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家山
2017年開年之初,有報導稱美國紐約當地時間3月2日,唐騮千先生將明代睢陽袁氏曾經的藏品中國山水畫傳世名跡《溪岸圖》捐贈給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使這一千年珍品永遠流出中國。而年末又見出自明代睢陽袁氏的家藏書畫珍品《沈石田送吳匏庵行圖並題》單幅成交額直逼1.5億高價,是當年嘉德秋拍4件過億拍品中最高者。
2017年12月18日秋拍特設「大觀·四海崇譽慶典之夜·古代」專場,大師雲集,佳構薈萃。本場中,來自明代河南睢陽袁氏家藏的沈石田浩瀚長卷《送吳文定行圖並題卷》尤為耀眼奪目,以觀其天工之筆與諍友摯情,此卷如萬裡長江,千山夾之,當是沈翁第一筆。(香港勞倫斯拍賣、鑑定186(8247)4297)
而明代睢陽袁氏藏品之精良珍貴,也再次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在文物收藏界掀起漣漪。
明代睢陽袁氏,又稱睢州袁氏,其藏品以兵部尚書袁可立子袁樞為中心,延及子孫數代,藏品巨富,是明末書畫及收藏鑑賞大家。《國朝畫徵錄》稱「樞博學好古,精鑑賞,家富收藏,工書畫,為華亭董宗伯,孟津王覺斯所推許。」王時敏稱其「環翁使君,既工盤礴,又富收藏。李營邱為士大夫之宗,米南宮乃精鑑之祖。故使荊、關、董、巨真名跡歸其家。」(《煙客題跋·題自畫關使君袁環中》)
明與後金交惡後,其父袁可立設計策反了努爾哈赤姻婿劉愛塔,使後金侵佔的南四衛盡歸明朝版圖,袁樞也為寧遠明軍督運糧餉,且最終不仕滿清在南京絕食而死。袁氏父子遺緒在清代遭「文字獄」封殺。陸時化《吳越所見書畫錄》因收錄袁可立《節寰袁公行狀》和嶽飛《宋忠武嶽鄂王精忠祠記》兩文竟險遭毀版追殺之厄運,致翁同龢在《松桂堂帖》跋語中竟因無考睢陽袁氏而將袁樞和袁賦誠父子誤斷「其為一人無疑也」的千古學術錯誤。正因為此,清代以來書畫作偽者難以兼顧到睢陽袁氏之鑑藏印記,而今天的鑑賞家卻以書畫有睢陽袁氏父子藏鑑印者斷為真跡之依據。近年來,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曾經遍邀全世界頂尖中國書畫和文化史學者召開學術研討會,為其藏品《溪岸圖》進行聲勢浩大的辨偽論證,最後有學者就把注意力放到了睢陽袁樞的收藏印章上,並公認「明末的袁樞,是收藏荊關董巨作品的集大成者,經其收藏遞傳董巨真品最多」,以此作為藏品遞傳有序的重要痕跡參照。
細心的讀者不難發現,這個逼近1.5億的《沈石田送吳匏庵行圖並題》書畫作品的印章和題跋仍然提到了「睢陽袁氏」和「睢州袁氏」這樣似同不同的稱謂,前邊的印章中有「睢陽袁氏家藏圖書記」,而後邊吳式芬跋語中又有「睢州袁氏」之稱,有點令人似懂非懂看不明白。由於年代久遠,一些名稱和叫法在今天看起來的確有點迷糊和生疏。今天的河南睢縣在明代叫睢州,睢州駐有明代睢陽衛軍隊,袁氏祖上系出睢陽衛世職,故按當時的編制劃分稱其為「睢陽袁氏」而不稱「睢州袁氏」。