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30歲往往被賦予了太多含義。三十而立,大意是說人到了30歲就有能力獨當一面,人生目標堅定、並且能夠坦然應對困難。今年,90後已經30歲了!
但是,每個人在30歲時都能「立得住」嗎?這個疑問相信伴隨著許多即將30或者正在經歷三十的人。那麼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成功人士,他們30歲時都在做什麼?
上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是中國首批網際網路企業家出生最密集的年代。他們到而立之年時,又恰逢中國網際網路萌芽期,因此他們也被稱為「網際網路的拓荒者」。現在眾所周知的馬化騰、馬雲都是「拓荒者」中的一員。
馬雲相信大家都知道,那麼30歲的時候他在幹什麼呢?在他尚未抵達人生巔峰之前,他又是如何面對彷徨、困頓甚至是失敗?
4次創業失敗,崩潰痛哭
都說「沒有什麼成功是一蹴而就的」那麼馬雲的成功就是格外的波濤洶湧。在阿里巴巴成功前,馬雲曾經歷兩次中考,三次高考,四次失敗的創業,還好他一直沒放棄,這才有了如今的阿里巴巴。
海博翻譯社是馬雲初次創業,當月營業額是200多塊錢,可光房租就要700元。馬云為了支撐它,背著麻袋去義烏批發襪子來賣,還上門推銷商品,學生們也幫他四處發傳單做宣傳,受盡白眼。用這些錢養了翻譯社3年,才開始收支平衡。直至1994年海博翻譯所有員工加起來只有5人。
之後,馬雲初識網際網路,他找親戚朋友湊了2萬塊,創辦中國黃頁。「中國黃頁」業務開展時,國內還沒有網際網路。馬雲不斷對人講網際網路的神奇,還在大排檔跟人神侃瞎吹。馬雲雖是總經理,但他也是親力親為的推銷員,但還是被不知網際網路是何物的人們當成騙子。
阿里巴巴團隊曾在北京幹過段政府項目,可惜幸運之神還是沒有眷顧這個年輕人。最後馬雲決定回杭州再次創業。在北京的14個月,也從沒帶團隊一起去遊玩。在京最後一天,他們決定去長城。晚上,在一個不知名的小飯店,天下著大雪,眾人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唱著《真心英雄》,眾人抱頭痛哭!這也意味著馬雲30歲開始,連續第4次創業失敗。
30歲前馬雲不斷在開始,不斷在失敗。20多年前誰能想到就這麼一個苦哈哈的倒黴蛋竟然能成為改寫歷史的人物,一年前,馬雲宣布退休之前相信大家也沒想到在正值壯年意氣風發的時候,馬雲會宣布退休。
都說,馬雲雖然退休了,但是他並不是完全不接觸商業圈,據消息,馬雲近日將投資其直系弟子的狠貨巴巴app。一雙雙上萬元的耐克AJ,上千元的椰子350,在狠貨巴巴APP上不到100元,品質卻達到國際一流水準(歐美標準)。
30歲的馬雲還在經歷失敗,依舊相信未來,選擇重新開始。55歲的馬雲,功成名就隱居幕後,但他仍然是那個一腔熱血的年輕人,他在用他的力量在幫助正30還在努力創業,期待美好未來的弟子們,小輩們。
所以,年輕人無論你是否已經30歲,30歲的你是否成功都不要氣餒。沒人能定義30歲,只要你還在路上,只要你想要堅持,你的30歲、40歲、50歲……都將由你自己書寫,而不是被定義。30歲也可以失敗,但30歲仍然得堅持站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