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波專訪: 永遠不跟風 嚼自己的饃|從紀實攝影到紀錄片導演

2021-01-18 愛上紀錄片

從紀實攝影到紀錄片導演,焦波說:我們自己應該給自己掌著舵,千萬不要跟風,因為跟風永遠都是重複別人的腳印,沒有刺激感,吃嚼過的饃,沒滋味。你要學會自己嘗試,認準一個東西後不要管別人說什麼都堅持幹下去。


在當下碎片化閱讀盛行的趨勢下,愛上紀錄片和你一起保持一種深度的、理性的、系統化的分析判斷和思維能力。

嘉賓:焦波

主持人:孫振軍



攝影家,紀錄片導演。曾任《人民日報》海外版攝影記者、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圖片庫藝術總監。2010 年榮獲香港攝影展覽攝影終身成就獎,2016 年獲得「十傑人民攝影家」稱號,獲得中國攝影個人成就最高獎金像獎。出版畫冊《俺爹俺娘》、拍攝19 集紀實電視連續劇《俺爹俺娘》、紀錄電影《鄉村裡的中國》等。



三門峽市攝影家協會主席、三沙市榮譽攝影師、攝影評論家、首屆中國(三門峽)白天鵝·野生動物攝影大展藝術總監。曾在海軍南海艦隊、西沙群島服役,並從事新聞與攝影工作。在南方周末、人民攝影報、中國攝影報發表多篇評論文章。出版過多部專著。



我從父親做木工,母親推石磨的經歷中學會了堅韌的習性、做人的道理和樸素的哲學,讓我受益終生。

孫振軍:談一談你從事攝影的經歷吧,這可能是讀者、觀眾很希望聽到的。


焦波:我是魯中山區一個普通農民家的孩子,我父親是木工,我從十二三歲時跟著父親拉大鋸,年年寒暑假都是幹這活。 但「拉鋸,拉鋸,你來我去」,就一個動作在重複,我就有些受不了。父親說,木匠行裡有句話叫「百日斧子千日錛,大鋸只需一早晨」,拉大鋸雖最容易學,但學木匠要拉三年大鋸,這三年主要是讓你磨磨性子,讓你懂得一個道理:鋸是一鋸一鋸地拉,路是一步一步地走。把性子磨踏實了,幹事就不圖虛。


我母親推石磨磨煎餅糊。母親只有一米五多高,三寸金蓮的小腳,經常一個人把一大盆糧食磨完了。我當時覺得特別奇怪,問:「娘,你在推磨的時候是怎麼想的?」母親平靜地說:「俺也沒想什麼,反正就是抱著磨棍使勁往前走,走一步不就少一步嘛。」


母親的推石磨和父親說的拉大鋸的道理非常相似。他們用這些看似簡單,但卻十分深刻的道理教育我,讓我在人生的路上走得穩當、踏實。這些道理對我的攝影道路影響甚遠。


1974年6月8日,爹娘的合影,這是爹娘最早的照片。 © 焦波



下鄉教學期間,我娶了學校最漂亮的女老師,也「娶」到了一臺高級照相機。


孫振軍你在上學、在農村生活,乃至被推薦到教師隊伍裡進修學習期間,誰對你做過攝影的啟蒙?


焦波:我在師範培訓半年後,被分配到偏遠的山區李家公社教學,學校十來個老師全是男的。之後從濟南分來了7名師範生,全是女孩,我們稱她們為「七朵金花」。這女孩當中最漂亮的一個成了我現在的太太,叫夏立群。那時我跟她談戀愛,除了她的漂亮吸引我以外,還看中了她手中的高級照相機,蔡司的。後來知道這是她爸爸在戰場上從日本人那兒繳獲的。她父母都是軍人。於是,我有了學攝影的這臺相機。


那時膠捲要讓回城的老師帶到一百多公裡的城裡衝洗、印相。一次,我和女友拿著相機拍照相互留影,我突然想到我父母還沒有照過一張相,就帶著女友到我家,給我父母拍了張照片。那是1974年6月8日,現在父母最年輕的影像就是那張合影。



到報社當攝影記者,我覺得起步晚,就加倍地努力拍照,還嘗試創新,經常把照片拍得和別人不一樣,也把文字寫得和別人不一樣。


焦波:在淄博教育學院上學的兩年裡我成立了攝影協會。畢業前我考入了《淄博日報》當攝影記者。


孫振軍:在報社做攝影記者時,你的具體工作是幹啥?


