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授銜時,哪兩位紅軍團長僅為上校

2020-12-22 歷史八卦社

大家都知道,1955年,我軍首次對全體軍隊幹部進行授銜,共有六十餘萬人獲得少尉以上軍銜。

按理說,紅軍時期的團長,到抗戰初期改編八路軍時至少是營長或副營長,抗戰中期為團長,解放戰爭初期為副師長——師長。到建國後至少為正師或準軍級以上幹部,授銜時考慮資歷等因素,大部分都是少將以上,有一部分為大校。

但授銜名單公布後,很多人驚奇地發現,有兩名紅軍時期的團長僅為上校,意味著1952年全軍定級時僅為副師級幹部,不說比他們同級別的戰友,就連很多部下都比他們級別高。

這是為什麼呢?

先說說第一位老資格上校——池義彪。

池義彪,1909年6月生於福建省長汀縣貧苦農民家庭。由於家境貧寒,池義彪11歲時就不得不進紙廠當工人。17歲時,紅四軍下井岡山後轉戰閩西,攻克長汀,飽受壓迫的池義彪和工人朋友們一道參加革命,加入少先隊,1931年1月轉入紅軍長汀縣獨立團。

1932年上半年,長汀縣獨立團成建制編入紅三十四師十二團,池義彪任班長。由於在部隊中表現優異,池義彪被保送到紅軍學校學習,任學員班長。結業後成為幹部,先後任閩贛軍區新橋區遊擊隊隊長、泰寧縣獨立營排長、閩贛軍區第十八團連長、營長。

1934年10月,主力紅軍長徵,閩贛軍區十八團奉命成建制留守蘇區堅持遊擊戰爭。1935年9月,部隊轉入閩西山區時被打散,池義彪率殘部南下與紅九團改編的閩西巖連寧遊擊支隊會合,任副支隊長兼第二大隊隊長。

中間還有一個插曲,1936年秋,國軍四個師對龍巖、連城、寧化一帶的遊擊區進行殘酷地掃蕩,池義彪的第二大隊損失慘重,只剩下7個人遁入深山,這七個人靠喝泉水、吃竹筍、打野豬維生,有一次池義彪主動帶人出擊,打了一個土豪,繳獲120斤大米,7個人吃了一個多月。

堅持了5個月後,1937年2月,國軍主力撤出,池義彪才帶其他6個人下山與閩西紅軍主力會合。池義彪轉任遊擊支隊支隊長,相當於團長。

這七個人在日後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其中有一人就是支隊政治部主任、未來的開國少將鍾國楚。

抗戰爆發後,南方八省遊擊隊改編為新四軍,其中池義彪所部改編為新四軍第二支隊四團一營,池義彪從團長降職為營長。由於作戰勇猛,到1940年1月已經是新四軍第二縱隊第六團副團長了。在著名的黃橋決戰中,池義彪英勇殺敵,率部攻克東臺、海安,戰後直接轉為六團團長。

皖南事變,新四軍軍部重建,池義彪任新四軍第一師第二旅第五團團長。因英勇善戰,多次受到嘉獎和讚揚。

1943年4月,中央決定讓各部隊選派一批幹部到抗大學習,並參加七大,池義彪被選為新四軍第一師的代表,赴延安黨校四部學習,擔任七大代表。1945年4月至6月作為華中代表團成員之一出席了中共七大。

抗戰勝利後,我黨做出了發展東北的決策,池義彪奉命到東北工作,先後任遼南軍分區獨立師第四團團長、遼南獨立第一師警衛第二團團長、安東軍區衛生部副部長、東北軍區警衛師衛生部部長、東北軍區第一六四師後方勤務部政委。建國後任東北軍區裝甲兵技術部政委,1952年定為副師級,1955年授予上校軍銜。

為何池義彪在解放戰爭到建國後10年時間裡只提了一級呢?原因在於東北人才太多,池義彪到延安前是新四軍團長,解放戰爭初期也是按原來級別分配工作,而且一開始在地方軍區,缺少上戰場立功的機會,因此提拔就慢了。可以預想,如果池義彪繼續留在新四軍,至少也是華野一縱師長。

第二個就比較出名了,那就是長徵開路先鋒楊上堃。

眾所周知,在中央紅軍長徵中,每當有急難險重的戰鬥任務,上級都優先考慮讓紅一軍團二師紅四團承擔,四團也被譽為開路先鋒團。其中擔任紅四團前衛連的是一營二連,又稱紅二連,連長正是楊上堃。

