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咖啡店在跟顧客介紹不同咖啡豆的風味時,也會科普一些咖啡知識,其中有很多人關心的烘焙程度,深度烘焙與中度烘焙到底有什麼區別,今天前街咖啡就來解析這個問題。
為什麼要烘焙咖啡豆?咖啡櫻桃在經過各式各樣的處理法之後,就相當於脫去了層層外衣,形成我們所知的咖啡生豆,生豆還得再經過高溫的烘烤,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烘焙,激發出它的香氣和各種酸甜苦味,最後才能到達我們手中。
激發咖啡生豆各種成分的產生,其實就是發生了一系列的化學反應。由於這些化學反應,香味、酸味、甘甜和苦味相繼產生,每種成分的佔比不同,直接導致最後咖啡豆成品時風味的不同。烘焙過程中所產生的化學反應主要有梅納反應和焦糖化反應。
【梅納反應】
梅納反應是影響咖啡豆的風味和顏色的關鍵。在150-200℃的溫度下,羰基(來自糖類)和氨基(來自胺基酸和蛋白質)發生反應形成風味化合物。由梅納反應形成的數百種風味化合物,匯集成咖啡豆的獨特風味。
【焦糖化反應】
從170-200°C開始,咖啡豆中的糖類物質開始發生焦糖化反應,糖類物質發生脫水與降解,也發生褐變反應,使咖啡豆顏色變深並釋放出芳香和酸性化合物。
可以看出,咖啡豆香氣的形成和顏色的轉變都離不開梅納反應和焦糖化反應。影響一杯咖啡味道的因素中,生豆佔60%,烘焙佔30%,萃取佔10%,所以說烘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了。
咖啡烘焙程度在70-90年代,那時咖啡文化是以商業咖啡豆為主,商業咖啡豆多少會含有羅布斯塔品種,在風味呈現上也多少會有瑕疵,為了降低這個瑕疵感,普遍採用深度烘焙的方式,如果用淺度烘焙或者中度烘焙,就很容易喝出咖啡裡的瑕疵風味。
但現在的咖啡文化已經往精品咖啡這個方向走,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第三波咖啡文化,會更加提倡口感乾淨、酸質甜度明顯的風味。這種風味上的趨向化,也就導致了現在淺度烘焙的流行。
美國精品咖啡協會SCA制定出一套烘焙標準。總共有八個等級的烘焙程度,極淺烘焙、淺烘焙、淺中烘焙、中烘焙、中深烘焙、深烘焙、重烘焙、極度深烘焙。
市面上常見的是三種烘焙程度:淺度烘焙、中度烘焙、深度烘焙。
淺度烘焙:有豐富的水果調性,帶有酸甜的花果酸香氣息,能感受到較強的酸質。
中度烘焙:有堅果調性,主要是焦糖、可可、麥芽的氣息。
深度烘焙:帶有一點巧克力的苦韻,酸味較低,焦糖香濃,有辛香料、木質、炭燒味。
淺度烘焙說到淺度烘焙的咖啡豆,第一印象就是衣索比亞的耶加雪菲,淺烘的耶加雪菲,能夠很明顯的突出其水果調性。
【以前街咖啡 耶加雪菲孔加咖啡豆為例】
【前街咖啡衝煮建議】
【前街咖啡衝煮手法】
分段式萃取
用30克水進行悶蒸30秒,小水流繞圈注水至125克時進行分段,水位下降即將露出粉床時繼續注水至225克停止注水,等水位下降即將露出粉床時移走濾杯,(悶蒸開始計時)萃取時間為2'00"。
【風味描述】
莓果、奶油、蜂蜜、柑橘、果汁般的口感、酸質明亮。
中度烘焙中度烘焙的咖啡豆,是為了既保留它的一些酸甜感,還調出它的堅果風味。在衝煮過程中,會使用比淺度烘焙粗點的研磨度,水溫也會適當調低。
一般而言,烘焙程度越高,咖啡豆質地會越疏鬆(在烘焙過程不斷釋放物質),也會更吸水,為了避免焦苦澀等雜味被萃取出來,衝煮的時候,相應會調粗咖啡豆研磨度和水溫。
【以前街咖啡 巴西皇后莊園咖啡豆為例】
【前街咖啡衝煮建議】
*選擇Kono濾杯的原因:Kono濾杯的肋骨不多且位於低端,濾紙緊貼在濾杯上,可以限制氣流使水與咖啡粉的接觸時間增長,讓咖啡粉得到充分的萃取,提升醇厚口感。
【前街咖啡衝煮手法】
分段式萃取
用30克水進行悶蒸30秒,小水流繞圈注水至125克時進行分段,水位下降即將露出粉床時繼續注水至225克停止注水,等水位下降即將露出粉床時移走濾杯,(悶蒸開始計時)萃取時間為2'00"。
【風味描述】
口味中帶有明顯的甜味,附有淡淡的檸檬香氣,含有濃鬱的堅果風味,後段表現有明顯的黑巧克力味,整體感受比較圓潤。
深度烘焙深度烘焙的咖啡豆,就是為了凸顯它的濃鬱巧克力風味。在衝煮過程中,也一樣會使用比淺度烘焙粗點的研磨度,水溫也會適當調低。
【以前街咖啡 印尼黃金曼特寧咖啡豆為例】
【前街咖啡衝煮建議】
*選擇Kono濾杯的原因:Kono濾杯的肋骨不多且位於低端,濾紙緊貼在濾杯上,可以限制氣流使水與咖啡粉的接觸時間增長,讓咖啡粉得到充分的萃取,提升醇厚口感。
【前街咖啡衝煮手法】
分段式萃取
用30克水悶蒸30秒,注水至125克時進行分段,水位下降即將露出粉床時繼續注水至225克停止注水,等水位下降即將露出粉床時移走濾杯,(悶蒸開始計時)萃取時間為2'00"。
【風味描述】
層次多變,醇厚乾淨,平衡感高,有強烈木質芬芳,濃鬱麥芽和焦糖香氣,帶有水果氣息,尾韻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