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英語詞典》更新:疫情如何影響了我們的語言?

2020-12-12 新京報

撰文|秦無憲

《社會變化與語言變化》報告分析指出:在今年3月份,佔據使用頻率前20名的關鍵詞,幾乎每一個詞彙都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有關。

《牛津英語詞典》官網。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由於疫情誕生了一些新的詞彙、短語、詞組或縮略語,但這些被我們廣泛使用的語言並不一定是因為新冠肺炎疫情而被創造出來的,有些在歷史上早已存在,只是在疫情蔓延全球的危機下,這些語言的使用範圍變得更加廣泛。

語言的變遷見證著人類命運。詞典執行主編Bernadette Paton在語言學報告中表示,作為一部具有歷史意識的辭典,《牛津英語詞典》中的一些詞彙向我們展示了人類祖先在語言上與各種流行病作鬥爭的歷史。

1

從未像現在這般真實的議題

巨大的社會變革帶來巨大的語言變革

疫情在全球的蔓延,對數十億人的生活造成了巨大影響,也給人類社會的日常語言交流帶來了深刻變革。和每年跟蹤和吸收網絡新型詞彙一樣,《牛津英語詞典》也對疫情下的社會語言進行了跟蹤分析。

根據以往傳統,《牛津英語詞典》每月都會根據新聞內容的實時監測,對語料庫及單詞庫進行更新,其中不僅包括對現有詞條的修訂,還包含對新詞條和新詞義的增補。上周,《牛津英語詞典》在官網更新了《2020年4月新詞列表》,針對與疫情相關的語言進行了語料庫數據分析,剖析了疫情衝擊給人類社會帶來的語言影響,並發布了針對新冠肺炎的語言學報告《社會變化與語言變化》。

《牛津英語詞典》公關部經理Fiona McPherson對外聲明:任何一種大規模的社會變革,都會帶來與之相關的語言變化,並隨之出現用於描述變化的新語言。當下這場特殊的社會危機及其對世界的巨大影響,不僅帶來了新型詞彙的增加,還帶來了已有詞彙的詞義變化。在對超過80億詞語的當代英語語料庫數據進行跟蹤和分析後,《牛津英語詞典》進行了更新。這次更新,也是在季度出版周期慣例之外的重大更新。

「巨大的社會變革帶來巨大的語言變革,這是詞典學的一貫議題。但在當前的全球危機之下,它從未像現在這般真實地呈現在我們眼前。」詞典的執行主編Bernadette Paton說,對於詞典編纂者而言,在很短的時期內觀察到一個詞彙的使用量呈現指數級劇增,並且該詞彙在全球範圍內以壓倒性的優勢主導全球話語,甚至霸佔其他大多數社會話題,這是極為罕見的人類經驗。儘管這次更新出現在季度出版周期的慣例之外,但詞典編纂人員和其他人一樣,在家工作時依然追蹤著流行語的社會發展。

用於跟蹤語言的新聞語料庫。

2

並非新造的疫情熱詞

許多語言在歷史中早已存在

在對語言使用頻率進行評估後,《牛津英語詞典》對外發布的新詞條和新詞義不僅包含了流行病學領域和醫學領域方面的專業術語和新型縮略詞,還涵蓋用於表達社會隔離和社交距離等方面的社會需求性詞彙。

《牛津英語詞典》編纂團隊表示,2019年12月,佔據新聞主導地位的是脫歐(Brexit)、彈劾(impeachment)和氣候(climate)等詞彙;2020年1月之後,冠狀病毒(conaravirus)、森林大火(bushfire)、考拉(koala)、蝗蟲(locust)和暗殺(assassination)等時事詞彙出現了大幅度增加;而今年3月以後,佔據使用頻率前20名的關鍵詞,幾乎每一個詞彙都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有關。

