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身後的故事,紀錄片講給你

2020-12-22 1905電影網

導演身後的故事,紀錄片講給你

時間:2020.09.02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作者:中國銀幕 分享到:

看一部紀錄片,認識一位導演

如何快速走近一位導演?看他的作品,讀他的創作隨筆,抑或看一部以他為題的紀錄電影,以影像也可書寫自傳。因為在這樣的紀錄電影中,雜糅著他不同階段作品的精彩段落,朝夕合作同行給予的中肯評價,以及以他為舵手的那些不眠不休、專心致志的工作現場。

《塔可夫斯基:在電影中祈禱》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1932年4月4日——1986年12月29日),蘇聯電影導演,素有「銀幕詩人」之稱,其電影藝術享譽世界,一生拍攝的七部長片皆成為影史經典。代表作:《伊萬的童年》《壓路機和小提琴》《鄉愁》等。圍繞塔可夫斯基介紹的紀錄片並不算少,包括1983年與其自傳《雕刻時光》互為補充的同名紀錄片。

而今天介紹的這部《塔可夫斯基:在電影中祈禱》距離我們最近,於2019年8月30日在威尼斯電影節上公開放映,特殊之處在於由塔可夫斯基的兒子親自編導,父親塔可夫斯基的珍貴自述貫穿全片,並以詩人祖父阿爾謝尼的詩作呼應,娓娓道出電影詩人面對藝術及生命的哲思與信念。

《庫布裡克談庫布裡克》

斯坦利·庫布裡克(1928年7月26日——1999年3月7日),美國電影導演,因其反傳統的電影敘事與對人性鞭辟入裡的探討,使得由此受到的讚揚幾乎和招致的咒罵一樣多。但不可否認,庫布裡克為電影史留下了永遠無法磨滅的印記,其作品可以被稱作最純粹的藝術品。代表作:《2001:太空漫遊》《發條橙》《閃靈》等。

不少人可能看過2001年充滿緬懷意味的《斯坦利·庫布裡克:電影人生》,20年之後這部《庫布裡克談庫布裡克》再度引領影迷傾聽自述,嘗試解鎖他的影像密碼。本片收錄了這位大師的珍貴採訪,其中包含哲學探討、電影名作解析,配以拍攝現場的照片,深入解讀庫布裡克迷人的電影世界。

《打擾伯格曼》

英格瑪·伯格曼(1918年7月14日—— 2007年7月30日),瑞典電影導演,現代電影「教父」。開闢了現代主義哲理電影的先河,並將電影從世俗的娛樂形式改造成高度個人化的藝術,用影像,開闢了一條通往人內心的新路。代表作:《野草莓》《第七封印》《呼喊與細語》等。因其晚年隱居法羅島,與他有關的紀錄片寥寥。

這部《打擾伯格曼》也是在伯格曼去世後,才得以跟隨諸多晚輩導演的探尋足跡,對其進行一場第三人稱的回顧與懷念,畢竟息影后的伯格曼與大眾聯繫甚微,即使名聲在外的導演,也不一定能擁有與他面對面的機會。在這部紀錄片中,你會聽到李安的膜拜之詞,拉斯·馮提爾如孩童被偶像忽略似的怨念,馬丁·斯科塞斯回憶時甘之如飴的笑。

《尋找小津》

小津安二郎(1903年12月12日——1963年12月12日),日本電影導演,平視角色的低機位、含蓄雋永的固定鏡頭、諧和均衡的構圖,他橫跨日本電影史從默片到有聲,黑白到彩色,卻能在變化中堅守著頗具東方之美的風格,在諸多電影人心中,小津依然是最偉大的亞洲導演。代表作:《東京物語》《晚春》《秋刀魚之味》等。

截止今日,關於小津的記錄影像也不算多,這部由德國名導維姆·文德斯拍攝於1985年的《尋找小津》,依舊是走近小津繞不開的一部。作為在國際影壇上備受尊崇的大師,小津一直被歐美和亞洲不少後輩導演自認受他作品的啟發和影響,文德斯也是其中之一。於是,八十年代中期他親自跑到日本去追尋小津的足跡,以日記手法記錄了他對東京與小津的印象。

