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各個朝代的兵役制度都不盡相同,像唐朝以前的兵役制度就以大規模著稱,簡言之就是一種「全民皆兵」的狀況,沒有統一的規制。就拿漢朝時期的兵役制度來說吧,它就是一種典型的「全農皆兵」,即所有農民都是士兵。
但是這種制度本身就存在有很大的問題,最直接的問題就是戰鬥力弱。把國防武裝寄托在生產集團上面,生產集團即就是武裝集團,這樣制度下成長起來的士兵,其戰鬥力並不會很強。但是與之相比,唐朝的兵役制度就大不一樣了,唐初所形成的兵役制度是「府兵制」,它最典型的特點是「全兵皆農」,這和漢朝的「全農皆兵」完全相反。
漢朝追崇的是將武裝集團寄託於生產集團,而唐朝則是將生產集團寄託於武裝集團。士兵可以全部轉變成農民,但是農民卻不可以都轉換成士兵,這跟漢朝的「全農皆兵」是兩個完全相反的概念。這種兵役制度最直接的好處,就是中央不需要每年劃撥大量的經費來維持,而完全是由士兵們自給自足,這樣一來便可以大大減輕中央政府的財政負擔。但是,其弊端也同樣很顯著,而也就是這樣的弊端甚至影響了唐朝後來的國運。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走進唐朝的府兵制,看看它的本質和影響吧!
二、府兵制的起源及發展
府兵制,起源於西魏權臣宇文泰,但實際上它真正的創始人並不是宇文泰,而是北周的「蘇綽」。這一制度經過北周,隋朝,唐初而日趨完備,到唐太宗李世民時期到達頂峰,在玄宗時期宣布結束。
正如我們上面所說的,府兵制是一種「寓農於兵」的兵役制度,是一種將士兵身份和農民身份進行轉化的一種制度。但不同的是,這種兵役制度所強調的是「從兵到農」的轉化,簡言之就是把武裝集團轉變成生產集團——每個軍人都需要種田地,但是卻不要求每個種田的人都需要當兵。
這樣做的直接好處,就是朝廷將不用花費一分錢,一粒米就可以擁有數十萬軍隊。而對於府兵本身來說,他們一家則不再需要繳納一分錢的稅賦,這也是國家給他們的優待政策。當然了,既然沒有稅賦,那自然也沒有軍餉可以拿,即便是軍服也都沒有,這些完全得靠士兵們自己準備。
這樣的兵役制度在唐王朝的發展上確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它只適合存在於和平時期,若到了戰爭時期,府兵制就難以為繼了,倘若是長時間大規模的戰爭的話,那麼這樣的制度就完全行不通。
三、府兵制的組成結構
府兵的「府」,實際上是唐朝的一種地區規劃的表現。
我們知道,在唐朝,地方政府被分為兩個等級,上一級叫做「州」,下一節叫做「縣」。但是這兩個地方都是負責行政的,並不管軍事。而「府」,則是在這兩個地方行政區外所建立起來的「第三者」,它屬於軍事區域。所以,府兵的「府」所指的含義,實際上就是「軍隊駐紮的地方」。
而唐代的「府」,則還有一個響亮的名字——折衝府。
折衝府可根據府兵人數的不同,一共可分為三個等級,上府有一千二百人,中府有一千人,下府有八百人,後來又各加了兩百人進去。那麼當時唐朝一共有多少個府呢?答案是「六百到八百個」。我們可以簡單來計算一下,如果這八百個折衝府都是中府的話,那麼一共就有八十萬軍隊,如果是上府的話,那就是九十六萬軍隊。當然了,實際上也沒有那麼多,最保守且較為準確的估計的話,當時唐朝的軍隊大概在40萬到80萬之間。
其中,這八百個府的三分之一會被分配到「關內」,也就是中央附近,而剩下的三分之二則都會被分配到全國各地,相比來看的話,山西及其他的邊疆地區所分配的要多一些。而像一些比較靠內,且無太多戰事的地方所分配的府就很少,甚至沒有。
