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理論中的珍寶,成大器者能做到這三點人生教條!

2021-01-11 漢韻錦瑟

大丈夫生於世,必當有所作為,不枉過此一生。而在現實生活中,有多少人無所事事,一無是處。儘管老子一生倡導「無為」,而他的「無為」並非無所作為,反而也是教唆世人應該認認真真的對待生活,對待人生。在生活中,很多人被生活瑣事困擾,整日裡鬱鬱寡歡,老子在《道德經》中講到他有三寶,可以說是人生教條,能做到這三點,或許能少了許多煩惱,走向成功的墊腳石。

《道德經》:「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釋義:我有三件寶貝,持有而珍重它。第一件叫慈愛,第二件叫節儉,第三件叫不敢處在眾人之先。

一,慈愛所以能勇武

人與人相處時有些東西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友愛和互助。有句古話說得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無論是對人,還是對待事物,都應該有一顆慈愛之心,善待世間萬物,方能夠維護眾生,產生與外界交流的勇氣,提高自己在眾人心目中的威信。

二,節儉所以能寬廣

人生活在這個社會,想要把日子過得幸福美滿,就應該具備勤儉節約的品格。鋪張浪費,是將一個人走向糜爛墮落的開始。從古到今,有多少帝王將相皆因奢侈浪費最終走向了滅亡,又有多少庶人應勤勞勇敢、勤儉持家人生平步青雲、步步高升。因此,只有做到勤儉持家,珍惜所擁有的一切,且能夠蓄精積德,生活才會幸福安逸。

三,不敢為天下先

老子是在警示人們,一個人應當胸懷天下,利字當前,應該先天下之人而後已,不敢處在眾人之前頭。是為人處世不可鋒芒畢露、狂妄自大,應保持「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心態。為人處世時無私的泰獻,創造了成就卻從不與人爭名奪利,而且在為人處世時應平易近人,切忌以自我為中心,需懂得將心比心、換位思考,只有做到這一點才會受到別人的愛戴和尊重。

