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胃腸領域研究進展盤點丨梅斯述評

2020-12-22 騰訊網

導語:2020年度胃腸領域的top10盤點來咯!

時光如梭,轉眼又是一年,隨著2020年的身影逐漸遠去,梅斯醫學給大家搜羅各大醫學神刊,看看在這一年中在胃腸病學領域究竟有什麼重大研究與新發現吧!enjoy~

1. NNATURE:大腸癌的發生率為什麼高於小腸癌,古老的P53基因給出答案。

在醫學界有一個長久以來難以解釋的問題:為什麼人類結腸癌的發生率和小腸癌的發生率差異如此之大呢?腸道腫瘤有98%以上都是結腸癌,而小腸癌只佔2%。

究竟是什麼因素讓人類的大腸格外易產生癌症呢?來自以色列希伯來大學(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的研究團隊發現,與癌症密切相關的突變型p53在遠端腸道中具有致癌作用,而在近端腸道(如小腸)中卻顯示出明顯的抑癌作用。

p53是一種腫瘤抑制基因(tumor suppressor gene)。在所有惡性腫瘤中,50%以上會出現該基因的突變。由這種基因編碼的蛋白質(protein)是一種轉錄因子(transcriptional factor),其控制著細胞周期的啟動。關於是否開始細胞分裂就由這個蛋白決定。像所有其它腫瘤抑制因子一樣,p53基因在正常情況下對細胞分裂起著減慢或監視的作用。細胞中抑制癌變的基因「p53」會判斷DNA變異的程度,如果變異較小,這種基因就促使細胞自我修復,若DNA變異較大,「p53」就誘導細胞凋亡。

為了探究腸癌為什麼好發於結直腸這一問題,研究人員將兩個人類中最常見的p53突變(R175H和R273H,對應小鼠p53的R172H和R270H)引入到兩種WNT驅動的腸癌小鼠模型中(ApcMin/+和CKIa腸道誘導缺失)。

實驗結果再一次驗證了我們在臨床上觀察到的現象:突變型p53的引入,在不同的腸段表現出截然不同的表型,結腸和迴腸(遠端腸道)上皮高度發育不良和增生,而十二指腸和空腸(近端腸道)則表現出正常的增生水平。

也就是說,突變型p53抑制了近端腸道的腫瘤發生,但增強遠端腸道的腫瘤發生。

為什麼p53基因在同一個人體中發揮了截然不同的作用呢,研究人員從腸道菌群中尋找到了答案。

胃腸道中包含大量的微生物,其數量由小腸至結腸抓緊增加,且增加的量級呈指數級增長。因此,研究人員推測腸道微生物可能是突變型p53發揮抑癌作用的「攔路虎」。

研究人員使用抗生素來殺死小鼠結腸中的腸道微生物,結果發現,在引入突變型p53的小鼠腫瘤模型中,使用抗生素後,結腸和迴腸中觀察到的發育不良消失了,WNT的激活減少了,而且腸道的健康狀態也變得更好了。

該研究通訊作者Yinon Ben-Neriah總結道:「我們驚訝地看到微生物對癌症突變有這麼大的影響——在某些情況下,甚至完全改變了它們的性質。」

所以說,探究腸道菌群的組成在以後腫瘤的成因和治療中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2. NATURE: 結腸癌和腸道菌群到底有沒有關係?

在人類腸道中,居住著大約10萬億個細菌,它們能影響消化功能、抵禦感染和自體免疫疾病的患病風險。健康人的腸道菌群中大部分是有益菌,而腸癌患者的有益菌比例可低至10%左右。近年來,有關腸道菌群生理功能和病理地位的研究越來越多,已經證明腸道菌在結腸炎的發生和發展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而結腸炎是大腸癌的重要危險因素。因此,腸道菌群的異常是否與結腸癌有直接關係呢?

