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唐朝的「府兵制」:如何養80多萬軍隊,還不用花一分錢?

2020-12-17 方圓文史

一、前言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各個朝代的兵役制度都不盡相同,像唐朝以前的兵役制度就以大規模著稱,簡言之就是一種「全民皆兵」的狀況,沒有統一的規制。就拿漢朝時期的兵役制度來說吧,它就是一種典型的「全農皆兵」,即所有農民都是士兵。

但是這種制度本身就存在有很大的問題,最直接的問題就是戰鬥力弱。把國防武裝寄托在生產集團上面,生產集團即就是武裝集團,這樣制度下成長起來的士兵,其戰鬥力並不會很強。但是與之相比,唐朝的兵役制度就大不一樣了,唐初所形成的兵役制度是「府兵制」,它最典型的特點是「全兵皆農」,這和漢朝的「全農皆兵」完全相反。

漢朝追崇的是將武裝集團寄託於生產集團,而唐朝則是將生產集團寄託於武裝集團。士兵可以全部轉變成農民,但是農民卻不可以都轉換成士兵,這跟漢朝的「全農皆兵」是兩個完全相反的概念。這種兵役制度最直接的好處,就是中央不需要每年劃撥大量的經費來維持,而完全是由士兵們自給自足,這樣一來便可以大大減輕中央政府的財政負擔。但是,其弊端也同樣很顯著,而也就是這樣的弊端甚至影響了唐朝後來的國運。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走進唐朝的府兵制,看看它的本質和影響吧!

古代軍人

二、府兵制的起源及發展

府兵制,起源於西魏權臣宇文泰,但實際上它真正的創始人並不是宇文泰,而是北周的「蘇綽」。這一制度經過北周,隋朝,唐初而日趨完備,到唐太宗李世民時期到達頂峰,在玄宗時期宣布結束。

正如我們上面所說的,府兵制是一種「寓農於兵」的兵役制度,是一種將士兵身份和農民身份進行轉化的一種制度。但不同的是,這種兵役制度所強調的是「從兵到農」的轉化,簡言之就是把武裝集團轉變成生產集團——每個軍人都需要種田地,但是卻不要求每個種田的人都需要當兵。

這樣做的直接好處,就是朝廷將不用花費一分錢,一粒米就可以擁有數十萬軍隊。而對於府兵本身來說,他們一家則不再需要繳納一分錢的稅賦,這也是國家給他們的優待政策。當然了,既然沒有稅賦,那自然也沒有軍餉可以拿,即便是軍服也都沒有,這些完全得靠士兵們自己準備。

這樣的兵役制度在唐王朝的發展上確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它只適合存在於和平時期,若到了戰爭時期,府兵制就難以為繼了,倘若是長時間大規模的戰爭的話,那麼這樣的制度就完全行不通。

隋唐府兵名稱圖表

三、府兵制的組成結構

府兵的「府」,實際上是唐朝的一種地區規劃的表現。

我們知道,在唐朝,地方政府被分為兩個等級,上一級叫做「州」,下一節叫做「縣」。但是這兩個地方都是負責行政的,並不管軍事。而「府」,則是在這兩個地方行政區外所建立起來的「第三者」,它屬於軍事區域。所以,府兵的「府」所指的含義,實際上就是「軍隊駐紮的地方」。

而唐代的「府」,則還有一個響亮的名字——折衝府

折衝府可根據府兵人數的不同,一共可分為三個等級,上府有一千二百人,中府有一千人,下府有八百人,後來又各加了兩百人進去。那麼當時唐朝一共有多少個府呢?答案是「六百到八百個」。我們可以簡單來計算一下,如果這八百個折衝府都是中府的話,那麼一共就有八十萬軍隊,如果是上府的話,那就是九十六萬軍隊。當然了,實際上也沒有那麼多,最保守且較為準確的估計的話,當時唐朝的軍隊大概在40萬到80萬之間

其中,這八百個府的三分之一會被分配到「關內」,也就是中央附近,而剩下的三分之二則都會被分配到全國各地,相比來看的話,山西及其他的邊疆地區所分配的要多一些。而像一些比較靠內,且無太多戰事的地方所分配的府就很少,甚至沒有。

可就是這麼一個龐大的軍隊,居然不用國家的一分錢,一粒米,完完全全都是靠自己養活自己。他們除了平時的生產勞作之外,還要擔負起保家衛國的責任。可以說是非常的了不起了。

唐朝折衝府分布圖

(唐朝折衝府分布圖:唐太宗從軍事方面汲取了隋煬帝的教訓,把三分之一的折衝府集中設置在長安以及洛陽一帶。)

