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靠看幹茶,就能知道巖茶有果香?怕不是個神棍吧?

2020-12-24 小陳茶事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百家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一天,聽到了幾個人在聊巖茶的果香。

當時有人說巖茶靠看,並語出驚人的說了一番話。

「比方說(條索)從頭黑到尾的這種茶,色澤烏黑,葉緣沒有碰傷的紅色,那通常就是正味熟香的茶。也就是說,它是果香型的巖茶,香氣是走細的。」

這番「高見」一聽,麻花心想,這都是哪和哪啊,都快扯到火星上去了。

不過,在不懂巖茶的新朋友看來,遇到這一連串的高大上專業詞彙後,很容易被繞暈進去,甚至還會崇拜這樣的「大師」,說得非常懂行。

實際啊,馬克思爺爺早就說過了,繞過現象看本質,才是認識事物的根本。

拋開那些天花亂墜的概念,要是說光看幹茶就能知道這茶有果香,這可真是牛皮都快吹破天了。不合現實。

《2》

巖茶是焙火茶,幹茶上烘焙的香氣明顯,但花果香不顯。

所以,在評巖茶時,幹茶主要評外形,而不是茶香。對巖茶的香氣、滋味的審評,重頭戲要放在衝泡之後,並結合湯色、葉底的具體情況,才能得出結論。

武夷巖茶的審評,有一套專門的方法。對幹茶的外形評審,通常是將樣品茶放在審評盤內(數量為180-200克),左右前後的輕輕轉動後,樣茶會均勻的按輕重、大小、長短、粗細等不同的次序分布,然後可以清晰觀察。

審評幹茶時,以條索、色澤為主,再結合整碎、淨度等內容。

條索看鬆緊、輕重、壯瘦、挺直、捲曲等。比如巖茶的原料採老了,揉捻不足,條索就看起來鬆散粗松,明顯不成型。

色澤則以綠褐或者青褐油潤為佳,而灰褐、枯褐就列入次品了。像色澤枯紅的巖茶,葉片明顯受到過高溫傷害。曬青時高溫曬紅,做青過渡,殺青葉時用了高溫揉捻等,都會造成這樣枯褐發紅的情況。

整體條形要勻整、飽滿、無梗片和夾雜物,不然顯得揀剔、色選、風選不精,導致茶葉的等級不高,看起來雜亂不統一。

從巖茶的外形審評方法看,沒有標明對香氣的優劣辨別。

往大白話的方向說,在真正的專業人士眼中,評幹茶以外形為主,沒有強調幹茶香。

再說了,聞幹茶的幹茶,頂多能發現焦糖香濃鬱與否,是否有跑氣返青等情況。

還沒等正式衝泡,簡單看過兩眼乾茶就蓋棺定論看出一泡巖茶有果香。這樣的一番話,未免說得太早了。

按前因與後果的關係推導,明顯不符做學問該有的態度啊。

果香形成的前提還不明朗,咋就能這麼快下結論呢?

《3》

武夷巖茶的果香來源,和發酵有關。

當巖茶的發酵程度輕一些,花香為重。而當加重發酵後,果香更明顯。

果香是巖茶的工藝香,在制茶加工時,當加重巖茶的發酵以及在其它工序上做出微調,就能生成這樣的香氣。

最近幾年,果香是市場的寵兒。蜜桃香肉桂、雪梨香佛手、芒果香的105,等等,這些麻花在喝茶時,都有遇到過。

和常規的巖茶香氣相比,喝茶時能在杯蓋和湯水裡感受到如夏日水果般清甜的果香,確實會帶來耳目一新的口感和風味。

茶樹新鮮採下來的鮮葉內,含有不少的「青葉醇」,它聞起來的味道就是很多做茶師傅口中提到的青草氣。

但經過初制的萎凋、做青等環節後,茶葉因水分散失和一系列的化學成分的變化,讓巖茶內部的芳香物質發生了明顯的轉化。

有一回到武夷山,剛好趕上茶農們在做105。走進青間後發現,原本鮮葉上能聞到的明顯青草味,逐漸向花果香轉變。

貪婪的深嗅周圍的空氣,周圍全是在蕩漾著濃濃的花香,像夜來香,茉莉、梔子的馥鬱香氣,濃到像一團香霧那樣散不開。

當時還在和那戶茶農打趣說,還以為他們家的廠房是打翻了香水,還沒等走近,香味就這麼濃了。

不過,到後來,最終收到那款105的樣品時,拆開泡來喝,發現卻是果香更勝花香一籌。當時像發現新大陸那樣的麻花,試茶試到了一半,趕忙向那戶茶農了解情況,你們家的黃觀音,為什麼能做出這麼濃的果香?