結直腸癌(CRC)是最常見的惡性腫瘤,是由通過促進正常黏膜向腺癌轉變的結腸上皮細胞(CEC)突變的積累而發展。我們常認為結腸癌是由遺傳因素和吸菸等不健康生活方式導致,大約5%的CRC發生在具有遺傳突變的個體中。但是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腸道內的一種細菌可能與結直腸癌的發病有關。

荷蘭胡布勒支研究所(KNAW)漢斯 克拉弗斯(Hans Clevers)研究團隊最近在《自然》(Nature)發表了一項研究懷疑一種名為pks+ E. coli 的大腸桿菌是結腸癌誘因之一。這是一種能分泌大腸桿菌素的大腸桿菌菌株,因為這種菌株在結直腸癌患者的糞便樣本中較健康人的更常見。克拉弗斯和他的團隊用了5個多月的時間,在一個培養皿內將 pks + E. coli 菌株注射進了被稱為類器官的小型人體細胞團中。他們發現,這種微生物觸發了一種獨特的DNA損傷模式(鹼基序列發生了錯義突變)。

大腸桿菌素和類似基因毒素以一種特定的突變模式破壞人類DNA,與菸草煙霧、紫外線等致癌物質相同。該研究小組隨後核對了兩項前人的研究,在這兩項研究中,近6000個腫瘤(主要來自結腸)的基因被測序,結果顯示,其中5%~10%的結腸癌有著相同的突變模式,但在其他腫瘤中沒有發現這個現象。

克拉弗斯說:「我們認為這是非常有力的證據,證明的確是這些細菌導致人們患上癌症。」如果得到證實,人們就可以用抗生素清除這種致癌細菌,並服用有益健康的大腸桿菌的益生菌膠囊,以阻止有害的大腸桿菌再次出現。

3. Sciences:「癌中之王」—胰腺癌似乎迎來了治療曙光!

隨著精準醫學的發展,癌症患者的整體生存率已普遍提高,但有個例外,那就是胰腺癌。絕大部分胰腺癌患者在確診半年內死亡,是所有癌症中生存率最差、死亡率最高的,被稱為「癌中之王」,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前主席、著名腫瘤專家George Sledge博士將癌症分為兩種:一種是由單一異常信號通路驅動的「愚蠢癌」,另一種是有多種方法可刺激同一通路的「聰明癌」,而胰腺癌就屬於「聰明癌」,而且聰明絕頂。

近年來關於胰腺癌的研究層出不窮,從胰腺癌早期篩查到藥物聯用,而從新機理出發有效活用目前現有藥物的研究卻少之又少,近日哥倫比亞大學歐文醫學研究中心的科學家於 《科學》(Science)雜誌發表了相關研究,使用一種另類方式試圖「餓死癌細胞」。

DOI: 10.1126/science.aaw9872

來自哥倫比亞大學歐文醫學中心和赫伯特歐文綜合癌症中心的研究表明,一種罕見腎結石疾病的化合物可能具有抗胰腺癌的潛力。該化合物能使腫瘤缺少一種必需胺基酸--半胱氨酸,而半胱氨酸對胰腺癌細胞的存活至關重要。

大多數胰腺腫瘤都會增加過氧化物的產生,從而殺死許多正常細胞。然而,在這些過氧化物增加的有毒的條件下,胰腺腫瘤通過吸收大量的半胱氨酸而在這種毒性環境下茁壯成長。想要消解謝謝有毒過氧化物,包括胰腺腫瘤細胞在內的所有細胞都必須使用半胱氨酸。

由於胰腺腫瘤的生存似乎依賴於半胱氨酸的輸入,因此,研究作者、哥倫比亞大學瓦傑洛斯內科和外科醫學院副教授Kenneth P. Olive及其同事推測,通過選擇性靶向這種胺基酸可能會減緩腫瘤的生長。

在動物實驗中,當控制半胱氨酸生成的基因在與人類腫瘤非常相似的胰腺癌小鼠中被敲除從而切斷了腫瘤的半胱氨酸供應後,腫瘤就停止生長,小鼠中位生存期增加了一倍。研究人員用半胱氨酸酶(一種能分解血液中半胱氨酸的實驗藥物)治療小鼠,取得了類似的結果。

這項新研究最令人興奮的一點是,半胱氨酸的消耗似乎不會損害健康的正常細胞。可以想像,身體裡的所有細胞對每種胺基酸的需求都是一樣的,但是我們從之前的研究中知道,大多數正常細胞只需要非常低水平的半胱氨酸。針對正常細胞和癌細胞之間的這種差異,研究出一種對癌症有毒、對身體其他部位無害的治療方法,這或許並不是夢。

4. NEJM:「老藥」阿司匹林再出新技能——預防肝癌發生

阿司匹林好像無所不能,以至於很多人打趣說:如果有一天被困在荒島上,並且隨身只能攜帶一種藥物,那一定會選阿司匹林。這是因為它可以退熱、止痛、抗炎、預防血栓……甚至還能預防癌症。

