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中國人都十分看重教育。
著名企業家李嘉誠也曾經說過:任何事業的成功,都無法彌補孩子教育的失敗。
最近身邊的一個朋友家的孩子,就出現了一些令人擔憂的狀況:
由於爸爸長期對女兒家暴,而媽媽長期忙於自己的事業,所以,顯而易見的女兒在學校的人際關係也並不好。
雖然沒有出現實質上的校園霸凌情況,但是一些不太友善的同學,私下的議論也讓女孩子非常難過,女孩子開始有一些抑鬱的傾向。
這讓媽媽很擔憂,但又無力解決現狀,甚至媽媽也出現了更加忙碌於工作,而逃避女兒的這種狀態。
我們都曾聽過這樣一句話:最好的教育是陪伴。
可是,當孩子需要媽媽保護的時候,需要父親關愛而不是拳頭的時候,需要父母一起幫助自己與同學和社會建立良好的連結的時候……
他們又給了孩子怎樣的關愛和教育呢?
這是一悲傷的故事,希望它能被妥善處理。
心情有些沉重,也開始反思教育:
什麼是教育?教育從哪裡來?最終又要往哪裡去?
如果你也和我一樣,不管是現在還是未來,都想成為一名好的家長,承擔起教育下一代的責任和義務,不妨來和我一起讀讀這本《教育的本質》,或許我們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反思和成長。
01. 追求教育的起源,探討教育的本質和方向
說起教育,可以穿越時光,追溯到古代。
教育自古就以育人為目的,在《說文解字》中就有這樣的記載:
「教,上所施,下的效也。」
「育,養子使作善也。」
而在古代時的教學形式大多是個別教學,強調的是「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近30年來,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網絡的發展,信息社會也隨之到來,東西方文化互相影響。
世界上的基礎教育一般分為兩種模式:
一種是以學科為中心的東方教育,它更重視學科基礎;另外一種是以兒童為中心的西方教育,更重素養基礎。
其實我國的教育從20世紀80年代重「雙基」,到第八次課程改革重「三維」,到當前重「核心素養」,實質上是從「學科中心」走向兼顧「學科」與「兒童」。
很多人經常吐槽「應試教育」,但是我們當前的教育正處於由應試教育向素養教育的轉軌期。
也不得不客觀地說,局部地方還處於狂熱的應試教育當中。
社會飛速發展,家長對過去生活的獲得感、成敗感,以及對未來的不確定帶來的迷茫與焦慮,都會反映在教育上,讓教育變得更為功利。
瘋狂換學區房,上各種實習班,討好班主任,重智輕德,重灌輸、重大量刷題,雖然所有人都對這樣的現狀不滿,但面對升學的誘惑時,他們又如一群飢餓的人撲到麵包上,推波助瀾。
教育將到哪裡去?
往後推30年,將會走向「學科」與「兒童」兼顧的素養教育,會在學科共性的「有意義」和學習個性的「有意思」之間尋找平衡點,會逐步形成更適合東方教育的中西合璧模式。
當優質教育基本滿足時,教育終究會回歸育人的本質。
02. 教育的本質是培育健全人格,重精神成長
可能很多家長朋友都發現了,我們的教育正在變成各種競技。在幼兒園和小學,沒有上過特長班的小朋友,幾乎是特別少的。
而到了中學以後,又開始為升學率所困。
比賽,真的就是教育嗎?特長、分數就是人的核心素養嗎?我們的教育,是否真的都「上錯了火車」?
還記得有一起名校高材生殺害教師母親後潛逃三年被抓的事件,讓多少教育者和家長驚詫的同時,又倍感驚心。
媽媽的教育,固然會有嚴苛的一面,可父母的嚴厲,不也是為了孩子將來能有更強的競爭力、和更多的選擇機會嗎?又究竟是什麼讓孩子走上了殺害母親的不歸路呢?
再比如,曾經轟動一時的江歌事件,讓人寒心的不僅僅是一個如花般美麗的女孩子被殘忍的殺害了,還有她拼命保護的那個所謂的朋友事後所有的行為和態度。
很多人會好奇,對於用命護佑自己安全的女孩子的媽媽,那個被救的女孩子怎麼能夠那麼殘忍地攻擊,但我們會發現,當我們看到她父母的態度的時候,就知道了所有的答案。
這大概就是,什麼樣的家庭和父母,教育出什麼樣的孩子吧。
其實對於教育,我們也是一直在反思的。或者也應該把教育拉長一些,將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乃至整個人生都串起來思考一下,也應該把教育的眼光和格局,拓得更寬一些。
從分數和特長外的習慣、能力、情商、人格等角度思考,如此才可能更好地進行把握。
什麼是人最核心的素養?佬是最本真的教育?