焦波:工作就是天天拍照片。當時報社給我買了一臺尼康Fm2相機,一個 35-105的變焦鏡頭,這臺相機跟了我10年。


1998年,84歲的娘在拾麥穗。 © 焦波



隨著年齡的增長,父母在一天天變老。看到別人到處拍老頭老太太,我想我的父母無論長相和個性也很有特點,我為什麼非要去拍別人呢。九十年代是我拍攝爹娘最多的年代,也是《俺爹俺娘》走向成熟的年代。


孫振軍:接下來說說《俺爹俺娘》吧。從1974年6月8日你給父母拍第一張照片到萌發出專題書《俺爹俺娘》,你從什麼時候有這個念頭的?來自於什麼契機或者靈感?


焦波:我從小就是一個心思很重的孩子,特別經受不了父母以後離去的這個現實,但是畢竟老人終究是要走的,所以這個心就越來越重,沒辦法,就多給他們拍照片吧,用鏡頭留住爹娘。我珍視這些照片,1974年6月8日給爹娘拍的第一張照片,我就在照片後面記下了這個日子。


另外,隨著年齡越來越大,發現鏡頭裡的父母一天一天變老,看到別人到處拍老頭老太太,我就想我的父母無論長相和個性也很有特點,我為什麼非要去拍別人呢,於是我就不斷回家去拍


在市裡工作時我每周都要回去幫父親幹農活,那時候我一邊幹農活一邊拍照,我父親就罵我說,「你是要飯的牽著個猴子——玩心不退。」給他拍的照片發表了,他覺得很高興,管攝影叫做捏影,覺得捏影比照相更有藝術。


孫振軍:和你同時代有照相機的人也很多,想把父母在這個世界上挽留得更久一些,這個情感肯定很多人都有。但很多攝影人沒有這樣的行為,而你有了。


焦波:我對這種行為的理解是,我一定要多拍,都保留下來,以後這些照片就會組成一部小電影留給後代。我爺爺就留下一張照片,我奶奶一張照片也沒留下,所以我要將我父母感動我的一些畫面拍下來,留給後代。


1988年我拍了一個專題:一個山村極為缺水,老百姓抱著被子在泉邊睡覺等水。因為我的報導,政府給這個村打了口井,我又跟蹤報導,拍下了水井出水、村民喜笑顏開的畫面。形成了一個圖片故事,影響很大。以後開始不斷做這樣的專題攝影,曾經做了幾十個百姓故事。同時,我覺得把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記錄下來,可能就是一個大專題創作,而且這個創作會更加融入我的感情。


1994年,我到北京,在人民日報做海外版報導。我平均兩三個星期一個版面刊出一個百姓故事。1996年一年,我在人民日報海外版發表了258張照片,這大大鍛鍊了我以圖片的形式來講述百姓故事能力。同時,九十年代也是我拍攝爹娘最多的年代,也是《俺爹俺娘》走向成熟的年代。


孫振軍:就《俺爹俺娘》這本書來說,我個人的觀點,它的技術性、藝術性還有學術性是比較薄弱的,但是它有感情、親情和真情,這也是這本書成功的方面,不知你是否同意這個說法?


焦波:對,我同意。我特別同意你說的我的技術性、藝術性還有學術性比較弱這幾點,我在瞬間構圖抓拍這一點更弱。


我到北京工作後曾有一個時段很苦惱,覺得怎麼都趕不上一些大家。《大眾攝影》一位編輯叫王大莉,她告訴我,你不能拿自己的弱項和別人的強項相比,這樣比永遠比不上人家的,你的強項是拍圖片故事,發揮自己的強項就能成功。


我拍父母那麼多年,從沒想過這些片子可以獲獎、參加展覽,只不過最後覺得時機成熟了,想讓父母生前能看到我給他們拍的照片掛到美術館裡,所以1998年我在中國美術館做了《俺爹俺娘》攝影展,我父母去剪的彩,從此就出名了。


孫振軍:如果說以近距離身邊人為拍攝對象的這一模式是成功的,那麼別人能不能夠複製這個模式?


