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安全基因治療載體不安全?10年研究發現或增加肝癌風險

2020-12-18 澎湃新聞

基因療法如火如荼,然而長期存在的安全性顧慮仍無法接觸。11月17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生物技術》(Nature Biotechnology)在線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一項針對患有血友病的狗接受腺相關病毒(AAV)基因療法的10年研究發現了可能會增加肝癌風險的基因組變化。

研究表明,有必要開展進一步研究,確定AAV是否會在極少數情況下促進癌症。AAV是目前發現的一類結構最簡單的單鏈DNA缺陷型病毒,在1984年被科學家提出,可為人體細胞引入外源DNA。

該研究題為「A long-term study of AAV gene therapy in dogs with hemophilia A identifies clonal expansions of transduced liver cells」,由美國費城兒童醫院、賓夕法尼亞大學、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翰斯·霍普金斯醫學院等機構的研究人員聯合完成,通訊作者為賓夕法尼亞大學、費城兒童醫院的兒科研究副教授Denise E. Sabatino。Sabatino實驗室的研究集中在血友病上,包括凝血因子VIII變異的研究,以及開發基於基因的血友病治療方案。論文寫道,血友病A的基因治療已經從老鼠和狗的臨床前研究發展到在人類身上成功的試驗。本世紀初,科學家首次在患有血友病A的狗身上研究了AAV載體來傳遞因子VIII基因(F8)。不過,目前AAV基因治療對血友病A的研究仍處於早期階段。

研究團隊提到,由於重組(r)AAV通常以游離形式存在,rAAV可能無法在細胞分裂的組織中維持。然而,由於健康犬的肝細胞通常處於靜止狀態,犬模型非常適合長期研究,這些研究旨在了解AAV基因治療的持久性和安全性。

目前科學界普遍認為AAV載體是安全的,一般不會將它們自己的基因組插入人類的基因組中,因此成為目前最有前景的基因治療載體。然而AAV也曾面臨一些爭議,幾項小鼠研究即顯示,AAV基因療法載體的基因組整合可以導致肝癌。

Sabatino及其同事用10年時間研究了接受AAV基因療法的9隻狗。通過AAV載體遞送的治療基因會合成一種叫作凝血因子VIII的蛋白。

研究團隊發現,這種治療能在整個研究期間改善狗的血友病症狀。他們還研究了AAV載體是否會將自己的基因組插入狗的基因組,並檢測到了與細胞生長和癌症相關的基因整合。這類事件中有一些似乎能引起細胞增殖,這可能會導致惡性腫瘤。

結果顯示,其中7隻狗在治療後成功穩定產生凝血因子Ⅷ。然而其中2隻狗在基因治療大約4年後開始出乎意料地上升,在研究快結束時達到了早期水平的3倍。不過,由於最終水平依然遠低於健康犬,因此被認為不具有危險性。研究團隊在所有這些狗中沒有發現肝癌跡象。研究團隊對其中6隻接受治療的狗的肝臟樣本的進一步檢測,共發現了1741個獨特的AAV整合事件,其中44%的整合位點在參與細胞生長的基因附近。此外,有5隻狗的某些肝臟細胞分裂得比其他細胞更快,並形成子細胞團塊,存在擴增的細胞克隆。

研究團隊認為,他們的數據表明,凝血因子Ⅷ在2隻狗體內的表達增加可能是由於細胞的克隆擴張所致。他們認為,這項結果支持了血友病A肝靶向AAV基因治療的臨床前景,但同時基因組變化或應引起人們的安全顧慮,有必要對接受AAV載體治療的患者開展進一步研究和長期監測。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目前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批准的兩項針對遺傳病的基因療法都使用了這種載體。2017年12月,FDA批准了由費城生物科技初創公司Spark Therapeutics研發的Luxturna基因療法,治療遺傳性失明。2019年5月,FDA批准瑞士製藥巨頭諾華公司研發的Zolgensma療法在美上市,用於治療罕見遺傳病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同時創下一劑210萬美元的天價。

實際上,圍繞基因治療的安全陰影經久未散。1990年,美國正式批准開展基因治療的人體試驗,美國國家衛生院的醫生對一名4歲的重症聯合免疫缺陷病女童進行了基因治療,隨後基因治療「火」了近10年。