說完府兵的「府」,我們接來了看看府兵的「兵」。

在唐朝,想要加入府兵這個組織中其實並不容易。我們都知道,唐朝當時的戶口分為九個等級,而劃分等級的標準則是財富的多少。按照當時的法令,凡屬於下三等戶口的人家,是不能夠當兵的,只要那些中等和上等的人家才有這個資格。當然了,雖說只在這兩個等級中選擇,但是當不當還是要看你願不願意。如果你願意當兵,那麼你一家人的稅賦就全免了,但是卻沒有工資拿,也沒有統一的武器裝備,你得自己準備。遇到戰事的時候,你也得自己帶著傢伙去打仗。

顯然,在相對和平的唐初時期,唐朝的小夥子們還是願意去當兵的,因為這樣可以將自己一家的賦稅都給免除了,自己無非就是平時勞作,閒暇時候搞點訓練,這還可以強身健體,何樂而不為呢?

此外,府兵要到二十歲才開始服役。且每個府兵都必須到首都去「宿衛」一年,除此之外,基本上都是生活在所處的府之中。

唐太宗李世民像

說完府兵的「兵」,我們接來下看看府兵中的軍官們。

其實府兵只是一個通稱,正式的稱呼應該叫做「衛士」或者「侍官」。當時在中央就設有十二個「衛」,十二個衛擁有直屬的軍府,且各衛都有相應的名稱和大將軍。值得注意的是,「衛」和「軍府」是從屬關係,各個軍府分別隸屬於中央十二個衛的其中之一,而根據與京城的距離,例如五百裡的話,就稱為「五番(五班)」,各番每隔三十天就得到京城換防一次,這也被稱為「上番」。而相距一千裡的話,就是「七番」,兩千裡的話就是「十番」,兩千裡以外則是「十二番」。

這樣輪番「上番」的好處就是能夠在遇到戰事的時候,中央則可隨時從全國各個軍府抽調人馬,且和來「上番」的士兵無關。

在遇到戰事的時候,由朝廷所設大將軍統一率領,到戰事結束,兵就歸於府,將就歸於衛,又都恢復到戰前的狀態。

唐朝時期的將軍——劇照

府兵所待的「府」,其長官被稱為「折衝都尉」,他的工作就是專門組織訓練的。而「衛」中的軍官,除了遇到戰事之外,平時也都不問政事,更沒有權力統兵。到了打仗的時候,將軍們率領士兵衝鋒陷陣,並贏得了戰爭的勝利,但是朝廷對他的褒獎卻只是「勳名獎勵」

軍官們立功,能得到爵位,但是卻不是實際的官職,自然也沒有實權。除了立功很大的將軍可以留在朝中做官以外,其他人基本上都是被送回老家,繼續種田。當然了,獲得勳爵的將軍,國家和社會都會給他提供某種優待,有物質上的,也有名譽上的。

但是總的來說,他們沒有實際的職位,所以就不能干預國家政治,除了在戰時他們能發揮一定的作用之外,其它多數時候,他們就變成了被閒置的寶貝。但是,也正是唐帝國這樣的制度,才使得國家得到了一定時期的穩定,並也給向外發展提供了機會,所以唐帝國當時能發展成世界上一大強國。

只不過,這樣的制度最後也失敗了,而且它的失敗絕非偶然,而是必然會失敗。

唐朝時的士兵——劇照

四、府兵制的失敗

府兵制失敗的原因是多重的,總結下來的話一共有以下是四條;

第一,府兵性質的轉變。按照我們上面所說的那樣,府兵只在兵和農之間進行轉換,平時不打仗的時候就是種田的農民,到了戰時便轉化成了士兵。這樣寓兵於農的方式,不僅節儉了國家軍費的開支,同時也在某種程度上平衡了生產和軍事之間的關係

而我們也說到了,這些府兵每隔一段時間就回到中央去值班,太宗在位的時候天下還不算太平,所以平時自己也跟這些士兵學習一下弓馬騎射。皇帝重視府兵,那麼這些府兵們自然很高興,也會以此為榮。但是到了太宗以後,天下太平了,國家不需要打仗,而是一心搞建設了。但是府兵輪流上番的制度還是沒有變,每次一來就是幾萬人之多,這在以前其實不算什麼,但是到了太平時期,這些人就成了一定的負擔。那該怎麼處理這些人呢?簡單,讓他們去給王公大臣們修房子,蓋花園。

