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紅軍一字號團長,曾率一個團打敗敵三個團,68歲還披甲上陣

2020-12-24 騰訊網

楊得志上將,是解放軍非常會打仗的將領之一。

從1928年起,中共領導的戰爭,他幾乎都沒有缺席過,從湘南起義到反「圍剿」作戰,到長徵,到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再到抗美援朝,他都是我軍第一線且主要作戰將領。68歲時,他還指揮了南疆自衛還擊戰。

楊得志,17歲參加紅軍,21歲就當團長。

在紅軍時期,他是紅1團團長,為紅軍一字號團長。最為傳奇的是,他曾率領一個團大戰敵三個團,且將敵軍擊敗。

那是在長徵之初,楊得志率領紅1團為全軍開路,充當先鋒。他們才到安遠、新豐,就遇上敵粵軍餘漢謀部。紅1團遠道而來,粵軍仗著好槍好炮,依靠事先築好的工事,以逸待勞。

上級通報楊得志:敵軍為2個團。

怎麼辦?必須打過去,才能開路。不料,戰鬥一打響,楊得志發現敵軍是3個團,且是粵軍的王牌團。紅1團一個團要對敵3個團!打不打?楊得志說:

「打!」

但是,他提出了一個要求:動作要快,要猛!

這場戰鬥還是持續了3個小時,楊得志以一個團擊敗粵軍3個團,全殲敵6000多人,打開了紅軍前進的通道。據說,敵師長獲悉楊得志殲滅了他的3個團時,當場暈倒在地。

在長徵路上,紅1團負責為整個中央紅軍開路,幾十年後楊得志說:「在長徵中,紅1團當開路先鋒,打了不少的硬仗、惡仗,千難萬險,但是,最難的有兩次,一是過烏江,一是強渡大渡河。」可是,他率領英勇的紅1團硬是克服萬難打了過去,創造了一個個神話般的奇蹟。

在抗日戰爭中,楊得志也是一員強將。

在著名的平型關戰役中,他帶領的八路軍685團是115師的主攻團。之後,他率部挺進冀魯豫邊區,在不到一年時間內,隊伍從200人發展1.7萬餘人——簡直是撒豆成兵。

在抗戰期間,楊得志鎮守冀魯豫邊區。這裡自古為兵家所爭之地。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城濮之戰、楚漢之戰、官渡之戰、朱仙鎮破金之戰,都發生在他的轄區。此地區,也是八路軍確保太行山戰區和遏制日軍南下與西進的戰略要地。由於楊得志統兵控制,日軍幾乎不敢冒犯。八路軍前指參謀長左權曾說:

「我們在太行山的安穩,有我的鄉黨楊得志同志的一半作用。」

1943年華北發大災,楊得志的轄區80萬人斷糧,800多村子空無一人。楊得志率部一邊抗敵,一邊開荒生產,半年時間就把轄區穩定下來,還從日軍手中奪回1100多個村子,冀魯豫的抗日武裝發展到22萬餘人。

日軍不敢來,反招來國民黨頑軍。

7月,國民黨第二十八集團軍李仙洲率部聯合日軍夾擊楊得志部。楊得志親自組建「前指」,率領一支精銳直接攻擊李仙洲的總部所在地。八路軍一個團先包圍李仙洲一個保安旅,吃掉一半。再以主力則把李仙洲總部和兩個師包圍在陳樓、陳莊,圍而不攻。一連幾日,烈日炎炎。李仙洲四五千人在包圍圈內缺水斷糧,只得殺馬充飢,不少頑軍忍受不了,棄槍逃散,甚至跑到八路軍陣地繳械投誠。

之後,楊得志引蛇出洞,放出一個小口子,吃掉企圖突圍的敵一千多人。

蔣介石急令侯鏡如率第92軍前去救援,與李仙洲會合一起後,8月,李仙洲第30師還是被楊得志在黃崗集吃掉一大半。李仙洲、侯鏡如急忙率領4000多人兵分三路逃跑。侯鏡如部稍慢一步,被楊得志追上,在劉莊包圍2000餘人。激戰到次日拂曉,八路軍將敵殲滅,侯鏡如趁著暴雨才跑掉。這一次,楊得志共殲敵1.1萬餘人。幾十年後,李仙洲見到楊得志說:

「1943年我從你手中逃掉,1947年還是當了你們的俘虜,前後不過三年多。1947年當俘虜,我成了戰犯,要是1943年當了你的俘虜,說不定參加了八路軍,真是太可惜了。」

