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府兵,諸位腦海中一定想到了盛唐的赫赫武功。得益於此,唐初軍隊一路大殺四方,披荊斬棘。甚至晚唐時期的人追憶盛唐榮光的時候,都要感慨:「北破突厥,西滅吐谷渾,南取林邑,東滅流求,皆府兵之力也。」
那麼,為什麼府兵制這麼香?搞得唐以後不少人還天天做夢都想著恢復它?
首先,什麼是府兵?打個通俗的比喻,府兵差不多等於西方的騎士階層,是當時社會的小貴族。
不要以為當上府兵就萬事大吉世襲罔替了,當初代目府兵參軍被朝廷授田以後,後代打仗不出人,田是可以被國家收回去的。但是當府兵福利其實還是不少的。被徵為府兵的家庭一般可以免除徭役,退役後還可以優先得到口分田,戰死了口分田由子孫繼承,還免租調。代價是府兵的裝備要自備,來回服役的路費也要自費…
有的人可能已經看出來了,這不就是軍功授田嗎。甚至在這一點上,中西方都一樣。羅馬如此,中國也如此,甚至頑疾都如出一轍。羅馬共和國晚期玩不下去了,就是因為授不了田了,服役幾十年的老兵越來越多,搞得再後來公民就不當兵了。玄宗時期情況大致類似,府兵跑了幾千裡累死累活西徵回來,發現關中地區已經無地可賞了。
府兵制另一個缺點,是不能滿足長期的邊疆駐守任務。
因為府兵不可能完全脫產,雖然府兵自己不用種田,但是得帶著家裡的農奴種啊,你不能指望農奴自己組織生產不是?
按照巨唐沒事就一路捅到中亞的騷操作,自然引起戍邊府兵的不滿。造成後期不得不發「健兒」去戍邊的地步。這也極大限制了府兵的作戰距離。這就是府兵制弊端之一,你不好將他們拉的太遠,然而巨唐的疆域又屬實感人……
有問題,自然有解決的辦法,畢竟統治者也不全是哈皮。既然你們公民不當兵?我就授予所有自由人公民身份,所以募兵制就這麼出來了。
其實在初唐時,強如盛唐也不可能全員府兵。初唐對外戰爭的模式是:少量府兵核心+大量兵募炮灰。而「兵募」就是臨時性一次性地徵募士兵,也就是募兵制。他們沒有府兵免稅、勳田等獎勵,但是承擔的裝備、乾糧等負擔卻與府兵相差不遠。為什麼他們願意這麼幹呢?因為打贏了,可以分戰利品享受戰爭紅利啊。有人問了,王朝初期所向披靡,紅利拿到手軟,那王朝中後期陷入拉鋸戰怎麼辦?
親,可以給錢僱傭,實在不行,你聽過一個並不遙遠且熟悉的詞,叫拉壯丁嗎?
但是府兵那戰鬥力,他確實香啊,即使唐朝滅亡後,也是有一代一代人都夢想著復活府兵。尤其是相隔不遠的宋朝,對比前朝的「軍功」當然也想復活,甚至再往後後的明朝也想復活。宋代是搞了個番漢弓箭手,基本就是府兵制。明代是想用衛所抄府兵,結果有點南轅北轍了……
但是有一說一,宋代恢復府兵制在一定程度是相對成功的,西北面對西夏的堡壘推進戰術,靠的就是弓箭手。打硬仗靠禁軍,但打下來修堡壘對峙時期,就得靠這些弓箭手。然後實現一點一點的堆堡壘推進,壓縮西夏的生存空間。
別小看這個土辦法,用這個幾乎等於拿錢砸的戰略,到了徽宗時期,西夏基本在亡國的邊緣徘徊了。然而,到了即將收果子的時候,宋徽宗帶著兒子去黑龍江旅遊去了……
府兵制之所以進行不下去,是因為隨著唐中期對土地、戶口掌握能力的不斷下降,土地兼併嚴重,人口流動頻繁。這樣的情況的結果是均田制和租庸調製的崩潰。而府兵製作為以免賦稅的土地來換取世襲兵員的制度,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礎,不得不進行轉變。從而出現了募兵制,究其原因就是是在府兵制不能續存的情況下的不得已之舉。這也是無論後人怎麼努力,也很難全面恢復府兵制的原因。畢竟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不過插一句,即使到了安史之亂的時候,安西行營的軍隊始終都是中流砥柱,最忠誠,戰鬥最堅決。另外當時西域一幫自幹唐國家都主動請纓要來大唐將安祿山挫骨揚灰。
可惜,遇到一個沒有人比他更懂大唐,沒有人比他更懂安祿山的李隆基……
﹏
﹏
﹏
「
EVElNG
晚安喵
」
—世界和平—
看完趕緊睡覺去了,晚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