袁氏傳至八世有袁可立(袁樞之父)者,官至兵部尚書太子少保,世稱其族為「睢陽尚書袁氏」。民國二十二年修撰的《河南通志·睢縣採訪稿》稱其族為「尚書袁」(以示區別於睢州袁氏的另外一族「兵馬袁」)。在今天的北京孔廟《明進士題名碑》上,可以清晰看到袁可立的籍貫記載為「睢陽衛」而非睢州,實際上有點類似於今天的新疆石河子市和「農八師」這樣的區別。滿清入侵中原後,睢陽衛漸被裁撤,統稱睢州,直至民國改設睢縣至今。
此卷流傳有序,最早是在吳寬家裡收藏,之後被明代大收藏家王世貞得到,明萬曆時歸首輔常熟嚴訥家所有,到明末崇禎年間入藏睢陽袁樞。清初為一代大鑑賞家梁清標及王頊齡遞藏,乾、嘉時又轉手入松江沈慈家,晚清時歸杭州許乃普,繼歸宗室盛伯羲及愛新覺羅寶熙,則已至民國初矣。多位藏家收藏,上面的鑑藏題跋都在卷首尾,畫心保持原貌,尤其是睢陽袁氏鑑賞印章多達18處,是至今所見睢陽袁氏藏品鈐印最多者,無一處不躲開畫心要害處,可見歷代藏家對此卷的愛惜程度。
睢州袁家為明末北方收藏大家,雖遭兵火離亂和人為浩劫,甚至不少藏品已經漂洋過海數易其主,但至今有跡可考出自睢陽袁氏的蓋代名跡仍然蔚為大觀不可小覷,可考者有《宋拓淳化閣帖》(泉州本)(上海圖書館);《松桂堂帖》(北京故宮博物院);董源《瀟湘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董源《夏山圖》(上海博物館),董源《溪岸圖》(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巨然《蕭翼賺蘭亭圖》(臺北故宮博物院),巨然《層巖叢樹圖》(臺北故宮博物院),巨然《秋山圖》(臺北故宮博物院),巨然的《赤壁圖》(王鑑《仿古巨冊》跋);王維《山陰圖》(臺北故宮博物院);唐顏魯公《贈裴將軍詩》(董其昌跋《顏魯公贈裴將軍詩》:「顏魯公《贈裴將軍詩》…,今為伯應(袁樞)所收,伯應自其尊公(袁可立)幕府攜來。)宋《摹顧愷之洛神賦圖卷》(遼寧省博物館);《宋拓聖教序》(董文敏為環中司農題跋);元吳鎮《溪山深秀圖》(北京故宮博物院);元鮮于樞《蘇軾海棠詩卷》(北京故宮博物院);明沈周《送吳匏庵行卷》(日本角川氏家族);明項子京刻《唐摹蘭亭》(張照《天瓶齋書畫題跋·跋項子京刻蘭亭帖》);明董其昌《疏林遠岫圖》(天津博物館),董其昌《課徒稿》(美國波士頓美術館) ,董其昌《紀遊圖冊》(安徽省博物館);王鐸《雪景竹石圖》(濟南市博物館),王鐸《單椒秀澤軸》,王鐸《贈袁樞詩冊》(美國楊思勝),王鐸贈袁樞《賢弟帖》;祝允明《正德興寧志序》;王寵《自書詩卷》等。
其中不少為海內外稀世孤品,也絕非區區億元幣值所能論及者。
想當年一代大家董其昌家以近乎平價將自己珍藏了一生的「四源堂」珍品名畫轉贈給他的年侄袁樞,其初心和本意當在物歸其主。而今出自睢陽袁家的單幅書畫竟被後世藏家拍出1.5億天價,睹古人「千金散盡還復來」之概,觀今日物慾橫流幾翻倍價,亦感慨良多有不忍言無以言者!然畢竟古畫得以傳流至今,是文化史上的盛事,亦飽含歷代藏家不吝金錢傳承我華夏文化的拳拳心血。
