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軍事制度的演變,「府兵制」為什麼被「募兵制」給替代了呢?

2020-12-14 騰訊網

都知道,一個國家是否強大,與一個國家的軍隊實力有著很大的關係。而且,如果一個國家想要徵服另一個國家,那麼,它必須擁有一支強有力的軍隊,不然,這個國家靠什麼來取勝呢?一個制度的興起和衰敗,都有著社會演化的背景,而唐朝的「府兵制度」亦是如此。

它曾經是軍隊的骨幹力量,最後,還是落得土崩瓦解了。

府兵制度,又為「軍戶制度」。最初開始於「漢胡分治」的北朝時期,為了預防漢人的反抗,漢人基本不許為兵,而北方的遊牧民族就逐漸成為了「軍戶」。這些人都會被官府列入到了名冊之中世代為兵,而其他的農民則就需要繳納賦稅。這一制度,一直實行於南北朝、隋、唐時期。

然而,這一制度最大的好處則是:節約了軍費開支。

沒有戰事時,大家都回家種地,從而,規避了對農業的影響。所以,唐朝一段時間的繁榮,和軍隊制度的有效執行有著很大的關係。

那麼,「府兵制」為何後來被「募兵制」給替代了呢?

這還得從這個制度所依賴的背景和形成分析,隋朝開始規定府兵也要耕田,軍籍、制度也更加完善。到了唐太宗時期,這一制度達到了鼎盛。而南北朝到隋朝統一這期間,天下呈現的是混戰一片的局面,而且,隋朝統一後很快滅亡了。因此,這個時代的特點讓府兵制的優勢得以發揮,戰鬥力也十分彪悍。

但是,國家安定之後,大家更喜歡和自己家人在一起,開始逃避服役。再加上,這個服役期限實在有點久,要從21歲服務到59歲。雖然,不用交稅了,但是,要自備裝備,負擔實在是很重的。除此之外,在戰亂時期,當兵是較好的出路,但是,到了和平時期,還有誰願意去防戎?

本來有一定的輪休時間,可是,到了後來,就被長期強留而回不了家。而且,家中都是老幼婦人,勢必會對農耕帶來極大的破壞影響。

還有一點,就是社會地位。這從府兵的成因來看,本就帶有「地位尊卑」一說,而且,唐初也是繼承了這一特點,但是,對這些士兵還是比較尊重的。但是,到了武則天當權的時候,這些人則被貴族借來當做私家的下人使喚,讓他們感覺到很沒有尊嚴,當然,這些人會抵制再做府兵了。

然而,這裡面還有一個更深層的原因,就是土地兼併。如果說,長期被防戎,會帶來一個家庭或者一個地區的農業荒廢,但是,土地兼併則是一個致命的硬傷。而且,士兵雖然不用服徭役,但是,還得靠種田吃飯啊,這是家裡的經濟來源。

那麼,在唐太宗時期,為何這一制度達到了巔峰?

那是因為「均田制」,這個制度被破壞,就動搖了府兵制度的根本,從而,為其埋下了隱患。後來有人說:這個制度的消亡是因為節度使制度,也就是「藩鎮」。其實,這是一個因果關係,大家都逃避服役,所以,徵調很是困難。無奈之下,唐玄宗才會開始了「募兵制」和「節度使制度」。

那時的藩鎮手中有錢,又有一方的行政大權,當然,就掌控了募兵制。因為,這種制度,是僱傭關係,所以,大家都不再為生計犯愁。因為,他們在一定程度上覺得這是在為主人賣力,而不是為朝廷,但是,這卻導致了後來一些戰役的被動局面,最後,唐朝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亡。

所以,「府兵制」這種制度的消亡,根本的原因在於:朝廷推卸了自己本該有的「責任」——養軍隊。

但是,府兵制的確在一定程度上既緩解了財政壓力又不會影響農業生產。對於戰時,這是極為有利的,因為,打仗本就是一個消耗。但是,進入太平時代,還用這種思維去管理軍隊,則會讓人產生「懈怠」情緒,還要自備裝備,那還不如回家做農民。

而朝廷認為「衛國」是每一個士兵的義務,但是,後來的對手卻換成了厲害的匈奴,這也導致軍隊的傷亡明顯增加。除此之外,有一段時期領軍的將領青黃不接,讓府兵的損耗極大,這就導致大家更加逃避這種還要「自費」的義務。但是,這種制度卻依附於「均田制」,該制度的破壞,其被瓦解是遲早之事。

只是,李世民的後人未能真正認識這個制度的基石是什麼,只認為:天下百姓都該服務皇家罷了。要知道,歷來的社會不安,都是由於百姓的生計出現了問題而導致的。

於是,到了宋朝,國家乾脆摒棄了這個制度,直接實行「募兵制」。

根據《宋史·兵衛志》相關記載,宋代軍事指揮系統由樞密院、三衙、兵部共同掌管。其中,樞密院掌管全國軍事調動,直屬皇帝管理,擁有對宋朝正規軍的調動權。北宋和南宋的軍事制度有許多不同之處,但總的是吸取晚唐、五代軍閥割據的教訓,皇帝加強集權,削弱大將兵權,以文臣御武事。