2020年1-3月佔據牛津語料庫前20名的關鍵詞。

此外,根據《牛津英語詞典》對語言使用的實時監測,1月疫情所帶來的語言使用主要涉及病毒名稱及其描述方面,比如coronavirus(冠狀病毒)、SARS、virus(病毒)、human-to-human(人與人之間)、respiratory(呼吸道)、flu-like(類流感)等;但到了3月,社會使用的關鍵詞逐步趨向病毒所帶來的社會影響,以及圍繞醫療防疫方面的問題:social distancing(社交距離)、self-isolation和 self-quarantine(自我隔離)、 lockdown(封鎖)、non-essential( 非必要,比如in non-essential travel,非必要旅行)、 PPE(個人防護設備)、ventilator(呼吸機)、postpone(推遲)等也都被極度頻繁地使用。

詞典編纂人員也注意到,諸如WFH(work from home,在家工作)和PPE(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個人防護設備)等專業醫學術語和新型縮略詞的使用有所增加。《牛津英語詞典》執行主編Bernadette Paton指出,「在家工作」英文詞組的首次使用出現在1995年,在它成為我們的日常生活方式之前,很少有人知道「WFH」的縮寫形式。「個人防護設備」的英文詞組可以追溯到1934年,它的縮寫形式「PPE」可以追溯到1977年,但只限於醫療和急救專業人員。「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ing)於1957年首次使用,最初指向的是一種冷漠的態度,用於表達刻意在社交上與他人保持距離的意圖;而在當下,我們都把它理解為在自己和他人之間保持身體的距離以避免感染。

值得注意的是,當下使用的一些熱詞並非是因為此次疫情出現。通過對新聞、社交媒體、政府簡報和法令等方面語料庫的追蹤和分析,詞典編纂人員表示,儘管由於當今的危機誕生了一些新的詞彙、短語、詞組或縮略語,但這些被現代人廣泛使用的語言並不一定是因為冠狀病毒流行病而被創造出來的,有些在歷史上早已存在,只是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的危機下,這些詞彙、短語、組合和縮略語的使用範圍變得更廣了。

比如「瘟疫」(pestilence)或「致命的流行病或疾病」(a fatal epidemic or disease)的用法首次出現在歐洲鼠疫大流行(1347~1351)之後的1382年。「自我隔離」(self-quarantined)一詞首次被用於形容17世紀英國埃亞姆村(Eyam)的村民為了防止第二波「黑死病」向周圍村莊蔓延而自我隔離的行為;而在19世紀,該詞更多的時候則被應用於某些國家自我選擇在政治和經濟方面與世界其他國家發生脫離。

當然,由於社會變革給人類社會帶來的社會衝擊和生活影響,一些新型詞彙和詞組也隨之誕生。比如2003年因SARS而出現的詞語Infodemic,指的是與疫情危機有關的媒體和網絡信息的大量湧現,但這些信息往往未經證實,目前也被用來形容圍繞新冠肺炎疫情的新聞泛濫。

2019年12月至2020年3月,「conaravirus」和「Covid-19」的使用頻率變化。

3

辭典中的歷史意識

語言見證人類與流行病的鬥爭史

在針對新冠肺炎的語言學報告《社會變化與語言變化》中,詞典執行主編Bernadette Paton寫道,「作為一部具有歷史意識的辭典,《牛津英語詞典》中的一些詞彙向我們展示了我們的祖先是如何在語言上與他們所目睹和經歷過的流行病作鬥爭的。」

比如,早在14-15世紀出現的大瘟疫和後來持續發生的瘟疫中,歐洲人口就大概達到了40%-60%的死亡率,災難的記憶和恐懼造成了永久性的影響。「瘟疫」(pestilence)或「致命的流行病或疾病」(a fatal epidemic or disease)最早是從法語和拉丁語中借來的,首次出現在大災難發生後的1382年威克利夫版《聖經》中。與此相關的詞彙pest(害蟲)也是在此不久之後出現的,來自於法語詞彙peste。「痘痘」(Pox,來自於pock的複數,表示膿皰或留下的痕跡)作為適用於病毒性傳染病的術語,首次出現在1476年;還有1560年代首次出現的「天花」(smallpox),等等。

