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博士,你適合嗎?一個博士生的透徹分析

2020-12-12 酷扯兒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社科學術圈,ID:shkxquan】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不要為了讀博士而讀博士,你真的適合讀博士嗎?想清楚了嗎?

看看你是不是適合繼續讀博士,這是每一個面臨讀博的學生甚至開始讀博的學生的困惑。

一、基本概念

博士:在美國叫A Doctor of Philosophydegree, 簡稱Ph.D.,是最高學位。

讀一個博士需要做兩件事:一是完全掌握一個科研領域,二是在這個領域開創新理論。

1、掌握一個科研領域

要通讀所有這個領域的文獻。一般開始時是看書,然後要找學術期刊雜誌,會議論文和研究報告。

一般在讀博之前,學校會有一些方法來考核你對某一個領域地掌握情況,比如要有相關專業本科或者碩士學位。然後,為了證明對本專業的了解,你需要修研究生專業課程,通過考試並確獲得較高的平均分。最後還要通過一個評委會的考核(博士中期考核),評委都是博士。

2、開創新理論

博士和其它學位的本質區別就是一個字:科研(Research)。要開創一個理論,學生必須探索,調查,思考,總結。學術界用「科研」來表示這種行為。

「科研」經常暗示著要「實驗」,但是科研絕不僅僅實驗,還要解釋和深層理解。

要獲得博士學位,必須要寫博士論文,並且通過博士論文口頭答辯。

3、成果的關係

科研的成果可以開發新產品或者改善現有的。但是,博士論文的價值不是用商業效益來評價的,必須要引導將來的研究和知識體系。博士成果的效益常常不會在短期創造,而是在長期才慢慢體現。

二、問自己幾個問題

決定是否要讀博士之前,先問自己幾個問題:

1、你想做科研工作嗎?

你要考慮你的長期目標,因為PhD是訓練你的科研能力。如果將來不做科研,博士不適合你。

2、你想進高校工作嗎?

博士是進入高校任教的必要條件。

3、你有足夠的能力嗎?

評價一下自己是否有下述能力:

智力:顯然

時間:往往比你想想的要長,你能承受嗎?

創造力:讀博需要你用新的思路看待問題。問問自己喜歡「腦筋急轉彎」嗎?你學高數時感到有意思嗎?

好奇心:你是不是強烈的想知道周圍事物背後的規律?

適應能力:讀博常會出乎意料的困難,你可能會到一個沒有人知道答案的領域。你能忍受鬱悶嗎?能忍受住找沒人知道的答案時的枯燥嗎?

自我驅動:教授不會告訴你怎麼做,你能自己給自己長期科研的動力嗎?

競爭能力:你將與最聰明的人共事,別人會將你與這些人比較,你扛得住嗎?

成熟:讀博時間大部分由你自己支配,你要自己安排自己的日程。

三、警告

博士不是……

1、讓自己有聲望:你畢業後,你周圍每個同事都是博士。

2、保障自己觀點正確:博士只在一個領域有權威,這並不代表所有領域的權威。

3、自己的目標:如果你只想要個文憑,很多方法都比這容易。

4、工作的保障:很多公司不要博士。即使要了,當公司不景氣時先把科研部門砍掉。

5、讓自己和家人更有面子:你媽可以很驕傲的說自己孩子是個博士,但這不是你讀博的理由。

6、證明自己的聰明:你要長期從事枯燥的工作,多次面對失敗,折磨你的意志。

7、將來就研究一個領域:一輩子只吃一碗飯?你將來要不停地科研,學習新方法、新理論。

8、找工作更容易:搞笑!

9、比其它選擇好:每個人都要決定自己究竟要什麼,什麼最能激勵自己。

10、賺錢更多:至少5年之內你的收入是負的,除非你愛科研,否則這不是最好的賺錢方法。

四、經驗

如果你有能力和興趣,搞科研將獲得與所有其它工作不同的獎勵:你能遇到這個星球上最聰明的人,甚至與他共事;你將不停的超越自己;你將解決以前從沒有人解決的問題;你將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

看多了本科生的此類問題——考研還是工作?幾年後發現自己又要面臨這個問題的困擾——考博或者工作?人生總是充滿了選擇,選擇也是困難的。

博士是一個文憑,更是一種經歷。當前社會上有不少人在妖魔化博士群體,尤其是女博士。事實上真的就那麼恐怖嗎?毛主席說過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首先,談談為什麼要讀博?

