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質》:追溯教育起源,探索東西方文化下教育要走向哪裡

2020-12-19 微讀書咖

從古至今,中國人都十分看重教育。

著名企業家李嘉誠也曾經說過:任何事業的成功,都無法彌補孩子教育的失敗。

最近身邊的一個朋友家的孩子,就出現了一些令人擔憂的狀況:

由於爸爸長期對女兒家暴,而媽媽長期忙於自己的事業,所以,顯而易見的女兒在學校的人際關係也並不好。

雖然沒有出現實質上的校園霸凌情況,但是一些不太友善的同學,私下的議論也讓女孩子非常難過,女孩子開始有一些抑鬱的傾向。

這讓媽媽很擔憂,但又無力解決現狀,甚至媽媽也出現了更加忙碌於工作,而逃避女兒的這種狀態。

我們都曾聽過這樣一句話:最好的教育是陪伴。

可是,當孩子需要媽媽保護的時候,需要父親關愛而不是拳頭的時候,需要父母一起幫助自己與同學和社會建立良好的連結的時候……

他們又給了孩子怎樣的關愛和教育呢?

這是一悲傷的故事,希望它能被妥善處理。

心情有些沉重,也開始反思教育:

什麼是教育?教育從哪裡來?最終又要往哪裡去?

如果你也和我一樣,不管是現在還是未來,都想成為一名好的家長,承擔起教育下一代的責任和義務,不妨來和我一起讀讀這本《教育的本質》,或許我們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反思和成長。

01. 追求教育的起源,探討教育的本質和方向

說起教育,可以穿越時光,追溯到古代。

教育自古就以育人為目的,在《說文解字》中就有這樣的記載:

「教,上所施,下的效也。」

「育,養子使作善也。」

而在古代時的教學形式大多是個別教學,強調的是「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近30年來,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網絡的發展,信息社會也隨之到來,東西方文化互相影響。

世界上的基礎教育一般分為兩種模式:

一種是以學科為中心的東方教育,它更重視學科基礎;另外一種是以兒童為中心的西方教育,更重素養基礎。

其實我國的教育從20世紀80年代重「雙基」,到第八次課程改革重「三維」,到當前重「核心素養」,實質上是從「學科中心」走向兼顧「學科」與「兒童」。

很多人經常吐槽「應試教育」,但是我們當前的教育正處於由應試教育向素養教育的轉軌期。

也不得不客觀地說,局部地方還處於狂熱的應試教育當中。

社會飛速發展,家長對過去生活的獲得感、成敗感,以及對未來的不確定帶來的迷茫與焦慮,都會反映在教育上,讓教育變得更為功利。

瘋狂換學區房,上各種實習班,討好班主任,重智輕德,重灌輸、重大量刷題,雖然所有人都對這樣的現狀不滿,但面對升學的誘惑時,他們又如一群飢餓的人撲到麵包上,推波助瀾。

教育將到哪裡去?

往後推30年,將會走向「學科」與「兒童」兼顧的素養教育,會在學科共性的「有意義」和學習個性的「有意思」之間尋找平衡點,會逐步形成更適合東方教育的中西合璧模式。

當優質教育基本滿足時,教育終究會回歸育人的本質。

02. 教育的本質是培育健全人格,重精神成長

可能很多家長朋友都發現了,我們的教育正在變成各種競技。在幼兒園和小學,沒有上過特長班的小朋友,幾乎是特別少的。

而到了中學以後,又開始為升學率所困。

比賽,真的就是教育嗎?特長、分數就是人的核心素養嗎?我們的教育,是否真的都「上錯了火車」?

還記得有一起名校高材生殺害教師母親後潛逃三年被抓的事件,讓多少教育者和家長驚詫的同時,又倍感驚心。

媽媽的教育,固然會有嚴苛的一面,可父母的嚴厲,不也是為了孩子將來能有更強的競爭力、和更多的選擇機會嗎?又究竟是什麼讓孩子走上了殺害母親的不歸路呢?

再比如,曾經轟動一時的江歌事件,讓人寒心的不僅僅是一個如花般美麗的女孩子被殘忍的殺害了,還有她拼命保護的那個所謂的朋友事後所有的行為和態度。

很多人會好奇,對於用命護佑自己安全的女孩子的媽媽,那個被救的女孩子怎麼能夠那麼殘忍地攻擊,但我們會發現,當我們看到她父母的態度的時候,就知道了所有的答案。

這大概就是,什麼樣的家庭和父母,教育出什麼樣的孩子吧。

其實對於教育,我們也是一直在反思的。或者也應該把教育拉長一些,將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乃至整個人生都串起來思考一下,也應該把教育的眼光和格局,拓得更寬一些。

從分數和特長外的習慣、能力、情商、人格等角度思考,如此才可能更好地進行把握。

什麼是人最核心的素養?佬是最本真的教育?