但是,17世紀的大瘟疫開啟了描述流行性疾病的大門,相關詞彙開始融入或改變英語。「流行病」(Epidemic)和「大流行病」(pandemic)都出現在17世紀;因患者皮膚出現的黑色膿皰而得名的「黑死病」(Black Plague),首次使用於16世紀初,它更為我們所熟悉的同義詞「Black Death」直到1755年才出現。正是在17世紀的瘟疫中,德比郡的整個村莊選擇了自我隔離(self-isolate ,self-quarantine);在1878年的歷史描述中,「自我隔離」(self-quarantined)首次被用於英格蘭德比郡亞姆村(Eyam)的故事中:亞姆村的村民們為了避免傳染給周圍的村莊,在1665年至1666年將自己隔離起來,結果全村損失了大約三分之一的人口。由此,亞姆村被稱為「瘟疫之村」,但這個稱呼並非恥辱,而是一種榮耀。

隨著世界範圍的擴大,疾病的傳播以及與之相關的詞彙量也在不斷增加。1738年,出現了黃熱病(Yellow fever);1890年,出現了所謂的西班牙流感(Spanish influenza,在1918年大流行期間減寫為Spanish flu);1878年,出現了脊灰炎(Poliomyelitis,1911年被簡化為polio,俗稱小兒麻痺症),雖然這種流行病對兒童的感染和對父母的打擊最嚴重的時期是在二戰之後。

最近幾十年來,在語言上也出現了一些與流行病相關的新詞彙。1982年出現了愛滋病(AIDS),2003年出現了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SARS)。再比如2020年佔據語言使用頻率頂端的冠狀病毒(coronaviruses,之所以用這個單詞命名,是因為整個病毒像日冕——solar corona),首次見於1968年的《自然》雜誌論文;但在2020年之前,除了研究冠狀病毒的科學家之外,很少有人聽說或使用過這個單詞。

對於此次《牛津英語詞典》更新的《2020年4月新單詞列表》、更多關於Covid-19的語料庫分析,或者分析人類社會變遷及語言影響的語言學報告有興趣的讀者朋友們,可以登錄《牛津英語詞典》官網進行查閱:https://public.oed.com/updates/new-words-list-april-2020/

