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30歲,還在讀博的博士生還有前途嗎?

2020-12-22 Ms六先生

來源:募格學術 作者:小白

一日,我所在的某群突然聊起了考博的問題,起因是有個人諮詢讀博事宜,但後來談及的內容比讀博問題豐富得多。

A:請問各位,本人本科工作後考研,目前碩士畢業2年,30歲,沒有論文,考材料學院的博士,容易過嗎?B:準備考哪個學校的材料學院博士?A:一般的985學校。B:估計不容易。A:額,好吧。C:那最好發一篇論文再去申請博士,現在都是申請考核制,沒有文章很容易過不了面試。B:你先發一篇比較不錯的SCI,再去申請基本能穩進。C:也可以先申請試試,給你有意向的導師發簡歷。D:好多老師不太願意招在職的。A:我不報在職的。我工作企業兩年了,但是準備辭職申請全日制,將來想有機會去高校工作。D:很多高校進人一般限制年齡35歲,畢業超齡也很尷尬。A:你說得對,所以我現在也是比較猶豫。B:所以你要三年博士畢業,做兩年博後,35歲的時候上副教授,剛好趕上末班車。C:3年博士畢業不太可能。很多985都4年起步了。E:@C,我是三年畢業。現在我們專業,3、4年為主,3年的也不少。D:關鍵有的實驗室內部有文章要求,達不到不讓畢業,博士讀個5、6年都有可能。而且畢業沒好文章,年齡又是一個限制,到時候工作更是懸。E:那就看個人了,我們要求5分(影響因子)的一作者,3分(影響因子)的兩篇,或者20分(影響因子)的前五作者就能畢業。同學中4成左右能3年畢業吧,後面也就拖半年或者1年,5年以上的極少數。D:羨慕你們。我們搞生物的身邊一堆五六年的沒有畢業的。E:我們隔壁實驗室生信的,3年畢業了差不多一半吧。11個畢業5個。D:生信已經算生物裡爬上岸的了。誰讓我們實驗周期長。B:我們醫學實驗室有的博士讀了都好些年了,進入這個坑裡不知道幾年才夠。D:那和生物差不多了,反正年齡小是無所謂了,年齡大了延期畢業,學校宿舍沒住這些都還無所謂,關鍵要是上有老下有小那就不只是難受了。A:讀博士壓力這麼大嗎?!B:不光是讀博壓力大,就算博士畢業了,就業也壓力大。35歲是個坎啊。A:…

一個熱情滿滿的準備讀博者就這樣硬生生被大家勸退了。雖然可能是真香警告,不過大家的意見都是很現實的,都說碼農就吃青春飯的,博士生又何嘗不是,30歲讀博的老學生也不能裝鴕鳥,忽略自己的「中年」危機(對於一些戀愛0次的30歲博士生來說,這個問題好殘酷)。就像B說過的,如果正常3年畢業,申請進入高校就職,很可能要先做師資博士後,萬一讀博時又延期幾年畢業,超過35歲這個年齡坎畢業,那就更麻煩了。

走學術路線,年輕一點的確實會很佔優勢,學術界大量的待遇與職位是與年齡相關的。例如:各種典型基金項目的年齡限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申請當年1月1日男性未滿35周歲,女性未滿40周歲。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申請當年1月1日男性未滿38周歲,女性未滿40周歲。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基金,申請當年1月1日未滿45周歲。

例如,很多學校招聘直接都限定了年齡,比如「具有博士學位的國內外高層次人才(一般不超過35周歲)」、「具有副高職稱者年齡可放寬至40周歲」等等:

再例如,不少招聘博士後的研究機構,年齡同樣是有要求的,而像師資博後這樣更是壓力不小。

那麼,年齡的限制對於博士生來說,意味著什麼呢?如果一個讀書順利的學生,中間沒有停頓學業,那麼從7歲開始讀小學一年級算起,6年後升入初中,讀完3年初中再讀3年高中,讀完高中正常是18周歲,然後是高等教育的4年大學本科,3年碩士研究生,4年博士研究生(3-5年),拿到博士學位一般正常年齡為28或29周歲(當然碩博連讀和直博生的年齡會更小點)。博士學位是中國的最高學位,可能有人會說還有「博士後」。但「博士後」不是學位,而是博士畢業後在科研單位工作的一段經歷。