結果證明:這樣的制度更糟糕,於是,到了明朝,皇帝直接統領大權實行「衛所制」。不過,後來還是沒了。可見,歷朝歷代,無論如何建制,中心主題只有一個,就是強化朝廷對軍隊的掌控。但是,制度建設並非一成不變,就如這府兵制一樣,唐傳承時已經更換了好幾個版本,所以,才發揮了極大的效力。

在這裡,個人覺得明朝的軍事制度優於宋朝的軍事制度,明朝的衛所制比宋朝的募兵制要好,而唐朝的府兵制又比明朝的衛所制好,因為,衛所兵是世襲軍戶,禁止科舉,屬於賤民待遇,所以,最終排序是:唐朝軍制優於明朝軍制,明朝軍制優於宋朝軍制。

不過,不管何種建制,如果,老百姓的基本需求未能得到滿足,制度的執行必將受阻乃至崩潰。朝廷和百姓本是相輔相生關係,但是,最終卻變成了一方索取,而平衡一旦被打破,國家也就亂了。

參考資料:

【《舊唐書·職官志》、《新唐書·兵志》、《唐律疏義·擅興律》、《宋史·兵衛志》、《明史·兵志》】

相關焦點

  • 古代軍制的演變,募兵制下軍隊的戰鬥力,真的強於府兵制嗎?
    而行軍大總管只有軍事指揮權,並沒有人事任免權和對地方的行政權,這樣就大大減少了軍閥的形成。唐朝是不允許養私兵的,張亮僅僅是養了五百私兵,就被告蓄養私兵而被處死。而募兵制下的將領個個都是土皇帝,在有制約的情況下他們還能收斂些。當制約削弱或制約不了時他們就不再聽從中央的號令,與國中之國無異。
  • 為盛唐立下汗馬功勞的府兵制,為何一步步走向沒落?
    在中國封建歷史時期,封建王朝能否具有強大的軍事實力,這對於封建統治能否穩定以及能否成功應對外族勢力的入侵,是有著關鍵的防禦作用的,換句話說軍事力量在封建歷史時期的政權對抗當中的作用頗為重要。
  • 曾經統一天下的府兵制,為何在盛唐反而被社會拋棄了
    府兵制,是長期盛行於中國中古時代的軍事制度,該制度最重要的特點就是兵農合一。府兵平時為耕種土地的農民,農隙訓練,戰時從軍打仗。府兵制最早出現於西魏,後來經過北周、隋唐的改造和推廣,到唐太宗時期達到了鼎盛,直到唐玄宗後期才被廢除,歷時約二百年。府兵制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曾經為隋唐大一統提供了有力的軍事支撐。
  • 中國古代的徵兵制度,為何總是變來變去?
    吳國也有類似的世襲制度,世代為兵。但是光這樣也不夠,在兵源上,三國亂世總體還是募兵、徵兵、收降等多種徵兵方式結合。之後的兩晉南北朝時期,除了繼承三國時期的士兵制度外,開始出現府兵制。府兵制創立於西魏、北周時期。當時,朝廷挑選身強力壯的民眾充當府兵,免除他們的賦稅負擔。
  • 「軍權旁落,蕃將崛起」,「募兵制」該不該為盛唐的衰落背鍋?
    由此,寓兵於農、兵農合一的府兵制度也走向了衰落,如此龐大的一個封建帝國倘若沒有強大的軍事實力,那怎麼又能夠讓四夷歸附呢?郭子儀募兵制下軍費支出大幅度增加,農民的土地極少,無法承擔稅賦,社會矛盾突出唐朝前期實行的府兵制,實際上就是以封建經濟制度均田制為基礎進行維持的一種封建軍事制度,在均田制的加持下,府兵自相應的武器裝備以及軍糧衣著
  • 什麼是府兵制?為什麼要建立府兵制?有什麼利弊
    成立的一套全新的軍事制度……府兵制。府兵制的特點兵農合一。是戰時為兵,閒時為民務農耕地。作戰的時候,還有自備乾糧,馬匹。府兵制是為關隴集團服務,最頂端的是八大柱國,十二大將軍,二十四府。楊堅的父親,和李淵祖父就是該集團的核心成員。
  • 府兵制有多香?為啥唐以後大家都想恢復它
    那麼,為什麼府兵制這麼香?搞得唐以後不少人還天天做夢都想著恢復它? 首先,什麼是府兵?打個通俗的比喻,府兵差不多等於西方的騎士階層,是當時社會的小貴族。
  • 唐代的府兵制:遍設衛府,兵威伐四鄰,開拓大唐江山的利刃
    唐代的「府兵」來源於統治者建立的府兵制,並且極大地促進了唐朝的新建與發展。唐代府兵制究竟是如何組織的?又在大唐盛世的創建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為何說唐朝廢立府兵制是這個朝代的悲哀呢?何謂「府兵」?唐朝的府兵制建立,亦是在前朝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府兵制並非唐朝獨創,其在中國古代的歷史甚為悠久。府兵制最早確立於西魏大統十六年。最初之時,西魏的府兵制的組織機構是以「八柱國家」為核心,將整個王朝的軍事、政令、執行、軍府、軍事、職官、品階集於一體。自西魏開始,府兵制逐漸成為中原各代王朝的重要軍事制度之一。