去年3月份,中國學者的研究成果再一次鞏固了阿司匹林的「神藥」地位。臺北榮民總醫院的Wu Chunying博士和其研究團隊在《JAMA·內科醫學》上發表文章,他們發現,服用阿司匹林與慢性B型肝炎患者的肝癌發生風險降低29%有關。而今年3月,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的另一

篇研究直接指出長期少量服用阿司匹林可降低肝癌風險。

DOI: 10.1056/NEJMoa1912035

由乙型或C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臟感染,是肝癌最常見的危險因素。由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和美國麻薩諸塞州總醫院研究人員組成的研究小組分析了13,276名B肝患者和36,999名C肝患者,一共50,275名無阿司匹林使用史的成年參與者的信息。這些參與者中,14205人(2998例B肝和11207例C肝)在研究期間開始服用低劑量(75mg或160mg)阿司匹林,36070人未服用阿司匹林。兩組患者隨訪的中位時間大體一致,為7.9年。不過,服用阿司匹林組平均年齡大於未服用組,並且有7955人患有冠狀動脈疾病,11932人存在至少一種心血管疾病風險因素。

結果顯示,服用低劑量阿司匹林組10年間肝細胞癌發生率為4.0%(95%CI,3.6-4.4),未服用組為8.3%(95%CI,8.1-8.5)。排除其他致病因素,服用低劑量阿司匹林的患者患肝癌的相對風險降低了31%。但是對於阿司匹林的副作用,美國 MD 安德森胃腸病學、肝病學和營養學教授 Robert S. Bresalier 警告說:它有著非常顯著的缺點——增加了內出血的風險,尤其是對於那些有飲酒習慣、有胃腸道潰瘍病史或正在服用抗凝藥的老年人。

這一試驗結果是否足以證明阿司匹林能夠預防肝癌?答案是否定的,這項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缺乏關於吸菸、B型肝炎DNA水平、C型肝炎發病率等方面的信息,同時受試者大多為白種人,缺乏關於實際發病率的數據,但是總體而言,這項研究揭示了阿司匹林對於幫助患有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預防肝癌的重要潛力,為肝癌的預防和治療奠定了基礎。

5. NEJM: 闌尾炎並不都是需要「一刀切」!

從學醫開始,我們接觸到的所有的教科書上都明確指出:闌尾炎急性發作就是手術指徵。闌尾炎「挨一刀」,可能是人們最熟悉的小手術之一。長期以來,闌尾切除術一直是闌尾炎的標準治療方法。但是隨著認識的加深和理念的進步,似乎這一觀點受到了越來越多的挑戰。

2020年一項發表在《新英格蘭雜誌》(NEJM)雜誌上的非劣性研究探究了抗生素治療闌尾炎的可行性。研究人員在美國25個大型醫療機構進行了非盲,非劣性的前瞻性研究。試圖比較比較抗生素治療(10天療程)和闌尾切除術治療闌尾炎的差異。研究的主要終點為30天健康狀況,次要結果包括抗生素組的闌尾切除率和90天內的併發症。

DOI: 10.1056/NEJMoa2014320

這項名為CODA的試驗,共納入了1552例無併發症的闌尾炎患者,其中414人有闌尾結石(通常認為併發症風險較高)。在排除了復發性闌尾炎,以及有瀰漫性腹膜炎、周圍膿腫等其他複雜合併疾病的患者後,所有患者中776名接受抗生素治療(其中47%未住院接受治療),776名接受闌尾切除術(其中96%接受腹腔鏡手術)。

研究結果顯示在抗生素組,29%的患者在90天內接受了闌尾切除術,其中41%的患者患有闌尾結石。抗生素組併發症更常見(8.1 vs 3.5/100參與者;OR:2.28),特別是闌尾結石患者出現併發症更常見(20.2 vs 3.6/100參與者;OR:5.69),而無闌尾結石患者的併發症風險不顯著(3.7 vs3.5/100參與者;OR:1.05)。

最後研究研究人員得出兩條重要結論:1. 無論接受手術還是抗生素治療,患者出現闌尾炎症狀的總時間是相似的,抗生素組有29%的患者最終在90天內接受了闌尾切除術。2.闌尾內有鈣化沉積物(結石)的患者,併發症風險是無沉積物患者的兩倍;這部分患者如果首先接受了抗生素治療,也更可能在90天內最終接受闌尾切除術。

