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高昂的租金、大幅減少的人流量,許多零售品牌紛紛關閉在香港的門店。相關數據顯示,今年5月香港零售額同比下降32.8%,這是連續第十六個月下降(詳見《華麗志》此前報導:香港零售業連續第16個月下滑,5月份珠寶手錶銷售額同比下跌69.7%)。與不斷下降的零售額相對的,是香港高居不下的租金。
英國美容零售商 Lush 已經關閉了位於香港中心區的五層高的門店。該門店佔地約7000平方英尺,Lush 以月租125萬港元(約合人民幣113萬元)的價格籤下為期五年的租約,今年月租水平已升至152萬港元(約合人民幣137萬元),租約將於今年8月底到期。據知情人士透露,Lush 已不打算續租,房東正在尋找新的房客。
商業地產諮詢公司 Knight Frank 的零售服務高級主管 Helen Mak 表示,香港過去一年可以接待6000萬遊客,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品牌如果需要10家門店,那麼現在只需要3家門店就夠了,因為只需要服務700萬當地居民。這導致每個零售品牌都需要關閉大量門店。
Lush報告稱,2018-2019年公司的運營損失為400萬英鎊(約合人民幣3527萬元),創始人 Mark Constantine 表示,受疫情影響,營業額將會進一步下降。
Lush 還因此惹上官司。因欠付德福廣場(Telford Plaza)門店、銅鑼灣洛克道(Lockhart Road)門店的租金、管理費和其他費用總計180萬港元(約合人民幣162萬元),被其房東起訴。但 Lush 表示其在今年5月就已結清這兩筆款項,並撤銷了針對其未付租金的令狀。
今年五月,Lush 就曾提出,香港企業的大部分花銷都用來支付租金。高額的租金加上收入大幅減少,不難解釋為什麼零售商、餐館老闆等紛紛陷入困境。Lush 表示已經和房東洽談了幾個月的租金減免計劃,並提出現在需要各方承擔社會責任,這樣才能確保零售業在香港得以生存。目前 Lush 在和洛克道門店的房東談判後獲得了一定的租金折扣。
多家國際零售品牌在香港關店
美國大型服裝連鎖品牌 GAP 稱,將於7月下旬起,陸續關閉在香港8間分店中的5間。
美國內衣製造商 Victoria’s Secret(維多利亞的秘密)上月關閉了香港的旗艦店,該店的租約原本還有7年才到期。(詳見《華麗志》:維密關閉在香港的最後一家門店:開業僅兩年的銅鑼灣旗艦店)
今年6月初,希臘珠寶商 Folli Follie 關閉了在香港的所有店鋪。
德國輕奢皮具品牌 MCM 表示正在關閉包括中環一家旗艦店在內的三家門店,到4月底將關閉五家店。
旗下擁有 ZARA、ZARA Home、BerShka、Pull & Bear 以及 Massimo Dutti 的西班牙時裝零售巨頭 Inditex 集團,在香港擁有25家門店。今年六月,Inditex 表示將關閉全球1200家門店。Inditex 發言人稱,他們正在審查是否關閉或翻新一些設施陳舊、效率低的門店,同時也在和香港的房東商談即將到期的租約續約事宜。Inditex 表示,在這樣的環境下,如果要支付更多的租金,經營一個店鋪是沒有意義的。在過去的一年裡,零售業非常艱難,香港(包括IFC、海港城和時代廣場)的購物中心在過去的幾個月中人流量極少。
雖然更多的零售商計劃關閉門店以減少業務,但過早放棄租約可能是困難的,因為還需要賠償房東。零售物業公司JLL的香港負責人 Oliver Tong 表示,在被要求降低租金的時候,房東通常的選擇是一邊等待租約到期,一邊尋找新的租戶。但在目前這種情況下,這些零售商很有可能不再續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