相關焦點

  • 馬雲說:《道德經》在讀我,他做到了《道德經》裡的功成身退嗎?
    馬雲和《道德經》的故事據說,馬雲總是隨身攜帶幾本書,別的書換得很快,但有一本書一直伴隨其左右,就是一本薄薄的《道德經》。薄是因為沒有註解,馬雲不希望別人註解的《道德經》影響到自己的感悟。馬雲有一次看《道德經》時突然很興奮地說:「哎呀!這哪是我在讀老子,明明是老子在讀我,而且他讀到了我內心的最深處。」這是何等的氣魄,這正是「生之安行」的天才才會有的融通。
  • 《道德經》人到中年,讀懂這3點,以後的人生才可能越來越順
    凡事都有方法,人到中年,想要人生更加順利,我們可以從無數人的「生命之書」——《道德經》中尋找答案。《道德經》只有五千餘字,內容卻包含諸多方面,有人稱此書為「萬經之王」。讀懂這3點,福氣自然來,人生越來越順。
  • 《道德經》中沿用至今的12大成語 洞見人生大智慧
    闡釋的源於天地之本、萬物之源的道,更是一言以蔽之,道盡天地人生的無窮玄妙、智慧,惠澤啟悟人們明道、修身、治世。 源流於老子《道德經》的成語,歷經二千多年的歷史沉澱,而逐漸被更多人領悟,成為沿用至今的簡潔精粹之語,所成之語充滿著人生大智慧。有三、四、五、七字的,有兩組四字連用的,但人們廣泛熟知的多以朗朗上口的四字組成。
  • 《道德經》:十句人生箴言,說盡人生至理
    ——《道德經》 狂風颳不了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風雨無論多麼來勢洶洶,最終都是會停下來的。 當你遭遇人生中的不順利、不如意,甚至慘重的打擊時,請千萬相信時間能夠稀釋這一切,挫敗和低谷終將過去。 風雨後的天空更加美麗,彩虹也會出現。
  • 《道德經》:上等人的智慧,其實就在於這3點,讀後醍醐灌頂
    三, 指的是江海般的胸懷《道德經》:"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江海之所以能成為百川百穀之王,是因為江海能夠自處于謙下的位置,而河川自然流向大海,江海自然能夠成為百穀之王。真正的智者,不是因為他的智商比別人高出了多少,而是他不但能解決問題,解決的態度方法更讓人舒服,更容易接受。我們也可以拿石頭和水去對比,在《道德經》中也形容大道的智慧和水的狀態是一樣的柔軟,遇到堅硬的東西就可以躲避,能夠順流而下,這就是一種智慧。
  • 《道德經》:得道之人有哪些常人不能及的特質?是怎麼做到的?
    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道德經的第十五章。首先我來為大家誦讀道德經的第十五章,我的誦讀是以王弼版道德經為底本。「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
  • 《道德經》:人到中年,讀懂這3點,福氣自然來,人生越來越順
    老子在《道德經》中對修身有很多見解,作為我國的萬經之王,《道德經》中有蘊含著大智慧。今天給大家分享其中3句,希望能夠助您有一個好的心態,能夠給您一些啟發。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這句話用現代話講就是:把自己放在眾人後面,反而能受到愛戴,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生命。有些人做事時總是還搶風頭,唯恐自己被落在後面,不被重視。
  • 《道德經》的精髓:是這6個字,悟到的人自然懂,方能成大事
    《道德經》雖言簡意賅,篇幅簡短,卻被翻譯成81個國家的語言,被世界各地的人品讀。看了很多遍《道德經》,最終提煉出《道德經》的精髓,僅6個字:順勢、微著、自然。「上士聞道,勤而行之」,悟到的人,勤加實踐,就夠用一輩子了。
  • 《道德經》中1句話,很多人當作笑話,其實卻是人生致勝大道
    《道德經》中的每個字,每句話,都充滿了智慧,隨便拿出一個字,一句話,都值得玩味,領悟,悟透了,對增加我們的智慧大有裨益。例如,關於為人處世,有一句話,非常簡潔地表明了觀點。懂得這句話的人把它牢記在心,成為一個很智慧的人,為人處世,吉祥如意,不懂的人卻認為是個笑話,人生磕磕拌拌。
  • 老子《道德經》中的這3句話,可以讓人成熟,「勝讀十年書」
    看那些走在時代前列的人,例如電商教父馬雲、美團創始人王興等,他們能比一般人看得長遠就是認知的作用。所以說,在這個時代,人與人之間的競爭本質上也是認知層次的競爭,我們需要不斷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而老子的《道德經》中這3句話就能讓我們瞬間成熟,提高我們的認知水平,勝讀十年書。下面我們來一起看看!