1、如果你壓根就沒想好這個問題,完全是隨波逐流,或者證明自己是一個」好學生」,或者認為考博可以帶來生活的翻天復地的變化,或者認為讀博就是混個學位,為了以後好提升,那麼,請你謹慎考慮。首先,博士並不一定意味著高收入。收入更多的是與行業與職位相關,而不是與學位相關的。當然通常計算機的博士要比學文學,考古什麼的博士收入要高。

其次,即便為了想進高校而讀博,也要事先考慮一下是不是喜歡那種生活方式,能否接受那種清苦?能不能坐冷板凳?不然,高校的日子也不好過,競爭一樣激烈。而考博只不過是」多米諾骨牌」的間的感受之一就是,周圍的人的確不簡單,都有令人非常佩服的一面,可能再」混」日子的人,跟一般人相比也有一份自律和堅持。所以這是一個可以相互約束、相互見證、共同進步的群體。高智商基本是讀博的刊幾篇,理工科的可能還需要在國際刊物上發表。雖然大多數博士都完成任務,拿到了學位,但那是付出了很多焦慮、睡不著覺、掉頭髮等等代價的。當然,視個人天資和基礎不同,可能各有差異,但不努力就可以完成任務的還真沒聽說過。

平時上課、讀書的要求就不要說了。為了完成博士論文,或者在那樣一個氛圍中,為了自己至少像個博士,理工科的人要無數次地做實驗,甚至通宵達旦,而文科的學生則要天天泡在書堆裡,基本上3年或者4年下來,看小說的時間是沒有的。大家都比較訓練有素,就是自己浪費了時間會自責。所以為了逃避自責的痛苦和外在的壓力,大家一般還是要選擇一點點的去面對和積累。沒有點坐冷板凳的功夫是不行的,至少在一段時間內是這樣。

博士同學中已經是碩導的,在博士論文的衝刺階段,也會形容枯槁,也有老師們形容」做完博士論文就像扒層皮」,畢竟拋卻客觀要求不說,就自身而言,大家也知道專心在學校搞點研究不容易,所以基本上博士論文就是一段時間內的最高水平。何況博士論文的最高要求,也是最基本的,就是」創新」。這兩個字,可是會把人折磨壞的。結果是,做博士論文的時候,大多數同學都」自然減肥」。一個抱著僥倖心理,本來以為混混就可以過關的同學,在博士論文寫完之後,說了這樣一句深刻的推翻自己以前邏輯的話——」以後,誰要再說博士是混出來的,我跟他急!」

接下來看一下讀博可能帶來的一些負面影響。

1、讀博可能會改變一個人的生活節奏和軌跡,比如戀愛、婚姻和家庭。

說這個好象是廢話。但是我們可以算筆帳,一個人中間一直不停地讀書,等博士畢業也是接近30的人了。這時候的社會工作經驗還可能是零。如果不是足夠幸運地在讀書期間遇到合適的另一半並且已經成家的話,那麼就要在畢業之後不但面臨找工作,適應新環境的問題,也要面對建立一個小家,適應婚姻和家庭的問題,還要考慮是先在工作上幹出點成績還是抓緊要孩子的問題。這時候大多數小家庭都是無產階級,可能早先工作的同齡人已經擁有了自己的房子、車子和孩子,心理上的落差需要自己擺平。

也有很大一部分人是有了一定的工作、家庭、孩子之後又去讀博的,這種辛苦就不要說了。面對家庭和自己的前途之間的不調和,需要自己判斷、選擇。有時候,有所選擇是痛苦的。所以有很多人說,早知如此,寧願不要選擇的機會。可是時光是無法倒流的。校園裡有不少帶著孩子讀書的母親,有的將孩子放在周邊的幼兒園或者學校裡,自己面對多重壓力,孩子也跟著受苦。精力、財力和愛心、責任之間的衝突和壓力,讓很多母親說:」等我拿到學位的那一天,我可能最想做的就是找個沒人的地方大哭一場。」

有的時候,魚和熊掌的確不可得兼,這是事實。所以大多數博士在畢業後都會多多少少有些尷尬,來自情感的、家庭的、工作的,等等。

2、讀博可能會加重取捨之間的難度。

有人認為,讀完博士,工作等等可選擇的餘地更大了,實際上不是這樣的。博士階段著重培養的是在某一領域具有獨立進行研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人。它不是一個通才教育,只會將人的研究領域和學習領域越限越窄。所以,除非是在高校或做科研,不然,博士並不是最好的選擇。

而且,讀博可能多多少少還會產生這樣的效應,就是你在長期的研究和投入中已經多多少少對這些研究產生興趣。明知繼續研究可能熱情和動力不足,但是放棄卻著實可惜,那時該怎麼辦?