焦波:我覺得如果別人複製的話,也不是不可能,但必須要堅持。別人會拍得更好,技術會更棒,但是他的韌勁未必比我強。我想提醒的是不要炫耀技術,更重要的是需要了解父母,懂得父母,要抓拍感動你的瞬間。本來父母的形象在兒女心中都是偉大的,所以不能太刻意地去炫技,那樣拍出的爹娘就不是你的爹娘了,就是藝術化的人物了。別人看了我的爹娘照片,都說他的父母就是這樣,他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也都是這樣,他們很容易聯想到自己的老人。


1998年,娘的老柜子是她的的陪嫁品,

也是姥姥的陪嫁品。 © 焦波



照相機最基本的功能應該是記錄,今天記錄下來明天就會成為歷史。我們應該自己給自己掌著舵,千萬不要跟風,因為跟風永遠都是重複別人的腳印,沒有刺激感,吃嚼過的饃,沒滋味。

孫振軍:作為國內外很有聲望的攝影家,站在你個人的角度,能不能談談當前我們攝影人存在哪些普遍性共性的問題,哪些路子是對的?


焦波:我不排斥風光攝影,不排斥藝術攝影,包括廣告攝影,他們都做得非常好,但從我的角度來說,一個是我做不來,再就是我不想去做這些,我喜歡更多地記錄社會生活。


我覺得照相機最基本的功能應該是記錄。記錄社會、記錄家庭、記錄社會的方方面面。只要是能把身邊的東西記錄下來,今天記錄下來明天就會成為歷史。


但我反對一些攝影人,每年春天去一個地方拍油菜花,秋天又去一個地方拍紅葉。一條美麗的河,上百人都去拍河上的一條船,拍出來的都一個樣。我見過很多朋友10年、20年幾乎都這樣,拍了幾萬張照片都是一個樣,卻拿不出幾張像樣的。我就想為什麼大家不去拍風光中的人呢,每一個人、每一天都不一樣啊!為什麼大家就不去拍拍那船上的船公生活呢?還是人的生活精彩啊!



孫振軍:現在有些攝影家,包括一些攝影組織、攝影機構,把一些紀實攝影也搞得紀實沙龍化了,你對這種現象怎麼看?



焦波:我不喜歡這樣,紀實攝影應該是一種心靈感知的東西,把社會真實發生的、尤其是那些重大事件記錄下來才有意義。如果把它沙龍化,有點太趕時髦了。


紀實就是紀實,就是實實在在的紀實。


我們自己應該給自己掌著舵,千萬不要跟風,因為跟風永遠都是重複別人的腳印,沒有刺激感,吃嚼過的饃,沒滋味。你要學會自己嘗試,認準一個東西後不要管別人說什麼都堅持幹下去。我在大學授課時經常跟學生建議,你從報到那一天開始,用相機拍你的宿舍、宿舍裡的人,四年後,到畢業時他們將有多大的變化啊。這樣拍攝下來就會拍成一部大書。


1999年,娘病重時,爹爹一直侍候著她。 © 焦波



紀錄片是聲音、畫面綜合手段的藝術,比攝影內容更豐富一些。我覺得活動的影像有時候比靜止的照片更能夠展示自己的想法,也是另一種傳播形式。


孫振軍:聽說你現在在做紀錄片,為什麼轉行了?


焦波:拍攝《俺爹俺娘》時,拍著拍著,我有了拍紀錄片的想法。紀錄片是聲音、畫面綜合手段的藝術,比攝影內容更豐富一些。我覺得活動的影像有時候比靜止的照片更能夠展示自己的一些想法,也是另一種傳播形式,讓老百姓看紀錄片比看幾張照片更容易接受。


20年前,我就想買臺DV拍爹娘,當時白巖松在我家採訪,我請教他時,他說:「焦波,你趕快拍,再不拍就沒了。」這句話觸動了我。回北京後我就買了臺DV,堅持拍了七八年,所以我不但給爹娘留下了一萬多張照片,還留下了他們六七百個小時的錄像。於是成就了一個影展、幾本書、一部紀錄電影,還有一部紀實的電視連續劇,真正實現了當年「用鏡頭留住俺爹俺娘」的初衷。


還有就是我之前所說,我在攝影界拍攝技術可能達不到別人的那種精彩,但我可以根據現實生活構思一個故事,把故事拍得精彩,這是我的強項。人貴有自知之明,能準確認識自己適合幹什麼是不容易的。認識對了,就成功了一半。


2002年,我拍的第一個紀錄片叫《啞巴的正月》。 2012年,我帶領5名平均年齡不足21歲的學生在沂蒙山一個山村駐紮373天,拍了一部紀錄片《鄉村裡的中國》,獲得國家電影最高獎華表獎等22個大獎。


去年又拍了《大眾村》《淘寶村》《五世同堂》幾部紀錄電影,拍攝時間都在一年以上。這幾天剛結束在遵義一個山村蹲守一年,記錄脫貧攻堅的紀錄電影《出山記》。



攝影與紀錄片不同的是,圖片攝影師是專注抓取典型瞬間,紀錄片攝影師時刻在想如何用流動的鏡頭講好一段故事。我覺得,攝影人對拍照片和拍視頻都要嘗試一下,這兩種思維可以合理分工與合作。


孫振軍:你覺得從攝影轉到拍紀錄片,需要哪些方面的轉變?