參與這項試驗的共同負責人、論文作者之一,波士頓醫學中心(Boston Medical Center)普外科醫師F. Thurston Drake博士最後表示,「抗生素與手術兩種治療方法各有優缺點,患者可以根據自身特點和偏好進行選擇。而作為一名外科醫生,需要幫助患者選擇最適合其自身情況和健康需求的治療方案。」因此,闌尾炎是否需要一刀切還真的需要更加慎重的權衡與考慮了。

6. CELL: 大吃一驚!口腔問題也是炎症性腸病發病的重要誘因

國內群眾對口腔保健的意識相比國外要差很多,口腔牙齒的護理平日裡不會當成一項重要任務。雖然這樣的現象目前有所改善,但是對口腔的忽視產生的後果可能不僅僅是口腔的問題,不健康的口腔通常能反映出一個人的整體健康狀況,甚至可能是發生全身性疾病的原因,比如可能會誘導炎症性腸病的發生。

DOI:10.1016/j.cell.2020.05.048

炎症性腸病包括克羅恩病和潰瘍性結腸炎,在美國大約有300萬人收到炎症性腸病的困擾。最近,醫學期刊《細胞》(Cell)上發表了一項來自密西根大學醫學院的研究,研究人員認為炎症性腸病(IBD)病情惡化可能是口腔健康狀況不佳導致的。他們認為主要的病理學機制是牙周炎導致口腔菌群紊亂,致病菌擴增,而致病菌自身以及其所誘導產生的TH17細胞遷移至腸道,引發腸炎。

為了驗證這樣的猜想,他們在小鼠身上進行了相關的實驗。他們在患有牙周炎的小鼠中檢測了口腔內細菌組成與正常小鼠的差異,發現菌群明顯失調,促炎細菌含量明顯增加,有益菌群數量明顯減少。但是僅此一項可能不足以引發腸道炎症,研究人員再通過觀察結腸發炎小鼠的微生物組變化,他們發現口腔細菌可以加重腸道炎症,進而證實了這一猜想。

密西根大學醫學院胃腸病學內科助理教授Kamada說道:「正常的腸道微生物組可以抵抗外源或外來細菌的定殖。」 「但是,在患有IBD的小鼠中,健康的腸道細菌被破壞,削弱了它們抵抗來自口腔的致病細菌的能力。」研究小組發現,患有口腔和腸道炎症的小鼠體重減輕顯著變多,疾病活動更多。

這種腸道炎症的惡化是由口腔生物遷移到病人的腸道驅使的現象強調了口腔健康作為全身健康的主要組成部分的重要性。天天刷牙,也是非常重要的!

7. CELL:剖宮產新生兒腸道菌群失調不可怕,母親糞便移植來幫忙

一些科學家認為在自然分娩過程中,從母親處獲得的部分微生物組有著重要作用。過去的一些研究發現,與自然分娩的嬰兒相比,通過剖腹產誕生的嬰兒在成長過程中,更容易出現哮喘和過敏現象。另一些研究也表明,儘管每個人的微生物組都各有不同,但出生方式依舊會給個人的微生物組帶來明顯區別。

2020年10 月 發表在《細胞》雜誌(Cell)上的一項研究則採用了非常激進的方式,讓新生兒接觸到媽媽的微生物菌群:在母乳中稀釋少量媽媽的糞便,在新生兒剛出生時餵給他們,來模擬自然分娩時的微生物環境接觸

DOI:10.1016/j.cell.2020.08.047

研究人員說道在分發了研究公告後,有大約30名婦女聯繫研究者,想要了解更多詳情。其中,17人同意參加整個實驗。其中 10 人有禁忌症被排除,比如最近使用了一個療程的抗生素,或攜帶有潛在危險的微生物。最終,有 7 位計劃進行剖腹產的準媽媽加入了實驗。

實驗過程如下:在剖腹產手術的3周前,研究人員們從這些準媽媽處收集了糞便樣本。在嬰兒出生後,研究人員們將稀釋後的糞便混在5毫升的初乳中,讓新生兒喝下。隨後,這些新生兒在醫院接受了2天密切觀察,以避免任何健康風險。回家後,這些新生兒在剛出生的兩個月內,也嚴格只喝母乳。與此同時,研究人員們還收集了這些新生兒出生時、出生2天、1周、2周、3周、以及3個月後的糞便樣本,用作後續分析。

最後研究者發現,到三個月大時,接受糞便菌群移植的嬰兒的糞便菌群和順產兒相似,而與剖腹產兒還有自己母親的菌群不同。這項實驗表明可以通過後天的「糞便移植」,塑造剖腹產新生兒的微生物組。但是研究人員們也指出,研究中的樣本都經過了處理,確保了安全性。至於普通人,不應該自行在家進行嘗試。

剖宮產分娩在全球範圍內越來越多,在某些地區比例甚至超過了50%,從這項研究中我們知道陰道分娩的好處不單單在於少了一道疤,更重要的是給新生兒一個健康的腸道菌群!