其實周圍很多同學都是這樣的,最後選擇的未必是最初想選擇的生活道路。我的很多同學,本來想進新聞媒體,或者出版單位,或者機關等等,機會並不是沒有,但是真正抉擇的時候,卻又割捨不下對專業培養起來的感情,最終繼續選了高校進行教學科研,也有的雖然進了新聞出版,卻做的並不開心,有點後悔的意思。不得不搞學術的時候不覺得熱愛,反倒是真正離開了覺得自己」還是有點」喜歡學術的。這是一種悖論。會帶來很多困惑和尷尬,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智慧、對自己的了解,還需要決斷能力。一旦上了這賊船就必須面對,由不得你了。

說了這些,有人可能退縮了,覺得後脊梁骨嗖嗖發涼。其實,運用最簡單的邏輯想想,如果真的讀博就像地獄,哪還有現在的趨之若騖呢?不否認有一些頭腦發昏,沒想明白就混進來的人,但是一定也是有人是真正考慮好了並認可這種方式的。

讀博的好處,權且說其一二:

1、讀博是人的一種生活方式,而且很奢侈,不是每個人都可以享受的。

相比於錢來說,讀博的機會顯得更是一種稀缺資源。有機會讀博的人可能不覺得,但是有很多人是壓根沒有機會考慮和嘗試的,他們的羨慕和憧憬可能不是你讀博的理由,但是至少有一點是肯定的,你可以體會跟別人不一樣的人生。這也是一種生活方式。而且這種生活體驗是非常奢侈的,有限的,難得的,所以自然也是有價值的有意義的。如果說有人選擇冒險、挑戰生命極限是一種生活方式,那麼讀博也是。讀博完成和實現的是一種精神追求。享受這種方式本身就是一種經歷、一種財富、一種收穫。

有一個同事,海歸,放棄了原來在外企的高薪工作,跑到國外讀博士,最後回到高校。就是因為她覺得在外企的工作,使人變得沒有時間思考,人像機器。所以為了進高校,她選擇了讀博並為這個目標奮鬥了10幾年。她說,人是要有點追求的。當人們解決了基本的生存問題之後,對精神的渴望和寄託就會浮出水面,而讀博是使人更接近思想本身的一種方式。

2、讀博可以有機會接近和聆聽大師的聲音,並與最聰明的人相處,想不提高都難!

有博士點的地方,大都是師資力量相當強的地方,各種資源也很多。讀博士可以使人輕而易舉地就接近原來只聞其名、不見其人的一些大家,聆聽他們在學術、做人等等方面的一些感受和教誨,這將是受益終生的,這種視界的打開和融合對一個人的提升來說至關重要。因為這些學者的點撥,可能會使人少走很多彎路,並在一些領域迅速接近國內或國外同行。某種意義上,這有」鯉魚跳龍門」之效。特別是在一些綜合性的名牌大學,這種優勢就更加明顯。用原來碩導的話說:」就像從省隊進了國家隊」。各種講座、交流以及圖書等等資源,使人進步飛快。

再說周圍的同學,都是來自各地的人中龍鳳。依我的經驗,每個讀到博士的人,都是有一些品質可能是一般的老百姓沒有的,比如那種悟性、那種天資、那種刻苦、那種執著、那種毅力,等等。所以,與這樣的一群聰明人交往,無論別人是不是有一些很難容忍的缺點,但也總是有一些優點是值得學習的,在這樣的一種碰撞和交流中,無論是對學術的,還是對生活的看法,都會讓人獲益匪淺,真的是想不提高都難!