從拿文憑的角度來說,一口氣讀下來比較容易,因為讀書、寫論文的勁頭不中斷。但是從學東西的角度來說,可能工作幾年再回學校更好,因為見識多了,學習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更明確了。

相對於那位30歲或31歲準備讀博的群友來說,畢業時很可能已經35、36歲了,這種情況該不該讀呢?過去義務教育到本科教育的路徑比較類似,大家都是在差不多同一個時間入學和畢業,但在研究生階段特別是博士研究生的階段出現了多元化的情況。其實,在本科以後的科研人員的求學情況也不像以前那樣整齊劃一了,可能有一部分人在大學畢業後在工業界、企業界工作了一段時間再轉入學術界,從這個角度考慮,對這些博士生就業時的年齡限制作應該更加靈活一點。

特別是作為科研人員考核目標的各類基金的年齡限制(35歲/38歲/40歲/45歲以下)+職稱/學歷限制(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職稱或者具有博士學位),讓很多博士生們只有在畢業後的那幾年裡申請。那些比同齡人可能在比較晚的時候才去讀博士、拿到博士學位的後來人就坑爹了,青年基金(國自然青年基金)和四青帽子(青千、青尖、青長、優青)的年齡硬框框擺著那裡,歲月可不等人。關鍵是一步慢造成了步步慢,如果畢業生在博士畢業後由於超過年齡不符合條件,沒有申請到青年基金或其他支持項目,既會造成自己的科研缺乏資金支持,也在後面的項目、計劃申請中陷入劣勢。

35歲、38、40歲和45歲,成為博士生畢業後的學術生涯的幾道年齡「分水嶺」。在愈演愈烈的科研競爭之下,那些本來有心熱衷科研的大齡博士有可能因為年齡超齡,處於劣勢,或者根本沒有機會進入學術界的大門,只有甘拜下風、望塵莫及,平平淡淡過一生。

本來作為科研人員,其科研生涯一直可以延續到50、60甚至更晚歲都沒有問題。其實,很多著名的科學家在晚年都拿出過驚人的科研成果,比如「深度學習之父」的傑弗裡·辛頓(Geoffrey Hinton),從他博士畢業算起,花費了長達30年的時間默默無聞;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約翰·古迪納夫(John Goodenough)在30歲才剛剛摸著科研領域的大門,入了行,54歲才開始鋰電池的研究,以97歲成為最高齡的諾貝爾獎獲得者;2002年4月,羅馬尼亞的數學家羅馬尼亞數學家普雷達·米哈伊列斯庫(Preda Mihilescu)靠證明了卡特蘭定理(此前是數論的卡特蘭猜想)而天下聞名,雖然他從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博士畢業已經42歲了。

在學術界,少年英才確實大有人在,可也要為大器晚成者留一條路,畢竟博士畢業才是科研道路的剛剛開始。所謂「參差多態,乃是幸福本源」。其實,豈止幸福本源,更是科研生命之源。科研圈的多樣性是學術界賴以發展的基礎。年齡的條條框框會讓大家拼命想在年齡限制倒計時來臨前,趕緊擠進進學術利益共同體。

這會加重了大家的焦慮,讓一些不佛系者心浮氣躁、急功近利、不擇手段。年齡的限制會倒逼青椒們不能耐心地做好自己的事情,而本可以有一番作為的科研工作者因為超齡喪失了前進的機會。所謂「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在博士生就業問題上,除了「第一學歷歧視」問題,還有存在「年齡歧視」的問題。

