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江湖兒女》講述一個心懷江湖情義的女子巧巧的故事
時間的灰燼,在世事變遷的洗鍊中個體同步的涅槃,江湖情義在歲月綿延中得以屢次改寫定義;宇宙的囚徒——縱橫南北的空間格局變換對應交通工具的更替,然而滄海桑田,仰望到的是亙古未變的星群閃耀。時間依舊是主宰一切的力量,「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城市化進程的隆隆推進,在夷平煤礦山野鄉村的同時,人際相處模式與社會關係結構網均處於動態,集結過往作品元素,再次書寫費裡尼式的鄉愁。
類型片成分加強,奇情成分仍顯過溢,規整三段式對應工整(戒指、礦泉水瓶、拍攝介質、流行金曲的運用在不同段落的呼應與變化),細節點睛,第一段無疑最佳,中段拖沓尷尬,在監控畫面中收尾甚好。時間上,影片從2001年講到2018年;空間上,橫跨山西大同、重慶奉節以及新疆。《江湖兒女》講述一個心懷江湖情義的女子巧巧17年的時空之旅,在前現代社會,對一個人道德的至高評價大概就是有情、有義。
但在這個轉型、分化的時代來談情義、談江湖,總有一些逆潮流而動的意思。當所有的人已經忘記了何謂情、何謂義之後,巧巧這個女子毅然執著於心中的江湖,對彬哥從跟隨到尋找再到照顧,就連她的一個轉身、一個眼神都有著俠女般的風範,時代變了,獨她不變,所有的男人在她面前都猥瑣了幾分,巧巧這種被賦予了極度理想主義色彩的人物,想要立起來,還是很看功力的。即使是科長這種級別,顯然也並沒有遊刃有餘。如果對賈科長稍做了解的話,江湖記憶佔據了其成長經驗的大多部分。
《江湖兒女》延續了之前很多作品中的底層人物,他們有著濃厚的江湖習氣,比如《小武》中的小武、《三峽好人》中的小混混、《天註定》中的東莞打工仔,所以,《江湖兒女》算是賈樟柯對青春記憶的一次致敬了。
不得不說的是,自《山河故人》之後,賈樟柯似乎愈發地墜入到傷感懷舊的情緒中難以自拔,對離散主題以及音樂的使用不加節制,以至於看到中途,似乎有如某部金曲串燒的電影的幻覺,私以為,如果一部影片太感情用事,就難免會失了力道。作為一部大女主戲,沒人能在這個背景下比趙濤更有優勢。
賈樟柯也用這部片子連結了自己過去的所有作品,可以從中看到趙濤從業餘到成熟的全部過程,所謂賈樟柯宇宙不過是個笑談,但賈氏夫婦確實是在院線大屏幕上展現地方風貌最穩健的組合。當然,本片裡廖凡的穩健功不可沒,至於那些懷舊的流行歌曲,個人感覺反而是片中亮點,至於為什麼,沒有三線城市生活經驗的人或許不會懂。「對你無情了,也就不恨了。」,是這個江湖中最大的謊話。
《江湖兒女》,賈樟柯在自成一脈的社會表達中融入類型化與情節劇,讓故事在寫實的基礎上更有戲劇性和張力。一部公路片,書寫江湖中的愛情故事,實則隱喻了進入新世紀將近前二十年的社會變遷,這次沒有符號的堆砌,沒有景觀上的裂變,而是在人心深處體察社會。江湖的情與義,變得愈發模糊愈發可以算計,但真正的江湖人,仍在堅守情義,這種價值觀的堅守落在了女主角身上,但也成了一種悲劇。江湖兒女,關於逝去價值的一次輓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