘出現了一小塊浮萍,你第九天看的時候,才覆蓋池塘的一半,但只需一天時間,就覆蓋全部了,聽起來魔幻,但事實如此。3、當你有5000萬美金時,你只是個千萬富翁,可是只要翻一番,一天之內,你就會變成億萬富翁。這就是複利的魅力!1.
  • 人們「誤解」了巴菲特的複利法則
    來源:新浪博客2020年6月2日摘自《中外管理》複利法則支持長期價值投資嗎?「複利法則」是講給客戶的故事,《滾雪球》才是講給自己團隊的理念。價值投資和「長期」沒有必然聯繫,和會計學的「複利法則」更是風馬牛不相及。
  • 巴菲特:成功的投資需要時間、複利,等待和耐心
    這些例子不是瞎編亂造,其實身邊隨處可見。 反問一句,為什麼沒有耐心了,越來越浮躁?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要有目標,學習好是學生的目標;為民辦事是官員的目標;努力賺錢是長大後的目標……急進功利,道德滑坡,信仰缺失,造成了我們每個人都想坐享其成,不勞而獲,在最短的時間內變成有有錢人,在最短的時間內成為名人,在最短的時間內證明自己的正確的,在最短的時間內解決一切問題…… 這是一個不安分的社會,但我們一定要做一個安分的人,腳踏實地,不焦躁有耐心,才能做好每件事
  • 我為什麼說,大多數人理解的「賺錢複利」是錯的?從這4點講透
    記得在2015年股票牛市的時候,我有個朋友每天買什麼股票都在漲,他每天都在計算自己的收益,說自己的收益就是在滾雪球,收益率可以靠複利計算,他過幾年後就會身家千萬甚至過億了,當時他已經快樂得魔怔了。其實當年股市在5000上面的時候,很多人都和他有類似的想法。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貨幣時間價值的複利計算的相關概念
    貨幣隨時間延續而增值,這一增值過程與複利計算過程在數學上相似,所以,貨幣時間價值的計算廣泛採用複利計算方法。俗話說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學習具體的複利計算方法前,我們需要掌握複利計算中各種符號和相關術語。
  • 《新生——七年就是一輩子》D1|用複利推動人生的一次次重生
    今天我們開始《新生:七年就是一輩子》這本書的共讀,讓我們從今天開始,用15天的時間,一起走進李笑來的精神世界。他小說中的人物很少來自於現實生活,都是在故事發展中自然形成的,他會把自己帶入到每一個角色中,寫一本小說就像經歷了很多種不同的人生,這不是我們很多人都夢寐以求的人生嗎?除了寫小說把自己置身於虛擬世界中,現實生活裡,我們也是可以活出很多種不同的人生的,李笑來稱之為「重生」。
  • 匯添富勞傑男:用善意的策略買好公司 享受複利的慢節奏
    勞傑男:相對收益是由時間拉長去看的,我不希望通過短期放大風險去博取收益。有時候我會錯過漲幅,但是也會避免較大的向下跌幅。組合收益率彈性不會那麼大,但是會享受到時間的複利。關鍵詞2:個股挖掘來自團隊智慧以及對企業競爭力的理解問題四:你的收益率基本來自個股選擇,如何把那些最好的個股都挖掘出來了?
  • 繼空靈文化童龍:複利思維,比勤奮更能決定你的人生
    要知道,比勤奮更能決定我們人生的,是複利思維。 什麼是複利思維?複利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所以,我們要先弄明白什麼是複利。複利通俗的講是「利滾利」,它屬於計算利息的一種方式;主要指的是把我們本金產生的利息再次轉化為本金,並且這樣一直進行逐期的滾利計算。與之相對應的叫單利。
  • 兩張圖讀懂巴菲特投資秘密:用一生證明複利力量
    (原標題:兩張圖讀懂巴菲特投資秘密:用一生證明複利力量)
  • |工具和方法的「複利」
    有朋友說想問問她,用的是什麼工具。 這讓我想起之前我們提到過有關工具和方法的「複利」。 其實,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學習與工作,都存在著複利,其中很重要的一環,就是好的方法和工具的複利。 比如「記筆記」這件事,好的習慣越早建立越好。 有的人覺得,「記」就是記錄,越完整越好。其實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