3、讀博可以積累許多資源。

博士期間會遇到很多名師,也會有很多優秀的同學,這些都是一些潛在的資源。就算日後你的同學裡出不了王侯將相,但至少以他們的起點,在各行各業上都會是精英。至少就我而言,很多同學遍布在很多城市的很多高校,無論對搞研究,還是作為了解風土人情的交流,都是頗有助益的,博士期間的師生關係有助於建立廣泛的學術聯繫。

畢業之後,如果選擇一個中等城市或者發展中的學校或單位,那麼可能意味著你會瞬間擁有別人奮鬥10幾年才能擁有的東西,比如各種津貼補助、比如房子,或者配偶的工作,都能得到解決,生活會有明顯提高。從這個意義上,用原來同事的話說,讀博就是賺錢。或者,讀博還極有可能在畢業後進入一個博士成群的工作團體。這樣,你就有可能使自己一直處於一個不斷學習不斷上升不斷進步的狀態,與智者的交流畢竟是令人愉快的。

另外,比較重要的一點,也是一個老教授曾經說過的,做研究工作,所有的科研成果的發表,名利都是自己的,不像在機關等單位工作,在年輕的時候多是為別人做嫁衣,而到了退休,往往是人一走茶就涼。而現在看來,讀博直接地與以後是否有機會搞科研密切相關。

4、讀博可以愉悅身心,是難得的生命體驗。

因為博士不象本科生那樣有天天上不完的課程,有各種各樣的活動的約束,有各種檢查和評比,所以基本上屬於比較天馬行空的、自由的一群。而高校大都有優美的環境和小資的氣氛,博士生裡面,大家基本上要麼是有收入的,要麼是可以自己賺些外快的,思想相對比較成熟了,各方面處於學校和社會的結合帶,並可以暫時脫離家庭的束縛,做一些自由自在的個性的事情,是難得的生命體驗。對於工作多年的人來說,這是一种放松、調整和休憩,而對於從未走上工作崗位的人來說,也從別人那裡直接間接得到一些啟迪。

我的博士生活就是豐富多彩的。有一幫朋友,大家經常輪流坐莊,出去吃飯、喝茶、野餐,或者就在校園裡散散步、打打球,或者在學校的食堂裡進行」學術午餐」和」學術晚餐」,關於學術的、人生的、社會的,無所不談。現在回想起來,我的同學和朋友都頗為留戀那段時光。我們都曾說過這樣的類似」痴人說夢」之類的話,」如果條件允許的話,真想一輩子當學生,一輩子在校園裡待下去,讓讀書變成一種生活方式。」