8.Lancet Oncology:這4種生活習慣,可以顯著預防胃癌的發生!

我國是胃癌發病率最高的國家之一,全球超過40%的胃癌發病和死亡發生在我國。遺傳易感體質、幽門螺桿菌感染(H. pylori)以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可能共同導致了我國胃癌的巨大醫療負擔。那麼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不是可以明顯降低胃癌的風險呢?是的,最近一項大型研究再次證明了這個結論。

近期,南京醫科大學沈洪兵教授的團隊在《柳葉刀·腫瘤學》雜誌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成果,研究團隊對10多萬中國胃癌和非胃癌人群進行對比研究後發現,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胃癌發生風險增加103%!而對於基因中胃癌風險較高的人群,如果生活方式健康,可以將患胃癌的風險低47%!

研究人員前期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全基因組關聯研究覆蓋人群,開展了迄今為止最大的中國人群胃癌全基因組關聯研究(累計10254例胃癌病例和10914例無癌對照),並基於遺傳關聯研究結果構建了中國人群胃癌多基因遺傳風險評分(Polygenic Risk Score,PRS)模型;在此基礎上,應用中國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隊列(China Kadoorie Biobank,CKB)的10餘萬例研究對象前瞻性評估了PRS與胃癌發病風險的關係,並系統探討了健康生活方式在不同遺傳負荷的情況下對胃癌的保護效果。

研究發現中國人群胃癌多基因遺傳風險評分PRS-112與胃癌發病風險與胃癌發病風險呈線性關聯。根據PRS-112的五分位間距將研究對象分為Q1-Q5五類,隨著遺傳負荷的增加,個體罹患胃癌的風險顯著增高,並呈劑量-反應關係(圖1A)。當以Q1、Q2-Q4、Q5分別定義低、中、高遺傳風險人群時,我們發現三個人群胃癌累計標化發病率存在顯著差異,高風險人群胃癌發病率是低風險人群的2.08倍(HR=2.08, 95% CI: 1.61-2.69)(圖1B)。

DOI:10.1016/S1470-2045(20)30460-5

在CKB隊列中,根據4種生活習慣定義了健康生活方式,包括不吸菸(不吸菸或戒菸15年以上)、不飲酒、少吃醃製蔬菜多吃新鮮水果蔬菜(每天吃新鮮蔬菜並且每周吃新鮮水果>4天,或者每天吃新鮮水果並且每周吃新鮮蔬菜>4天)。隨著不健康生活因素的增加,個體罹患胃癌的風險顯著增加,並呈現劑量-反應關係(圖1C)。

根據個體擁有健康生活方式的個數將人群分為健康(4種健康生活方式)、中等(2-3種健康生活方式)以及不健康(0-1種健康生活方式)三類人群,與堅持健康生活方式的人群相比,中等及不健康生活方式的人群發生胃癌的風險分別增加了34%(HR=1.34, 95%CI:1.00-1.81)和103%(HR=2.03, 95%CI:1.46-2.83)(圖1D),這一效應幾乎不受遺傳負荷影響,也不影響遺傳效應,體現了二者在胃癌發生過程中的獨立效應。

研究人員最後說道研究中涉及到的4種健康生活方式包括:1、不抽菸:從不抽菸或戒菸時間超過15年。2、不喝酒:在過去的一年中沒有喝過酒或喝酒的時間不超過一個月。3、吃醃製食物較少:吃醃製蔬菜每周不超過4天。4、經常攝入新鮮蔬菜和水果:每天吃蔬菜,每周有4天及以上吃水果。當以上四項全部符合,則認定為健康的生活方式,只符合0~1項,則認定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研究發現,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胃癌風險高顯著相關,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相比,風險高出103%。

這項研究給人們預防胃癌提供了明確的方法,除了積極預防和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抽菸少喝酒,少吃醃製食品、多吃水果蔬菜,對預防胃癌有顯著的幫助。

