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浩:紀錄片導演必須「隨遇而安」

2020-12-16 瀟湘晨報

2020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12月14日-17日在廣州舉行。12月14日,紀錄片節多項活動在廣州圖書館舉辦。其中,知名導演訪談活動中,導演周浩透露,拍攝其實是「觀察世界的方法」,「當你學會觀察世界的方法之後你就會覺得人人有故事,這樣你就會尊重你的每一個拍攝對象」。

周浩認為,紀錄片導演必須「隨遇而安」,在現有的狀態下完成自己要做的事情。「我每次去拍的時候都有一個挑戰——我必須拍攝出東西出來,我不能讓觀眾失望,不能讓自己失望,其實主要是不能讓自己失望。」

《大同》之後,周浩以後不再擔任攝影。談到創作上的轉變,周浩表示:「早期拍片子都是一個人從頭到尾,拍攝、導演、到後面的剪輯都是一個人完成的。一個人畢竟能力有限,所以有一個團隊配合你一起工作,我還是很享受這個過程,因為電影本身就是大家合作的一個產品,你不可能太自以為是,而且我也可以從他們身上學到東西。後來就慢慢去適應新的變化。我覺得以後還是會用攝影師,但是我想有一天技術不是障礙的時候,我還是用自己的方法拍。」

今年,周浩還擔任了奧斯卡評委,他透露,在紀錄片單元看了上百部影片,「我其實蠻享受看片子帶來的快樂,因為看了一個好片子之後我就覺得我要拍片子。那種快樂是同行之間互相有促進。而且紀錄片跟劇情片不一樣,比如當世界發生了什麼事情,雖然紀錄片會延後一點,但是他們仍然會反映世界正在發生什麼事情,你會覺得你跟這個世界是連接的——做紀錄片的人我覺得需要這種連接。」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莫斯其格 黃岸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戴雨靜

