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作家路遙逝世28周年紀念日,晚 7點,FM106.6AM693陝西新聞廣播《文化三秦》推出特別節目「永遠的豐碑」——訪紀錄片《路遙》導演何志銘,歡迎關注收聽。
今天,路遙逝世28周年。我們將通過紀錄片《路遙》導演何志銘的講述,還原真實的路遙,一個並不平凡的生命。永遠紀念這位偉大的作家,因為他從未這被忘記。
(主持人):他「以命搏文」,6年交出一部上百萬字的鴻篇巨著——《平凡的世界》。這不僅是一軸氣勢磅礴的社會歷史畫卷,也是一部盪氣迴腸的人生命運交響。
直到今天,它依然是各大高校借閱量最多的圖書之一,無數人在孫少平、孫少安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他給一切卑微的人,帶來了勇氣和光亮,讓他們知道,自己能夠走多遠。他, 就是路遙。
1992年11月17日上午8時20分,路遙因病醫治無效,走完了他的人生旅程,但他留下的作品,一直照耀著、溫暖著、指引著無數人,本期節目我們將通過紀錄片《路遙》導演何志銘的講述,為你還原真實的路遙,一個並不平凡的生命,永遠紀念這位偉大的作家。因為他,從未被忘記。
何志銘,西安電影製片廠導演,1952年出生於陝西榆林,1971年進入西安電影製片廠工作至今,參加了14部電影的攝製,是西部電影從崛起到走向輝煌的見證者和同行人。創作了紀錄片《大話新西部電影》《永遠的西影》等,主編大型圖書西影廠志《西影44年》。
在新中國文學的天幕上,路遙猶如一顆流星,在短暫寫作生涯裡,給中國文壇留下了一道難以磨滅的輝煌。
何志銘說:「路遙的作品展現出奮鬥不息的昂揚鬥志,曾經感染了無數讀者心靈,激勵著一代又一代青年走向了自己的人生徵程。」
(何志銘):時間過去的真快,一切恍如昨天,一切恍然如夢。不久前有人問了我,說如何用一句話,來概括路遙,我是這樣評價的:
他是一個以死相拼的文學硬漢。
如今,知交半零落,一壺清茶盡餘歡。時間過去的越久,似乎思念越深!人們對路遙和他作品認識價值越大、越廣、越深!
我平生最大的無悔,就是以路遙為友。世上難有百年人,人間少見千年樹。與優秀的人同行,享受讀好書的快樂,是人生的兩大幸事!
萬裡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人生苦短,珍惜和熱愛生命,我們每一個人都要活好每一天!
(主持人):今天我們走近路遙,將再一次去感悟他平凡而又悲壯的人生旅程,透視其鮮為人知而又跌蕩起伏的內心世界。路遙的一生經歷了許多常人難以想像的鬱悶、痛苦和煎熬,以至於他不惜以生命為代價去完成《平凡的世界》這部長篇小說。六年的文學遠徵,流血、流汗。《平凡的世界》終於在他頑強毅力支撐下圓滿完成,並一舉奪得中國最高文學獎「茅盾文學獎」。
受到路遙精神的感召,1993年冬天,導演何志銘再一次踏上了陝北之路,沿著路遙的足跡拍攝完成了三集紀錄片《路遙》,向這位好友致敬。
(何志銘):一九九一年,路遙獲得了茅盾文學獎,毛安秦同志,要給路遙拍一部15分鐘的專題節目,當時路遙就找到了西影的張子良,張子良當時推薦了我,一塊和毛安秦同志把這個15分鐘的路遙紀錄片拍完了。但是呢,一九九二年的冬天,路遙就突然的去世了。
到了九三年的路遙去世一周年後,陝西作協的航宇先生找到了我,他說:咱們再拍一部關於紀念路遙的紀錄片。
一九九一年,那部片子雖然很短,但是它留下了路遙生前應該說唯一重要的影像和畫面。這樣,航宇同志和我就開始準備,拍攝這一部路遙的紀錄片。
路遙的一生是悲壯的一生!42年的生命,譜寫了壯麗的人生,所以我們決定,整個這部影片,應該體現出非常悲壯的氣氛,雖然很悲,但是也很壯烈。因為,路遙是一位英雄,所以整個紀錄片,從一開始的設想,就是應該瀰漫著悲壯的氣氛 。應該用非常質樸的辦法。路遙這個片子的片名,開始叫《平凡世界裡的路遙》,後來我就改成《路遙》兩個字,乾脆非常簡練一點,而且,整個三集的片名,每個片名也僅僅就是用一個字來表達,這就是「根」展示了路遙的家世。「人」展示了路遙成長的歷程。「藝」表現了路遙的創作和路遙的精神。用三個字,三段式,基本可以把路遙的一生就概括完了。
最讓我欣慰的是這部影片還留下了路遙當年對《平凡的世界》開頭的一段朗誦、如今這段聲音幾乎成了路遙的絕版,電視劇《平凡的世界》也用了我錄的這段聲音,讓路遙的原聲充滿了無限的魅力,給電視劇增色不少。