9. Lancet:中藥黃連素在預防結腸癌術後復發中的作用顯著!

結直腸癌是全球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發病率有增長趨勢。約90%以上的結直腸癌來源於結直腸腺瘤。在超過50歲人群中,腺瘤患病率約30到40%,腸鏡下切除之可預防結直腸癌。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消化科房靜遠教授表示,但切除後1年腺瘤復發(再發)率30%以上、3年復發率50%左右。房靜遠教授團隊牽頭研究結果證實:黃連素具有一定的預防結直腸癌前疾病腺瘤腸鏡下切除後復發的作用,該項研究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柳葉刀胃腸病和肝病學》(The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黃連素是從中草藥黃連中提取的一種補充劑,學名小檗鹼。黃連素已被用於治療腹瀉和腸炎,但最近的研究表明它可能具有抗肝炎的作用和抗腫瘤活性,也具有一定的預防結直腸癌前疾病腺瘤腸鏡下切除後復發的作用。

本次大規模的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臨床試驗研究,由仁濟醫院牽頭,解放軍總醫院第七醫學中心、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同濟大學附屬上海第十人民醫院等7家醫院消化科協同完成。

研究納入近期診斷腺瘤並進行全部腺瘤切除的患者,並通過區組隨機化方法將患者按1:1比例隨機分配至兩組:服用小檗鹼組(每天兩次,每次0.3克)和安慰劑組,要求患者在隨訪期內至少完成一次腸鏡檢查,直至診斷出腺瘤復發或是最後一名入組患者達到2年隨訪點為止。

隨訪期間,黃連素組155例患者(36%),安慰劑組有216例患者(47%)被診斷為復發性腺瘤,由此得出黃連素組的危險比RR = 0.77;( 95%CI,0.66-0.91),具有保護作用。在隨訪期間,研究者未發現任何大腸癌病例。在整個試驗過程中未發生結直腸腺癌,無嚴重不良反應的報導。為此,可知服用小檗鹼可安全有效地降低結直腸腺瘤復發的風險,為腺瘤切除術後的化學預防提供了新的選擇。

10. NEJM:減肥手術增加預期壽命!

2005年,中年發福的著名足球運動員馬拉度納做了一個減重手術,恢復了健美的身材。也許有人要問,胖胖的挺可愛,幹嘛要做手術呢?但從健康角度來說,可沒這麼簡單。研究發現,長期的中度肥胖使平均壽命減少6年至7年,而長期重度肥胖使男性平均壽命減少20年,女性減少5年。

肥胖會使平均壽命降低,主要原因是因為肥胖可以導致一系列疾病,除了大家熟知的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還有多種惡性腫瘤、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骨關節炎、不孕不育、抑鬱症等,這些疾病還會給人帶來致命的威脅。所以,肥胖不僅僅是體型好不好看的問題,更關係到生活質量和壽命。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 最新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減肥手術可以降低長期死亡風險,延長預期壽命。

DOI:10.1056/NEJMoa2002449

研究對瑞典肥胖受試者研究進行了一項分析,因肥胖接受手術治療的手術組和對照組分別有2007名和2040名患者,參考隊列包括1135名參與者,平均隨訪時間為20年。結果顯示:手術組457例患者(22.8%)死亡,對照組539例死亡(26.4%,OR: 0.77)。

相應的心血管疾病死亡危險比為0.70,癌症死亡危險比為0.77。手術組調整後的中位預期壽命比對照組延長3.0年,但比參考人群少5.5年。術後90天死亡率為0.2%,手術組有2.9%的患者接受了再次手術,與接受常規肥胖治療者相比,接受減肥手術者的死亡風險降低了23%(OR: 0.77,95%可信區間0.68~0.87,P

研究者在文章中指出,死亡率的降低主要是由於心血管疾病(CVD)導致的死亡減少,其中最常見的是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猝死。特別是,與常規肥胖治療相比,減肥手術與心血管疾病相關死亡風險降低30%有關(HR 0.70, 95% CI 0.57~0.85)。

這一發現尤其有助於患者在考慮肥胖治療時做出明智的選擇。需要強調的是,雖然研究結果顯示了平均壽命增加了3年,但患者是不同的,平均預期壽命增加的3年不能等同於某個特定患者壽命一定會增加。

最後小編想說,如果要給今年的胃腸病學領域加一個主題詞概括的話,那麼「癌症診治」依然是主旋律。目前仍沒有有效治癒手段的人類健康殺手仍然是學界希望能有所突破的高地。隨著時間的推移,讓我們繼續相信攻克癌症的那一天終將會到來。