在解放戰爭中,楊得志也是戰功赫赫。他先後參加和指揮青滄戰役、邯鄲戰役、保北戰役、清風店戰役、石門戰役、新保安戰役、太原戰役、扶眉戰役、蘭州戰役、寧夏戰役,每一次戰役,楊得志兵團都是主力。

不過,在楊得志軍事生涯中,最值得一說的是,他與美軍名將克拉克的對陣。

韓戰爆發後,楊得志又率部出徵。1952年,他改任志願軍第二副司令員,具體負責作戰。與之對陣的敵「聯合國軍」總司令為克拉克。兩人先後進行了三個回合的較量。

第一回合:1952年秋季反擊戰。兩個月中,楊得志指揮志願軍殲敵3萬餘人。

第二回合:決戰上甘嶺——在多數人眼中,上甘嶺戰役是志願軍第三兵團和第15軍指揮的,其實他們都是聽命於志願軍總部的最高軍事指揮、總部負責作戰的第二副司令員楊得志。此戰歷時43天,志願軍以傷亡1.1萬的代價斃敵2.5萬餘人。

第三個回合:金城追擊戰。在兩個多月的作戰中,志願軍殲敵9萬餘人,迫使美軍和李承晚在停戰協議上簽字。

1954年,楊得志被任命為志願軍司令員。

1955年楊得志從朝鮮回國後,一直是大軍區司令員,在幾十年中先後擔任過濟南軍區、武漢軍區司令員、昆明軍區司令員。

1979年春,楊得志同許世友兩位上將,聯袂指揮了著名的南疆自衛反擊戰。

——此時,楊得志正好68歲。

楊得志作為解放軍的善戰之將,敢打敢拼,打過不少的險仗、惡仗,但是少有敗仗。儘管戰功赫赫,但他一直在地方帶兵統將,1980年1月才到北京任職。在北京,他先擔任軍委常委、國防部副部長,2月兼任解放軍總參謀長。

