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陪家屬才看了《江湖兒女》。上一次看的賈樟柯電影是《山河故人》,明明在《二十四城記》或者《海上傳奇》之後我就一次次地決心再也不看賈樟柯電影了但還是買了電影票,看完後只是更堅定了謝絕賈樟柯電影的決心。這一次嗎,真的真的決定了,畢竟人生苦短。
熱門短評裡:趙濤開槍的氣勢太趙一曼了,當場就想把黨費都交給她,1,片名裡的『江湖』二字有誤導觀眾之嫌,因為誰一眼看去都會以為是講黑社會的電影。但即使出現了一點山西幫派大哥的情節,也有男主角看香港黑社會錄像片的片段,這部電影本身也絕非以『黑幫』為主題,而是一個講義氣的女人愛著一個自尊心過強的男人的故事。2,江湖有一個定義,是指遠離朝廷與統治階層的民間。這個肯定才是賈樟柯想要的那層意思。剛剛寫到這裡去粗略google了一下賈樟柯談《江湖兒女》的訪談,發現他自己也沒說出個所以然,大約是說『江湖一定意味著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危機四伏的社會環境』,這不比大家說爛了的那句『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更有趣。3,但是,當電影裡出現江湖二字的時候,導演又在誤導觀眾。還是大哥的女人的時候,巧巧說,『我可不是江湖上的人』;後來輪到她來照顧落魄的斌斌了,她又說,『江湖上不是講義嗎,不過你不懂,你不是江湖上的人』。這兩處『江湖』明明是相承接的,意味卻無法保持一致。前者有混幫派的意思,後者卻不可能是,她後來開的麻將館可不是什麼黑社會。
4,那麼後來巧巧走進的江湖是什麼呢?我們還有一個跟江湖一樣一言難盡的詞,叫社會。小時候常被大人教育說:『等你走入社會……、小心社會上的那些人、沾染社會習氣等等,從沒有人跟我們詳細解釋過社會這個詞,我們慢慢聽懂了其中的弦音。這些意味,如若解釋給外國人聽,僅僅講society估計不盡其意,其中還有世故、庸俗、城府、套路、坑蒙拐騙、背叛、潛規則等等意思,而這些情節全都在《江湖兒女》裡。這就是巧巧後來所熟悉的『江湖』。我真的建議賈樟柯,你的《江湖兒女》不如改名叫《社會兒女》好了。正合你意。也沒觀眾能錯怪你掛羊頭賣狗肉了。也同樣具有吸引好奇的觀眾買票的效果。5,反正賈樟柯還喜歡在所有電影裡戳一戳『社會主義國家』這個符號,換了《社會兒女》這個片名,正好顯得意有所指。說實話,如果把三峽移民、寫著迎接奧運會的報紙(國家宣傳機器)……這些政治符號從《江湖兒女》這部電影裡去掉,完全對劇情不產生影響。所以,只有改叫《社會兒女》,導演強行塞入社會政治隱喻的行為才會變得更名正言順。6,最後說一點:導演自己寫的劇本真不怎麼樣,男女主角的平面化、符號化嚴重,沒有來由,沒有去向,任由導演擺布。
大家都說這是大女主的電影,可惜我對女主的不信任感最多。斌斌為什麼要找一個這麼顯老的女朋友這一點我就不說了,看到最後,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巧巧就那麼超乎異常地愛斌斌?電影裡沒有線索。入獄五年,在警察局裡有人的男友卻從沒給她帶過半句話,這個城市這麼小,一個窮苦礦工的女兒、小城混混的女友、被嚴打的女囚犯,難道不應該早就在高牆內的1800多個日日夜夜裡醒悟過來?如果她沒有,為什麼?斌斌究竟做過什麼事,讓她有如此異常的信心?如若不然,就是巧巧的本性裡有一點點愚,可惜電影裡也沒有這個暗示,反而處處烘託巧巧是個精明能幹的女人似的。Excuse me?在我體驗的『社會』裡,沒有精明女人會像巧巧這樣愚愛。反而,在我的武俠作品觀看體驗裡,『江湖』上的女人會這樣——所以,賈樟柯這裡是自己搞混了他想要的『江湖』概念嗎?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在賈樟柯手裡真是如呼風喚雨,召之即來啊,就像他成功召喚了兩次UFO,同樣拼貼在兩部電影的尾部一樣順手。至於拼貼國標舞、廣場舞、港片主題歌什麼的就更不在話下了。
對於男主角斌斌,你也問一問為什麼:為什麼他自尊心那麼強?為什麼他之前混得好好的、才坐一年牢境況就翻天覆地了?為什麼他無力回天?為什麼自己不再是以前的斌斌了,連對他有恩的前女友也必須不能見了?……你不要替他回答,你讓角色自己說話。你會發現,電影裡沒有任何線索。導演說有,就有。總而言之,就是導演分別給了男女主角一個標籤:他的是『我就是自尊心過強』,她的是『我就是堅強就是一往情深就是講義氣』,然後就演吧,別超綱了哦。(對了,也許有人說女主不是從頭到尾愛斌斌,她是從有情到無情。我只想回答一句,女人說什麼你就信什麼嗎?你跟斌斌一樣啊。)
7,真的最後一句:不得不說,有一個小角色逃出了劇本的魔爪,他大概只出現了10分鐘,卻超過了從頭演到尾的男女主角,居然能呈現出人物行為和心理的三個層次的變化:行騙(張揚、外放)、坦白(小心翼翼試探、溫暖)、得知巧巧是刑滿釋放人員(吃驚後的保持距離,有點『淡出』的那個味道),挺有戲。他是徐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