  • 細說唐朝的「府兵制」:如何養80多萬軍隊,還不用花一分錢?
    一、前言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各個朝代的兵役制度都不盡相同,像唐朝以前的兵役制度就以大規模著稱,簡言之就是一種「全民皆兵」的狀況,沒有統一的規制。就拿漢朝時期的兵役制度來說吧,它就是一種典型的「全農皆兵」,即所有農民都是士兵。
  • 明朝的兵役制度發展史
    而軍隊依賴的兵役制度從早期的兵農合一制、全民皆兵制、府兵制到後來的徵兵制,統治者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調整相應的策略,以完善兵役制度。府兵制壁畫軍戶制度的發展形成洪武年間天下初定,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兵役制度而募兵制招來的軍隊中,最著名的就是戚繼光將軍招募義烏人,訓練出來的戚家軍。
  • 雲研討|軍事體制與王朝運行③:廢弛的衛所與明代軍制演變
    軍事史是中國歷史脈絡中的重要問題。故《孫子兵法》即開篇明義:「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宋元明清時期也是中國從多政權並立走向大一統,並且疆土空前拓展的時代。4月24日,由中國歷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宋元明清制度、文化傳承與融合研討班」主辦的第四場雲端論壇通過「騰訊會議」召開。
  • 同樣採用府兵制,為何西魏培養出強悍軍隊,唐朝卻遭遇無兵可用
    同樣一種徵兵制度,綜合實力稍遜的西魏,培養出一支頗具戰鬥力的軍隊,而經歷「開元盛世」的唐朝,卻面臨無兵可用的窘境。這一奇怪現象的出現,蘊含著當時尖銳的社會矛盾。 雙方對峙初期,西魏在經濟、軍事和人口上處於劣勢。西魏大咖宇文泰亟需鞏固地盤,以此加強自身權力。 相較東魏,宇文泰既要避免鮮卑漢化的風險,又要防止鮮卑胡化的雷區。宇文泰採取胡漢結合的方法,建立了名震一時的府兵制,恰到好處地解決了軍隊和經濟之間的矛盾,並且對隋唐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
  • 畸形的制度、高超的手段
    關於安祿山造反,近代著名史學家錢穆先生有這麼一段話:安祿山的勢力,是唐室用中國財富豢養成的胡兵團。此種胡兵團,只朘吸了唐室的膏血,並沒有受到唐室的教育。他們一旦羽翼成長,自然要撲到唐室的內地來。但實際上,安史之亂的叛軍,是由各個民族的將士組成,其中的漢人也佔了極大比重。身在盛世,這些大唐軍人為什麼會跟隨安祿山反叛朝廷?
  • 深度解析:中國古代的兵制演變歷程
    兩千多年前的大軍事家孫武說過: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若從夏朝算起,四千多年來,兵制的演變雖可說是千姿百態,令人眼花繚亂,但不外有三種: 一是徵兵制。
  • 古代募兵制與徵兵制是一樣的嗎?兩者有怎樣的區別?
    時代不同的情況下,戰爭所需要的條件也不相同,有的戰爭時期,常年徵戰,有的是和平盛世,偶爾戰鬥,所以才衍生了不同的徵兵制度。首先,先看徵兵制。古代的中國是以農業為主的國家,國家的大多數百姓都是農民。在我國商、周時期就已經有了徵兵制度。秦國一統天下之後,也出現了全國規模的徵兵制度。徵兵是以郡縣為單位的,當時的農民既是主要生產力,也是兵員的主要來源。秦國當時大約有兩千多萬的人口,而經常被徵服兵役的就差不多有二三百萬人。
  • 唐代軍隊供給制度的變革
    唐代前期,隨著府兵制的破壞,原有的軍隊供給系統失去了效力;而玄宗時期募兵制的興起,唐廷就必然要承擔更大的軍費開支。為了適應新的制度,軍隊的後勤保障、供給制度必然也進行變革。但是,不管情況如何,在府兵制下,大部分武器和糧食都有府兵自備,政府的軍費負擔較輕,也免去轉輸之負擔。隨著府兵制被募兵制所取代,以及外患的日益頻繁,唐廷在邊境地區的軍需供給壓力日益增加。唐玄宗之前,解決邊境地區糧食供應的最有效方式是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