頓時間,從保家衛國的軍人變成了為人做苦力的勞工,還時不時受到別人的蔑視。所以到後期,很多士兵都會選擇逃避上番。

第二,政府官員的怠政。在唐初的時候,但凡有士兵戰死,朝廷就會派人去他家撫恤,不僅要為他送去勳爵,還要給他一些撫恤金,讓他的家人能夠繼續生活下去。但是到了後來,朝廷就開始懈怠了,士兵們戰死後,地方政府極少派人去士兵家中撫恤慰問。等到士兵家人都知道自己孩子已經戰死,但是卻不見政府派人前來撫恤,漸漸地,老百姓的心也就寒了。

第三,軍官是兵不是官。我們上面說過,將軍立下功勞之後並不會被賞予實際職位,而是勳位。並且在打完仗以後,除了功勞最高的將軍可以在朝中任職以外,其他人都會返回繼續種田。將軍們雖然獲得了勳位,但是這畢竟只是一種榮譽,而並無實際權力,簡言之,他名為軍官,實際上還是一個大頭兵。此外,這些軍官在平時還會被一些政府要員派去做苦差,充當苦勞力。所以,漸漸的,這種所謂的勳位已經不再是榮譽,而已經變成了一種譏諷,嘲笑。

第四,唐帝國的擴張這一點可以說是府兵制失敗的最核心的原因。唐玄宗前期,唐帝國已經到達了頂峰,國內GDP橫掃整個亞洲任何一個國家,甚至連某些歐洲大國也比不上。面對這樣一種強盛的局面,唐玄宗開邊的夢想便產生了,於是便開始了瘋狂的領土擴張。

但是想要實現領土擴張,就得需要一支龐大的軍隊,需要防戍邊疆的軍隊。在原來,打完仗以後士兵們便會復原,回到自己所待的府繼續進行生產活動。但是現在卻得讓他們戍邊,而且還是長期戍邊。一開始其實還沒有什麼,因為還有兵源可以補充上來,也就是說可以進行輪換,但是到後來就不行了。因為擴張得面積很大,因戰爭死亡的士兵又很多,而國家的那幾百個府的士兵本來就很有限,所以那些第一批戍邊的士兵也就變成了最後一批。

此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這些都是府兵,且都是所謂的中、高等人家的子弟,他們去打仗的時候所帶的武器裝備都是自己定製的,有些士兵甚至還帶上了一些零用錢。但是這些物資到了邊疆之後卻被營官們收入自己囊中,還故意叫士兵們做苦工,自己卻在一旁花著士兵們帶來的錢享樂。所以,當時去戍邊的士兵是死的死,逃的逃。

而府兵制就是在這樣境況下,漸漸走到了終點。

玄宗像

五、總結

府兵制在唐朝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轉折作用,它能正常持續的發展,那說明唐王朝還處於興盛時期,反之,它若不能正常的進行下去,那麼也就意味著,唐帝國將走向衰落。府兵制的失敗,是唐帝國一種體制的失敗,而究其原因正是因為玄宗皇帝的窮兵黷武。因為面對大規模且持續不斷的戰爭,單靠「府兵制」來提供持續的兵源,是無論如何也不能支撐起來的。但話說回來,府兵制的失敗,卻給一種新的兵役制度的崛起提供了機會,它便是——募兵制

史料參考:

《舊唐書》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氣賀澤保規—《絢爛的世界帝國:隋唐時代》宮本一夫、平勢隆郎、鶴間和幸《講談社·中國的歷史》