可就是這麼一個龐大的軍隊,居然不用國家的一分錢,一粒米,完完全全都是靠自己養活自己。他們除了平時的生產勞作之外,還要擔負起保家衛國的責任。可以說是非常的了不起了。
(唐朝折衝府分布圖:唐太宗從軍事方面汲取了隋煬帝的教訓,把三分之一的折衝府集中設置在長安以及洛陽一帶。)
說完府兵的「府」,我們接來了看看府兵的「兵」。
在唐朝,想要加入府兵這個組織中其實並不容易。我們都知道,唐朝當時的戶口分為九個等級,而劃分等級的標準則是財富的多少。按照當時的法令,凡屬於下三等戶口的人家,是不能夠當兵的,只要那些中等和上等的人家才有這個資格。當然了,雖說只在這兩個等級中選擇,但是當不當還是要看你願不願意。如果你願意當兵,那麼你一家人的稅賦就全免了,但是卻沒有工資拿,也沒有統一的武器裝備,你得自己準備。遇到戰事的時候,你也得自己帶著傢伙去打仗。
顯然,在相對和平的唐初時期,唐朝的小夥子們還是願意去當兵的,因為這樣可以將自己一家的賦稅都給免除了,自己無非就是平時勞作,閒暇時候搞點訓練,這還可以強身健體,何樂而不為呢?
此外,府兵要到二十歲才開始服役。且每個府兵都必須到首都去「宿衛」一年,除此之外,基本上都是生活在所處的府之中。
說完府兵的「兵」,我們接來下看看府兵中的軍官們。
其實府兵只是一個通稱,正式的稱呼應該叫做「衛士」或者「侍官」。當時在中央就設有十二個「衛」,十二個衛擁有直屬的軍府,且各衛都有相應的名稱和大將軍。值得注意的是,「衛」和「軍府」是從屬關係,各個軍府分別隸屬於中央十二個衛的其中之一,而根據與京城的距離,例如五百裡的話,就稱為「五番(五班)」,各番每隔三十天就得到京城換防一次,這也被稱為「上番」。而相距一千裡的話,就是「七番」,兩千裡的話就是「十番」,兩千裡以外則是「十二番」。
這樣輪番「上番」的好處就是能夠在遇到戰事的時候,中央則可隨時從全國各個軍府抽調人馬,且和來「上番」的士兵無關。
在遇到戰事的時候,由朝廷所設大將軍統一率領,到戰事結束,兵就歸於府,將就歸於衛,又都恢復到戰前的狀態。
府兵所待的「府」,其長官被稱為「折衝都尉」,他的工作就是專門組織訓練的。而「衛」中的軍官,除了遇到戰事之外,平時也都不問政事,更沒有權力統兵。到了打仗的時候,將軍們率領士兵衝鋒陷陣,並贏得了戰爭的勝利,但是朝廷對他的褒獎卻只是「勳名獎勵」。
軍官們立功,能得到爵位,但是卻不是實際的官職,自然也沒有實權。除了立功很大的將軍可以留在朝中做官以外,其他人基本上都是被送回老家,繼續種田。當然了,獲得勳爵的將軍,國家和社會都會給他提供某種優待,有物質上的,也有名譽上的。
但是總的來說,他們沒有實際的職位,所以就不能干預國家政治,除了在戰時他們能發揮一定的作用之外,其它多數時候,他們就變成了被閒置的寶貝。但是,也正是唐帝國這樣的制度,才使得國家得到了一定時期的穩定,並也給向外發展提供了機會,所以唐帝國當時能發展成世界上一大強國。
只不過,這樣的制度最後也失敗了,而且它的失敗絕非偶然,而是必然會失敗。
四、府兵制的失敗
府兵制失敗的原因是多重的,總結下來的話一共有以下是四條;
第一,府兵性質的轉變。按照我們上面所說的那樣,府兵只在兵和農之間進行轉換,平時不打仗的時候就是種田的農民,到了戰時便轉化成了士兵。這樣寓兵於農的方式,不僅節儉了國家軍費的開支,同時也在某種程度上平衡了生產和軍事之間的關係。