相關焦點

  • 讀《博士畢業論文致謝及博士生的女朋友回應的話》有感
    又一個周末的早上,打開辦公室的電腦,習慣性翻看下科學網和小木蟲論壇上的文章,看到這篇《博士畢業論文致謝及博士生的女朋友回應的話》,深有感觸,忍不住潸然淚下,可能有太多的共鳴吧!我們姑且不考證文章素材的真實性與否,或者文章主人翁讀博的畢業時間問題(畢竟現在高校博士的補助至少應當大於文中提及的數字),僅僅只從文字本身所傳遞給我的那種觸動而言。
  • 過了30歲,還在讀博的博士生還有前途嗎?
    來源:募格學術 作者:小白一日,我所在的某群突然聊起了考博的問題,起因是有個人諮詢讀博事宜,但後來談及的內容比讀博問題豐富得多。A:請問各位,本人本科工作後考研,目前碩士畢業2年,30歲,沒有論文,考材料學院的博士,容易過嗎?
  • 當你導師跟你說:你都是個博士生了,你知道是啥意思嗎?
    來源:女教授跟生活的死磕 作者:爬樹魚跟隨同一個導師讀完碩士又讀博士的同學,往往會聽到導師大人恨鐵不成鋼的怒吼:「你都是個博士生了!」聽到這句話的同學八成還不大服氣:老師,我距離「還是一個碩士生」只有倆月時間啊,七月到九月而已,變化就這麼大麼……那麼,當導師衝你怒吼「你都是個博士生了」,你猜,他下一句會是啥?換言之,博士生和碩士生相比,區別是啥?1.你得把學術提上日程了!
  • 碩士與博士差距有多大?讀博的優勢,碩士你不懂!
    本文來源:募格課堂 作者:等待引語:曾經讀到過這樣一個故事,把讀學位如同打兔子。本科是,教授把兔子綁好了,然後給大家一張地圖,說:「這片林子裡有兔子,大家抄傢伙去打吧」。碩士是,教授知道林子裡有兔子,把幾把獵槍交給學生,說:「同學們,這林子裡肯定有兔子,快去打吧。」博士是,教授指著一片林子說:「那可能有兔子,要不你去打打?」
  • 培根將財富看得很透徹的語錄,很適合有錢人讀一讀,警醒世人!
    說到這裡,如果大家對以上的回答和分析不是很滿意,我們不妨一起來讀一下培根將財富看得很透徹的語錄,真的很值得我們現代學習,警醒世人!文字如下:財富應當用正當的手段去謀求,應當慎重地使用,應當慷慨地用以濟世,而到臨死時應當無留戀地與之分手,當然也不必對財富故作蔑視。
  • 博士統考或被取消:國科大今年北京博士生招生改為申請-考核制!
    2020年考研人數達到341萬,標誌著中國的學歷教育上升了一個階層。現在,本科學歷已經不能滿足大家的需求,考研變得非常普遍,接下來,讀博也會慢慢地進入到普羅大眾的視野。其中,申請-考核制讀博的「火熱程度」已經明顯超過了統考,在各高校的博士招生中佔據上風。統考和申請-考核制
  • 「博士延畢將影響個人信用」,國內讀博還靠譜嗎?
    內容如下:關於「博士生延畢」這個話題在網際網路上的的議論大家已經司空見慣,以往各種議論的重點經常都是:博士生延畢的原因、正確應對延畢的措施等問題,就算有話題議論到延畢的後果,也只是談及對個人學業方面的影響,但是這次清華大學江小涓博士的發言則指出了博士生延畢所可能要承擔的社會性後果。
  • 讀碩士的人很多,但讀博士的人少,原因有點現實
    然而,想讀碩士的人多,但想讀博士的人卻很少,其實原因有些現實。1、博士畢業難度比碩士畢業難度大很多要知道,在我國,博士屬於最高學歷。雖然說,想成為一個博士生的難度不算太大,但想把博士生當中的「生」字去掉,變成博士,難度是非常大的。
  • 德國BWL專業博士應該在哪讀:大學?研究所?還是企業?
    因為我當時申請博士的時候正好是大學,研究所和企業都拿到zu了,這篇就分析一下三種不同讀博方式之間的優劣勢和更傾向招哪類特質的博士生。畢竟我最後也只是選擇了企業博士一種,歡迎在大學/研究所讀博的BWL小夥伴們補充。
  • 讀博士可能後悔四年,不讀博士可能後悔一輩子
    有一次接待一家用人單位,他說將來也要到東大讀博士。此時,我隨便說了一句,聽說世界沒有考不上的博士,也沒有畢業不了的碩士。此時,博士在我心中的地位已經下降了很多。讀研究生的時候,看到滿走廊都是博士,看見一部分人天天后悔讀博士,天天埋頭苦幹陰著臉,也算是真實地感受博士生的生活。
  • 我國40%的博士都不能按時畢業,博士生學制改革刻不容緩
    3年學制的弊端:有專家認為,3年的全日制攻讀博士對培養真正有志於學術的研究者而言時間是不夠的,學生一般很難有充足的時間進行學術探討、撰寫論文和搜集材料,由於很多大學還是在沿用3年的學制,所以就導致了很多博士生延期畢業,讓他們的畢業壓力徒增。