直至1999年,患有鳥胺酸氨甲醯基轉移酶缺乏症的美國亞利桑那州18歲男孩傑西基辛格(Jesse Gelsinger)「運氣」不夠好,他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參加一項基因治療臨床試驗時不幸去世,這是基因治療「開端」之後的第一例死亡案例,這也讓基因療法沉寂十多年。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Science關注:最「安全」基因治療載體似乎並不安全,血友病患者接受...
    長期以來,腺相關病毒載體(AAV)由於具有長期潛伏於人體而不表現出任何明顯致病性的優點被公認是目前最理想的基因治療基因載體。然而,近年來不斷有聲音提醒,這一看似安全的療法或許存在著致命的風險。報導稱,荷蘭生物製藥公司uniQure的一項針對B型血友病的基因療法被美國FDA叫停,起因是接受治療後該患者患上了肝細胞癌。處於輿論中心的是一種基於AAV5病毒載體的基因療法,該療法此前曾被FDA授予突破性療法稱號以及EMA授予優先藥品(PRIME)稱號。從此前的臨床數據來看,這一療法療效頗佳。
  • 並非實鍾但提示未知風險,公認安全的AAV基因療法或致癌
    一項針對腺相關病毒(AAV)基因療法的研究,發現了可能會增加肝癌風險的基因組變化。這項16日發表在英國《自然·生物技術》雜誌上的研究報告向科學界表明:有必要開展進一步研究,以確定AAV是否會在極少數情況下促進了癌症。
  • 2020傑克森實驗室腫瘤免疫與基因治療論壇在滬成功舉辦
    目前,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被批准用於治療某些患有多種癌症的患者,包括乳腺癌,膀胱癌,宮頸癌,結腸癌,頭頸癌,肝癌,肺癌,皮膚癌,胃癌和直腸癌等等。 自1990年全球首例基因治療臨床試驗的成功開展揭開了基因治療時代的序幕之後,病毒載體的安全性問題卻接連出現,導致絕大多數基因治療臨床試驗的中止。
  • 臨床試驗表明對單眼進行基因治療載體注射,可...
    在一項新的臨床研究中,英國劍橋大學Patrick Yu-Wai-Man博士和法國巴黎視覺研究所José-Alain Sahel博士領導的一個國際團隊將一種基因治療載體注射到LHON患者的一隻眼睛中,可以顯著改善雙眼的視力。
  • 臺灣醫學界發現治療末期肝癌新方法
    東方網7月10日報導:臺灣醫學界最新研究發現,使用光子刀合併栓塞治療,可有效控制晚期肝癌患者的腫瘤增長、擴大,成為治療晚期肝癌的新希望。臺北市立萬芳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葉啟源在臺灣「肝癌治療新進展」的學術研討會指出雖然非手術療法已研發出局部酒精注射、肝動脈血管栓塞術等,不過,前者僅適用腫瘤兩公分以下的表淺性肝癌,栓塞術治療則有容易復發的缺點。
  • 提前發現沉默殺手!風險預測模型助力肝癌早篩
    今年7月,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侯金林團隊發現肝癌風險預測新模型,只需肝病患者提供年齡、性別、白蛋白、膽紅素和血小板等5個指標,就能準確、簡單預測發生肝癌的風險。
  • 樊嘉院士:免疫微環境下肝癌的免疫治療
    中國新發肝癌佔全球的55%,總體5年生存率僅7~10%,僅有30%患者有手術切除機會,術後5年轉移/復發率為60%~70%。治療結果及預後差異巨大。 肝臟是免疫器官 肝臟由肝臟細胞和非肝臟細胞組成,其中肝臟細胞佔60%~80%。
  • 晚期肝癌一線治療從單藥走向聯合, 個體化綜合治療格局正在來臨
    國家癌症中心最新發布的全國癌症統計數據報告顯示,新發肝癌患者中,晚期患者佔58%,晚期肝細胞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在10個月左右,5年生存率僅約12%,與歐美或日本等發達國家差距顯著。據悉,全球每年有75萬例新發肝細胞癌患者,大多數病例來自亞洲,而幾乎一半來自中國。
  • 2018年卒中領域進展回顧|回顧|卒中|患者|治療|風險|研究|溶栓|...
    第二組數據是2016年與1990年的卒中終身風險對比。全球人群卒中的終生風險,從1990年的22.8% 上升至2016年的24.9%,相對增加了8.9%。在全球不同區域,卒中終身風險的變化呈兩極分化趨勢。
  • 研究表明,尼安德特人基因會增加患新冠風險
    但據研究人員稱,這些古老的夫妻關係為當今世界的死亡奠定了可怕的基礎。科學家稱,尼安德特人傳給現代人類的一段DNA,使感染Covid-19的風險增加了兩倍。這種基因稟賦是5萬多年前的遺產,如今約有16%的歐洲人和一半的南亞人攜帶這種基因。
  • 2020年胃腸領域研究進展盤點丨梅斯述評