掃碼微信,關注我們

新浪微博:@中國銀幕

相關焦點

  • 他拍了冷門題材紀錄片,把「中國植物」的故事講給世界聽
    這部BBC級別的紀錄片,讓我們能隔屏嗅到鄉土淡香,講述著你我身邊熟悉又陌生的「中國植物」故事,是國內第一部植物類紀錄片。「大氣內涵的題材;海量豐富的知識;上天入地的拍攝;新穎脫俗的風格,文藝抒情的詞藻;內斂平實的剪輯;悠揚詩意的音樂。」這是網友對此作品的評價。▲紀錄片中的茶園。
  • 李小龍紀錄片導演談《從前有個好萊塢》爭議:別虛構他的故事
    由越南導演包阮執導的一部聚焦李小龍傳奇人生的紀錄片《像水一樣》(Be Water),日前在外國視頻網站上架,這部作品由李小龍在香港的童年開始講起,到他怎樣打進好萊塢,也會提及他的父母、婚姻生活等,還原李小龍的人生。
  • ...李小龍紀錄片導演談好萊塢爭議|quentintarantino|紀錄片|像水...
    由越南導演包阮執導的一部聚焦李小龍傳奇人生的紀錄片《像水一樣》(Be Water),日前在ESPN上架,這部作品由李小龍在香港的童年開始講起,到他怎樣打進好萊塢,也會提及他的父母、婚姻生活等,還原李小龍的人生。
  • 周浩:紀錄片導演必須「隨遇而安」
    其中,知名導演訪談活動中,導演周浩透露,拍攝其實是「觀察世界的方法」,「當你學會觀察世界的方法之後你就會覺得人人有故事,這樣你就會尊重你的每一個拍攝對象」。周浩認為,紀錄片導演必須「隨遇而安」,在現有的狀態下完成自己要做的事情。「我每次去拍的時候都有一個挑戰——我必須拍攝出東西出來,我不能讓觀眾失望,不能讓自己失望,其實主要是不能讓自己失望。」
  • 李小龍紀錄片導演談《好萊塢往事》:別虛構他的故事
    包阮執導的李小龍最新紀錄片《像水一樣》(Be Water)於6月7日在ESPN上線,影片通過記錄李小龍的童年、青少年時期、婚姻生活和為人父母的生活經歷,試圖還原李小龍輝煌的一生。近日,導演包阮接受外媒採訪,談及他對此事的看法,表示自己「很撕裂」,一方面不希望去審查電影內容,另一方面又覺得藝術家們需要去思考如何描繪真實人物。《好萊塢往事》中李小龍形象包阮說:「作為一名電影製作人,我不會告訴其他電影製作人應該拍什麼類型的電影,或者以任何方式自我審查。
  • 黑馬導演團隊精品手作紀錄片《木作》央視開播
    《中國手作》第一季「木作」力圖用新思維、精品製作、有網感、黑馬導演、小成本等優勢,講「好」傳統木作藝人的「鮮活」故事,製作出紀錄片界「黑馬」精品。  黑馬導演團隊精品製作  《木作》共5集,每集25分鐘,從上百項木作工藝中,選取10種最具代表性的木作技藝,拍攝了10位最具代表性的木作手藝人。以主題分集,每集節目裡出現2種木工種類,2組相關的手工匠人。
  • ...的致敬——訪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導演麥可·伍德
    新華社北京5月15日電(記者張代蕾、桂濤)5月15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一位西方人對杜甫的致敬——訪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導演麥可·伍德》的報導。四年前,因為一部追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大型英文紀錄片《中華的故事》,英國歷史學家、紀錄片導演兼撰稿人麥可·伍德為許多中國人所知曉。
  • 《指環王》導演《他們已不再》票房慘敗,紀錄片不好賣?
    大型人文歷史紀錄片《書房裡的中國》導演非可更是曾語出驚人:「紀錄片的春天永遠不會到來!」到底出了什麼問題?隨著紀錄片《書房裡的中國》如火如荼在央視熱映,以及《公路美人》、《戰大理之羅馬假日》、《每一個混蛋都很憂傷》等影視劇的誕生,非可成為頗有名氣的國內導演。
  • 紀錄片導演常蒙恩:用影像記錄自己熱愛的土地,讓更多的人了解河南
    紀錄片導演常蒙恩在片場溝通工作 河南商報見習記者郝瑞鈴/文河南商報記者宋亞猛/攝 河南電影人期待著這樣的場景:無數想講故事的人在這裡找到了靈感,把河南故事寫成書、拍成劇,搬上了大銀幕;無數想聽故事的人搬來了小板凳,他們渴望了解河南,讀懂中原。
  • 八百壯士在東南亞的後續故事,由這部紀錄片講出來
    這是《亞太戰爭審判》所講述的鮮為人知的故事中的一個。為紀念中國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上海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推出八集系列紀錄片《亞太戰爭審判》。這是全球首部全景式聚焦二戰後各同盟國對日本BC(乙丙)級戰犯審判的大型紀錄片,講述了日軍在太平洋戰場犯下的暴行,以及戰後國際社會以法理精神懲治戰爭罪行的歷史。