出自明代睢陽袁家的書畫珍品能得以傳流,實在是不幸中的萬幸。明崇禎十五年壬午(1642年),袁樞的家鄉河南睢州城先後遭受李自成的兵火和河決水災,袁可立尚書府第藏書樓內書畫及善本藏書毀於一旦,僅此數幀捲軸往返千裡為袁樞輾轉至江蘇滸墅關寓所隨身珍藏免遭兵火之災,得以流傳至今,傳為中國乃至世界名畫收藏史上之佳話。王鐸在滸墅關袁樞寓所見到董其昌「四源堂」中的《瀟湘圖》得以復存人間,感慨萬千,十分激動地將這一好事跋於卷端。跋云:「袁君收藏如此至寶,葵邱城墮家失,有此數幀不宜鬱宜快也。」這就是說,袁樞的家鄉河南睢州遭遇到流民軍兵火和黃河決水之劫,已經沒有家,但能有幾幅好畫保存下來隨身珍藏,不也是很愉快的事情嗎。
南明弘光元年(1645)正月,叛將許定國在河南睢州(今睢縣)袁可立尚書府第「藏書樓」內以歌姬美酒宴殺南明大將高傑,致睢境大亂,殃及方圓百裡,對中國書畫界來說又是一場劫難,一場大火將袁可立之子收藏家袁樞數年精心收藏的古書名畫焚毀殆盡。許賊選擇袁府「藏書樓」宴飲高傑,從地點上對伏殺高傑具有很大的麻痺性,因為袁府「藏書樓」是袁可立、袁樞父子經營多年的收藏重地,中有南唐五代荊、關、董、巨等大家的孤品絕跡,為董其昌、王鐸、張庚等明清巨擘大家所推重。
經兩次劫難,袁家藏品已損失大半。想《沈石田送吳匏庵行圖並題》能存留至今,也必是袁樞精心挑選視若珍寶隨身珍藏萬難中得以脫險者。
下邊重點看一下這幅出自明代睢陽袁氏奪2017嘉德秋拍之冠的家藏書畫《沈石田送吳匏庵行圖並題》究竟是個什麼物件
大觀——四海崇譽慶典之夜·古代
拍賣時間:2017年12月18日(周一)晚上10:00
拍賣地點:嘉德藝術中心拍賣廳 A廳
456 沈周 (1427-1509) 送吳文定行圖並題卷 手卷 水墨紙本
卷首:23.5×27 cm;沈畫:31×1089 cm;沈字:31×108.5 cm
跋1:27.2×137 cm;跋2:31×200 cm
跋3:22.5×26.5 cm;跋4:30×64 cm
全卷長:1652 cm(1米652)
鈐印:啟南(七次)、石田
題識:贈君恥無紫玉玦,贈君更無黃金箠。為君十日畫一山,為君五日畫一水。欲持靈秀擬君才,坐覺江山為之鄙。峙而不動衍且長,惟君之心差可比。君初如蕡躓場屋,復曾如郊失三子。方其處逆自有道,泰然委命而已矣。時來獻策入明光,兩元到手等探囊。長裾本不利疾走,三年一鳴驚鳳凰。當時聞者皆喜,意閒心小無矜張。胸中所養已浩大,盡付得喪於茫茫。泛求細行無不合,似此淳全何可當。截瓊作柱豈摘齒,用著終須白玉堂。歸來哭親哀毀足,鎮日聊生惟菜粥。我因羸瘦勸進肉,輒見麻袍淚相續。琴和服吉當北行,鄉人載道羨登瀛。家家買書學教子,地下丈人寧不榮。文章只今老更成,浩蕩豈類今之作。夜雪淮西躡亂鵝,秋風赤壁招孤鶴。其言則古人則今,要將根柢重詞林。隆阡為我表先子,發潛闡幽故誼深。緘詩亦為閔墊溺,推我曷忘天下心。聲光固是天下士,先憂後樂君須任。吳太史原博,奔其先大夫之喪還蘇。制甫終,告別鄉裡以行。友生沈周造此追餞於祖道之末,辭鄙,曷足為贈,太史寧無教我乎?