教育最應該關注的,不應該是成績和特長,更應該關注的是「人」,教育應該是心靈的觸動、人格的培育、精神的成長。
想要讓我們的教育,不再是「戴著枷鎖跳舞「,就要關注人的核心素養,回歸教育本質,這樣才能走出困境。
不管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只有關注到了最本質的核心素養,教育才更有魅力。
03. 教育僅靠賞識不足夠,習慣才是人格根基
現在很多教育從業者和家長,其實都在有意識地學習,並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
也從過去的嚴厲打罵,開始轉變為讚賞和鼓勵。
但對於一直在成長的孩子來說,僅靠賞識是並不足夠的,還需要期望,更需要引導。
心理學上有一個皮格馬利翁效應,是說孩子在接受自己尊敬的人的期望時,會自覺不自覺地產生與期望相一致的行為。
所以由此看來,期望教育會比賞識教育更有內涵一些。而期望本身,又何嘗不是一種賞識呢?
當然,實施期望也不是胡亂期望,它也是要有一個期望值的。
心理學家弗羅姆曾提出了一個著名的公式,是說個體從事某項活動積極性的大小,等於人們對某一目標的重視程度與評價高低,乘以某一特別行為會導致一個預期結果的概率。
簡單來說,合理的期望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符合學生的個性差異,二是期望的目標經過努力是有可能達到的。
如果期望太高,無論如何努力都達不到,也就不會有行動的動力了,但如果是「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那麼,相信很多孩子還是願意去試一下的。
那麼什麼是引導呢?
一是正強化法,比如表揚和物質獎勵等。二是負強化法,比如批評和適當的懲罰等。比較常見的傳統引導法就是表揚與批評相結合,獎勵與懲罰相結合。
三是訂立契約法。比如這個月考試進步,老師就給全班同學表演一個節目。利用兒童心理實施契約法,往往神奇又有效。但是使用此法的時候,教師一定要兌現承諾,否則下次就不靈光啦!
四是代幣法。洛克曾經說過,最好的獎勵是給孩子榮譽感。精神獎勵比物質獎勵更合適。
賞識-期望-引導的模式,更有成效。
賞識是為了激發學生的信心,從而使其產生上進的願望;期望是為了明確學生的目標,從而使其產生上進的方向;引導是為了幫助學生促成目標實現,從而使學生走向成功。
成功之後,教師再及時給予賞識,從而刺激產生新的螺旋式上升的教育循環。
很多人在工作了之後才發現,自己有很多不好的習慣,它不但是我們職場中的絆腳石,也會影響到我們的生活質量。
其實很多習慣都是從小養成的,那麼,習慣教育有哪些關鍵時期呢?
幼兒階段是黃金期,小學初級階段是白銀期,小學中段還可以有所作為,可等到青春期再抓習慣養成的話,就要付出加倍的努力,甚至於說木已成舟,已於事無補,只能徒留遺憾了。
而重要的習慣要抓三個方面:
一是健康的習慣,比如衛生習慣、飲食均衡的習慣、運動習慣、作息規律習慣、愛護視力和身體的習慣等等。二是做人的習慣,比如自信和感恩的習慣、自理的習慣、文明禮貌的習慣等等。三是學習的習慣,比如讀書記錄的習慣、探究和思考的習慣、勤奮好學的習慣等等。孩子好習慣的養成也是自律的養成,長大以後我們就會發現,越自律,人生的可能性越多,也就越接近成功和幸福。
不管是教育從業者還是家長朋友們,都要盡力做好孩子人生的擺渡人,而不是讓把每個獨特的孩子,複製克隆成我們想要的模樣。
昨天剛咱下果樹苗,今天就盯著看有沒有結出果實。
不是孩子不爭氣,而是教育者心太急。
本文作者:閒七,一個混跡於職場的文字愛好者,人生的快樂和意義在於分享。參考書籍:《教育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