楊上堃,1914年出生於江西興國縣貧農家庭,1930年參加了兒童團。由於為人聰明機警,很快被紅二師四團團長楊成武選中,點名讓他當團部通訊員。之後在反圍剿中表現不錯,在戰鬥力頗為強悍的紅四團中提拔很快,到五次反圍剿時已經是紅四團二連連長了。

長徵中,楊上堃最知名的就是強渡烏江和攻佔臘子口兩戰:1935年1月2日拂曉,楊上堃主動請纓,帶領16個戰士乘坐一隻小木船冒著敵人的炮火橫渡烏江,登上北岸之後攀爬懸崖,主動出擊,大敗黔軍3個團。

1935年9月,紅軍在臘子口受阻,上級限紅四團三天內打下臘子口。當時,臘子口有魯大昌的新編第14師把守。通過偵察發現,臘子口邊上懸崖有一個碉堡,由於敵人狂妄自大,碉堡沒有封頂。紅4團決定一部正面進攻,一部攀爬懸崖,迂迴到碉堡上方扔手榴彈,在此戰中立下大功的苗族小戰士雲貴川就是出自楊上堃麾下的二連。

到達陝北後,楊上堃進紅軍大學學習,結業後升任紅一軍團一師一團團長。抗戰爆發,紅一師改編為八路軍115師獨立團,楊上堃任一營營長。

從1938年開始,楊上堃獨立團奉命挺進晉察冀三省交界開展遊擊戰爭,經過楊成武等人的浴血奮戰,到1938年年底,以易縣、滿城一帶為中心的晉察冀一分區初具規模。

1939年3月,楊上堃調任晉察冀軍區一分區一團參謀長,參加了黃土嶺戰鬥,在戰鬥中立下了大功。戰後,楊成武對晉察冀一分區的部隊進行整編,新增支隊一級,提拔一團參謀長楊上堃擔任支隊參謀長(相當於旅參謀長)。

但楊成武對楊上堃的一番苦心,楊上堃並不理解:當時,參謀長的地位在部隊軍事幹部中不算很高。雖然楊上堃從副團級直接升到副旅級,算是越級提升,可楊上堃之前一直想當由獨立團一營改編的一分區一團團長,成為名副其實的一團之長。接到一支隊參謀長的委任狀後大失所望。

隨後,他的不滿情緒被別有用心的一分區偵察科科長袁彪利用。在其拉攏下,楊上堃帶一團偵察連長等3人與袁彪帶領的20餘人一起攜械出走,打算到河北省徐水擴大部隊,鬧出點名堂後再歸隊。

7天後,楊上堃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主動返回一分區認錯領罪。組織上考慮到楊上堃對革命有過貢獻,又能知錯即改,故給予從寬處理。5個月後,組織認為楊上堃深刻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思想轉變很大,決定讓他去抗大深造。抗戰勝利後,楊上堃接到轉赴東北的命令,組織上還解除了對他的處分,恢復了黨籍,讓他非常高興。

