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募格學術 作者:小白
一日,我所在的某群突然聊起了考博的問題,起因是有個人諮詢讀博事宜,但後來談及的內容比讀博問題豐富得多。
A:請問各位,本人本科工作後考研,目前碩士畢業2年,30歲,沒有論文,考材料學院的博士,容易過嗎?B:準備考哪個學校的材料學院博士?A:一般的985學校。B:估計不容易。A:額,好吧。C:那最好發一篇論文再去申請博士,現在都是申請考核制,沒有文章很容易過不了面試。B:你先發一篇比較不錯的SCI,再去申請基本能穩進。C:也可以先申請試試,給你有意向的導師發簡歷。D:好多老師不太願意招在職的。A:我不報在職的。我工作企業兩年了,但是準備辭職申請全日制,將來想有機會去高校工作。D:很多高校進人一般限制年齡35歲,畢業超齡也很尷尬。A:你說得對,所以我現在也是比較猶豫。B:所以你要三年博士畢業,做兩年博後,35歲的時候上副教授,剛好趕上末班車。C:3年博士畢業不太可能。很多985都4年起步了。E:@C,我是三年畢業。現在我們專業,3、4年為主,3年的也不少。D:關鍵有的實驗室內部有文章要求,達不到不讓畢業,博士讀個5、6年都有可能。而且畢業沒好文章,年齡又是一個限制,到時候工作更是懸。E:那就看個人了,我們要求5分(影響因子)的一作者,3分(影響因子)的兩篇,或者20分(影響因子)的前五作者就能畢業。同學中4成左右能3年畢業吧,後面也就拖半年或者1年,5年以上的極少數。D:羨慕你們。我們搞生物的身邊一堆五六年的沒有畢業的。E:我們隔壁實驗室生信的,3年畢業了差不多一半吧。11個畢業5個。D:生信已經算生物裡爬上岸的了。誰讓我們實驗周期長。B:我們醫學實驗室有的博士讀了都好些年了,進入這個坑裡不知道幾年才夠。D:那和生物差不多了,反正年齡小是無所謂了,年齡大了延期畢業,學校宿舍沒住這些都還無所謂,關鍵要是上有老下有小那就不只是難受了。A:讀博士壓力這麼大嗎?!B:不光是讀博壓力大,就算博士畢業了,就業也壓力大。35歲是個坎啊。A:…
一個熱情滿滿的準備讀博者就這樣硬生生被大家勸退了。雖然可能是真香警告,不過大家的意見都是很現實的,都說碼農就吃青春飯的,博士生又何嘗不是,30歲讀博的老學生也不能裝鴕鳥,忽略自己的「中年」危機(對於一些戀愛0次的30歲博士生來說,這個問題好殘酷)。就像B說過的,如果正常3年畢業,申請進入高校就職,很可能要先做師資博士後,萬一讀博時又延期幾年畢業,超過35歲這個年齡坎畢業,那就更麻煩了。
走學術路線,年輕一點的確實會很佔優勢,學術界大量的待遇與職位是與年齡相關的。例如:各種典型基金項目的年齡限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申請當年1月1日男性未滿35周歲,女性未滿40周歲。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申請當年1月1日男性未滿38周歲,女性未滿40周歲。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基金,申請當年1月1日未滿45周歲。
例如,很多學校招聘直接都限定了年齡,比如「具有博士學位的國內外高層次人才(一般不超過35周歲)」、「具有副高職稱者年齡可放寬至40周歲」等等:
再例如,不少招聘博士後的研究機構,年齡同樣是有要求的,而像師資博後這樣更是壓力不小。
那麼,年齡的限制對於博士生來說,意味著什麼呢?如果一個讀書順利的學生,中間沒有停頓學業,那麼從7歲開始讀小學一年級算起,6年後升入初中,讀完3年初中再讀3年高中,讀完高中正常是18周歲,然後是高等教育的4年大學本科,3年碩士研究生,4年博士研究生(3-5年),拿到博士學位一般正常年齡為28或29周歲(當然碩博連讀和直博生的年齡會更小點)。博士學位是中國的最高學位,可能有人會說還有「博士後」。但「博士後」不是學位,而是博士畢業後在科研單位工作的一段經歷。
從拿文憑的角度來說,一口氣讀下來比較容易,因為讀書、寫論文的勁頭不中斷。但是從學東西的角度來說,可能工作幾年再回學校更好,因為見識多了,學習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更明確了。
相對於那位30歲或31歲準備讀博的群友來說,畢業時很可能已經35、36歲了,這種情況該不該讀呢?過去義務教育到本科教育的路徑比較類似,大家都是在差不多同一個時間入學和畢業,但在研究生階段特別是博士研究生的階段出現了多元化的情況。其實,在本科以後的科研人員的求學情況也不像以前那樣整齊劃一了,可能有一部分人在大學畢業後在工業界、企業界工作了一段時間再轉入學術界,從這個角度考慮,對這些博士生就業時的年齡限制作應該更加靈活一點。