教育最應該關注的,不應該是成績和特長,更應該關注的是「人」,教育應該是心靈的觸動、人格的培育、精神的成長。

想要讓我們的教育,不再是「戴著枷鎖跳舞「,就要關注人的核心素養,回歸教育本質,這樣才能走出困境。

不管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只有關注到了最本質的核心素養,教育才更有魅力。

03. 教育僅靠賞識不足夠,習慣才是人格根基

現在很多教育從業者和家長,其實都在有意識地學習,並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

也從過去的嚴厲打罵,開始轉變為讚賞和鼓勵。

但對於一直在成長的孩子來說,僅靠賞識是並不足夠的,還需要期望,更需要引導。

心理學上有一個皮格馬利翁效應,是說孩子在接受自己尊敬的人的期望時,會自覺不自覺地產生與期望相一致的行為。

所以由此看來,期望教育會比賞識教育更有內涵一些。而期望本身,又何嘗不是一種賞識呢?

當然,實施期望也不是胡亂期望,它也是要有一個期望值的。

心理學家弗羅姆曾提出了一個著名的公式,是說個體從事某項活動積極性的大小,等於人們對某一目標的重視程度與評價高低,乘以某一特別行為會導致一個預期結果的概率。

簡單來說,合理的期望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符合學生的個性差異,二是期望的目標經過努力是有可能達到的。

如果期望太高,無論如何努力都達不到,也就不會有行動的動力了,但如果是「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那麼,相信很多孩子還是願意去試一下的。

那麼什麼是引導呢?

一是正強化法,比如表揚和物質獎勵等。二是負強化法,比如批評和適當的懲罰等。比較常見的傳統引導法就是表揚與批評相結合,獎勵與懲罰相結合。

三是訂立契約法。比如這個月考試進步,老師就給全班同學表演一個節目。利用兒童心理實施契約法,往往神奇又有效。但是使用此法的時候,教師一定要兌現承諾,否則下次就不靈光啦!

四是代幣法。洛克曾經說過,最好的獎勵是給孩子榮譽感。精神獎勵比物質獎勵更合適。

賞識-期望-引導的模式,更有成效。

賞識是為了激發學生的信心,從而使其產生上進的願望;期望是為了明確學生的目標,從而使其產生上進的方向;引導是為了幫助學生促成目標實現,從而使學生走向成功。

成功之後,教師再及時給予賞識,從而刺激產生新的螺旋式上升的教育循環。

很多人在工作了之後才發現,自己有很多不好的習慣,它不但是我們職場中的絆腳石,也會影響到我們的生活質量。

其實很多習慣都是從小養成的,那麼,習慣教育有哪些關鍵時期呢?

幼兒階段是黃金期,小學初級階段是白銀期,小學中段還可以有所作為,可等到青春期再抓習慣養成的話,就要付出加倍的努力,甚至於說木已成舟,已於事無補,只能徒留遺憾了。

而重要的習慣要抓三個方面:

一是健康的習慣,比如衛生習慣、飲食均衡的習慣、運動習慣、作息規律習慣、愛護視力和身體的習慣等等。二是做人的習慣,比如自信和感恩的習慣、自理的習慣、文明禮貌的習慣等等。三是學習的習慣,比如讀書記錄的習慣、探究和思考的習慣、勤奮好學的習慣等等。孩子好習慣的養成也是自律的養成,長大以後我們就會發現,越自律,人生的可能性越多,也就越接近成功和幸福。