  • 《中國手作》第一季「木作」:講「活」故事 講「好」傳統手藝人
    老紀錄片人的「新」表達提到紀錄片導演,你的腦海裡是不是會立即閃現一個形象——一個滿腹詩書,歷經滄桑的油膩男。當然這樣的認知絲毫沒有差錯,不論是「中國獨立紀錄片之父」吳文光,還是《舌尖上的中國》導演陳曉卿,亦或者拍攝《尋找手藝》野路子出名的張景,他們好像都是這個形象。但《中國手作·木作》的導演卻是四朵金花!
  • 紀錄片導演徐童:不瘋狂,不記錄
    在過往的導演生涯裡,徐童大部分時候屬於後者——他從不做田野調查,而是順著生活往下走,靠肉身去碰撞,去遭遇。第一部紀錄片,就是他「遭遇」來的。《麥收》海報2007年,他在北京高碑店一帶租房子。像大多數城鄉結合部一樣,魚龍混雜之地,故事每天都在發生。一到夜晚,縱橫交錯的巷子裡便亮起粉燈,按摩、足道點綴其中。
  • 專訪於光中:從小有導演夢 跨行紀錄片拍西山樂隊
    從音樂人跨足到紀錄片導演,余光中表示,自己本身是電影系畢業,從小就懷有導演夢,大三的時候還曾拍攝過電影《陽春老爸》,當時的導演是王童、攝影師是李屏賓、收音是杜篤之、編劇是蔡明亮,大家後來都進入電影圈發展。
  • 畸形的電影市場:商業片當道只認票房,紀錄片導演私信網友求傳播
    有趣的故事的確吸引人,尤其是在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的當下,看電影已經成了當代年輕人的一種解壓方式,但是還有很多其他類型的電影被排除在了院線之外,這其中以紀錄片為代表。紀錄片的特點就決定了它離大眾很遠。紀錄片講究紀實性,旨在記錄真實發生的故事,相比情節跌宕起伏的其他類型的電影,紀錄片的確缺少了很多的趣味性,觀眾觀影是以放鬆身心為目的的,進影院看紀錄片,似乎是一件並不現實的事情。在這樣的情況下,紀錄片收回拍攝成本都很困難,更何況是被觀眾廣泛傳播了。
  • 美國前「第一夫人」紀錄片5月播出,講傳記宣傳旅途故事
    (米歇爾·歐巴馬紀錄片5月登陸奈飛,講傳記宣傳旅途故事)《Becoming》劇照新京報訊 (記者 滕朝)美國時間4月27日,據外媒報導,一部以美國前第一夫人米歇爾·歐巴馬為主角的紀錄片《Becoming》(暫譯《成為》)將於5月6日獨家登陸流媒體平臺Netflix
  • 《頑主》導演米家山再推紀錄片新作
    時光網訊  由著名導演米家山(代表作《頑主》、《不沉的地平線》等)執導、講述老一代國畫大師作品背後的人生冷暖故事的大型文獻紀錄片《大師的背影》正在愛奇藝平臺播出。  2018年,時光網以紀念電影《頑主》上映三十周年為契機,對導演米家山進行了訪問。彼時,紀錄片《大師的背影》還在緊張的製作中,借著採訪機會,我們有幸了解到這部紀錄片的創作始末,不管是對民族史還是國家美術史來說,這部紀錄片都是一份珍貴的補充和完善。
  • 抗疫紀錄片鏡頭對準誰?5位導演共話拍攝幕後故事和感悟
    在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抗疫前線的紀錄片人」論壇上,範儉、範士廣、林晨、秦曉宇、竹內亮等五位來自國內外的紀錄片創作者現場講述了他們當初「上前線」拍攝抗疫主題紀錄片的經過,分享拍攝幕後的故事和他們的創作理念。範儉:進居民家裡拍攝多次被拒43歲的範儉導演多年來從事紀錄片的拍攝工作。
  • 「網紅」紀錄片導演竹內亮:以一個外國人的視角,將真實的中國傳達...
    下午的紀錄片分論壇以「融通中外·全球視野——中國紀錄片時代之責」為主題,邀請了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紀錄頻道總監梁紅、紀錄片製片人劉鴻彥、探索傳媒集團副總裁魏克然、北京師範大學紀錄片中心主任張同道、著名紀錄片導演梁碧波、日籍紀錄片導演竹內亮等參與討論。
  • 《吶喊與低語》| 中國獨立紀錄片的女性導演們閃耀柏林
    因此,從二十一世紀00年代中後期開始,中國的女性獨立紀錄片作品在增多。然而,獨立紀錄片的女性導演仍然是少數,她們的作品特別是在國外,除了在個別電影節的放映,幾乎看不到。這部無條件激進的作品是導演季丹迄今為止最新的一部作品,自1998年以來,季丹共拍攝了8部影片,是中國新紀錄片運動中最傑出的導演之一。
  • 東京奧運會官方紀錄片導演河瀨直美:疫情讓這部奧運紀錄片主題更宏大
    作為2020東京奧運會官方紀錄片導演的河瀨直美,本該是最忙碌的時候,如今只能困囿家中。但她並未因此喪失信心:「因為新冠疫情,這部奧運紀錄片的主題將更加宏大。」 今天下午舉行的電影大師班還請來演員白百何與河瀨直美圍繞疫情、自然、女性等話題隔空暢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