作者|秦無憲

編輯|楊司奇;張婷

校對|李項玲

相關焦點

  • 新冠病毒如何改變了《牛津英語詞典》?
    今年4月,《牛津英語詞典》的編輯做了件不尋常的事情。在過去的20年中,他們每季度發布一次更新,以收錄新的單詞和其含義。這些更新通常在3月、6月、9月和12月發布。然而,在今年春末以及7月,該詞典的編輯發布了特別更新,以記錄新冠疫情對英語的影響。
  • 新冠病毒讓牛津英語詞典提前更新了
    從經濟到社會層面,這場疫情給世界帶來的長久影響還難以準確評估,但幾個月來,「新冠」已經成為最受關注的話題。據《衛報》報導,4月,英語權威詞典《牛津英語詞典》專門修訂了Covid-19和與該流行病有關的詞條,將WFH (「work from home」的縮寫,即「居家工作」)、「社交距離」和「自我隔離」等詞彙進行了特別更新,將Covid-19產生的影響納入到《牛津英語詞典》對英語語言的最終記錄中去。
  • 英語新詞:WFH、PPE等疫情詞彙被《牛津英語詞典》收錄
    《牛津英語詞典》最近收錄了一批新冠肺炎疫情流行用語,「WFH」(在家辦公)、「保持社交距離」和「自我隔離」等詞彙都被納入其中。   隨著「WFH」(work from home,在家辦公)、「保持社交距離」和「自我隔離」等詞彙成為常用詞,《牛津英語詞典》進行了一次非常規更新,將新冠肺炎疫情相關詞彙納入其中。
  • 中國文化影響不斷增強 牛津詞典收錄中式英語「add oil」
    不久前,又一條中式英語詞彙add oil(加油)被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旗下的《牛津英語詞典》收錄,引發不少中西方媒體關注。作為全球權威的英語詞典,《牛津英語詞典》收錄新詞有何標準、在其悠久歷史中吸納了多少個「中國血統」詞彙呢?
  • 《牛津英語詞典》收錄WFH、social distancing等新冠肺炎疫情相關...
    《牛津英語詞典》最近收錄了一批新冠肺炎疫情流行用語,「WFH」(在家辦公)、「保持社交距離」和「自我隔離」等詞彙都被納入其中。隨著「WFH」(work from home,在家辦公)、「保持社交距離」和「自我隔離」等詞彙成為常用詞,《牛津英語詞典》進行了一次非常規更新,將新冠肺炎疫情相關詞彙納入其中。
  • 雙語:《牛津英語詞典》收錄WFH、social distancing等新冠肺炎疫情...
    隨著「WFH」(work from home,在家辦公)、「保持社交距離」和「自我隔離」等詞彙成為常用詞,《牛津英語詞典》進行了一次非常規更新,將新冠肺炎疫情相關詞彙納入其中。《牛津英語詞典》執行編輯伯納黛特·帕頓說:「在很短的時間內觀察到一個詞彙的使用量呈指數級上升,並壓倒性地主導全球語言趨勢,甚至讓大多數其他話題毫無容身之地,這對詞典編纂者來說非常罕見。」
  • 《牛津詞典》收納了新冠疫情的哪些詞彙?|牛津英語詞典|elbow|...
    截止到4月18日北京時間12點,全球新冠感染累計病例已經突破218萬例,雖然國內在逐漸復甦,但是可以確定的是,「新冠」已經成為全球最受關注的話題,這場疫情也將給世界帶來的非常深刻的影響。4月,英語權威詞典《牛津英語詞典》專門修訂了Covid-19和與該流行病有關的詞條,將這些單詞、詞組都加入了詞典中。
  • 《牛津英語詞典》收錄了一批新冠肺炎疫情流行用語,你都會嗎?
    從經濟到社會層面,這場疫情給世界帶來的長久影響還難以準確評估,但幾個月來,「新冠肺炎」已經成為最受關注的話題。如今,隨著居家辦公(WFH: work from home)、社交隔離和自我隔離等詞彙成了日常用語,《牛津英語詞典》進行了一次非同尋常的更新,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以及與這一流行病相關的詞彙收錄進其權威英語語料庫中。
  • 從「隔離」到「遠程」:疫情是如何改變我們的「語言」?
    【歐洲時報12月16日李朔編譯】牛津大學出版社專家組最新報告顯示,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對人們的語言也產生了影響:新的詞彙產生以及舊有詞彙被賦予了新意義。在世界上的許多圖書館裡,都能在書架上找到泛著藍光的《牛津英語詞典》,它被稱為歐洲文化的巔峰之作:其中記錄了從起源到目前為止,在英語中流傳的所有單詞。在過去的10多年中,牛津大學出版社負責更新的專家組不斷對該詞典的紙質版和數字版進行更新補充。在專家組今年的年度報告中,總結了世界上英語使用方面的主要變化趨勢。
  • 《牛津英語詞典》重新解釋「女人」
    參考消息網11月8日報導 英國《每日電訊報》網站11月6日報導,《牛津英語詞典》首次承認,女人可以是「某個人」的妻子、女友或情人,而不僅僅是「某個男人」的妻子、女友或情人。一個多世紀以來,《牛津英語詞典》隨著時間流逝記錄著英語的演變過程,它聲稱自己「反映而不是決定」如何使用英語。
  • 牛津詞典的2020關鍵詞?讓牛津編輯無話可說