楊得志生有一子三女,其中一女一子為少將,還有一個女婿為中將。

相關焦點

  • 疲師遇群狼,19歲團長急中生智,喊出三句話,一個團殲敵一個旅!
    王近山任團長,率紅28團從黃中堡一帶出發,在掃風埡突破敵陣地,殲敵一部後,向縱深猛攻,連克周家壩、黑寶山、塔子山等敵陣地和據點,協同兄弟部隊,在龍池山下夾擊敵一個旅,殲敵一個旅,大部繼續南下猛攻。衝鋒陷陣,是王近山一貫的作風。紅色28團一路殺將下來,抵達離達縣五十裡處,差一點全團覆沒,不料王近山卻創造了他戎馬生涯的奇蹟。
  • 疲師遇群狼,19歲團長急中生智喊出三句話,一個團殲敵一個旅!
    紅28團一路殺將下來,到達離達縣四五十裡的地方,差一點全團覆沒,不料王近山卻創造了他戎馬生涯中的一個奇蹟。  在敵第五、六路全線崩潰,造成了紅軍對敵實行迂迴分割包圍的有利態勢之時,向東還是向西?主帥之間發生分歧。但是,向西追擊敵範紹曾第4師的意見佔據上風。  於是,王近山立即率部向西轉,紅28團還是跑在最前頭。
  • 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12個團首任團長分別是誰?誰軍銜最高?
    八路軍最初下轄了三個師、六個旅、十二個團,師長和旅長想必大家要熟悉一些,那你知道這十二個團的首任團長分別是誰,最後誰軍銜最高嗎? 楊得志1911年出生於湖南醴陵,1928年加入紅軍同年入黨,在紅軍時期最高做到紅2師師長,擔任685團團長期間率部參加了平型關戰鬥,後來職務隨著戰功攀升,先後擔任了344旅副旅長及代理旅長、第2縱隊司令員、冀魯豫軍區司令員。
  • 我軍除三個主力師外,還有九個留守警備團,團長授什麼軍銜?
    八路軍由原來的陝北紅軍改變而來,八路軍主要有三個主力師,分別是115師、129師、120師抗日戰爭,他們都是打擊敵人的中堅力量。同時中央專門從課室中調出9000餘名士兵,組成八路軍留守軍團,以守衛黨中央駐地的安全。 為了更高效的領導留守不斷,中央決定取消過去各單位雜亂的番號,實行新的編制序列。
  • 抗日戰爭中,八路軍12個團的團長都是誰?後來是什麼軍銜?
    當時,在八路軍的戰鬥序列之下,有三個師六個旅十二個團的編制,就團級作戰單位而言,分別是第一一五師序列下的第685團、第686團、第687團、第688團,第一二〇師序列下的第715團、第716團、第717團、第718團,第一二九師序列下的第769團、第770團、第771團、第772團。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以上十二個團的首任團長都是誰?
  • 抗日戰爭初期,八路軍第685團團長是楊得志,3個營的營長是誰
    第685團下轄3個營,這3個營的營長是誰?後來如何了?我們往下看: 第一營營長是劉德明。劉德明是陝西禮泉人。1931年12月,劉德明參加寧都起義後加入紅五軍,參加了中央蘇區第四、第五次反「圍剿」鬥爭和長徵,紅軍到達陝北後擔任過紅二師四團團長。1937年全國抗日戰爭爆發後,紅軍主力改編為八路軍,劉德明任第115師第343旅第686團第一營營長,開赴山西抗日前線,參加了平型關戰役和午城、井溝等戰鬥。1940年8月,劉德明參加了百團大戰,後調任晉西北軍區第八軍分區副司令員。
  • 長徵後,紅一軍團第4師三個團的團長都是誰?後誰的軍銜高?
    1936年10月,紅一方面軍、紅二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勝利會師後,紅三軍團改編為紅一軍(團)第4師,直屬中央軍委指揮。第4師的師長是李天佑,政委是楊勇。第4師下轄3個團,分別是第10團、第11團和第12團。
  • 紅1團團長楊上堃:戰功赫赫,為何僅被授予上校軍銜?
    有這麼一位老兵:他來自江西興國,出身貧苦,16歲參加共青團,17歲參加紅軍,18歲光榮入黨。由於作戰勇敢,他很快升任為連長,並且在長徵中屢建奇功。團長耿飈和團政委楊成武都非常喜歡他,尤其是楊成武一直重用他,並且帶他來到八路軍晉察冀軍區一分區。他在紅軍後期擔任過紅1團團長,在抗戰期間擔任過支隊參謀長。
  • 長徵時紅4團3任團長,後來一位成副國級一位當村長一位犧牲被誤解
    1933年春,任紅4團團長。率部先後參加了中央蘇區歷次反「圍剿」和漳州戰役等重大作戰,他機智果敢,英勇善戰,率領部隊打了許多硬仗、惡仗。1934年11月25日,紅軍衝破敵三道防線兵分兩路渡湘江。但是,國民黨軍在湘江邊築起了第四道封鎖線。紅軍渡江地點選在界首和鳳凰嘴之間。紅一軍團為右翼,紅三軍團為左翼,紅八、紅九軍團殿後,前後左右一起掩護中央縱隊渡江。
  • 新四軍最初的八個團,團長都是誰,他們都是什麼軍銜
    新四軍下轄四個支隊,支隊的司令員陳老總是元帥,張雲逸是大將,張鼎丞是無冕大將,高敬亭不幸犧牲。所以說,新四軍支隊司令員那至少也是大將級別。每個支隊下轄兩個團,新四軍創立之初只有八個團。這八個團的番號自然是從一到八了。有趣的是,這八個團,還有各自的代號,按照「保持發揚優良傳統」各取一字。
  • 新四軍旅長曾以一個營全殲馬家軍一個團,犧牲後身份被特務假冒