焦波:我覺得要有以下幾方面的轉變:


第一,器材的轉變。這個容易,幾萬最多十來萬塊錢就能買到比較好的攝像機。現在單眼相機都能拍高清視頻,佳能5D4能拍4k了。六年前,我們就用佳能5D2拍了一部長紀錄片《北川敬老院》,效果很好。不過要考慮錄音,因為聲音是紀錄片和視頻同等重要的因素。


第二,創作思維的轉變,攝影是展現瞬間,紀錄片是講故事。創作前和拍攝中的謀篇布局很重要,故事要有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故事節奏講究起承轉合,和專題攝影的思維差不多。


第三,攝影功能的轉變。圖片攝影師是專注抓取典型瞬間,紀錄片攝影師時刻在想如何用流動的鏡頭講好一段故事。


第四,創作時間態度的轉變。攝影需要下時間功夫,但有時也有成功的偶然性,有的人偶爾碰上好時機拍一張照片就能吃一輩子。但紀錄片沒有這種偶然性,紀錄片人更要耐得住性子,耐得住寂寞,一個作品,要拍一年、兩年,甚至拍三年、五年。紀錄電影《俺爹俺娘》我用了30年,《汶川地震孤兒》我已經拍了9年,明年地震十周年時再拿出來。


第五,懼怕畏難情緒要轉變。有的朋友想做紀錄片,但又怕做不好。我想說,紀錄片也沒什麼高不可攀,我們攝影人有做好紀錄片包括電影的基礎。張藝謀從攝影師轉入電影導演成功了。咱也任性嘚瑟一下,我退休後才從攝影師轉入紀錄片導演,也算小成功吧!朋友們,你們的條件比我強!


第六,兩種思維的合理分工與合作。我覺得,攝影人對拍照片和拍視頻都要嘗試一下。十幾年前,中國傳媒大學朱羽君教授說我是中國攝影界第一個一手拿相機、一手拿DV的人。我覺得這種選擇對了。理由是:碰上一個人物或者事件,適合拍照片時就拍照片,適合拍紀錄片時就拍紀錄片。當然也會有雙豐收的情況,「摟草打兔子——攝影攝像兩不誤」。