    又到了國際各大詞典推出「年度詞彙」的時候了,史無前例的2020年,年度詞彙是什麼?對此牛津詞典犯了難。急劇變化的2020年出現了需要詞彙,因此牛津詞典也犯了「選擇困難症」。據英國廣播公司(BBC)23日報導,由於今年發生的令人震撼的事太多,單個詞彙不足以概括一年發生的重大事件,於是牛津詞典首次推出了「年度詞彙表」,其中的很多詞大家都不會陌生。
  • 《牛津英語詞典》2020年度詞彙實在選不出來
    每一年,《牛津英語詞典》都會評選出一個最具代表性的年度詞彙,但是今年,《牛津英語詞典》卻表示,沒有辦法用一個詞彙來概括2020年,他們實在是選不出來。  《牛津英語詞典》無法選出傳統的年度詞彙,而是探討了今年英語語言發展的程度之深、速度之快。
  • 卡西歐電子詞典英語E-R200使用評測,牛津詞典er200
    試用過程與體驗詞典最重要的就是查詞功能,打開詞典默認自動開機,很方便,省去了開機等待時間,且會停留在關機前的工作頁面,讚一個。目錄裡有英語綜合、英語學習、專業英語、漢語、文學演說、留學英語、英語會話、詞彙,七個選項頁。
  • 牛津詞典:這是一個讓我們無言的年份
    通過對網絡新聞、博客和其他文本來源等超過110億詞的龐大語料庫進行追蹤,詞典編纂者指出,在過去的12個月裡,「語言數據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詞出現的頻率急劇上升」。到今年3月,它已成為英語中使用最頻繁的名詞之一。《牛津英文詞典》指出,2月11日,世界衛生組織在一份報告中首次記錄了「Covid-19」(2019年新冠肺炎),其使用頻率迅速超過了「冠狀病毒」。 根據《牛津英文詞典》,今年最顯著的一項語言學發展就是科學術語進入大眾話語的程度,因為我們都成了紙上談心的傳染病學家,我們大多數人現在都熟悉「R值」這個詞。
  • 《牛津英語詞典》裡的中國英文報紙
    《牛津英語詞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縮寫OED)在英語世界的地位至高,是英文這個語言的寶庫。國內這三家英文報紙都致力於用英文報導中國,然其報導是否受到OED青睞、最後獲納進入這座詞典殿堂?真實的情況,究竟如何?
  • Shorter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Mac(牛津英語詞典)
    Shorter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for mac是一款強大的牛津英語詞典,Shorter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功能強大,廣泛且易於使用的OS X英語解釋性詞典,包含超過60萬個短語,單詞和定義。
  • 「中式英語」走進牛津詞典?漢語拼音立大功!
    ——如今,在英語圈國家,這些話咱直接用漢語說出來可能也好使了!中國外文局2月發布的《中國話語海外認知度調研報告》中說:漢語拼音實施60多年來,以此為載體進入英語話語體系的中文詞彙不斷增加,甚至已經成為其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過去被翻譯成英文的中國詞現在被漢語拼音替代。比如餃子,還記得小時候英語老師教這個詞必須說成「dumpling」,現在直接說「Jiaozi」就行!
  • 由於2020年「史無前例」,牛津詞典首次推出「年度詞彙表」
    《衛報》:牛津詞典稱今年有太多詞彙了,沒法只選一個出來牛津詞典表示,有太多詞彙能夠用來描述2020年了,選擇這些詞彙,是因為它們能夠反映今年人們的「精神、情緒或是關注點」。詞典編撰者指出,通過對網絡新聞、博客等文本來源中超過110億個詞彙進行追蹤,在這一年中「語言數據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興詞彙出現的頻率在極劇上升」。例如「冠狀病毒」(coronavirus),這一詞彙可以追溯到上世紀60年代,以前主要是科學家和醫學家在使用,但今年疫情的暴發,讓它成為了英語中使用最頻繁的詞彙之一。
  • 好消息|《牛津高階詞典》限時免費開放,抓緊註冊
    英語專業的學生通常都會人手一本英英詞典。不靠詞霸,不靠文曲星,就是老老實實地使用大部頭的英英詞典。英漢字典會讓我們的頭腦習慣性地在兩種語言間切換,但很多時候無法直接轉換。所以靠英漢轉換來使用或學習英文,不可能真正達到很流利的境界。小編驚喜地發現,牛津官方宣布《牛津高階詞典》免費開放了!
  • 牛津詞典否認收上千漢語外來詞 10年僅收1條
    而「不折騰」、「人肉搜索」、「三俗」等中國人耳熟能詳的流行語,均被牛津收錄。北京時間今晨,牛津大學出版社新詞高級編輯費奧娜特通過本報闢謠稱,2010年,牛津英語詞典並未收錄這三個詞,且目前牛津英語詞典收入的漢語詞條是245條,遠未達到100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