不管是教育從業者還是家長朋友們,都要盡力做好孩子人生的擺渡人,而不是讓把每個獨特的孩子,複製克隆成我們想要的模樣。

昨天剛咱下果樹苗,今天就盯著看有沒有結出果實。

不是孩子不爭氣,而是教育者心太急。

本文作者:閒七,一個混跡於職場的文字愛好者,人生的快樂和意義在於分享。參考書籍:《教育的本質》

相關焦點

  • 教育的起源考點梳理
    (一)神話起源說——最古老的觀點1.代表人物:所有宗教2.觀點:教育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創造的,教育體現神或上天的意志,使人皈依於神或順從於天。3.評價:這種觀點是錯誤的,是非科學的。Eg:強調在教育的起源無從著落之時,將其歸結於神的意志。多數宗教提倡的觀點。如當人來源於哪裡時,編訂女媧造人的故事歸結。
  • 教育的本質(三):教育的本質是真善美
    是教育發現了世界存在著的真善美。藝術的本質,是真善美。人的本質,是真善美。世界的本質,是真善美。教育的本質,從根本意義上講也是真善美。關於教育的定義,中外教育家、思想家和一些人士都有自己的「語錄」,這裡集粹如下:在中國,「教育」一詞最早出現在《孟子·盡心篇》,說教育之目的乃在於「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說文解字》中對「教育」是以文化觀點解:「教,上所施下所教也;育,養子使作善也」。
  • 教育起源說
    (2)教育在人類社會中只是不斷改變和演進,獲得某些新的性質,人類教育的本質則依然有如動物界。(3)人類社會的教育產生是一個生物學過程,不僅一切人類社會都有教育,甚至在高等動物中間,也有低級形式的教育。3.理論支持者:勞倫茲、行為主義者。
  • 教育具有永恆性,只要人存在,教育就存在!那你知道教育的起源嗎
    (1)神話起源論神話起源論是關於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觀點。這種觀點認為教育與其他萬事萬物一樣,都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創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體現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於神,或順從於天。生物起源論認為人類教育起源於動物界中的各類動物的生存本能活動。該觀點混淆了動物的本能活動與人類社會教育活動的界限,否認了教育的社會性。
  • 「探索雙線融合 走向深度學習」教育科研論壇:虛擬實驗課亮相
    本次論壇由福建省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福建省教育科學研究所、福州教育學院附屬第二小學聯合舉辦,旨在直面當下「後疫情時代」線上線下教育科學融合的熱點難點問題,探索教育教學新樣態,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
  • 2020年甘肅教師招聘公共基礎知識:教育的起源
    這部分考情主要是考察客觀題,尤其是單選題,在這裡考生需要掌握以下考點:(一)神話起源說—最古老的觀點1.代表人物:朱熹、所有宗教2.觀點:教育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創造的,教育體現神或上天的意志,使人皈依於神或順從於天。3.評價:這種觀點是錯誤的,是非科學的。例:問人從哪裡來,他們認為是女媧造人的。
  • 恪守教育本質,大牛教育全力推動在線教育前行
    2020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今年突發疫情的影響下,在線教育迎來蓬勃發展,通過網際網路+科技+教育的方式,滿足因疫情耽擱學習的大眾的學習需求,為各地學子帶去便利,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對教育模式進行了變革,打破傳統線下面授的學習模式,讓線上教育的學習模式成為了教育新常態。
  • 百餘個教育品牌淘寶「硬核直播」,線上教育的未來在哪裡?
    與此同時,教育機構也在淘寶直播裡探索更多可能,雙11期間,新東方教育通過直播為線下門店帶來2300%的訂單增長,玩起了教育圈的新零售;成人英語和少兒英語的直播CP聯動,讓家長孩子一起學英語;越來越多的教育圈CEO也紛紛進入了直播間——羅輯思維聯合創始人脫不花下場與粉絲聊天,華博特教育總裁徐前雙11一場直播帶課200萬。
  • 教育起源學說
    相關推薦:教師招聘考試:教育學知識點|常見考點匯總 關於教育的起源問題歷來都是教師招聘考試的常考內容之一,學界對於這一問題的回答眾多學者觀點不一,形成了多種學說觀點。考試形式主要以客觀題為主考查各家理論與代表人物、觀點、地位之間的匹配對應,試題難度一般。
  • 快速記憶教育起源!
    近幾年全國各地都在大量招聘老師,那麼想要成功成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第一步就是要順利拿到教師資格證。而在教師資格眾多類別考試中,小學教師資格證是考試人數比例最高的,那麼怎麼樣才能快速拿到小學教師資格證呢,必考的一門就是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
  • 教育基礎知識與基本原理中教育起源說具體有哪些?