在東北,楊上堃歷任敦化縣工委委員、樺甸縣保安團長、吉林警備副司令員兼吉林軍區警備團團長等職。

四野南下後,楊上堃編入南下幹部大隊,奉命接管江西,歷任南昌支前司令部副參謀長、贛州軍分區副司令員等職,在1955年是副師級幹部,因此授銜時定為上校是合適的。

相關焦點

  • 八路軍的各級指戰員,在五五授銜時分別是啥軍銜
    後期的旅長眾多,團長更是算不上高級指揮官了,所以筆者在這裡就只介紹抗戰初期八路軍剛組建時的幾位團長吧。115師下轄兩個旅,每旅轄兩個團,再加上獨立團,一共有五個團,團長分別是楊得志、李天佑、張紹東、陳錦繡、楊成武。
  • 五五授銜時,哪些正兵團級幹部未獲得上將軍銜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覺得本篇文章對你來說有幫助的話,別忘了點讚、評論、轉發和收藏哦 大家都知道,1955年,我軍首次對全體有軍職的軍隊幹部進行授銜,史稱「五五授銜」。此次授銜,全軍共有60餘萬名幹部獲得了準尉以上軍銜。
  • 紅軍犧牲的26位高級將領,如果不犧牲,五五授銜時會是大將嗎
    我們說,革命先輩在參加革命時,就做好了流血犧牲的準備,為了勝利,他們不懼犧牲,勇往直前,自1921年起,一直到新中國建立,有無數仁人志士為了革命勝利拋頭顱灑熱血,很多人成了革命烈士,在這其中,有很多高級將領,很多人都是師級甚至軍級以上的職務,如果能夠不犧牲,到了五五授銜時,他們都是有著大將甚至元帥的資格的,筆者就把這些犧牲的高級將領歸納一下
  • 紅1團團長楊上堃:戰功赫赫,為何僅被授予上校軍銜?
    有這麼一位老兵:他來自江西興國,出身貧苦,16歲參加共青團,17歲參加紅軍,18歲光榮入黨。由於作戰勇敢,他很快升任為連長,並且在長徵中屢建奇功。團長耿飈和團政委楊成武都非常喜歡他,尤其是楊成武一直重用他,並且帶他來到八路軍晉察冀軍區一分區。他在紅軍後期擔任過紅1團團長,在抗戰期間擔任過支隊參謀長。
  • 五五授銜前去世的十位革命元勳,若活到1955年會是什麼軍銜
    邊章五,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成名於馮玉祥的西北軍中,在西北軍中,邊章五憑藉出色的表現做到了團長、旅參謀長的級別。寧都起義時,邊章五跟隨季振同參加起義,從此開始為新民主主義革命而奮鬥終身。在人民軍隊中,邊章五長期擔任葉帥的助手,葉帥參加的一系列與老蔣的談判,都有著邊章五的影子。
  • 授銜時,為何一野和三野參謀長為中將,二野和四野參謀長為上將
    其中,西北野戰軍改編為第一野戰軍,中原野戰軍改編為第二野戰軍,華東野戰軍改編為第三野戰軍,東北野戰軍改編為第四野戰軍。標誌著我軍走向了正規化。 在四大野戰軍中,第一野戰軍由閻揆要任參謀長,第二野戰軍由李達任參謀長,第三野戰軍由張震任參謀長,第四野戰軍由蕭克擔任。
  • 西北根據地的紅軍後來哪去了?抗戰時期成為八路軍的王牌旅
    那麼,西北紅軍在三大主力會師後哪去了呢? 在紅軍三大主力還未到達陝北時,陝北紅軍紅26軍、紅27軍就與先期到達根據地的紅25軍合併了,合編為紅十五軍團,程子華擔任政治委員,徐海東擔任軍團長,劉志丹擔任副軍團長。紅軍主力北上時,紅十五軍團及時接應,為革命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在東徵時,陝北紅軍的傑出領袖劉志丹壯烈犧牲,令人非常遺憾。
  • 紅軍時期的軍級以上將領,到了1955年都是什麼軍銜
    在紅一方面軍中,擔任過紅四軍軍長的王良、紅三軍軍長黃公略、紅21軍軍長胡少海、紅七軍軍長李明瑞、紅軍總參謀長朱雲卿、紅七軍團軍團長尋淮洲、紅五軍團軍團長季振同,都是早期犧牲的軍級及軍級以上幹部,另外,紅五軍團軍團長董振堂,在犧牲時隸屬於紅四方面軍建制,改任紅五軍軍長,他與尋淮洲、季振同是紅一方面軍犧牲的三位軍團長級別的幹部,有著大將甚至是元帥的資歷,實在是非常可惜。
  • 五五授銜的將軍中,目前仍有7位健在,你知道都是誰嗎
    楊永松資歷和鄒衍差不多,都是土地革命戰爭前期參加革命,紅軍時期以及抗戰時期做過師政治部秘書、團政治處主任、解放戰爭時期做過四野戰車師政委,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黎光,1933年參加紅軍,在隨後的戰爭歲月中,他主要擔任一線指揮員的工作,做過營長、團長、解放戰爭時期做到了師副政委、師長。
  • 國民黨軍隊中為何會出現上尉團長,上校軍長及少尉總司令?