1998年,廟會。


1997年,老學堂和老校友。


1997年,三個女人一臺戲。


1987年,採石姑娘。


1990年,推老人趕集的漢子。



1978年,殺豬過年。


1986年,農婦在集市上攤煎餅。


1998年,廟會。


1989年,開山工地。


1987年,進城的禮儀小姐。


1987年,學校小學生。


1984年,養黃牛和開「鐵牛」的爺倆。


1988年,奶奶與孫子。


1986年,村裡的老人。


1988年,上工路上。


1988年,離家多年的遊子回鄉探親。


1998年,廟會上的鑼鼓隊。



文章內容來自人民攝影(ID:rmsybwx),愛上紀錄片獲授權轉載,內容根據主題需要有刪減。


商業合作 請聯繫微信/電話:18401570960



相關焦點

  • 拿了幾十個紀錄片獎項後,「農夫導演」焦波將鏡頭對準爹娘的「爹娘」
    ▲在遵義拍攝《進城記》的焦波。均由受訪者供圖新華社北京12月11日電(記者王京雪)12月11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農夫導演」把鏡頭對準爹娘的「爹娘」:從〈俺爹俺娘〉〈鄉村裡的中國〉到脫貧攻堅,紀錄片導演焦波深情記錄中國鄉村與農民》的報導。焦波很焦急。
  • 「農夫導演」把鏡頭對準爹娘的「爹娘」
    「農夫導演」把鏡頭對準爹娘的「爹娘」 從《俺爹俺娘》《鄉村裡的中國》到脫貧攻堅,紀錄片導演焦波深情記錄中國鄉村與農民 2012年2月初開始,56歲的焦波帶著5個平均年齡21歲的年輕人在一個普普通通的北方小村子住了373天,拍出囊獲華表獎、白玉蘭獎、金雞獎、中國紀錄片學院獎評委會大獎等20多個紀錄片獎項的《鄉村裡的中國》,那是他首次以紀錄片導演而非攝影師的身份,出現在公眾面前。 自那以後,焦波幾乎從城市裡「失蹤」了。他的足跡嵌在山東、江蘇、安徽、四川、貴州、雲南等地許多個村子的土路上。
  • 「金紅棉」優秀紀錄片名單揭曉
    另外,由李林執導的《海上來客》獲「優秀系列紀錄片」。「優秀紀錄長片」由來自波蘭的導演瑪爾戈爾扎塔·格利斯澤斯卡和卡西亞·馬特亞執導的《愛在日暮》獲得。「優秀紀錄短片」由來自加拿大的導演熊邦林執導的《為我哼首搖籃曲》獲得。
  • 11年前,關於「紀實攝影」的一次採訪
    原創 徐勇 假雜誌2009年5月,為在秋天平遙攝影節組織一次紀實攝影討論會,我和藝術評論家舒陽先生,專程到曾經擔任中國《國際攝影》雜誌編輯的林少忠先生家,當面請教他當年從英文詞彙翻譯引進「紀實攝影」概念及詞組的思路經過。
  • 焦波榮獲央視2018三農人物稱號
    2019年1月14日晚,在央視「改革開放40年三農人物」頒獎典禮上,焦波榮獲2018年度三農人物稱號
  • 日本導演竹內亮的「非典型」中國紀實
    一個日本導演,為何要長居南京、記錄中國?看起來似乎不經意、很隨意的紀錄片,為何能感動萬千網友?長江日報記者近日專訪了竹內亮,尋找他「住在這裡的理由」。    ■ 「非典型日本人」在中國創業    11月底,在武漢街頭採訪時,竹內亮常聽人說:「我認識你,拍武漢的那個日本導演。」一番交流後,不少人又會說:「你不像日本人啊。」
  • 銘記英雄是我們永遠的信念和責任——訪紀錄片《英雄兒女》總導演...
    很多觀眾沒有想到,10小時之後,這段句句鏗鏘、令人震撼的講話內容,就出現在了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型紀錄片《英雄兒女》第六集《永遠銘記》之中。但總導演閆東仍然沉浸在之前緊張戰鬥的情緒中,興奮久久不能平息。過去的不到10小時,劇組與總臺央視新聞中心時政部的同事默契配合、高效接力,完美呈現了這次令同行驚訝、紛紛豎起大拇指點讚的壓哨製作。閆東說,這次大伙兒是以做時政新聞的狀態做了一次紀錄片,儘管這對於紀錄片人來說並不多見,但「紀錄片最大的魅力就是紀實,儘可能最大限度地呈現事件的完整面貌和真實性,才能最終打動觀眾。」
  • 永遠的豐碑——訪紀錄片《路遙》導演何志銘
    今天是作家路遙逝世28周年紀念日,晚 7點,FM106.6AM693陝西新聞廣播《文化三秦》推出特別節目「永遠的豐碑」——訪紀錄片《路遙》導演何志銘,歡迎關注收聽。今天,路遙逝世28周年。我們將通過紀錄片《路遙》導演何志銘的講述,還原真實的路遙,一個並不平凡的生命。永遠紀念這位偉大的作家,因為他從未這被忘記。(主持人):他「以命搏文」,6年交出一部上百萬字的鴻篇巨著——《平凡的世界》。
  • 紀錄片的紀實與未來