但對於到了30歲了還想著計劃攻讀博士學位的那位同學來說,以我個人的經驗,只要決定了去讀博,還是可以堅持下去的。大齡博士畢業生雖然有很多劣勢,比如有可能面臨身體(如應對疲勞的體力比更年輕的人稍差)或家庭方面(如拖家帶口或面臨婚育等事務牽扯精力)的限制,在就業時會遭受年齡歧視。但如果他有真才華,努力學習和工作,在學習期間扎紮實實地做科研,那麼他那個博士肯定不會白讀的。

其他的也不用想得太多了,因為,即使不讀博士,在職場上一樣受到年齡歧視,35歲對於碼農們同樣是一道坎,而且作為博士生在讀時所接受那些訓練,其視野和思維肯定是不會弱的。

總的來說,學術界的年齡歧視雖然存在,並不像許多非學術領域那麼明顯,比如對於程式設計師來說,35歲有可能的職業終點,但博士可以有可能以35歲作為自己事業的起點(有些高校招聘博士的年齡限制放寬到了40歲)。

不管是否攻讀博士學位,時光都在流逝,過了那幾年時間,每個人都會變老。就像我讀博時的一位師兄,在40歲左右獲得了博士學位,工作幾年後,現在看來也有個不錯的職業生涯,而他不是孤例。

當然,現在所做的決定可以隨著事情的變化而改變,根據自己內心的需求進行抉擇。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位師兄解決問題和記憶事物的原始能力雖然下降了,但作為交換,他非常擅長以下幾點:根據事務的權重安排時間的優先次序、在海量的數據中挖掘關鍵的信息、優良的判斷能力、演講、寫作、建立人際關係、採取主動有效的選擇以及其他重要技能。

筆者個人認為,對於每個人來說,無論讀不讀博,都要活在當下,不要擔心自己的年齡問題,給自我去設限。無論選擇哪一種生活,都應該去努力,打破常規,嘗試新事物,讓自己感覺舒適,愉快,有價值,做一些最能吸引自我價值感的事情。