鑑藏印:
該品鑑藏印最多者當屬來自河南的明代睢陽袁氏家族。依收藏年代順序分述如下:
王世貞:貞·元、乾坤清賞、有明王氏圖書之印、撫治鄖陽等處關防共四印
嚴澤:嚴澤之印、西方之人、嚴澤私印、道普(七次)、嚴道普圖書印、道普氏、嚴氏道普計七種十三印
袁樞:袁樞之印、袁伯應家藏書畫之印、樞(七次)、袁樞印信、伯應印章、袁氏珍玩之印、袁樞之印、睢陽袁氏家藏圖書記、石寓、石寓、伯 司農(半印)、在陸園,計十二種十八印,是目前所見睢陽袁氏單幅圖畫印章最多的,其中「在陸園」是此前袁氏文物收藏中首次見到。(按《睢州志》:「袁氏(袁可立)陸園在鳴鳳門內。」《道藏輯要·在陸肇祥》:「襄邑有袁家山,明兵部尚書袁可立在陸園地也。」)
王頊齡:瑁瑚珍秘,計一印
王芑孫:惕甫經眼、王芑孫審定,計印二
許乃普:滇生乃普(二次)、滇生所藏(二次)、許乃普印、堪喜齋、堪喜齋書畫印、許乃普印、滇生、臣許乃普(二次)、臣許乃普,計九種十二印
梁章鉅:茝林審定,計一印
廷雍:廷雍審定、廷雍曾借讀過,計二印
寶熙:沈庵長物、沈堪審定、熙、沈庵平生真賞、寶熙、沈盦、侯籍寶熙、沈盦二十年精力所聚計,八印
金城:吳興金城章、金城之印、金鞏伯精鑑印(二次)、鞏伯平生真賞、金城臨過、金城,計六種七印
其它未詳收藏者信息印:曾藏舒一山家、張鏐(二次)、子後(半印)、超然室(五次)、蔣韻之印、吳仁子後、緣率齋、長州吳仁子後珍藏印、蔣璉私印、金璐之印、王氏珍藏書畫之印、含暉閣圖書印、嘉定程祖慶過眼經籍金石詩文書畫記
籤條:
1.梁清標:沈啟南層巒疊嶂。蕉林鑑賞。
2.王芑孫:明沈石田送匏庵出山長卷。華亭沈氏十峰珍藏。惕甫題。 鈐印:王芑孫
3.孫毓汶:石田翁贈吳匏庵行卷。伯羲祭酒鑑藏。孫毓汶題記。 鈐印:毓汶私印
說明:
1.是圖卷後有沈周長詩題記,稱歷時三年完成,贈送好友吳寬。經明代王世貞、嚴訥嚴澤父子、袁樞;清代梁清標、王頊齡、沈慈、許乃普、盛昱、寶熙遞藏。據朱省齋《海外所見中國名畫錄》,曾歸日本兵庫(縣)原田悟朗氏,並將是卷攝製珂羅版兩張,刊登於日本著名美術雜誌《國華》第五百四十五期(一九三六年四月號)。1956年冬,朱氏獲觀於東京角川書店主人角川源義氏府邸,當系得自原田後人。
2.據沈周題識及吳寬回鄉返京時間推論,應作於1477一1479年間。1477年沈父沈恆吉(1409一1477)去世,吳寬為作墓誌;1479年吳寬為自己父親服喪期滿回京,沈周為圖餞行。
出版:
1.《國華》1936年第4期(總第545期),日本國華社,1936年。
2.《海外所見中國名畫錄》,朱省齋著,第41-43頁,圖二十九-圖三十二,香港新地出版社,1958年。
3.《The Field of Stones, A Study of The Art of Shen Chou》,Richard Edwards,p29,by Freer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1962。(《石田:沈周藝術研究》艾瑞慈,美國弗利爾美術館、史密森學會「東方研究」)
4.《Chinese Painting: Leading Masters and Principles》PartⅡ,The Later Centuries,vol.VI,Osvald siren,p186, New York: Ronald Press Company, 1973.(《中國繪畫史-大師與法則》喜仁龍)
5.《Parting at the Shore,Chinese Painting of the Early and Middle Ming》(《江岸送別:明初期與中期繪畫》),第72頁,Weatherhill,1978年。
6.《沈周—人と藝術》,第193、194頁,京都文華堂書店,1982年。
7.《The Painting of Tang Yin》,Anne De Coursey Clapp, 74-75頁,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1。
8.《吳門畫派山水畫之「仿」研究》,第154頁,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年。
9.《沈周繪畫作品編年圖錄》(上卷),第88、89頁,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年。
著錄:
1.《珊瑚網》(汪氏珊瑚網名畫題跋·卷十三),明·汪砢玉輯著,《中國書畫全書》第五冊,1110、1111頁,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版。
2.《清河書畫舫》,明·張醜撰,《中國書畫全書》第四冊,362、363頁,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版。
