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看一部紀錄片,認識一位導演
如何快速走近一位導演?看他的作品,讀他的創作隨筆,抑或看一部以他為題的紀錄電影,以影像也可書寫自傳。因為在這樣的紀錄電影中,雜糅著他不同階段作品的精彩段落,朝夕合作同行給予的中肯評價,以及以他為舵手的那些不眠不休、專心致志的工作現場。
《塔可夫斯基:在電影中祈禱》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1932年4月4日——1986年12月29日),蘇聯電影導演,素有「銀幕詩人」之稱,其電影藝術享譽世界,一生拍攝的七部長片皆成為影史經典。代表作:《伊萬的童年》《壓路機和小提琴》《鄉愁》等。圍繞塔可夫斯基介紹的紀錄片並不算少,包括1983年與其自傳《雕刻時光》互為補充的同名紀錄片。
而今天介紹的這部《塔可夫斯基:在電影中祈禱》距離我們最近,於2019年8月30日在威尼斯電影節上公開放映,特殊之處在於由塔可夫斯基的兒子親自編導,父親塔可夫斯基的珍貴自述貫穿全片,並以詩人祖父阿爾謝尼的詩作呼應,娓娓道出電影詩人面對藝術及生命的哲思與信念。
《庫布裡克談庫布裡克》
斯坦利·庫布裡克(1928年7月26日——1999年3月7日),美國電影導演,因其反傳統的電影敘事與對人性鞭辟入裡的探討,使得由此受到的讚揚幾乎和招致的咒罵一樣多。但不可否認,庫布裡克為電影史留下了永遠無法磨滅的印記,其作品可以被稱作最純粹的藝術品。代表作:《2001:太空漫遊》《發條橙》《閃靈》等。
不少人可能看過2001年充滿緬懷意味的《斯坦利·庫布裡克:電影人生》,20年之後這部《庫布裡克談庫布裡克》再度引領影迷傾聽自述,嘗試解鎖他的影像密碼。本片收錄了這位大師的珍貴採訪,其中包含哲學探討、電影名作解析,配以拍攝現場的照片,深入解讀庫布裡克迷人的電影世界。
《打擾伯格曼》
英格瑪·伯格曼(1918年7月14日—— 2007年7月30日),瑞典電影導演,現代電影「教父」。開闢了現代主義哲理電影的先河,並將電影從世俗的娛樂形式改造成高度個人化的藝術,用影像,開闢了一條通往人內心的新路。代表作:《野草莓》《第七封印》《呼喊與細語》等。因其晚年隱居法羅島,與他有關的紀錄片寥寥。
這部《打擾伯格曼》也是在伯格曼去世後,才得以跟隨諸多晚輩導演的探尋足跡,對其進行一場第三人稱的回顧與懷念,畢竟息影后的伯格曼與大眾聯繫甚微,即使名聲在外的導演,也不一定能擁有與他面對面的機會。在這部紀錄片中,你會聽到李安的膜拜之詞,拉斯·馮提爾如孩童被偶像忽略似的怨念,馬丁·斯科塞斯回憶時甘之如飴的笑。
《尋找小津》
小津安二郎(1903年12月12日——1963年12月12日),日本電影導演,平視角色的低機位、含蓄雋永的固定鏡頭、諧和均衡的構圖,他橫跨日本電影史從默片到有聲,黑白到彩色,卻能在變化中堅守著頗具東方之美的風格,在諸多電影人心中,小津依然是最偉大的亞洲導演。代表作:《東京物語》《晚春》《秋刀魚之味》等。
截止今日,關於小津的記錄影像也不算多,這部由德國名導維姆·文德斯拍攝於1985年的《尋找小津》,依舊是走近小津繞不開的一部。作為在國際影壇上備受尊崇的大師,小津一直被歐美和亞洲不少後輩導演自認受他作品的啟發和影響,文德斯也是其中之一。於是,八十年代中期他親自跑到日本去追尋小津的足跡,以日記手法記錄了他對東京與小津的印象。
掃碼微信,關注我們
新浪微博:@中國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