    「情」》等,聚焦武漢疫情一線,深度還原疫區真相,也讓身在各地對疫區關心的人們,能夠通過紀錄片的形式,了解到疫情一線最真實的畫面。不難發現,隨著愛奇藝平臺上一系列醫療類紀錄片的走紅,不僅使人們加深了對醫護人員更為全面的了解,同時,也使大家對此次奮戰在疫情一線的醫護工作者們更有信心了,正如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所講:普通人不需要懂病理,相信醫生就行。
  • 紀錄片導演徐童:不瘋狂,不記錄
    之後,他經常混跡於苗苗上班的按摩房,「如果不影響她們的工作,就必須和嫖客一樣,這就是導演的人設,導演也是劇中人。或者說,苗苗從來沒有接納過鏡頭,苗苗接納的是導演這個人。」在《麥收》裡,她不加修飾地抖落自己的內心和過往,大罵老闆貪婪無情,痛斥嫖客「畜生」不如;她不懼敞露真實的生活,和小姐朋友去KTV唱歌,找樂子,談戀愛,都一併向徐童敞開。
  • 紀實攝影在歐洲
    評價:通過與時間競賽來確認攝影本身固有的特性,將攝影的紀實性發揮的淋漓盡致。 ·Berenice Abbott,Hans Coray, Swiss Painter and Patron, ca. 1926 3.法國攝影師布拉塞Brassa 職業:記者 對紀實攝影的貢獻
  • 紀實人像攝影作品欣賞
    《笑呵呵》 攝影:郭永明紀實人像攝影,顧名思義,就是用紀實的攝影手法拍攝人像,也就是紀實攝影與人像攝影的交集。攝影中的紀實人像,一般是指人物性格命運真實寫照的人像往往帶有敘事背景的現場環境,所關注的是人之生存狀態,是和整個社會的變化變化發展密切相關的。一般的人像攝影著重於藝術性和觀賞性,而紀實人像攝影更著重於思想性和社會性,因而後者具有更強的思想性和感染力,並且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 戰「疫」下淺談紀實攝影
    從多次一路跟蹤遼瀋醫療隊白衣天使赴機場馳援湖北武漢的動人出徵鏡頭,到城池內外大街小巷的共產黨員先鋒隊、志願者愛心服務、威武站崗的暖人場景;從早期寂靜的太原街、中華路、黃河大街、青年大街、中山廣場、中興商場、北陵公園、瀋陽北站、遼寧大學校園,到勢頭向好、日漸群潮湧動的中街商區、集市、菜市場;從風雪交加中奔忙不停地快遞小哥、郵遞員、清潔工、計程車司機、車站等車,到春寒料峭中堅守崗位的高速公路
  • 紀錄電影《保家衛國——抗美援朝光影紀實》起映
    紀錄電影導演郝蘊攜製作團隊前期進行了大量的深入調研,不僅挖掘國內相關文獻史料,首次獨家解密真實歷史影像,也從多國戰地記者拍攝的紀錄片中發掘罕見抗美援朝時期的戰場紀實畫面以及原聲解說音頻素材,力求能夠「原汁原味」展現「立國之戰」。每一盒膠片都是一段真實過往,每一槍一炮都是一個真實生命。
  • 紀實攝影如何讓觀眾感到身臨其境?
    紀實攝影通常都與人物活動有關係。人物所在的環境以及活動範圍、主要人物在畫面中的呈現、怎樣突出主要人物等等都是紀實人像中十分強調的拍攝內容。單一的近景或者全身人像,不與場景進行結合,可能很難拍出紀實題材所要求的現場氛圍,不能打動觀看者,為其產生身歷其境或者閱讀畫面的感受。
  • 專訪於光中:從小有導演夢 跨行紀錄片拍西山樂隊
    從音樂人跨足到紀錄片導演,余光中表示,自己本身是電影系畢業,從小就懷有導演夢,大三的時候還曾拍攝過電影《陽春老爸》,當時的導演是王童、攝影師是李屏賓、收音是杜篤之、編劇是蔡明亮,大家後來都進入電影圈發展。
  • 專訪|央視紀錄頻道總監梁紅:希望孩子看著我們的紀錄片長大
    「紀錄片人偷不了懶。」在8月4日舉辦的上海電視節白玉蘭電視論壇上,央視紀錄頻道總監梁紅談到自己對紀錄工作的理解時如是說。「我們在平時紀錄片的製作上,一方面是看得見摸得著的紀錄真實故事,還有一種是看不見摸不著,靠我們紀錄片工作者的思考力、認知力(去完成的)。」
  • 用鏡頭告訴世界 ——專訪紀錄片《之江故事》製片人晉清曉
    用鏡頭告訴世界 ——專訪紀錄片《之江故事》製片人晉清曉 2020-01-07 19: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周浩:紀錄片導演必須「隨遇而安」
    其中,知名導演訪談活動中,導演周浩透露,拍攝其實是「觀察世界的方法」,「當你學會觀察世界的方法之後你就會覺得人人有故事,這樣你就會尊重你的每一個拍攝對象」。周浩認為,紀錄片導演必須「隨遇而安」,在現有的狀態下完成自己要做的事情。「我每次去拍的時候都有一個挑戰——我必須拍攝出東西出來,我不能讓觀眾失望,不能讓自己失望,其實主要是不能讓自己失望。」
  • 藝術百科-攝影論壇之紀實攝影佳作欣賞
    紀實攝影佳作欣賞"紀實"這個詞源於拉丁文的"docere",意思是"教導",紀實攝影的功能不止於傳達信息,還教導觀眾從其所透露的真相認知社會的某個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