【來源:廣州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周浩:紀錄片不是一個名利場
    周浩導演以其敏銳的視角捕捉人性的複雜和當代中國的跌宕起伏。出發點是別人的要求,但是很快轉化為自己的要求,紀錄片導演必須隨遇而安,在現有的狀態下完成自己要做的事情,而且它一定是自己的事情和別人的事情結合起來才可以變成現實。做紀錄片最大的快樂是跟採訪對象打交道陳瑋曦:你做紀錄片最大的快樂是什麼?周浩:我們一直在尋找影片、生活裡面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是我做片子最大的快樂吧。
  • 他靠拍紀錄片拿了很多獎,他是一個記錄荒誕的人
    一個以耿彥波為核心的故事被記錄在周浩的鏡頭當中,成為奪得 2015 年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和聖丹斯電影節評委會大獎的《大同》(The Chinese Mayor)。繼 2014 年追蹤棉花產業鏈上採棉女工、牛仔褲廠工人等人群生活的《棉花》獲獎之後,周浩成為第一個蟬聯金馬的紀錄片導演。
  • 紀錄片導演徐童:不瘋狂,不記錄
    導演趙昶通(入圍作品《保鏢學院》)的回答是提前做選題,通過朋友,他認識了保鏢學院的院長陳永青,拍攝由此開啟;導演雷西(入圍作品《白喜》)則在一次偶然下鄉的途中碰上了一個葬禮,深感震撼,覺得必須記錄下來。兩個截然不同的回答,代表了兩種進入現場的方式:前者是選題式的,後者是遭遇式的。
  • | 一周紀錄片資訊
    面對著困難重重、暗藏危機的環境,它們必須在充滿持續鬥爭的世界中學習生存的基本技能。而這些威脅和挑戰,有的來自競爭對手,有的來自惡劣的天氣,還有的來自天敵。在肯亞,一隻名叫薩芬娜的小象,需要在第一年裡走約3500公裡的路程。因此,在生命最初的日子裡,它需要慢慢習慣追隨象群。
  • 打破場域壁壘,普惠紀錄片愛好者,GZDOC 2020盛大來襲!
    超級大咖線上開課本屆紀錄片節將在線上舉辦六場國際大師班,邀請享譽國際的奧斯卡獲獎導演凱文·麥克唐納(Kevin Macdonald)和馬克·哈裡斯(Mark Harris)、奧斯卡入圍導演克裡斯蒂安·弗雷(Christian Frei)、BBC熱門作品《地球脈動II》、《王朝》的製片人麥可·岡頓(Michael Gunton)、國際著名製片人馬可
  • 當初放棄讀北大,認為技校才是更好選擇的才子周浩,後來怎麼樣?
    當年放棄北大,認為技校才是更好的選擇了才子周浩,後來怎麼樣了呢?一、愛動手的周浩周浩是一個非常奇特的人,因為他喜歡拆東西。他從小學習成績優異,從來都不需要父母操心。小時候的周浩非常喜歡拆東西,家裡的電器幾乎都被周浩拆過,因為動手能力極強,所以有時候他都能夠為村裡面的人修電器。
  • 導演身後的故事,紀錄片講給你
    導演身後的故事,紀錄片講給你 時間:2020.09.02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作者:中國銀幕
  • 這部被封殺的紀錄片,我的年度最佳
    公海龜趴在了母海龜的身上,發出了酣暢的聲音一次偶然的機會的看到了周浩導演的《龍哥》、《大同》,於是一發不可收拾。紀錄片《塑料王國》劇照紀錄片,貴在真實,真實就是紀錄片最大的魅力。在一次導演交流會上,我曾聽過一位紀錄片導演這麼解釋:紀錄片的「紀」字是絞絲旁的紀而不是言字旁的「記」,是不摻雜導演主觀看法、不刻意偽裝、人工幹預的電影。相比那些沒有瑕疵、平穩精緻的影片,我更喜歡晃動、凌亂甚至有些粗糙的紀錄片。真實不是無意義的素材堆砌,通過剪輯還原一個完整的故事,將一個故事講好是重中之重,拿《塑料王國》來說,導演王久良就剪了十多個版本。
  • ...的致敬——訪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導演麥可·伍德
    新華社北京5月15日電(記者張代蕾、桂濤)5月15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一位西方人對杜甫的致敬——訪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導演麥可·伍德》的報導。四年前,因為一部追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大型英文紀錄片《中華的故事》,英國歷史學家、紀錄片導演兼撰稿人麥可·伍德為許多中國人所知曉。
  • 李小龍紀錄片導演談《好萊塢往事》:別虛構他的故事
    包阮執導的李小龍最新紀錄片《像水一樣》(Be Water)於6月7日在ESPN上線,影片通過記錄李小龍的童年、青少年時期、婚姻生活和為人父母的生活經歷,試圖還原李小龍輝煌的一生。近日,導演包阮接受外媒採訪,談及他對此事的看法,表示自己「很撕裂」,一方面不希望去審查電影內容,另一方面又覺得藝術家們需要去思考如何描繪真實人物。《好萊塢往事》中李小龍形象包阮說:「作為一名電影製作人,我不會告訴其他電影製作人應該拍什麼類型的電影,或者以任何方式自我審查。
  • 紀錄片《中國》開播即火,導演說:我是中國歷史門下走狗
    先說總導演李東坤,2015年火遍全國的央視紀錄片《河西走廊》的製片人就是他。再說聯合總導演周豔,她是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副總監,北大高材生,多部著名紀錄片的製片人、總導演、總撰稿。她說:「梳理漫漫來時路,不只是為了了解歷史知識,更是為了走好今天和未來的路。」
  • 東京奧運會官方紀錄片導演河瀨直美:疫情讓這部奧運紀錄片主題更宏大
    作為2020東京奧運會官方紀錄片導演的河瀨直美,本該是最忙碌的時候,如今只能困囿家中。但她並未因此喪失信心:「因為新冠疫情,這部奧運紀錄片的主題將更加宏大。」 今天下午舉行的電影大師班還請來演員白百何與河瀨直美圍繞疫情、自然、女性等話題隔空暢談。
  • 電影節|竹內亮:想做能賺錢的紀錄片導演
    原標題:《好久不見,武漢》導演竹內亮:不要小看觀眾 想做能賺錢的紀錄片導演「我的日本朋友對武漢有很多偏見。作為住在中國的外國人,作為紀錄片的導演,特別想去拍武漢,想給全世界介紹真實的武漢。」因為拍攝《南京抗疫現場》《好久不見,武漢》等抗疫紀錄片的日本導演竹內亮在國內真的火了。
  • 日本導演的武漢紀錄片火了:把真實的武漢呈現給世界,消除偏見
    6月26日晚《好久不見,武漢》紀錄片在微博平臺上推出前,42歲的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和他的團隊內心依然處於忐忑之中,在年輕人越來越熱衷於短視頻的年代,這部60分鐘的長紀錄片是否能夠引起中國網友們的興趣,竹內亮內心沒有任何把握,他曾經也考慮過把這部紀錄片按照人物的方式分成一段段短視頻,片中的十位人物每人都獨立成篇,但最終,他還是放棄了這個想法。
  • 《指環王》導演《他們已不再》票房慘敗,紀錄片不好賣?
    大型人文歷史紀錄片《書房裡的中國》導演非可更是曾語出驚人:「紀錄片的春天永遠不會到來!」到底出了什麼問題?隨著紀錄片《書房裡的中國》如火如荼在央視熱映,以及《公路美人》、《戰大理之羅馬假日》、《每一個混蛋都很憂傷》等影視劇的誕生,非可成為頗有名氣的國內導演。
  • 基層民警的不容易,都寫在這部特殊的紀錄片裡
    1995年的時候,寧瀛導演拍攝了一部以基層民警為主體的故事片《民警故事》片中的警察沒有那麼的威武雄壯,充其量就是大街上那些極富有正義感,但是卻和普通人沒兩樣的路人一樣。
  • 永遠的豐碑——訪紀錄片《路遙》導演何志銘
    今天是作家路遙逝世28周年紀念日,晚 7點,FM106.6AM693陝西新聞廣播《文化三秦》推出特別節目「永遠的豐碑」——訪紀錄片《路遙》導演何志銘,歡迎關注收聽。今天,路遙逝世28周年。我們將通過紀錄片《路遙》導演何志銘的講述,還原真實的路遙,一個並不平凡的生命。永遠紀念這位偉大的作家,因為他從未這被忘記。(主持人):他「以命搏文」,6年交出一部上百萬字的鴻篇巨著——《平凡的世界》。
  • ...李小龍紀錄片導演談好萊塢爭議|quentintarantino|紀錄片|像水...
    由越南導演包阮執導的一部聚焦李小龍傳奇人生的紀錄片《像水一樣》(Be Water),日前在ESPN上架,這部作品由李小龍在香港的童年開始講起,到他怎樣打進好萊塢,也會提及他的父母、婚姻生活等,還原李小龍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