3.《真跡日錄》,明·張醜撰,《中國書畫全書》第四冊,411頁,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版。
4.《佩文齋書畫譜·卷八十七》,清·王原祁等纂輯,《佩文齋書畫譜》第五冊,第4083、4084、4686頁,文物出版社,2013年版。
5.《式古堂書畫匯考》,清·卞永譽,二冊,一一頁。
6.《諸家藏畫薄》,清·李調元撰,卷一〇,三頁。
7.《中國畫論》卷二,第896、897頁,安徽美術出版社,1995年。
8.《日本現在支那名畫目錄》,大塚巧藝社,1936年。
9.《沈周年譜》,第149頁,復旦大學出版社,1993年。
10.《明清中國畫大師研究叢書·沈周》,第226頁,吉林美術出版社,1996年。
11.《明中葉蘇州詩畫關係研究》,第109、267頁,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年。
12.《中國文化知識讀本:畫壇明四家》,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年。
13.《明四大家研究與藝術鑑賞·沈周》,第175頁,河北教育出版社,2011年。
14.《沈周集》第384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15.俞丹《沈周「送別圖」研究》,第54-55頁,2014年華東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16.《雅聚——沈周文人圈研究》,第168、169頁,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5年。
沈周題
卷首
籤條
按語:
沈周一生交遊極廣,他的朋友中有學者詩人,有書家畫家。有在朝的顯宦,有在野的隱逸。有鄉裡賢達,亦有裡中寒士。無論先輩後學,都能禮待之,善與之。而其一生中最為傾心相知的朋友,則首推吳寬。
吳寬,字原博,號匏庵,也是吳門人,比沈周小八歲。他少而篤學,以文行有聲諸生間。年輕時屢黜場屋,三十六歲那年終於以會試、廷試皆名列第一而入朝為官,並始終得到皇帝的眷渥,官至禮部尚書而卒。他「行履高潔,不為激矯,而自守以正。」善詩,深厚醲鬱自成一家。尤擅書法,直入蘇東坡之室,而樸茂雅正,堪稱大家。他與沈周在青年時代起就相交相知,詩文唱酬,書畫酬答,友誼至老不變。吳寬卒,沈周已七十八歲,聞之痛哭不已,有詩曰「白頭野老宜先死,翻向秋風泣所知。」是真正的生死之交。
二人交往的數十年間,沈周贈吳寬的書畫極多。其中以今藏南京博物院的《東莊圖冊》最為著名。而另一幅《送行圖》山水長卷,更是他以三年時間,以十日一山五日一水的苦心經營,傾盡心力與功力,精心結撰而成的煌煌巨製,堪稱他一生精品中的精品。
此長卷《送吳文定行圖並題卷》高31釐米,長1089釐米,水墨紙本。因為是千裡贈行,起首即以盤曲於山隈水邊的磴道開始,然後入丘嶺,轉深谷,從江南的層巒疊嶂,茂林深篠,孤村野店,至遠與天接的空闊大江,危崖入雲的險峰絕壑。無論山高林密,水遙地僻,然必有畦徑可通,或以廣渠,或以棧道,或以曲徑長橋,曲曲折折,隱隱現現,總有道路參差其間。而深山密林之間,到處有泉流喬柯,有山莊蘭若,有茅亭可以憩息撫琴,有舟楫可以渡江涉水。構境立意,帶著知友的脈脈溫情,迢迢千裡的險山惡水皆為造化之美造化之神奇所取代,帶著如此美好的祝願,沈周以千日之功,畫出了他一生最為壯觀的山水畫作品。正如他心中的溫情一樣,他的筆底也格外虔誠,一樹一石,大至巨巖崇崗,小至舟楫行客,棧橋精舍,畫得皆極嚴謹,一絲不苟,又無不精力彌滿,輕鬆灑脫。筆極沉而秀,墨極潤而淳。有宋人的雄遠,兼元人之逸韻。置之宋元諸大家之中,絕不稍有遜色。明人王世貞得之,讚賞嘆絕,以為尤在《東莊圖》之上,「當是翁第一筆」,「是畫中王也。」世貞眼光卓絕,經綸滿腹,聲名滿天下,收藏甲東南,談藝論道,盡出肺腑,稱「翁第一筆」,「畫中王」,誠非虛言。明張醜《真跡日錄》亦定此卷「為啟南第一神品無疑」,皆的評也。而明末睢陽袁氏之收藏,曾為書畫巨擘董其昌、王鐸所推重,其藏品更是折服南北大家。
卷後除王世貞洋洋近千言詩跋外,復有張九一、程應魁、周天球、王頊齡、王芑孫、陳介祺等明清十三家長跋。明中期為王世貞什襲珍藏,後萬曆時歸首輔常熟嚴訥家所有,崇禎間入藏明兵部尚書袁可立子袁樞之手,又經袁樞子袁賦誠、賦諶傳藏,在睢州袁家傳藏半個世紀之久。和其他不少睢陽袁氏家藏精品一樣,後來流入清初一代大鑑賞家梁清標,又經王頊齡遞藏,乾、嘉時轉手入松江沈慈家,晚清時歸杭州許乃普,繼歸宗室盛伯羲及愛新覺羅寶熙誠伯羲及愛新覺羅寶熙,則已至民國初矣。其間入手、過眼者尚多,不再一一指陳,流傳經歷已鑿鑿可考,其紙上鑑藏累累,然皆不損畫面,諸家藏弆賞玩時謹謹珍護之心皆隱隱可見於卷頭卷尾。故歷五百餘年人間滄桑,猶保存如新,誠為藝林之大觀,世不一見之名品,識者其珍視之,其珍視之!!
