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珠海博物館之前,我對它是沒有什麼期待的,哪怕在珠海生活的兩年,我也從未去過它的舊館。在民國以前,珠海和中山的歷史是合寫於香山縣,哪怕在建國以後的20年裡,珠海縣也和中山縣有過數次分分合合。一個從1961年才開始分家過日子的縣級市能有多少燦爛文化?儘管走到哪都是大片招人喜愛的綠地,遠山和海風習習,但說到歷史我想一定是它短板。
01
珠海博物館從1985年算起有35年歷史,省內24家國家二級博物館之一,但這個館開放時間不長,2020年10月才投入使用,建築面積3.3萬平方米,展陳面積6千平方米,分為《珠海歷史》(海洋紀事、珠海通史)、《藝文與民俗》(古今珠海人、傳承在民間)、《共同的記憶》等基本陳列。
一座小城市的博物館可以精緻到什麼程度?珠海博物館的三個陳列廳按照時間軸、類型軸和區域軸劃分,比如珠海歷史廳,他會從石器時代的漁牧場景講起,用雕塑描繪捕魚、織網、制陶場景,在晚清至今則用地圖、書信、照片、服裝、器皿,以及一比一復原局部故居的方式,展現珠海名人的生活場景。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海洋紀事」中「決戰崖山」部分,我們都知道崖山位於江門市新會,不在珠海,而珠海博物館卻有勇氣做崖山海戰的文章,他們用海戰模型,文天祥等宋末三傑主要人物介紹,出土陶瓷和錢幣,以及宋代行宮圖片等方式,為參觀者勾勒出這場歷史上體現民族「一代君臣同死節,萬年日月共爭先」悲壯畫面。
博物館的依據是稱在橫琴深井村出土一批宋元時期的陶瓷殘片和宋代錢幣,認定當地為一處南宋行宮,推斷是南宋臨時朝廷撤退所倉促掩埋的瓷器和錢幣,距離崖門不遠的南門村則坐落大量趙氏族墓和祠堂,記錄了南宋皇室後裔的遷徙、繁衍,還有1277年,和現今珠海轄區相關的崖門水道發生了四場宋元海軍激戰,而這距離1279年崖門海戰還有一年多,於是珠海博物館給崖山海戰下的一句註腳是「珠江口西側的山與水,見證了一個時代的結束和另一個時代的開始。」
江門崖山和珠海鬥門都在珠江口西側,既有考古相關性,也有地理相關性,只要能講好故事,共享一段歷史沒有問題。
02
回到博物館的功能上,我想大概有三個,守護歷史、共享文明、提升認同。
我們一家的出遊習慣,當地博物館一定會納入行程,到北京一定帶孩子老人去故宮博物院,國家歷史博物館,到義大利看烏菲茲美術館,在雅典看國家考古博物館,在柬埔寨看吳哥窟博物館。珠海博物館無論在館藏數量、表現手法、歷史深度和表達維度上都有改善的空間,值得肯定的是它實現了博物館應有的功能。
反觀中山,可能值得學習的地方還有很多。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我們首要亟需一個完整的博物館。
中山博物館成立於1984年(比珠海博物館早1年),館址為1934年建成的僑立中山公醫院,醫院是由香山大湧人蕭悔塵女士在美國華僑中籌集30多萬美元後回國建立,主樓三層,建築面積2000餘平方米。中山市博物館現設有:中山美術館、香山商業文化博物館、中山中國收音機博物館、中山漫畫館等4個分館,陶瓷、銅器、名人字畫、華僑歷史文物等館藏5000餘件。
我去過幾次,說說感受。
首先,它太散了,講不全中山故事。你當然可以把四個分館加起來,但除了主館和收音機博物館挨在一起外,商業博物館要走到五百米開外的步行街,到美術館則要再走兩公裡穿過岐江橋進入岐江公園,而要到漫畫館則要掉頭向東北去到三四公裡外的逸仙湖公園裡。曾經有網友測試過,走完5個館需要騎行7公裡,大家都知道在中山等坐公交車是不現實的,加上現在連共享單車也木有了,如果遇到雨天還能不能好好參觀呢?
其次,它太小了,守不住中山歷史。對於希望了解這座城市的遊客而言,首選肯定是博物館,而如果有5個館,那我大概率只去一個館,你這個館就必須展現出中山的全貌,但只有2000平方的主館顯然承擔不起這個使命,而且分量更重,更能代表中山城市品牌的孫中山博物館,居然在30公裡外的南朗鎮,還不是中山博物館的管轄,那麼遊客大概率只選擇去南朗看故居和博物館,而孫中山博物館又只是近代史,也講不全中山故事,所以遊客不會對中山有完整的概念。
再次,它缺乏共享的能力。我在成都博物館看到了來自美國印第安納波利斯藝術博物館的名畫展覽,我也在湖北博物館看到陝西博物院的館藏,而翻看了中山博物館的大事記,比較出名的是在上世紀80年代有過一次陝西博物院兵馬俑的交流展出,沒有完善的展覽和安保環境,你就沒辦法進行館藏交流,市民就要花更多的時間和金錢到省城和別的城市看文物,一個地方博物館會陷入運營困境。
又次,它需要夯實研究。國際博物館協會對博物館的定義是:不追求營利、為社會和社會發展服務的公開的永久性機構,它對人類和人類環節見證物進行研究、採集、保存、傳播,特別是為研究和教育提供展覽。比如近代中國四大百貨公司都由馬應彪等中山人創辦,這是很值得驕傲的事,那麼後來呢?我們的商業基因為什麼就不見了,大型商超、電子商務、網上購物這些機遇,為什麼都沒有孕育出中山馬雲,領導時代的風口?能不能研究一下,對今天的重振虎威會很有意義。
最後,城市競爭拼到底,人文環境是核心競爭力。博物館、規劃館、科技館、圖書館、體育館以及文化藝術中心「五館一中心」是城市的文化底子,終於盼來了中山圖書館,硬體設施跟上來了,希望館藏圖書再豐富些,比如把法律和政治圖書別擺在一起,法律工具書不要太多,法理學和法經濟學理論著作再多些。科技館和規劃館我們還沒有,這些分別代表了城市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場所真的很需要,如果能學天津做法,把自然博物館、歷史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科技館、藝術中心集中在城市中心,那麼一定能夠支撐起這座城市的氣質和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