    近期,南京醫科大學沈洪兵教授的團隊在《柳葉刀·腫瘤學》雜誌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成果,研究團隊對10多萬中國胃癌和非胃癌人群進行對比研究後發現,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胃癌發生風險增加103%!而對於基因中胃癌風險較高的人群,如果生活方式健康,可以將患胃癌的風險低47%!
  • 研究開發肝癌治療新方法
    2020年5月4日訊 /生物谷BIOON /——在最新一期的Molecular Therapy中,Skoltech和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發表了一種治療肝癌的新組合療法。與化療聯合使用,這種方法可以顯著降低肝癌小鼠模型的腫瘤負荷。肝癌是全球第四大常見癌症,自1980年以來發病率增加了兩倍多。這種癌症的晚期具有很強的侵襲性,對所有傳統的化療都有耐藥性。
  • Nature|劉如謙團隊在單鹼基編輯技術治療早衰症中取得新突破
    文章證實了單鹼基編輯工具ABE在早衰治療中的巨大潛力。研究指出,在低脫靶風險的條件下,ABE能直接逆轉早衰小鼠模型中的致病點突變並明顯改善模型的多種症狀,且單次注射攜ABE的AAV病毒便能顯著延長其壽命。
  • 能提前5年預判肝癌發生風險,首個肝癌預測模型落地社區
    該項目將組織全國範圍內1000家從社區到三甲醫院的醫療機構對100萬慢性肝病人群中進行肝癌風險評估,助力肝癌早篩早診。用5個常用指標提前5年預判肝癌風險世界衛生組織在4年前發布有關全球病毒性肝炎的防治戰略,提出到2030年,將病毒性肝炎新發感染下降90%,將病毒性肝炎相關死亡下降65%。
  • 肝癌中堅力量論道東南 縱談綜合治療最新進展 —— 中國肝癌領導力東南論道:福粵外科治療專場紀實
    他重點介紹了索拉非尼的治療價值,全球III期臨床研究顯示索拉非尼一線治療肝癌的OS獲益達到14.7個月。多項中國研究證實,索拉非尼有效降低mVI和PVTT術後復發風險,延長生存,降低mVI術後復發率超過50%。索拉非尼的應用使得半數以上患者獲得二線治療的機會。
  • 肝癌有新突破!我國揭示肝癌復發與3種細胞有關,成治療新依據
    歐陽是一名B肝病人,病程已經有了近10年,因為知道B肝可能會導致肝癌,所以歐陽一家都非常注意,平常按時吃藥,拒絕一切可能導致疾病進程的東西都不吃,但儘管如此,歐陽還是患上了肝癌。 幾年前,歐陽畢業,自此之後開始忙於工作,天天加班,996是常態,忙起來的會後忘記吃飯時小事,有時候甚至來不及去吃藥,這樣的狀態持續了一段時間。
  • 可評估5年內肝癌發生風險!全球首個跨病種跨種族肝癌預測模型落地...
    該項目將組織全國範圍內1000家醫療機構,為100萬慢性肝病患者進行肝癌風險評估,助力肝癌早篩早診。建立模型,可評估5年內肝癌發生風險世界衛生組織在4年前發布有關全球病毒性肝炎的防治戰略,提出到2030年,將病毒性肝炎新發感染率下降90%,將病毒性肝炎相關死亡率下降65%。
  • 「癌王」狙擊戰——從預防到治療,攻克肝癌之路我們奮勇向前
    研究數據顯示,病毒性肝炎患者中約有10%會發展成為慢性活動性肝炎,而慢性活動性肝炎患者中有50%可發展成為肝硬化,肝硬化患者發生肝癌的機率約為9.9%~16.6%。該方法大大提高了世界肝臟切除術的安全性,至今仍被學界認為是最簡單有效且安全的方法。 3.所向披靡,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第一 1963年,吳孟超主刀完成世界第一例中肝葉切除術,突破了世界性的肝臟手術禁區。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42期:新基因編輯技術可修復89%遺傳缺陷
    華大區塊鏈技術斬獲國際基因數據隱私安全計算大獎2019年10月26日,由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of Health,簡稱NIH)指導並資助舉辦的2019屆基因數據隱私和安全大賽頒獎儀式在美國印第安納州舉行,華大在「基於區塊鏈和智能合約構建基因變異分布式資料庫」的賽道中脫穎而出,與耶魯大學、京都大學等一起榮獲大獎
  • 研究發現:雙臂血壓差超過這個數,死亡風險增加!
    5.4萬人研究,雙臂血壓差超過這個數,死亡風險增加! 去年12月,一項發表在《Hypertension(高血壓)》上的研究,首次建議將雙臂收縮壓壓差10mmHg視為正常上限,這比歐洲指南的上限低了5mmH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