來源:梅斯醫學綜合報導

授權轉載、投稿及爆料請聯絡梅斯醫學管理員

相關焦點

  • 2020年呼吸領域研究進展深度盤點丨梅斯述評
    原創 Oranhgy MedSci梅斯 收錄於話題#新冠肺炎133##新冠肺炎1#新冠2導語:2020年度呼吸領域top10盤點來咯!2020年接近尾聲,2021年即將到來,在過去的一年中,新冠大流行背景下呼吸領域具有諸多突破性研究,也是最為特殊的一年,梅斯醫學特地給大家選取盤點了重磅級的新冠肺炎(更多可訪問梅斯醫學新冠肺炎專輯)、COPD、電子菸、哮喘指南等突破進展與研究。enjoy~1.
  • 2020年世界神經領域研究十大進展揭曉,華中科技大學研究成果入選
    長江網12月22日訊 近日,由梅斯醫學評選的2020年世界神經領域研究十大進展揭曉,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院長王偉教授領銜全國7家醫院開展的《針灸用於無先兆發作性偏頭痛預防的RCT研究》入選。
  • 盤點2020年生物醫藥領域熱點事件!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報導  2020年最後一天,中國迎來了首款新冠疫苗,這為抗擊疫情增添了一件有力武器。過去一年,除了與新冠病毒不懈對抗,與人類健康息息相關的生物醫學領域也取得了許多突破性進展。本文梳理了2020年度生物醫藥領域備受關注的一些熱點事件,以及在中國的相關進展,告別過去,迎接嶄新的一年。
  • 2020全球臨床醫學領域TOP10研究熱點
    《2020 研究前沿》報告遴選出11大領域的110個熱點前沿和38個新興前沿,並對重要的前沿進行了解讀分析。 其中,涉及臨床醫學的10個熱點研究前沿引發了業內廣泛關注。
  • 蔣更如:2019年罕見及遺傳性腎臟病研究領域的重要進展
    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徐虹教授帶領的多中心團隊,繪製出了首個中國兒童腎臟病基因突變圖譜,相關研究成果以題為「基於多中心註冊登記系統的1001例兒童腎病疾病致病基因譜系研究」的文章發表在Clinical Genetics雜誌,引起國際領域高度關注。該研究依託「中國兒童遺傳性腎臟疾病資料庫」首批來自全國17個省23家醫療機構兒童腎臟專科共1001例不同類型兒童腎臟病的臨床表型及基因測序數據。
  • CNS精彩不斷:2020外泌體組學研究進展大盤點
    目前在腫瘤免疫,腫瘤轉移,組織修復多個領域均發現了外泌體的重要功能,並且可以作為一種很好靶向給藥系統。作為當下熱門研究方向,以外泌體為主題的研究進展非常迅猛,下面我們就一起回顧下2020年度近期外泌體相關研究進展吧!01.
  • 王宇教授:2019甲狀腺癌領域重要研究年度盤點
    在2019年,甲狀腺癌領域有哪些重要研究值得關注?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頭頸外科王宇教授帶來2019年甲狀腺癌領域重要研究年度盤點。研究結果顯示:該模型整體敏感度為84.3% ~93.4%,特異度為86.1%~87.8% ,相比與經驗豐富的超聲科醫生,DCNN模型診斷甲狀腺癌不僅敏感度相當,而且特異度更高[1]。  而在2019年7月,來自美國杜克大學的研究團隊開發了一款DCNN人工智慧模型,用於評估甲狀腺結節是否需要進行細針穿刺活檢,該研究發表在《Radiology》雜誌上。
  • 《協和醫學雜誌》2020年3期主題:系統性紅斑狼瘡新進展
    本期主題:系統性紅斑狼瘡新進展本期執行主編 張奉春 本期執行副主編 鄭文潔 目 次 述評
  • 順德區第三人民醫院胃腸病中心啟用
    醫院以胃腸病中心為依託建設順德北部片區消化疾病診療高地  文/珠江商報記者冷衛兵 通訊員王深梅  圖/珠江商報記者林安迪  12月3日下午,順德區第三人民醫院胃腸病中心啟用,「2020年順德消化論壇
  • 氫氣改善運動性氧化損傷研究進展【2020年綜述】
    耿雪,李志慧,譚銳,劉赫男,高大文,鞏文靜,張林,張成崗.氫分子改善運動性氧化損傷的機制與應用研究進展[J].中國運動醫學雜誌,2019,38(11):1001-1005. 摘要:運動性氧化應激與運動疲勞、運動損傷等密切相關。
  • 全面回顧2020年圖機器學習進展,12位大神論道、寄望2021年大爆發!
    就在近日,倫敦帝國理工學院教授、推特圖學習研究負責人Michael Bronstein與圖機器學習領域的多位資深研究者進行了深入交流,對該領域在過去的一年中的進展進行了較為全面的盤點,並預測了未來發展的方向。1消息傳遞機制 Will Hamilton,麥吉爾大學助理教授,Mila 的 CIFAR 主席,GraphSage作者。
  • 朱耀教授:2019年前列腺癌PARP抑制劑治療的研究進展
