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百家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一天,聽到了幾個人在聊巖茶的果香。
當時有人說巖茶靠看,並語出驚人的說了一番話。
「比方說(條索)從頭黑到尾的這種茶,色澤烏黑,葉緣沒有碰傷的紅色,那通常就是正味熟香的茶。也就是說,它是果香型的巖茶,香氣是走細的。」
這番「高見」一聽,麻花心想,這都是哪和哪啊,都快扯到火星上去了。
不過,在不懂巖茶的新朋友看來,遇到這一連串的高大上專業詞彙後,很容易被繞暈進去,甚至還會崇拜這樣的「大師」,說得非常懂行。
實際啊,馬克思爺爺早就說過了,繞過現象看本質,才是認識事物的根本。
拋開那些天花亂墜的概念,要是說光看幹茶就能知道這茶有果香,這可真是牛皮都快吹破天了。不合現實。
《2》
巖茶是焙火茶,幹茶上烘焙的香氣明顯,但花果香不顯。
所以,在評巖茶時,幹茶主要評外形,而不是茶香。對巖茶的香氣、滋味的審評,重頭戲要放在衝泡之後,並結合湯色、葉底的具體情況,才能得出結論。
武夷巖茶的審評,有一套專門的方法。對幹茶的外形評審,通常是將樣品茶放在審評盤內(數量為180-200克),左右前後的輕輕轉動後,樣茶會均勻的按輕重、大小、長短、粗細等不同的次序分布,然後可以清晰觀察。
審評幹茶時,以條索、色澤為主,再結合整碎、淨度等內容。
條索看鬆緊、輕重、壯瘦、挺直、捲曲等。比如巖茶的原料採老了,揉捻不足,條索就看起來鬆散粗松,明顯不成型。
色澤則以綠褐或者青褐油潤為佳,而灰褐、枯褐就列入次品了。像色澤枯紅的巖茶,葉片明顯受到過高溫傷害。曬青時高溫曬紅,做青過渡,殺青葉時用了高溫揉捻等,都會造成這樣枯褐發紅的情況。
整體條形要勻整、飽滿、無梗片和夾雜物,不然顯得揀剔、色選、風選不精,導致茶葉的等級不高,看起來雜亂不統一。
從巖茶的外形審評方法看,沒有標明對香氣的優劣辨別。
往大白話的方向說,在真正的專業人士眼中,評幹茶以外形為主,沒有強調幹茶香。
再說了,聞幹茶的幹茶,頂多能發現焦糖香濃鬱與否,是否有跑氣返青等情況。
還沒等正式衝泡,簡單看過兩眼乾茶就蓋棺定論看出一泡巖茶有果香。這樣的一番話,未免說得太早了。
按前因與後果的關係推導,明顯不符做學問該有的態度啊。
果香形成的前提還不明朗,咋就能這麼快下結論呢?
《3》
武夷巖茶的果香來源,和發酵有關。
當巖茶的發酵程度輕一些,花香為重。而當加重發酵後,果香更明顯。
果香是巖茶的工藝香,在制茶加工時,當加重巖茶的發酵以及在其它工序上做出微調,就能生成這樣的香氣。
最近幾年,果香是市場的寵兒。蜜桃香肉桂、雪梨香佛手、芒果香的105,等等,這些麻花在喝茶時,都有遇到過。
和常規的巖茶香氣相比,喝茶時能在杯蓋和湯水裡感受到如夏日水果般清甜的果香,確實會帶來耳目一新的口感和風味。
茶樹新鮮採下來的鮮葉內,含有不少的「青葉醇」,它聞起來的味道就是很多做茶師傅口中提到的青草氣。
但經過初制的萎凋、做青等環節後,茶葉因水分散失和一系列的化學成分的變化,讓巖茶內部的芳香物質發生了明顯的轉化。
有一回到武夷山,剛好趕上茶農們在做105。走進青間後發現,原本鮮葉上能聞到的明顯青草味,逐漸向花果香轉變。
貪婪的深嗅周圍的空氣,周圍全是在蕩漾著濃濃的花香,像夜來香,茉莉、梔子的馥鬱香氣,濃到像一團香霧那樣散不開。
當時還在和那戶茶農打趣說,還以為他們家的廠房是打翻了香水,還沒等走近,香味就這麼濃了。
不過,到後來,最終收到那款105的樣品時,拆開泡來喝,發現卻是果香更勝花香一籌。當時像發現新大陸那樣的麻花,試茶試到了一半,趕忙向那戶茶農了解情況,你們家的黃觀音,為什麼能做出這麼濃的果香?
得到的答覆是,當時有幾桶青的搖青重了些,就發酵出了果香。很顯然這只是茶農的謙虛之詞。但巖茶的果香,卻是真切的和發酵有關。
所以,回到正題來看。若要說看巖茶能看出一泡茶有果香。
那麼先請問,看幹茶能看出巖茶的發酵程度嗎?好像不能。
香,說白了還得靠聞。不聞香,直接能看出香氣來,那就太玄乎啦。
《4》
條索色澤烏黑,能說明巖茶有果香嗎?
不能,兩者間的關係太牽強了。
武夷巖茶的加工步驟複雜,香型更是多變,甚至於有好多在平時試茶時遇到的香氣,想到了詞窮,還是不能具體形容出來。
有過茶湯味道像烤慄子皮的香。也有過在一款肉桂裡喝到類似菠蘿那樣的熱帶水果香,清甜型的。還有在一款小品種裡聞到藥香+奶油香。
但是,巖茶的幹茶外形,不能直觀的體現茶香。
再說了,條索色澤烏黑和很多因素有有關。
以巖茶的焙火為例,火功越高,巖茶的幹茶條索顏色越深,呈現出烏褐油潤為主。原因是巖茶在焙火時,發生了「美拉德反應」。火功越往上焙,條索內焙進的火越多,形成的褐色、黑色的色素物質越多,幹茶的顏色就越烏褐、烏黑。
但從實際的喝茶體驗看,巖茶的果香並非是火功越高,香氣就越明顯。
有些焙成炭,幹茶焦條多的巖茶,炭火味重,哪裡還有果香?
果香,歸根到底在於香氣物質的積累。要看原料的底子,也得看做青和焙火的好壞。
巖茶的幹茶色澤形成,背後的因素諸多。果香的得來,也有N多的因由。
如果說看條索,顏色從頭黑到尾,色澤烏黑的巖茶會出果香。
那是一個推斷句,是一個表概率的句式,而不能當成肯定句來看。
不然,這前後關聯之間,就太牽強啦!
《5》
回到開篇的那番話裡,槽點很多。
像是武夷巖茶裡,就不提「正味」這個概念。
更何況,若是說「香氣走細」的巖茶,還要說到山場上面。
單單看幹茶,來推出巖茶的香氣。
這背後的做學問態度,一點兒也不嚴謹。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拋出一堆讓人天花亂墜的概念來抖包袱,壓根經不起推敲!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李麻花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