得到的答覆是,當時有幾桶青的搖青重了些,就發酵出了果香。很顯然這只是茶農的謙虛之詞。但巖茶的果香,卻是真切的和發酵有關。

所以,回到正題來看。若要說看巖茶能看出一泡茶有果香。

那麼先請問,看幹茶能看出巖茶的發酵程度嗎?好像不能。

香,說白了還得靠聞。不聞香,直接能看出香氣來,那就太玄乎啦。

《4》

條索色澤烏黑,能說明巖茶有果香嗎?

不能,兩者間的關係太牽強了。

武夷巖茶的加工步驟複雜,香型更是多變,甚至於有好多在平時試茶時遇到的香氣,想到了詞窮,還是不能具體形容出來。

有過茶湯味道像烤慄子皮的香。也有過在一款肉桂裡喝到類似菠蘿那樣的熱帶水果香,清甜型的。還有在一款小品種裡聞到藥香+奶油香。

但是,巖茶的幹茶外形,不能直觀的體現茶香。

再說了,條索色澤烏黑和很多因素有有關。

以巖茶的焙火為例,火功越高,巖茶的幹茶條索顏色越深,呈現出烏褐油潤為主。原因是巖茶在焙火時,發生了「美拉德反應」。火功越往上焙,條索內焙進的火越多,形成的褐色、黑色的色素物質越多,幹茶的顏色就越烏褐、烏黑。

但從實際的喝茶體驗看,巖茶的果香並非是火功越高,香氣就越明顯。

有些焙成炭,幹茶焦條多的巖茶,炭火味重,哪裡還有果香?

果香,歸根到底在於香氣物質的積累。要看原料的底子,也得看做青和焙火的好壞。

巖茶的幹茶色澤形成,背後的因素諸多。果香的得來,也有N多的因由。

如果說看條索,顏色從頭黑到尾,色澤烏黑的巖茶會出果香。

那是一個推斷句,是一個表概率的句式,而不能當成肯定句來看。

不然,這前後關聯之間,就太牽強啦!