相關焦點

  • Nature官方勸退讀博:全球七成博士對前途迷茫,36%自認有過心理疾病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讀博,向來是壓力山大的活動,博士生工作時間長、壓力大、補貼少,同齡人已經成家立業了,博士生還在為論文焦頭爛額。不過現在,讀博過程中你的苦你的累,Nature都知道。而對於最現實的畢業求職問題,七成博士不知道將來該做什麼工作,甚至,還有超過30%的博士生覺得自己正在讀的項目根本就對找工作沒有用。一個全世界學術圈人士都期望能發論文的頂級期刊,公布了這樣驚人的數據,簡直是「官方勸退科研」啊!怪不得,連房東老太太都說「不要讀博,不要寫代碼」(不要賭博,不要吸大麻)了。
  • 30歲讀大專出來,還有前途嗎?主要是看你的目標
    我建議是沒必要讀你現在有不是因為工作需要不得不讀,很多職場人士參加讀非全日制本科,甚至碩士那是因為職場需要,或者晉升需要,感覺你現在更多的是因為有個學歷,卻沒有體會過大學的生活。大學裡有的能學到東西,但是如果將希望寄託於僅僅是去個大專的話。
  • 讀博18年難畢業!東北大學清退52名博士生研究生 網友:工科生太難了
    東北大學清退52名博士生研究生。公示期為 2020年10月20日至2020年10月30日。 公示表示,研究生本人對處理決定如有異議,可於公示期內向所在學院提出書面申訴,逾期未提出申訴的,不再予以受理,學校將按照規定作出正式處理決定。公示期結束後,視為退學決定書已送達。
  • 讀博士,你適合嗎?一個博士生的透徹分析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社科學術圈,ID:shkxquan】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不要為了讀博士而讀博士,你真的適合讀博士嗎?想清楚了嗎?看看你是不是適合繼續讀博士,這是每一個面臨讀博的學生甚至開始讀博的學生的困惑。
  • 當你導師跟你說:你都是個博士生了,你知道是啥意思嗎?
    來源:女教授跟生活的死磕 作者:爬樹魚跟隨同一個導師讀完碩士又讀博士的同學,往往會聽到導師大人恨鐵不成鋼的怒吼:「你都是個博士生了!」此處導師內心戲如下:碩士期間就不認真讀書,研一給你開了個十五本書的書單,到了研三畢業還沒讀完;碩士畢業論文也是趕著截止期限交上來,讀博再這麼拖沓可怎麼行啊……還有,你得發三篇小論文才能畢業,我又不知道你寫論文有多少靈氣,別是一年寫一篇那種資質,然後自己還不著急天天出門逛街去……具體進度咋樣,你心裡得有個數。畢竟,每年延期的博士生那麼多!
  • 30歲了,讀在職研究生還有意義嗎?
    人到了三十歲該有自己的一番成就,到了四十歲該理智清醒,然而現實中有很大一部分到了30歲也並沒有做出自己的成績。30歲了,讀一個在職研究生還有意義嗎?意義都是人賦予的,明白自己想要讀研的目的,就知道到底有沒有意義。
  • 又是牛人,清華大學最小博士生僅18歲,是如何做到的?
    8月25日,清華大學迎來了研究生的開學日,在9400餘名來自全球各地的新生中,最小的博士生年齡僅有18歲,所有人看到這個博士生的年齡都感到非常驚訝,這到底是如何做到的?難道其接受的不是九年義務教育嗎?
  • 讀《博士畢業論文致謝及博士生的女朋友回應的話》有感
    讀博之路是自己選擇的,跪著也要把它讀完。關於讀博期間壓力的處理。的確,讀博確實要面臨著來自家庭、學業、經濟、情感等諸方面的壓力。常常跟朋友調侃,說請你一定要珍惜和我現在的每一張合影,因為四年後也許你就看不到這一頭濃密烏黑了;也為那些準備結婚生子的朋友看玩笑,當你家孩子都能打醬油的時候我才能畢業,到時一定要好好的管管你家孩子,別見到我就叫伯伯啊。
  • 讀博有前途嗎,博士畢業留校的難度有多大?要提前準備、勤奮科研
    2021-01-01 21:59:36 來源: 王翠講娛樂 舉報   讀博士有前途嗎
  • 畢業兩年後我才悟到的讀博奧秘:致準博士生
    當時的自己長長地舒了一口氣,終於可以去自己想去的城市,過想要的生活。就這樣我步入社會,開始了工作之旅。工作兩年後回想自己讀博的經歷真的是歷歷在目,可能是由於工作的原因,自己對當年讀博的經歷別有一番感悟。
  • 23歲碩士研究生畢業,如果繼續讀博士的話,利大還是弊大?
    23歲碩士研究生畢業,如果繼續讀博士的話,利大還是弊大?我覺得23歲就碩士畢業了的學子,正值風華正茂的年齡,如果繼續讀博士的話,估計前途很可能一片光明。就學歷層次而言,博士學歷比碩士學歷的逼格要高得多。近年來,選擇考研的人越來越多,但是選擇讀博的人卻不見得那麼多了。