而我們也說到了,這些府兵每隔一段時間就回到中央去值班,太宗在位的時候天下還不算太平,所以平時自己也跟這些士兵學習一下弓馬騎射。皇帝重視府兵,那麼這些府兵們自然很高興,也會以此為榮。但是到了太宗以後,天下太平了,國家不需要打仗,而是一心搞建設了。但是府兵輪流上番的制度還是沒有變,每次一來就是幾萬人之多,這在以前其實不算什麼,但是到了太平時期,這些人就成了一定的負擔。那該怎麼處理這些人呢?簡單,讓他們去給王公大臣們修房子,蓋花園。
頓時間,從保家衛國的軍人變成了為人做苦力的勞工,還時不時受到別人的蔑視。所以到後期,很多士兵都會選擇逃避上番。
第二,政府官員的怠政。在唐初的時候,但凡有士兵戰死,朝廷就會派人去他家撫恤,不僅要為他送去勳爵,還要給他一些撫恤金,讓他的家人能夠繼續生活下去。但是到了後來,朝廷就開始懈怠了,士兵們戰死後,地方政府極少派人去士兵家中撫恤慰問。等到士兵家人都知道自己孩子已經戰死,但是卻不見政府派人前來撫恤,漸漸地,老百姓的心也就寒了。
第三,軍官是兵不是官。我們上面說過,將軍立下功勞之後並不會被賞予實際職位,而是勳位。並且在打完仗以後,除了功勞最高的將軍可以在朝中任職以外,其他人都會返回繼續種田。將軍們雖然獲得了勳位,但是這畢竟只是一種榮譽,而並無實際權力,簡言之,他名為軍官,實際上還是一個大頭兵。此外,這些軍官在平時還會被一些政府要員派去做苦差,充當苦勞力。所以,漸漸的,這種所謂的勳位已經不再是榮譽,而已經變成了一種譏諷,嘲笑。
第四,唐帝國的擴張。這一點可以說是府兵制失敗的最核心的原因。唐玄宗前期,唐帝國已經到達了頂峰,國內GDP橫掃整個亞洲任何一個國家,甚至連某些歐洲大國也比不上。面對這樣一種強盛的局面,唐玄宗開邊的夢想便產生了,於是便開始了瘋狂的領土擴張。
但是想要實現領土擴張,就得需要一支龐大的軍隊,需要防戍邊疆的軍隊。在原來,打完仗以後士兵們便會復原,回到自己所待的府繼續進行生產活動。但是現在卻得讓他們戍邊,而且還是長期戍邊。一開始其實還沒有什麼,因為還有兵源可以補充上來,也就是說可以進行輪換,但是到後來就不行了。因為擴張得面積很大,因戰爭死亡的士兵又很多,而國家的那幾百個府的士兵本來就很有限,所以那些第一批戍邊的士兵也就變成了最後一批。
此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這些都是府兵,且都是所謂的中、高等人家的子弟,他們去打仗的時候所帶的武器裝備都是自己定製的,有些士兵甚至還帶上了一些零用錢。但是這些物資到了邊疆之後卻被營官們收入自己囊中,還故意叫士兵們做苦工,自己卻在一旁花著士兵們帶來的錢享樂。所以,當時去戍邊的士兵是死的死,逃的逃。
而府兵制就是在這樣境況下,漸漸走到了終點。
五、總結
府兵制在唐朝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轉折作用,它能正常持續的發展,那說明唐王朝還處於興盛時期,反之,它若不能正常的進行下去,那麼也就意味著,唐帝國將走向衰落。府兵制的失敗,是唐帝國一種體制的失敗,而究其原因正是因為玄宗皇帝的窮兵黷武。因為面對大規模且持續不斷的戰爭,單靠「府兵制」來提供持續的兵源,是無論如何也不能支撐起來的。但話說回來,府兵制的失敗,卻給一種新的兵役制度的崛起提供了機會,它便是——募兵制。
史料參考:
《舊唐書》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氣賀澤保規—《絢爛的世界帝國:隋唐時代》宮本一夫、平勢隆郎、鶴間和幸《講談社·中國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