    神話起源說神話起源說是人類關於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觀點,所有的宗教都持有這種觀點。生物起源說生物起源說是把教育的起源歸於動物的本能行為,完全否認人與動物的區別,否認了教育的社會性。(代表人物:法國 利託爾諾、英國 沛 西·能)心理起源說心理起源說是教育起源於兒童對成人無意識的模仿,把全部教育都歸於無意識狀態下產生的模仿行為。
  • 回歸教育的本質 職上網獲央視網「2020年度口碑影響力職業教育品牌...
    12月8日,以「雲生態·話未來」為主題的新時代高質量發展教育論壇暨2020央視網年度教育盛典在北京隆重舉行,聚力教育界專家學者、行業領導者、專業研究機構、教育媒體和教育投資人等,共同分享新形勢下如何應對機遇與挑戰。同時,聚焦當下教育界面臨的核心問題,探討新時代背景下雲教育生態體系如何良性發展。
  • 教招備考2——教育的起源
    嗨~小夥伴們,今天小z為你們準備了教育起源的系列知識,還為你們量身定製了識記tip,歡迎來圍觀喲!教育的起源共包括了4種,接下來跟隨小z一起了解一下吧!(一)神話起源說(教育是神創造的)——朱熹。是最早的教育起源學說。(二)生物起源說(教育起源於動物界的生存本能)——利託爾諾、沛西能。是第一個正式提出有關教育起源的學說。識記tip:本能生利息。
  • 「科普文」了解教育的起源,於你我有何益處
    觀點一:神話起源說代表人物:朱熹神話起源說認為教育與其他萬事萬物都一樣,都是由超自然的神靈或天創造,我們的教育目的、教育過程主要是為了體現神靈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於神或順從於天。法國社會學家利託爾諾在其所著的《動物界的教育》一書中指出,教育本質上就是一種生物現象,教育起源於一般的生物活動。但這個觀點忽視了人類的社會屬性,的確人類有同動物一樣的自然屬性,但本質屬性還是社會屬性,同樣教育活動是在社會裡的社會屬性人的教育活動,不可將人與動物簡單混淆。我們也應該清醒的意識到自己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克制自己自然屬性的動物衝動,發展自己社會屬性的人類精神文明。
  • 傳統支教不能解決農村教育問題,俞敏洪雲貴考察探索教育公益新路徑
    這所僅有71個學生、16位老師的小學,是校長肖詩堅推行鄉土人本教育理念的陣地。201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社會學專業的肖詩堅從上海紮根貴州鄉村,擔任田字格興隆實驗小學校長,帶領師生一起走上探索鄉村教育改革之路。
  • 「高壓教育」不可取?不見得,關鍵是父母先弄清高壓教育的本質
    「棍棒底下出孝子」、「嚴師出高徒」、「不打不成才」都是我國自古流傳下來的關於教育孩子的俗語,這些俗語能夠流傳至今,就已經說明了它們所傳達的道理是有一定的合理性。作為中國的傳統教育觀念——「高壓教育」確實是存在著一定優勢的,在嚴苛的管教下,既能約束孩子的不良行為,又能刺激孩子的上進心,促使孩子獲得成功。
  • 教育智慧視角下的學前師範藝術教育改革
    顯然,由於缺乏理性智慧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學生在機械的訓練狀態下難以獲得對藝術的感悟和理解,知性智慧帶來的藝術「悟性」就難以獲得。在教育智慧的視野下,可以通過理性智慧認識藝術的本質,將藝術教育和藝術活動作為兒童發展、人們追求美好生活和福祉的重要途徑,感受藝術的美好和魅力。當技巧限制學生藝術表達時,根據學生的意願和興趣進行科學而快樂的藝術技能訓練。
  • 愛與創造,是教育最本質的兩個原點
    執行校長張萬瓊女士說,「在2049,第二個100年到來的時候,要有一批人去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站在世界的舞臺宣講,我們就是在為未來,培養這樣的人才。」 張萬瓊女士曾任西南大學附屬中學校長,獲得過全國教育改革創新優秀校長,全國科教先進校長,教育部第六期全國優秀中學校長等榮譽。
  • 北大研究生教育探索與實踐 | 走向「一帶一路」——北京大學研究生...
    編者按:近年來,北京大學深入推進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各院系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創新招生選拔機制、完善人才培養體系、加強導師隊伍建設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實踐,形成具有各自特色的經驗和成果。
  • 杜威:教育的本質,生長就是目的,在生長之外別無目的認識
    導讀:對教育本質的認識,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莫衷一是,東西方教育現在還沒有達成一致的共識。一、中西方對教育本質的認識「教」「育」這兩個字,最早出現在中國的甲骨文中。在西方,「教育」一詞源於拉丁文Educate,前綴「e」有「出」的意思,詞根「ducate 」有「引出或導出」之意,意思是教育通過一定的手段,把本來就潛藏於人身上的東西引導出來,從一種潛質轉變為現實。從詞根來說,西方的「教育」一詞,更接近於教育的本質涵義,有內發之意,在自然狀態下,把人固有的或潛在的內質,自內而外導引出來,以實現發展和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