  • 近幾年博士研究生的收入並不高,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選擇讀博?
    而我是兩年前碩士畢業來公司的,在研發部門,目前研發部門的學歷要求是碩士研究生以上,起初的薪資是6000元,過了兩年也漲到了7500元。不禁感慨,博士的薪資也並不是很高,但估計漲幅會大很多。記得曾經看到過一個統計,就計算機專業年薪統計,碩士研究生平均約22萬,博士研究生年薪平均是23萬左右,這樣看來,博士研究生的收入並不高,那麼讀博還有必要嗎?
  • 博士生群體的焦慮:沒錢、沒論文、被催婚,生活是令人心酸的
    文/安然2017年末,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發布了一項2017年度全球博士生生存狀況重磅調查,對來自全世界多個國家不同領域的5700多名博士生進行了一次詳細的調查。研究結果顯示,博士生讀博期間普遍有比較嚴重的精神壓力,有1/4的博士生有精神健康問題,12%受訪者稱曾為自己讀博而帶來的焦慮和壓力尋求過救助。
  • 「博士延畢將影響個人信用」,國內讀博還靠譜嗎?
    視頻中,江小涓教授提到了關於「博士生延畢將影響個人信用和貸款額度」的話題,引發了不少學生和網友的議論。內容如下:關於「博士生延畢」這個話題在網際網路上的的議論大家已經司空見慣,以往各種議論的重點經常都是:博士生延畢的原因、正確應對延畢的措施等問題,就算有話題議論到延畢的後果,也只是談及對個人學業方面的影響,但是這次清華大學江小涓博士的發言則指出了博士生延畢所可能要承擔的社會性後果。
  • 博士生接連吐槽生存現狀「困難」,網友:不敢想像
    你知道嗎?在博士生"光鮮亮麗"的背後,往往還有著不為人知的負能量。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博士生的"生存現狀"吐槽。1、讀博,遠遠比工作壓力更大王同學,在某985大學工科專業攻讀博士。而且最痛苦的是,導師手下的研究生都不多,所以對每個學生都很熟悉,導師也有充足的精力對每個人都嚴苛要求,讀博的壓力非常大。當然,大部分的博導都沒有這麼嚴格,僅僅是要求一周匯報一次進度情況。2、讀博最可怕的,是導師每日的責罵!
  • 要讀博?先成為一名優秀的「準博士生」吧
    此外,如果想要在本校本專業繼續攻讀博士學位,那麼最好選擇具有博士生導師資格的老師作為自己的指導老師。不過即使某些老師由於比較「熱門」「搶手」,導致自己沒有爭取到,那也大可不必為此傷心。很多致力於科研的優秀碩士生導師雖然暫時不具備招錄培養博士生的資格,但平時與學術同行的交流聯繫中也積累了不少相關的人脈資源。屆時自己的畢業生如想繼續讀博深造,導師也一定會慷慨盡力地向本校或外校的同行博導推薦。
  • 10歲高考16歲讀博,強迫父母北京買房,昔日神童「原形畢露」了?
    不過那些所謂的「神童」,他們的人生真的幸福嗎?10歲高考16歲讀博,昔日神童現在怎麼樣了?遼寧大連就出現過一位「神童」,他的名字叫張炘煬,爸爸是公務員,母親是老師,因為爸媽都是知識分子,所以張炘煬從小接受的教育就不太一樣。
  • 國外博士生都過的啥日子?
    我們一起探討博士生培養事宜。老文最近瀏覽英國衛報網站,看到該網站前不久徵集博士生照片,原汁原味向公眾展示博士生平常過的都是咋樣的日子,從網友上傳的兩百多張照片及其說明看,國外博士生的日子真是不咋的,一點不比國內滋潤,奇怪的是,居然沒有一張有圖有真相抱怨環境太差、工資太低、老闆太摳、獎勵不公等等,這是為什麼呢?
  • 我,斯坦福AI讀博,李飛飛是師娘,5年5篇頂會論文,依然一度抑鬱懷疑...
    關注前沿科技 量子位浩楠 曉查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讀博,難!相信每一個讀研的人內心都經歷過掙扎,研究都經歷過失敗。本套PhD心法的適用條件這些經驗是為有志科研卻進展不順的博士生準備的。假如你還在痛苦糾結讀博的必要性或早就萌生退意,那只能去別處尋找答案了。Andrey一上來就貼出一條時間線,詳細記錄了讀博3年來所有的失敗。看看這些紅色的標記!每個紅色都代表著一次失敗。
  • 馬雲30歲還在擺攤賣襪子!中國網際網路大佬的30歲,比你過得好嗎?
    在中國,30歲往往被賦予了太多含義。三十而立,大意是說人到了30歲就有能力獨當一面,人生目標堅定、並且能夠坦然應對困難。今年,90後已經30歲了!但是,每個人在30歲時都能「立得住」嗎?這個疑問相信伴隨著許多即將30或者正在經歷三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