  • 《道德經》中有「4大天規」闡明了天道,悟透才可能做到避禍求福
    《道德經》中有「4大天規」闡明了天道,悟透才可能做到避禍求福人行走於世間,無論你本事多大、手段多強,都不能逆天而行。順應天規,通達順遂;不應天規,早晚吃虧。其實,早在千年前,老子就堪破了天規。《道德經》中的「天道」其實就是自然規律、自然法則,學習《道德經》,就是從古代先哲那裡,學習人生智慧,感悟成功之道。
  • 《天道》:《道德經》中無為是與世無爭還是無為不爭
    不經歷風雨和人生,很難理解其中生智慧。況且老子這本書本來就有編年體,和彙編性質,你要溯本求源,從河圖洛書,八卦五行,九宮,奇門遁甲研究。而為要事與道,不拘泥課本、經驗和教條。說到底你的專業課成績,學歷,甚至證書的含金量僅僅是就業的敲門磚。
  • 《道德經》:一個人,一旦領悟這3句話,人生就會越來越順
    《道德經》推崇柔弱的智慧,崇尚守柔貴雌,其他如功成身退、禍福相倚、上善若水等思想不僅對歷史產生重大影響,也是照亮我們前進道路,指引我們人生的大智慧在科技發展迅速、物質生活豐富的當今社會,外國人也在追尋心靈歸處。
  • 道德教條影響心靈解放
    道德管理,是由統治者總結一些大家都想做的事,把它們製成禁令。用教條來對付那些表現出反抗的民眾——這是儘量避免動武的一種溫和政策。保守主義者擔心壞人掌權,其管理理念是:「只要把他打怕、打慫了,他就不敢出聲了」,卻不知道,壓抑的人往往在暗中搞破壞,底層大量的社會問題就是系統性熵增的直接後果。
  • 《道德經》:開悟者的人生是什麼樣?如何開悟?
    什麼也感覺不到,了無一物,了無所得,虛無,卻又真實存在,不空,好像什麼都有,但是無法感知,又好像什麼都不存在,這就是道。道體清靜無為。我們可以看見的不是道,能夠聽到的也不是,抓得住的更加不是,所以,修道者應該怎麼修?——不看,不聽,也不抓取。有人說我沒看,沒聽啊,安安靜靜的打坐呢。你打坐是形體不動,你的心能做到不動嗎?
  • 白巖松:我可以一個月賺2000萬,但《道德經》中這句話讓我放棄了
    對於這一種想法的人,甚至可以形容成年輕人的想法。白巖松在訪談裡告訴了大家應該如何破這一個局。為什麼稱這一種想法是一種「局」呢!白巖松:我永遠記得上、中、下三卷最後幾十頁看完的那個下午,捨不得告別,我用了一個很漫長的下午。我還記著太陽在我住的地下室的牆上畫出的那個不斷變化的光影直到完全落山。在這本書裡,25歲的我讀懂了人性之複雜,人性很複雜,單純的好人、壞人這樣的二次元對立概念讓你覺得自己之前想的還是不免太簡單了。
  • 《道德經》5大天機,人生5大禁忌
    《道德經》一書,暗含五大天機,指明人生五種禁忌。第一忌:積怨《道德經》裡講:「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怨恨可以化解,怨氣卻無法消散。第三忌:浮躁《道德經》裡講:「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踮著腳的人,也許站得高,卻註定站不穩;邁大步的人,也許走得快,卻註定走不遠。孔子曰:「無欲速,欲速則不達。」
  • 老子用《道德經》警戒世人:話多的人,記住這2點,福氣將至
    三年學說話,一輩子學閉嘴。很多時候,說多錯多,若是我們口拙嘴笨,說話總是讓人嫌惡,那最好的辦法就是,寡言慎語。有時候反覆用眼睛觀察,用腦裡思考,再說出的話才能讓自己和別人信服。《道德經》告訴我們:話多的人,要牢記這2點,福氣就會降臨到身邊。
  • 看《安家》徐姑姑的佛系人生,品《道德經》中的人生智慧
    從我的理解來看,徐姑姑一定是讀過《道德經》的人,他的很多思想和做事原則都是在踐行自然之道。在說文解字裡,對「道」的解釋就是我們所走的路,更深一層的解釋便是宇宙之道和道法自然。也有人解釋說:「道」其實是做動詞,給不知道方向的人指明道路,不走錯路是我們人生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而「德」則是境界因善行而升華。
  • 真正想要修道的人,你就要懂得《道德經》中的這句話,受益匪淺!
    後來我告訴他們,在許多修道的古書中,《道德經》就是一部讓人如何修道的經典。有人雖然知道,但是直言「看不懂」。也有的乾脆就不懂得,為什麼《道德經》是一部修道的書。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除了「無為」能與修道沾點邊之外,裡面的很多內容,都是如何為人處世,如何讓人修煉自身的智慧,用以平息外在的紛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