一九七五年二三月間,一個平平常常的日子,細蒙蒙的雨絲夾著一星半點的雪花,正紛紛淋淋地向大地飄灑著,時令已快到驚蜇,雪當然再不會存留,往往還沒等落地,就已經消失得無蹤無影了,黃土高原嚴寒而漫長的冬天看來就要過去,但那真正溫暖的春天還遠遠地沒有到來。
(何志銘):當時,整個片子當然也沒有鄉愁這種提法,但是,實際上,路遙喜歡俄羅斯文學,所以,整個影片的音樂全部用的是世界名曲。也就體現了鄉愁,這種人類高尚痛苦。現在看來這樣的音樂用法是非常成功的,它體現了路遙悲壯人生,路遙作為一個作家的命運。
(主持人):何志銘在《瑣憶路遙》一文中說:「時間如急流向前,而他卻像這大河中一塊巨石屹立在河心不動,這就是路遙。只要一想起他,我陣陣心痛,我一直想有一個完整平靜的日子來記錄一下,我對他的追念和回憶,然而忙碌的生活沒能給我機會,只是在歲月的漫漫流逝中,延續著這種追思的情愫。」
(何志銘):拍攝這部片子,我印象最深的是延川縣郭家溝,路遙的養母李桂英 , 這位老太太已經去世了,好在我們這部影片裡留下了她的模樣。特別是我們把鏡頭對準了當年,路遙曾經在這個窯洞裡生活了近二十年的炕上,如今這個地方聽說搞了開發旅遊,已經和當年完全不一樣了,但是,我們的鏡頭真實記錄下了路遙當年的生活。
我們回到了路遙的家鄉,清澗縣的王家堡,見到了路遙的父母,路遙的父親剛從莊稼地裡面回來,他是一個沉默的漢子,很少說話,他幾乎沒有給我們提路遙,而他的母親和他的妹妹卻在低聲的哭泣。
這就是陝北人,對待自己的兒子,對待這塊土地的兒子,情感如此之深,讓我至今難忘。
我們這部拍子的片尾,記錄了當時一段驚心動魄的場面,在路遙的追悼會上,路遙的女兒放聲大哭,她衝向了路遙的冰棺,把我和站在高凳上的攝影師, 連人帶攝像機從高空中掉了下來,砸到了我的頭上,我忍著痛苦看到了張子良,他衝到了最前邊,他用自己的後背保護了路遙,張子良是為路遙槓棺的人。
在片中,我們採訪了路遙的同學曹女士,她說路遙曾經對她說過,哪一天,他要死的時候,會不讓任何人知道,一個人走進陝北的一個山溝裡,說起來讓人非常地傷感。
在路遙去世的五年後,路遙的好友曹谷溪先生,把路遙的骨灰帶到了延安,埋在了延安大學的小山崗上。路遙骨灰的遷葬儀式我也拍了下來,我前前後後大約跟蹤了路遙的影像大約有十六年,一直到路遙的母親去世。
總之,像張子良、像谷溪先生,這樣的路遙好友,他們是生死之交。在他們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中國傳統文化裡面的那種精神,就是生死之交,非常地感人。
(主持人):路遙內心的苦衷難以忍受,唯一能夠釋放的渠道和寄託只能是文學創作,可艱難跋涉的文學之路也是充滿荊棘。但他清醒的意識到,作家的勞動絕不僅是為了取悅於當代,而更重要的是給歷史一個深厚的交待。
何志銘沿著路遙創作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的路途,倒著往回走,最重要的一站就是銅川陳家山煤礦招待所。他感受到了路遙當年穿上礦工工服與頭盔,在礦工群中,上井臺,進纜車下井的全過程。他小心翼翼地把握住路遙的生活軌跡,包括細心地體會路遙的一些想法,儘可能完整地再現路遙創作生活與心理歷程。」當他從井上下來,隨著人流走向陽光下,耀眼的陽光,刺得他眼睛睜不開,沒有任何人能認出路遙是一個作家,只當他是一位新來的礦工。
(何志銘):《路遙》的這部紀錄片,在那個年代裡面我就主張要把它拍得樸實一點、真實一點。所以把原來倒序式的花樣,改成了正常的敘事,按時序進行,從路遙的少年時代、到他的青年時代、中年時代,一直到路遙的去世,按照正常的時序拍攝,所以至今感覺到波瀾不驚。我至今印象最深的是劇本的寫作,經過了很長的時間,從夏天一直開始,最後到秋天的時候才進入了拍攝。劇本的修改過程裡面,在《路遙》這個片子的結尾,我幾乎拚盡了全力,寫了一段我至今認為非常滿意的文字:
路遙去了。
永遠地離開了這個平凡的世界,撒手遠去了。
他的早晨從中午開始,生命的夜幕卻在日上中天時降落。這是一個寒冷的冬日。
他沒留下任何遺言。
他原想有那麼一天,早晨仍然從中午開始。
應該說他的路還遙遠,卻過早地感到疲勞,告別了生命,把自己完整地交給了我們。
他沒留給女兒任何物質財富。沒能像他的祖父交給他父親一塊土地和幾孔空洞,他沒來得及很好地孝敬自己的養母和父母親,卻把巨大的悲痛交給了父老鄉親以至整個土地。
(何志銘):記得當時寫完這段文字以後,我從書案上爬起來,衝出了西影家屬院,在馬路上一個人使勁地跑,像一個醉漢一樣高興和陶醉。