    一個步兵營幹掉馬家軍一個騎兵團?這件事聽起來似乎有點令人難以置信。但他卻真實地發生在紅25軍身上,創造這個奇蹟的人名叫田守堯。田守堯是安徽六安人,小時候家裡非常窮,父親以給地主家當佃農為生。1930年紅軍來到六安,他們打土豪分田地,田守堯家裡也分到了屬於自己的土地,給地主家當了半輩子佃農的父親激動的熱淚直流。正是在這一年,田守堯加入了紅軍隊伍,當時他只有15歲。在紅25軍,田守堯進步很快,僅用了4年多時間就由一個普通的紅軍戰士成長為紅233團2營營長。1935年8月下旬,紅25軍來到甘肅境內的四坡村和王家莊一帶,準備從這裡搶渡汭河,田守堯的2營為全軍的後衛。
  • 中央紅軍長徵時,12個師的師長都是誰?55年分別授予了什麼軍銜?
    當時這5個軍團共轄12個師,那麼這12個師的師長都是誰呢?後來的結局又是怎樣的呢? 紅1師師長李聚奎:湖南安化人,早年曾在湘軍唐生智部當兵,參加過北伐戰爭。1928年7月,24歲的李聚奎參加平江起義,正式加入了紅軍隊伍。之後他參加了第一至第五次反「圍剿」作戰,三甲嶂戰鬥中,他率紅1團硬是擋住了陳誠三個師的進攻,一戰揚名,因戰功獲得二等紅星獎章。
  • 五五授銜時,哪兩位紅軍團長僅為上校
    由於家境貧寒,池義彪11歲時就不得不進紙廠當工人。17歲時,紅四軍下井岡山後轉戰閩西,攻克長汀,飽受壓迫的池義彪和工人朋友們一道參加革命,加入少先隊,1931年1月轉入紅軍長汀縣獨立團。1932年上半年,長汀縣獨立團成建制編入紅三十四師十二團,池義彪任班長。由於在部隊中表現優異,池義彪被保送到紅軍學校學習,任學員班長。
  • 他率一個團阻擊日軍一個師,三次違抗軍長撤退命令,終於以少勝多
    但有位團長率部阻擊日軍一個師,三次違抗軍長撤退命令,卻最終以少勝多。他的名叫巢威。 抗日戰爭時期,巢威擔任桂系第46軍175師524團團長。 1940年1月15日,在桂南會戰中,巢威團長率部在廣西靈山縣太平鎮四峽坳,孤軍浴血阻擊數倍於己的日軍近衛隊師櫻田武旅團所部。 四峽坳位於欽州地區靈山縣太平鎮以南5公裡處,雖然那裡山不很高,是個偏僻荒嶺地帶,但卻是欽靈交界要地。
  • 開國中將王近山,誤入敵軍包圍,提著大刀率一個團全殲敵一個旅
    1915年,王近山出生於湖北黃安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八歲給人放牛,13歲給地主當長工。1930年,還不到15歲的王近山參加紅軍。當時紅軍嫌他長得太過瘦弱,都不想要他,但是王近山很快就證明了自己,在參軍不久後的一場戰鬥中,王近山和國民黨軍的一名大個子士兵遇到了,但是他並不害怕,打紅眼後抱著這名國民黨軍士兵摔下了懸崖,國民黨兵當成死亡,王近山只受了輕傷,後來王近山的戰友都叫他王瘋子。參軍僅僅三年,由於作戰出色,王近山就升任了團長。1933年,王近山被任命為紅28團團長。
  • 長徵中最精銳的團,紅軍幹部團是啥級別?主要領導人都是誰?
    幹部團下轄3個步兵營,一個特科營,一個上級幹部隊,約1480人,長徵路上,幹部團不僅是培訓和儲備幹部,而且是一支重要的戰鬥部隊,受軍委領導。 幹部團中的普通士兵都是連、排級別的幹部,他們一直都是長徵中紅軍最精銳的一個團,長徵開始後,一直為軍委縱隊擔任前衛、沿途警衛、掩護任務等,而除此之外,人們經常能夠看到在宿營或休整的時候,幹部團還在進行遭遇戰、掩護戰、強渡江河等軍事科目的訓練。士兵們十分的辛苦。
  • 八路軍3個師15個團,加總部特務團,團長和副團長都是什麼軍銜?
    1937年8月,為了組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紅軍主力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紅軍前敵總指揮部改為第八路軍總指揮部,下轄第115師、第120師、第129師和總部特務團。各師下轄2個旅,每旅下轄2個團,然後每個師還有一個教導團,這樣一共就是16個團。而這些團長副團長在1955年授銜的時候,很多都是中將以上的軍銜,今天我們就來為大家盤點一下。
  • 新四軍組建時八個團,各一個字代號,合起來是一句革命口號
    新四軍組建時編制很奇特,四個縱隊下轄八個團,這八個團由14支遊擊隊合編組建,每個團都有一個字的代號。 三、第2支隊第3團 部隊代號:發團。 部隊來源:閩西紅軍遊擊隊,閩贛邊汀瑞紅軍遊擊隊。
  • 著名的八路軍688團,副團長名震天下,為何團長無人知曉?
    從688團走出了不少的開國將領,韓先楚就是其中一位,他名震天下,是八路軍獨當一面的軍事指揮員,在建國後被授予了上將軍銜,不過韓先楚只是688團的副團長,團長是陳錦繡,相對而言,陳錦繡的大名估計沒人聽過。
  • 一名消失了的紅軍團長,直到四十多年後才現身
    兩萬五千裡長徵不論是在中國軍事史上還是在世界的軍事史上都可以說是一個奇蹟,這之中有著無數的英烈拋灑熱血造就了不朽的史詩傳奇,也有一些隨著時間的流逝慢慢沉寂與歷史的長河之中。就比如1935年擔任過紅一軍團一師二團團長的盧子美同志,在瀘定橋之戰後就下落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