《5》

回到開篇的那番話裡,槽點很多。

像是武夷巖茶裡,就不提「正味」這個概念。

更何況,若是說「香氣走細」的巖茶,還要說到山場上面。

單單看幹茶,來推出巖茶的香氣。

這背後的做學問態度,一點兒也不嚴謹。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拋出一堆讓人天花亂墜的概念來抖包袱,壓根經不起推敲!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李麻花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茶圈驚世錄,光是聞巖茶的香氣,就能聞出山場氣息?
    湊近一看,才知道這本來是個什麼詞。都說秀才念字念半邊。你這認生詞只認識半邊字,那語文考試得了幾分吶?一聽提到考試,他就哇哇的跑到了隔壁,於是下午終於得到了清淨。光是聞蓋香,就能猜出山場的。說實話,這可比蒙眼摸象難多了。巖茶這麼多的大山場,小山場,哪裡能讓人猜得著?猜一泡巖茶的山場,別說聞香了。就連喝茶,將一泡茶從頭喝到尾,也不能喝出具體的山場。
  • 100塊和1000塊一斤的巖茶,看不出區別?別為不懂茶找藉口
    剪開兩泡茶的泡袋,倒出幹茶。從幹茶條索上區分,不同巖茶之間的差異,還可以聞一聞茶香。巖茶的幹茶香,以清爽的火香,焦糖香為主,有烘焙過的氣息。要是聞不出一點焙火後的感覺,那問題就來了。同樣的,區分百元級和千元級的巖茶,也別太糾結「看」不出區別。畢竟,還可以實打實的去喝一喝,聞一聞。一款好巖茶,標準是有香,有水,有韻。之前有位老茶友總結了句妙語:喝巖茶,百元茶喝香,千元茶喝味,萬元茶喝韻。
  • 從一片白紙,到略懂巖茶,你會遇到的這些28條經典巖茶語錄
    那在喝巖茶的過程中,少不了常會見到/聽到今天要提的N多條經典語錄。《2》1、巖茶是什麼?不知道。啊,大紅袍是吧。大紅袍我聽過。不知道有武夷巖茶,只知道有大紅袍的人。卻有很濃髮言欲,表現欲。讓人很無語。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道自己不懂,不可怕,可以慢慢學。不知道自己壓根不懂,那單就學巖茶而言,麻花感覺帶不動,帶不了。3、聽說真正的大紅袍就景區裡的六棵樹,一般人都喝不到。
  • 今年流行什麼樣的武夷巖茶肉桂?桂皮香、蜜桃香還是花果香?
    當然,也許,大家愛的並不是肉桂本身,而是肉桂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吧。那可是所有茶N代的祖先們,想都不敢想的巖茶盛世呢。《2》還記得今年年初出去喝茶,就聽見了這種風聲:「這兩年好像開始流行桂皮香肉桂了。」有個來串門的同村茶農幫襯說,「是這樣的,我記得三年前第一次做出大桂皮時,恰好開始流行了。」說話的這個茶農是個年輕人,本來在外地漂著,五年前臨危受命回來接班。他嘴裡的「大桂皮」是何方神聖呢?據武夷山茶農的說法,大桂皮就是,大面積的桂皮香。
  • 牛欄坑肉桂就是個名字,所有高端的武夷巖茶肉桂,都可以做牛肉?
    然後,店裡的茶藝師滿臉笑意的遞過去單子,我們家的「牛肉」有好多款,你看想要喝哪種?不看還好, 翻過三四頁單子後,那位選擇困難症的朋友,直接暈了。別的不是, 因為「牛肉」實在太多了。現在喝的這款, 平時是最多人喜歡的,它有花香,有果香。最後閒聊幾句後,索性拋出一句金句。「牛欄坑肉桂就是一個名字,所有高端的肉桂,都可以做牛肉。」這番話說完,朋友也覺得在理。一分錢,一分貨。
  • 花香、果香、松煙香、桂圓香,老茶客點名的6種紅茶香,喝過嗎?
    在外面喝茶時,一聞到這樣就有代表性,有個性,有特點的香型,就能立馬猜中它是紅茶無疑。畢竟在別的茶葉裡,這樣的香氣可不易見。通常,紅茶的基礎香型一般為花香、果香、甜香。因種類、產區、茶樹、季節不同的影響,紅茶的香氣風味表現有所差異。
  • 烏龍茶與武夷巖茶有什麼區別?
    同時,還要看外觀是否整齊均勻、潔淨無雜物,有無茶梗、茶片、茶末和其他物質。最好再用手抓一把茶葉掂一掂,感覺茶葉輕重,重者為優,輕者為次。烏龍茶的葉底品飲後要觀察杯中的茶渣。茶渣要平伏有光澤,有紅邊或是紅點。還要用手捏一捏茶渣,手感感覺柔軟厚實不硬不刺手,說明原料好,加工工藝掌握得當。
  • 村姑陳試巖茶、白茶、紅茶時,為什麼首推標準蓋碗?存著三個優勢
    將公道杯內剩餘下來的茶湯,放在墊子上,就能保持暖暖的溫度。哪怕手頭的事情再多,也不會影響,隨時喝到適口的茶味了。這套保溫杯墊作為冬天喝茶神器,心下給它取了個愛稱,叫《不周風》。這個名字,可大有來歷。《2》有閒情雅致的古人,會給一年中吹過的風,都起上名字。
  • 從酸味,到梅子香,從大紅袍,到老白茶,說說梅子香的那些謬論們