  • Nature官方勸退讀博:全球七成博士對前途迷茫,36%自認有過心理疾病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讀博,向來是壓力山大的活動,博士生工作時間長、壓力大、補貼少,同齡人已經成家立業了,博士生還在為論文焦頭爛額。不過現在,讀博過程中你的苦你的累,Nature都知道。而對於最現實的畢業求職問題,七成博士不知道將來該做什麼工作,甚至,還有超過30%的博士生覺得自己正在讀的項目根本就對找工作沒有用。一個全世界學術圈人士都期望能發論文的頂級期刊,公布了這樣驚人的數據,簡直是「官方勸退科研」啊!怪不得,連房東老太太都說「不要讀博,不要寫代碼」(不要賭博,不要吸大麻)了。
  • 日本年輕人為何不喜歡讀博士
    而博士生減少的一個很大原因是,攻讀碩士學位的年輕人大幅減少。 還有一個數據,是100萬人口中的博士學位獲得者數據。2017年時,日本100萬人口中,擁有博士學位的是119人,而美國是268人、德國是344人、韓國是284人,日本處於這三個國家的一半的水準。
  • 為什麼有的人博士畢業後,不去國企工作,反而選擇去當大學老師?
    2、不是所有博士生都能進大國企工作的其實很多人當初選擇讀博,可能只是被迫的是家裡面想讓自己讀博士,並不是出於自己的真正內心想要的。但不管是出於什麼目的,讀博也不是所有人能讀的,就算自己是趕鴨子上架,但也是到了這一步,那就說明自己是有能力的。在你博士畢業的生涯之前,你的人生裡幾乎都是在讀書,擁有的工作經驗比較少,即使靠著一個不錯的學歷進入一家不錯的公司。
  • 讀博士有什麼實用價值嗎?
    這些年身邊有無數個人討論過這個問題,其中兩個經常被人提及和討論的問題就是:1)讀博士研究的東西真的有什麼實用價值嗎?2)如果發不了CNS,只能發一些一般的期刊文章,這種行為和灌水有什麼區別,有價值嗎?我想這大概是很多博士生研究生都會多少聽過的一些聲音吧。這些聲音也最終可以歸納回最開始我拋出的兩個問題。這也是讓每一個在博士行業翻滾的同學感到更加糾結的一根根稻草。我想在這裡提出我的一些淺見,希望能帶給大家一些啟發和想法。首先,不要高估一個博士要做的事。
  • 國外博士生都過的啥日子?
    美國教授說,美國人選擇讀博士,那是因為他們往往真正喜歡Research。喜歡Research,就不會抱怨讀博士的清苦,因為清苦是做Research的本來狀態。反觀國內讀研讀博士的,大多為生活所迫想要的只是一個degree,為著一個degree去做自己並不喜歡的Research,不痛苦,不吶喊,不起義,那才叫奇怪。老文說,中國人讀博士太痛苦,與評也有很大關係,可以說評是萬惡之源。中國人為什麼喜歡評呢?
  • 讀完博士回到農村老家工作,被村裡人取笑。十幾年的書白讀了?
    但是,毋庸置疑的是,能夠讀到博士的人,絕對是少數。在整個國家的人口中,可以說少子又少。在學長的老家,附近村裡有一個博士生,從重點大學回到農村老家做了一名村官。身邊的人談起來總是取笑到,這個博士十幾年的書白讀了。不說博士畢業後在大城市謀得一份職業,哪怕回到老家,至少也得在市區裡面找到工作。結果還是回到了農村老家,雖然是村官。但看起來也沒多大前途。
  • 如何有尊嚴地讀博士?這兩大條件缺一不可
    我長這麼大也沒見過這麼多錢,當時就暗下決心,一定努力學習,就衝這個獎學金,怎麼也要把四年博士堅持下來。雖是玩笑話,但也不完全是開玩笑,因為高收入太讓人有尊嚴了。有尊嚴,就是能挺直腰杆做事。多年後,我在澳洲的大學開始帶博士生。澳洲的博士獎學金也不低,一年平均有2.7萬澳元。這還不算博士生做tutor的額外費用。
  • 要讀博?先成為一名優秀的「準博士生」吧
    此外,如果想要在本校本專業繼續攻讀博士學位,那麼最好選擇具有博士生導師資格的老師作為自己的指導老師。不過即使某些老師由於比較「熱門」「搶手」,導致自己沒有爭取到,那也大可不必為此傷心。很多致力於科研的優秀碩士生導師雖然暫時不具備招錄培養博士生的資格,但平時與學術同行的交流聯繫中也積累了不少相關的人脈資源。屆時自己的畢業生如想繼續讀博深造,導師也一定會慷慨盡力地向本校或外校的同行博導推薦。
  • 超期博士生不能僅「一清了之」,治標更要治本才是正道!
    8月21日,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擬對超過最長學習年限的博士生作退學處理,擬退學人員中有33人聯繫不到,其中許多同學讀博時間已達到15年!10月20日,東北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發布了《關於對部分超期博士研究生作出退學處理的公示》,對該校52名超期博士研究生發出學籍預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