三集紀錄片《路遙》在陝北拍攝了十四天,十二個晝夜在昏暗的剪輯室裡完成,以持續兩天兩夜的錄製解說詞和音樂,瞌睡幾乎讓我無法抗拒,當時我還抽著煙,讓紅火地菸頭兩次跌落在我的大衣上,燒了一個個的大洞,在極度疲勞的昏迷中錄音師喚醒了我,這是一九九三年的十一月二日凌晨六時,天已經大亮了,因為當時要趕到路遙去世一周年,讓這部紀錄片首播。
(主持人):1993年冬,何志銘拍攝完成了三集紀錄片《路遙》,他感慨到:「在郭家溝路遙從九歲到二十多歲度過了多少個日日夜夜,我們無法想像一個鄉村少年如何立志,走向大世界!他付出了多大的精力,才走向了成功。我在陝北,常常注視著大山頂上那一棵樹。這是陝北人常用的地理標誌,而我卻看到的是人立志時的傲然與孤寂,我多次用他來寫意的表現路遙這個高加林式的少年,走向大世界的渴望。」
「作家賈平凹曾在路遙逝世十五周年時作祭文評述路遙:「他是一個優秀的作家,他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他是一個氣勢磅礴的人。但他是夸父,倒在乾渴的路上。」路遙以他苦難掙扎的一生,在廣袤的陝北高原上譜寫了一曲濃烈而滄婉的信天遊。
(何志銘):二十八年過去了,時間的流逝,反而讓這二十八年前拍的片子,被人們不斷地去追尋,同時收視率非常地高,這就說明一個問題,真理是能夠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只有真正能夠留下來的東西才算經典,一定要經得起歷史的檢驗。留得住的就是經典!
貴在留下來了,一九九一年六月。最讓我值得驕傲的是我把當時拍攝的路遙畫面素材,一咬牙留了下來,其實只是一瞬間一個念頭,假如有別的想法,也許很難有後來,路遙真實的畫面了。所以這幾乎是路遙唯一的活動的影像。
二十八年前的陝北,無論在片子裡都能夠看到,如今,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拍電影幾乎是花多少錢,也難營造出當年那種真實的藝術氛圍了,這就是純樸和真實。最重要的是當時的拍攝手法,貼近的拍攝,逼真地反映了路遙臉上的大特寫,路遙臉上的毛細血管,都能看的非常的清楚,非常的真切。所以,具有真實的力量。所有的真實,源於我們當年的真誠,源於我們對藝術追求的精神,以及路遙精神地感動,如今看來這留下的影像和畫面,它的價值和意義,其可貴之處,怎麼說都不會為過。
(主持人):路遙在他的創作隨筆《早晨從中午開始》中這樣寫道:「你既然選擇了一條艱難的道路,就得捨棄人世間的許多美好。」 「只有拼命工作,只有永不遏止的奮鬥,只有創造新的成果,才能補償人生的無數缺憾,才能使青春之花即便凋謝也是壯麗的凋謝。」
路遙當代著名作家,茅盾文學獎獲得者、改革先鋒、最美奮鬥者、挖掘和提煉路遙精神的時代價值,傳播和宏揚改革先鋒、最美奮鬥者所蘊含的時代先鋒,是我們的責任和使命。路遙精神的自我認知價值、自我革新價值、自我革命價值、自我奉獻價值,應該是我們每個人必須認真思考的課題。路遙,為我們樹起了一座奮鬥者的豐碑,成為激勵一代又一代人接續前行的燈塔......
(何志銘):路遙的精神,就是人活著就應該奮鬥。特別適應那些身處逆境,生存艱難的青年。
每一個人都不可能成為路遙,但汲取其精神,古人說: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但必須要有堅忍不拔之志。青年的奮鬥,一定要找準自己,然後堅持專一,勤奮就可以了。
我以為當代的青年,主要是應該補償路遙和我們這一代人,曾經有過的生活閱歷的缺失,通過間接的經驗,向社會、向生活、向書本學習,但是如論如何,世上所有的成功後面,是辛勞的付出!幾乎沒有第二條路可走,這就路遙留給我們的人生的經驗。
(主持人):路遙,一生苦難,一生傳奇,一生平凡,一生輝煌。他在《注意感情的積累》中寫道:好的作品應該是這樣的,當尾聲部分寫到高潮的低落,它又暗示了生活的一個新的開始......就如一首好的歌曲,應該是餘音繞梁,三日不絕。
路遙正是如此,儘管已經走了,但似乎是一個新的開始,他續寫的是自己的人生,也是生活在這片土地、根植在這片土地上所有勞動人民的人生。儘管都是平凡的世界,但平凡中彰顯偉大,平凡中續寫輝煌。
聽眾朋友,以上你收聽到的是文化三秦廣播專題,
永遠的豐碑
——訪紀錄片《路遙》導演何志銘
本期節目編輯主持:郭知凡
監製:郭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