特別是作為科研人員考核目標的各類基金的年齡限制(35歲/38歲/40歲/45歲以下)+職稱/學歷限制(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職稱或者具有博士學位),讓很多博士生們只有在畢業後的那幾年裡申請。那些比同齡人可能在比較晚的時候才去讀博士、拿到博士學位的後來人就坑爹了,青年基金(國自然青年基金)和四青帽子(青千、青尖、青長、優青)的年齡硬框框擺著那裡,歲月可不等人。關鍵是一步慢造成了步步慢,如果畢業生在博士畢業後由於超過年齡不符合條件,沒有申請到青年基金或其他支持項目,既會造成自己的科研缺乏資金支持,也在後面的項目、計劃申請中陷入劣勢。
35歲、38、40歲和45歲,成為博士生畢業後的學術生涯的幾道年齡「分水嶺」。在愈演愈烈的科研競爭之下,那些本來有心熱衷科研的大齡博士有可能因為年齡超齡,處於劣勢,或者根本沒有機會進入學術界的大門,只有甘拜下風、望塵莫及,平平淡淡過一生。
本來作為科研人員,其科研生涯一直可以延續到50、60甚至更晚歲都沒有問題。其實,很多著名的科學家在晚年都拿出過驚人的科研成果,比如「深度學習之父」的傑弗裡·辛頓(Geoffrey Hinton),從他博士畢業算起,花費了長達30年的時間默默無聞;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約翰·古迪納夫(John Goodenough)在30歲才剛剛摸著科研領域的大門,入了行,54歲才開始鋰電池的研究,以97歲成為最高齡的諾貝爾獎獲得者;2002年4月,羅馬尼亞的數學家羅馬尼亞數學家普雷達·米哈伊列斯庫(Preda Mihilescu)靠證明了卡特蘭定理(此前是數論的卡特蘭猜想)而天下聞名,雖然他從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博士畢業已經42歲了。
在學術界,少年英才確實大有人在,可也要為大器晚成者留一條路,畢竟博士畢業才是科研道路的剛剛開始。所謂「參差多態,乃是幸福本源」。其實,豈止幸福本源,更是科研生命之源。科研圈的多樣性是學術界賴以發展的基礎。年齡的條條框框會讓大家拼命想在年齡限制倒計時來臨前,趕緊擠進進學術利益共同體。
這會加重了大家的焦慮,讓一些不佛系者心浮氣躁、急功近利、不擇手段。年齡的限制會倒逼青椒們不能耐心地做好自己的事情,而本可以有一番作為的科研工作者因為超齡喪失了前進的機會。所謂「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在博士生就業問題上,除了「第一學歷歧視」問題,還有存在「年齡歧視」的問題。
但對於到了30歲了還想著計劃攻讀博士學位的那位同學來說,以我個人的經驗,只要決定了去讀博,還是可以堅持下去的。大齡博士畢業生雖然有很多劣勢,比如有可能面臨身體(如應對疲勞的體力比更年輕的人稍差)或家庭方面(如拖家帶口或面臨婚育等事務牽扯精力)的限制,在就業時會遭受年齡歧視。但如果他有真才華,努力學習和工作,在學習期間扎紮實實地做科研,那麼他那個博士肯定不會白讀的。
其他的也不用想得太多了,因為,即使不讀博士,在職場上一樣受到年齡歧視,35歲對於碼農們同樣是一道坎,而且作為博士生在讀時所接受那些訓練,其視野和思維肯定是不會弱的。
總的來說,學術界的年齡歧視雖然存在,並不像許多非學術領域那麼明顯,比如對於程式設計師來說,35歲有可能的職業終點,但博士可以有可能以35歲作為自己事業的起點(有些高校招聘博士的年齡限制放寬到了40歲)。
不管是否攻讀博士學位,時光都在流逝,過了那幾年時間,每個人都會變老。就像我讀博時的一位師兄,在40歲左右獲得了博士學位,工作幾年後,現在看來也有個不錯的職業生涯,而他不是孤例。
當然,現在所做的決定可以隨著事情的變化而改變,根據自己內心的需求進行抉擇。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位師兄解決問題和記憶事物的原始能力雖然下降了,但作為交換,他非常擅長以下幾點:根據事務的權重安排時間的優先次序、在海量的數據中挖掘關鍵的信息、優良的判斷能力、演講、寫作、建立人際關係、採取主動有效的選擇以及其他重要技能。
筆者個人認為,對於每個人來說,無論讀不讀博,都要活在當下,不要擔心自己的年齡問題,給自我去設限。無論選擇哪一種生活,都應該去努力,打破常規,嘗試新事物,讓自己感覺舒適,愉快,有價值,做一些最能吸引自我價值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