相關焦點

  • 同樣採用府兵制,為何西魏培養出強悍軍隊,唐朝卻遭遇無兵可用
    淺顯的語言背後,揭示了軍隊和經濟的莫大關係。按常理來說,經濟越雄厚,軍隊越強悍。同樣一種徵兵制度,綜合實力稍遜的西魏,培養出一支頗具戰鬥力的軍隊,而經歷「開元盛世」的唐朝,卻面臨無兵可用的窘境。這一奇怪現象的出現,蘊含著當時尖銳的社會矛盾。
  • 曾經統一天下的府兵制,為何在盛唐反而被社會拋棄了
    唐朝建立之初,還未統一群雄。為了解決兵源和糧草問題,又逐步恢復了府兵制。唐初將關中分為12道,設置軍府,是唐朝府兵制的開端。636年,唐太宗改改軍府為折衝府,在全國設折衝府634個,軍隊多達70多萬,其中關中設置261府,軍隊達26萬,形成了居重馭輕,舉關中之兵以臨四方的局面。
  • 中國軍事制度的演變,「府兵制」為什麼被「募兵制」給替代了呢?
    都知道,一個國家是否強大,與一個國家的軍隊實力有著很大的關係。而且,如果一個國家想要徵服另一個國家,那麼,它必須擁有一支強有力的軍隊,不然,這個國家靠什麼來取勝呢?一個制度的興起和衰敗,都有著社會演化的背景,而唐朝的「府兵制度」亦是如此。 它曾經是軍隊的骨幹力量,最後,還是落得土崩瓦解了。
  • 唐朝擁有60多萬軍隊,一個主力右威衛,到底擁有多少兵力?
    首先,我們聊聊唐朝軍隊的總兵力。在中國歷代王朝中,元朝的疆域面積最大,這是毋庸置疑的。但誰是第二,則存在很大的爭議。因為唐朝和清朝的疆域面積相當,由於唐朝的疆域經常發生變化,並不固定,因此出現了很多爭論。宋朝是歷代正統王朝中,疆域面積最小的政權。但宋朝軍隊的兵力很多,宋朝的禁軍、廂軍、鄉軍和番軍,加在一起,在鼎盛時期有180多萬。
  • 為何唐朝會爆發安史之亂?沒錢養軍隊?原來還有這個原因
    並且,唐王朝也是因為這項制度直接失去對於全國大範圍軍隊的絕對控制權,使唐王朝的權威受到挑戰。 在唐玄宗後期,位居長安西南的吐蕃迅速崛起,並且隨即成為了一個較為強大的帝國。 當然,唐軍也多次和吐蕃產生軍事對抗,但大多是以失敗告終。唐玄宗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他當即敏銳地認識到府兵制的弊端 。
  • 為何唐朝會爆發安史之亂?沒錢養軍隊?這個原因比較重要
    並且,唐王朝也是因為這項制度轉而直接失去對於全國大範圍軍隊的絕對控制權,使唐王朝的權威受到挑戰。在唐玄宗後期,位居長安西南的吐蕃迅速崛起,並且隨即成為了一個較為強大的帝國。當然,唐軍也多次和吐蕃產生軍事對抗,但大多是以失敗告終。唐玄宗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他當即敏銳地認識到府兵制的弊端 。
  • 唐朝的疆域遼闊,只有60多萬軍隊,到底擁有多少僕從軍?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唐朝右威衛的編制。認真的說,唐朝軍隊的總兵力,總計只有60多萬,與後來的宋朝、明朝相比,還不如對方的零頭。但是,唐朝軍隊的戰鬥力很強。此外,唐朝非常善於利用周邊各種武裝力量,採用了非常靈活的外交策略。在這方面,唐朝之後的王朝都比較僵化。
  • 唐朝時期繁榮昌盛兵力強盛,那麼大唐究竟有多少兵馬
    唐朝是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上最繁盛的時期,他的軍事力量在中國歷史上也是獨佔鰲頭的,在小說《隋唐演義》和《說唐全傳》中,你會發現,大唐每一次打仗都是大規模軍隊的出動,不是20萬、30萬,就是60萬,真是讓人羨慕之至啊!一個國家打仗隨時能調出這麼多的部隊來,可想而知他們的綜合國力是有多麼強大啊!
  • 為盛唐立下汗馬功勞的府兵制,為何一步步走向沒落?
    自唐高祖李淵太原起兵之後,李氏家族就依靠著強大的軍隊勢力進行東徵西討、南徵北戰,最終在隋末群雄割據的混亂局勢當中,成功登頂,成為了一代帝國的建立者和建設者。
  • 什麼是府兵制?為什麼要建立府兵制?有什麼利弊
    成立的一套全新的軍事制度……府兵制。府兵制的特點兵農合一。是戰時為兵,閒時為民務農耕地。作戰的時候,還有自備乾糧,馬匹。府兵制是為關隴集團服務,最頂端的是八大柱國,十二大將軍,二十四府。楊堅的父親,和李淵祖父就是該集團的核心成員。
  • 唐代的府兵制:遍設衛府,兵威伐四鄰,開拓大唐江山的利刃