    說起國民黨軍銜,因為經常會出現上校軍長,上尉團長等,更有少尉總司令的奇怪現象,相信這讓很多人都頭都大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1934年,國民党進行整軍,同時軍政部設立軍事委員會直屬的銓敘廳,負責軍銜的晉升與評選問題(類似新中國55年授銜),到1935年5月,軍政部正式給相關人員授軍銜。
  • 開國授銜的57位上將中,都有哪些人授銜過高了
    在宜川戰役中,賀炳炎與政委廖漢生審時度勢,率領一縱將士們迅速攻佔瓦子街,彌補了兄弟部隊的缺漏,將國軍變成了甕中之鱉,在荔北戰役中,賀炳炎率部直入敵人腹地,利用靈活的跑位和機動能力,突擊穿插,將敵人分割包圍,為戰役的最後勝利奠定了基調。一縱改編為第一軍時,賀炳炎擔任軍長。
  • 授銜時,這五位擔任過野戰軍副司令員的將領,為何沒有授予軍銜
    五五授銜時,擔任過四大野戰軍副司令員的將領們一半都是大將或上將軍銜(不算兼任的陳老總),粟裕、張雲逸、肖勁光都是開國大將,而張宗遜、呂正操則是開國上將。但是我們發現,趙壽山、先念同志、高同志、李運昌、周保中五位將領都沒有授予軍銜,這是為什麼呢?讓我們先來看看他們的資歷。
  • 授銜時,這22位將領都不是正兵團級,為何能被授予上將軍銜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覺得本篇文章對你來說有幫助的話,別忘了點讚、評論、轉發和收藏哦 五五授銜時,主要參考標準是1952年的全軍將領的級別劃分。根據這次級別劃分,開國上將對應的級別應該是正兵團級。
  • 55年授銜時,他本沒有軍銜,但領導人說:上將名單一定要有他!
    我了表彰那些為了新中國作出重大貢獻的將領們嗎,在1955年,經上層領導決定,為他們舉行授銜儀式。而對於那些已經不在軍隊系統的將領們,理應是沒有軍銜的,就比如程子華。但是有一個人例外,在授銜時,他已經是四川省的副省長,但在主席的過問下,被授予上將軍銜,他就是閻紅彥。閻紅彥1909年出生於陝西安定,家庭比較貧困。
  • 授銜時,為何有五位曾經的「野戰軍副司令員」,沒有被授予軍銜?
    在授銜時,四大野戰軍司令員均為元帥,而副將軍授銜則略有不同。「五五」期間,曾任四大野戰軍副司令員的將領有半數為大將或上將,粟裕、張雲逸、肖勁光為開國大將,張宗遜、呂正操為上將。但我們發現,趙壽山、先念、高、李運昌、周保中等五位將軍都沒有被授予將軍軍銜,原因何在?首先來看一下他們的資質條件。在這些人中,趙壽山參加革命最晚,解放戰爭時期才加入人民軍隊。
  • 長徵初期,紅一軍團六個主力團團長分別是誰?後有幾人參與了授銜
    其中第一師和第二師下轄6個團,其中著名的中央三虎便誕生於這兩個師,這三「虎」是指:紅一方面軍第1軍團第1師第1團,第2師第4、第5團,在紅軍時期可謂立下了汗馬功勞。那麼除了這三虎,剩下的的3個團分別是?而長徵初期這6個團的團長又分別是誰呢?在後來的大授銜中又有幾人被授予軍銜呢?
  • 1955年授銜時,此人沒有任何職務,為何被授予中將軍銜?
    在革命戰爭期間,戰士們保家衛國,雖然他們大多數人都出身平凡,但是卻有著不平凡的命運,今天要介紹的其中一個人更加特殊,他本來是離開軍隊系統的,身上沒有任何職務,卻在1955年授銜時被授予中將軍銜,這是為什麼呢?
  • 最悲壯的紅軍軍團,總指揮被錯殺,三位首任軍長無一授銜
    說起「紅軍軍團」這個編制,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它的地位在方面軍之下,一般管轄若干個軍或者師。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我軍曾先後成立過十個軍團,每個軍團的領導者都是身經百戰的大英雄,後來封帥授將者不計其數。但著名的紅五軍團卻很悲壯,總指揮被錯殺,三位首任軍長無一授銜。
  • 長徵中,紅一軍團六個主力團的團長都是誰?1955年授予啥軍銜
    扎西整編時,在突破湘江犧牲較大的紅八軍團被整建製取消,紅3、5、9三個軍團則取消師一級建制,由軍團直接下轄團級單位,紅一軍團則由三個師縮編為兩個師,師長分別由李聚奎、陳光擔任。每個師各下轄三個團,那麼,紅一軍團六個主力團的團長分別是誰呢?在日後分別授予什麼軍銜呢?且聽本人慢慢道來吧。
  • 授銜時,一野司令部八位高級將領,分別授予什麼軍銜
    那麼,第一野戰軍司令部八位高級將領,五五授銜時分別授予什麼軍銜呢?第一野戰軍司令員彭總,在解放戰爭中臨危受命,率部在連續擊敗胡宗南,穩住了西北的局勢。自榆林戰役、沙家店戰役後,我軍開始在西北戰場轉入戰略反攻,牢牢掌控了西北戰場的主動權,將胡宗南、馬家軍打得狼狽不堪,一敗塗地,最終順利解放了大西北。1955年,彭老總被授予元帥軍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