    編者按:2019年,PARP抑制劑在前列腺癌領域的研究進展可謂「收穫頗豐」。TOPARP-B、TRITON2和GALAHAD等研究反覆證明其在多線治療後且DNA修復基因缺陷的mCRPC患者中的療效;而PROFOUND則進一步將奧拉帕利的適用人群擴大至經過新型內分泌治療且HRR突變的mCRPC患者。本文中,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朱耀教授為我們回顧了2019年度前列腺癌領域PARP抑制劑治療的重要研究進展。
  • 我國科學家在多糖疫苗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我國科研人員近期在多糖疫苗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研發出一種用於預防肺炎鏈球菌感染的口服多糖疫苗。相關研究成果已由國際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在線發表。  論文通訊作者、西南大學動物醫學院教授孔慶科介紹,肺炎鏈球菌是引起肺炎等病症的主要原因之一,致死率較高。目前常用於預防肺炎鏈球菌感染的是多價多糖疫苗,但該類疫苗生產工藝較複雜、價格較高,免疫效果不盡理想。
  • 基因編輯領域最新研究進展
    2020年4月22日訊/生物谷BIOON/---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基因編輯相關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DOI:10.1038/s41589-020-0490-4「基因魔剪」CRISPR-Cas9引起能在特殊靶向位點切割DNA而徹底改變了遺傳學領域的研究,如今研究人員能利用Cas9酶來專門關閉基因的表達,或將新型DNA片段插入到基因組中,但不論Cas9有多麼專一特殊,其都會切開一些不該切開的位點
  • 【關注】第五屆同濟大學胃腸外科高峰論壇召開
    【關注】第五屆同濟大學胃腸外科高峰論壇召開 2020-12-11 20: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新型促胃腸動力藥,西沙必利、莫沙必利……同為必利,有什麼區別?
    2020-08-05 07: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劇烈運動警惕「運動性胃腸症候群」
    2020年進入最後的三個月,受疫情影響,多數運動愛好者只能被動變為「宅男、宅女」。隨著我國疫情的被控制,大家開始逐漸恢復正常的戶外活動。劇烈的戶外活動可能會出現噁心 、嘔吐、反胃、燒心、腹瀉、便意、便血等症狀。出現這些症狀怎麼辦?不要急,今天帶領大家認識一下運動性胃腸症候群。
  • 重磅級文章解讀DNA損傷領域研究新進展!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研究報導,共同解讀科學家們在DNA損傷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分享給大家!圖片來源:Wikibooks【1】Nature:重大進展!在一項新的研究中,Balskus及其同事們試圖通過準確地鑑定出colibactin如何與DNA發生反應產生DNA加合物來理解這種化合物如何導致癌症,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研究者表示,自2006年以來,人們就已知道某些腸道共生細菌---主要是大腸桿菌菌株---存在一組讓它們能夠合成導致DNA損傷的分子的基因。
  • EULAR 2020 熱點話題解讀:司庫奇尤單抗治療AS的最新研究進展
    聽專家解讀 EULAR 2020中的重要研究進展…今年,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原定於6月3~6日在德國法蘭克福舉行的2020年歐洲抗風溼病聯盟(EULAR 2020)首次以線上會議的形式舉行。會議中發布了眾多有關脊柱關節炎(SpA)發病機制和治療相關的最新研究進展,給我們帶來了很多振奮人心的消息。
  • 2021年: 大流行後全球醫學研究和科技發展趨勢
    2020時間模式. 那些醫生和科學家們是按照這個時間計算每一小時,每一天;因為每一秒都有許多人死於新冠病毒國際權威期刊《自然》回顧了2020年一系列裡程碑意義的生物醫學研究成果和探索進展,除了以史無前例速度成功研發出了新冠疫苗,並且全球開始普及接種,還有什麼值得關注的?有人希望快點兒熬過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