    圍繞唐朝的建立,人們最為津津樂道的多是李淵起兵、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等重大歷史事件與著名人物,而在唐朝滅隋新建以及開拓疆域的過程中,有一個群體雖非是人人留名,卻是大唐盛世的締造過程中的利刃,他們統稱為「府兵」。唐代的「府兵」來源於統治者建立的府兵制,並且極大地促進了唐朝的新建與發展。唐代府兵制究竟是如何組織的?又在大唐盛世的創建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 府兵制有多香?為啥唐以後大家都想恢復它
    得益於此,唐初軍隊一路大殺四方,披荊斬棘。甚至晚唐時期的人追憶盛唐榮光的時候,都要感慨:「北破突厥,西滅吐谷渾,南取林邑,東滅流求,皆府兵之力也。」 那麼,為什麼府兵制這麼香?搞得唐以後不少人還天天做夢都想著恢復它? 首先,什麼是府兵?
  • 唐朝的公人世界,皇家禁軍千牛衛,到底是什麼樣子?
    到了宋朝,府兵制早已不復存在,雖然朝廷還保留著千牛衛這個稱呼,可我們的官職早就變成了虛銜,換句話說,我們只是有著「千牛衛」稱呼的普通士卒而已。到了宋遼金元時期,府兵制已經土崩瓦解,南衙更是不復存在,千牛衛也消失殆盡了。
  • 不花一分錢,自製養花土,肥得流油,養啥旺啥
    要想養好花,土壤必須要疏鬆透氣。因為花盆裡的土壤本來就不多,再板結不透氣,就相當於活埋了花卉。只有土壤透氣性好了,根系才能舒展,才能吸收養分,植株才能長好。現在是春天了,萬物生長的季節就要到了,快快準備些營養土把,養花種菜超級棒,那麼如何配花土?第一、不花錢的土在家中養花如果是不想花錢配製營養土,可以去樹林,草垛下挖一些腐爛的腐葉土或者是松針土,或者是漚制的草末。
  • 古代軍制的演變,募兵制下軍隊的戰鬥力,真的強於府兵制嗎?
    唐朝府兵與西魏時期的府兵完全不一樣,西魏的兵權在柱國大將軍手裡,也就是軍事貴族手裡。唐朝的府兵不是普通的農戶,都是家庭富裕的軍戶,在農閒時要去折衝府報導進行軍事訓練,而折衝都尉只負責管理與訓練府兵,沒有調兵權和戰時指揮權。
  • 唐帝國初期60萬府兵,為何不花國家一分錢?唐太宗:富戶必須當兵
    唐朝建立後,府兵制才得以重建。武德二年(619),設膘騎府、車騎府,又在關中地區建12軍,與12衛同時並存。到唐太宗貞觀十年(636 ),對軍府兵制進行改革,膘騎府,東騎府改稱折衝府。唐太宗貞觀十年,唐廷對軍府兵制進行改革,東騎府改稱折衝府。
  • 85後放牛娃花80多萬引進61頭世界著名肉牛,帶領村民高效養牛
    安康鎮坪縣牛頭店鎮紅星村,在大巴山放養了4年黃牛的王濤被當地老鄉稱為放牛娃,如今王濤建起大型牛圈,花80多萬元,從東北引進61頭世界著名肉牛,要帶領村民走高效養牛之路。王濤以前在外打工,2016年返鄉後開始養牛,王濤養的是當地的巴山黃牛,巴山黃牛適合放養,王濤也把他的黃牛放養在深山裡。王濤說:「現在深山裡還放養著100多頭黃牛呢。本地黃牛生長周期長,要養足3年才能殺了賣肉,一頭賣1萬來元,這種傳統的養殖方式見效很慢。」去年3月王濤花80多萬,從東北引進61頭西門塔爾牛。
  • 網絡上吹爆的府兵制,原來是「別人家孩子」
    在很多網友眼中,西魏時期建立的府兵制,幾乎具備了徵兵制度所能具有的所有優點:士兵訓練有素,裝備優質可靠,而後勤方面更是有著自給自足的先天優勢,可以想像,如果這一切為真,那麼依靠府兵制起家的西魏,的確可以稱得上是「武運昌隆」。那麼實情如何呢?
  • 摩託車經常冒黑煙燒火花塞,不花一分錢,只用兩招自己就能搞定
    生活當中,我們經常會碰到摩託車冒黑煙、頻繁燒壞火花塞的情況,遇到這種情況千萬別急,今天我就來告訴你如何快速修理調整的方法,不花一分錢,自己動手,只用兩招就能輕鬆搞定,快來看看吧!常見的摩託車摩託車經常冒黑煙:摩託車經常冒黑煙是常見的一種故障,但很多人不知道到底哪裡出了問題,到摩託車維修點維修,維修師傅就會告訴你這裡壞了那裡壞了,極力慫恿推薦,讓你多花冤枉錢
  • 唐朝士兵的裝備:全身武裝到牙齒?那也要看分什麼人,什麼兵種
    看到有人說唐朝的小兵裝備盔甲,都如下圖一般精良,還誇戰鬥力如此精良也不無道理,畢竟裝備太好了。看到這感覺有點好笑,是不是在遊戲裡看到個圖片就這麼認為了!其實唐軍早期府兵制的軍士都是「世襲兵」。也就是和後世的明代的衛所、滿清的八旗……類似的制度這種兵制,最早沿襲於曹操在東漢末期實施的」屯田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