    臭就是臭,它就不是香。榴槤亦臭亦香,是它本身的DNA結構使然,是它天生就是這種味道。並不是存壞了,腐爛了,黴變了所致。所以,榴槤的臭與香,只看個人的嗅覺喜好程度來定。繼續問:你喜歡在陳年大紅袍前面加上「梅子香」三個字嗎?答案A:不喜歡。梅佔說梅子香還差不多。答案B:梅子香一般說梅佔吧。答案C:出酸了,用文字加工一下,就成了梅子香。我不喜歡這麼形容發酸的巖茶。
  • 武夷巖茶的粘稠與黏膩,一個好,一個壞,三個角度教你正確區分
    武夷巖茶有黏膩感,通常是品質不好的表現。既然如此,就有茶友看不明白了。這巖茶的黏膩與粘稠之間,到底有啥區分?字面上看,意思差得不遠。有像喝米湯、喝奶昔的質感。茶湯的粘稠度越高,代表巖茶內在物質越豐富。如果是品質差勁的巖茶,會導致滋味淡薄的情況。醇厚度高,擁有粘稠感的巖茶。往往在茶湯入口的時候,就能夠獲得感知。
  • 白露至,秋意濃,健康喝茶,老白茶、紅茶、巖茶,熟普該怎麼選?
    白露前後,老福州人有吃龍眼的傳統。按民間的意思是,白露這天的吃龍眼更能補身。但從喝茶的選擇看,隨著秋意的加深,健康飲茶同樣大有講究。為順應清冷的秋日天氣,喝茶養身,宜多喝性味溫和的茶葉。比如,老白茶,紅茶,巖茶,熟普等。秋氣乾燥,一盞清茶,潤肺降燥,自在無邊!
  • 綠茶、白茶、巖茶、紅茶、普洱茶,它們的適飲期在這裡,別耽誤了
    彼時,巖茶界的爆款《巖茶十二金釵》正在醞釀。誰也不知道,我們是在車庫改造的茶室裡,打造出了巖茶爆款,至今,它都已經有了10.0版本了。而我們,對1.0版本的《巖茶十二金釵》,卻情有獨鍾,它見證了那些年我們為選茶所灑下的汗,以及倒掉的茶渣……那時才知道,原來,梔子花是在夏天開的。
  • 從天價拍賣的茶園,到57萬一斤的巖茶,武夷巖茶還能炒出什麼新梗
    出個門都不方便。難怪三毛要寫《雨季不再來》,雨,果然不適合我們這種愛自由的靈魂。 午後的細雨裡,試喝茶農寄下來的,新焙後火已退盡的觀音巖肉桂。 沸水一衝,便是焦糖香、發酵香撲鼻而來。這是傳統的,圓融的,嫻熟的技藝所帶來的標誌性香氣。 令喝的人只想感慨,對了,武夷巖茶,就是這個味道。
  • 無論白茶、巖茶、普洱茶、紅茶,日常喝茶,家裡要備這麼多品種嗎
    並且,把武夷巖茶的小品種與當家花旦以及四大名叢都喝個遍,並且熟練到閉上眼睛盲喝,也能猜出它們的品種。還得知道做壞了的巖茶是什麼味道,什麼口感。這樣,才算是大略,懂得了巖茶。距離真正懂巖茶,還有一大段距離。
  • 白茶、巖茶、綠茶、紅茶、普洱茶,六大茶類裡,哪一泡茶好喝?
    品質好的茶,從頭喝到尾,都有不錯的滋味。手心與手背都是肉,難以選擇。並且在不同的泡茶方法下,綠茶、白茶、紅茶、黑茶、烏龍茶的滋味呈現又不太一樣。所以,還得看具體的情況而定。經過揉捻與焙火的巖茶,幹茶外觀往往是黧黑色、深板慄色的條索狀。工藝正常,焙火到位的巖茶。幹茶條索緊結,外觀勻稱,會有舒服的焦糖香。按快出水的方法,蓋碗內的巖茶條索大多要等到三泡之後才完全舒展。(若是無論怎麼泡,條索都硬挺無彈性,那實則是焙死了,沒有活性。)
  • 中國巖茶一顆璀璨明珠,面積全國首屈一指!有著巖茶之鄉的美譽!
    說到中國的巖茶,在每個人的腦海裡都會第一時間呈現武夷山。的確,武夷山的巖茶向來被人嘖嘖稱讚。甚而當我們在百度中搜索巖茶的時候,也會介紹巖茶屬於半發酵茶的茶葉,主產區是位於中國福建的武夷山茶區。之所以成為巖茶,是因「巖巖有茶,無巖不茶」而得名。
  • 頂級武夷巖茶 價目表你喝的已經不是茶了
    武夷山的巖茶,風頭很足,簡單的一盒茶葉,動輒就是所謂大師手工製作,著名坑口的原料,每斤上萬元、十幾萬元甚至幾十萬元。很多消費者都在發出疑問?一杯茶,清濁香甜,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八馬鑫鳳翔:留不住 11000 一泡手尚功夫:遠香 9600 一泡古井 九涯丹樅 8888 一泡瑞泉: 聖匠 7760 一泡巖霸:吳嫡 8000天驛古茗:天驛古茗
  • 百香果吃多了有害處嗎 百香果吃多了好嗎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喜歡吃百香果。但是吃多了百香果對我們的身體有沒有壞處呢?今天小編給大家講講百香果吃多了有害處嗎、吃百香果的好處有哪些以及百香果的吃法有幾種。一起了解一下吧。百香果吃多了有害處嗎腹脹腹瀉百香果還有增加飽腹感的作用,當我們食用過多的百香果,可能就會出現肚子很飽,腹脹的現象,而且百香果中含有的膳食纖維含量豐富,吃多了還有可能拉肚子,出現腹瀉的情況。
  • 海南保亭:百香果成為村民「脫貧致富果」
    通過一年的種植,百香果產業產生了明顯的經濟效益,不僅讓大妹村委會的121戶貧困戶有了穩定地租收入,還有一份到種植基地務工的收入,切實走出了一條讓村民腰包鼓起來的好路子。為了全鄉531戶貧困戶2018年實現致富脫貧,切實讓百香果成為更多貧困戶的脫貧致富果,推動脫貧攻堅。  保亭縣六弓鄉黨委書記林德國多次帶領鄉黨委委員、鄉常務副鄉長黃洪潔及班子成員尋找公司合作,繼續擴大種植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