卷首:
盛昱題:《蒙叟輯石田事略·瞿忠宣公耕石齋·石田詩鈔附錄》,先生長於匏庵八年,匏庵未第時,與先生唱酬甚多。匏庵官修撰,以父病乞歸省,遂終制。成化戊戌(1478年),先生有《雨夜宿匏庵宅》詩,匏庵過啟南有竹莊,閱李成畫,觀商父乙尊,有五言今體詩。同遊虞山,各有五言古詩三首。是年匏庵為先生之父同齋作《隆池新阡表》。己亥(1479年)匏庵服闋還京,先生有送行七言長篇。(有贈行手卷,長五丈許,凡三年而始就。藏太倉王司寇家。)弘治中匏庵以吏侍,丁繼毋憂,丁巳(1497年)除,宿啟南宅,風雨大作,有次韻詩《訪啟南舟中望虞山憶與啟南同遊廿年矣》,有七言今體詩。三月,匏庵北上,啟南有《和東坡清虛堂韻》贈別詩,謂年老難別,拏舟送至京口。匏庵途中贈詩,有「杖屨相從須有日,臨岐詩券最堪憑」之句,先生次韻云:「客邊櫻筍猶鄉味,一夕清談酒漫憑。」此後不復相見矣。光緒辛卯(1891年)上元伯羲錄。 鈐印:宗室盛昱伯羲、鬱華閣金石文字記
送吳文定行圖並題卷(出版書影)
後紙:
1.王世貞題:君不見白石翁,墨花破萬紙,散落世眼中。其間方寸地,貯一太史公。是時太史稱吳儂,三載磊塊蟠翁胸。太史趣朝天,青雀凌春風。有淚不作李都尉,有賦不擬江文通。直將三寸管、五丈素,寫出江南千峰與萬峰。盡收蜀錦囊,壓倒太史之奚僮。絕壁直上高穹窿,呼吸似足開天聰。忽復下墜數千尺,俯身欲入黿鼉宮。意者徑路絕,乃有雲霞封。萬古不盡流,洗出玉玲瓏。側耳將聽之,疑是縑素間,迸作群靈窿。長飈無形,百草尨茸。列缺崩崖,吐出怪松。歷亂羽葆,屈蟠虯龍。將崩未崩石似舞,欲斷不斷橋飛虹。乃有詞客酒人,樵青釣童,或騎蹇驢,或駕舼舼,或躡屐,或策短邛。高者穿木,末若蜚鴻。下者蹣跚勃宰如孤豵。兩儀不能主,乍闢而乍蒙。二曜不定光,倏西而倏東。木棧與鳥爭道,人家擬鵲開窗。漸窮至杳靄,但有去路無來蹤。猶雲紙盡意未盡,亂石拳點波洶洶。真宰泣訴神無功,太史不能長將向天去,流落人間成楚弓。翁亦召主城芙蓉,但令居士緗几上,秀色慾滴青濛濛。擊節董源,隕涕關仝。筆底一掃傾宗工,沈翁豪翰何其雄,嗚呼,隆準之孫豈必隆。
白石翁生平石交獨吳文定公,而所圖以贈文定行者,卷幾五丈許,凡三年而始就。草樹水石橋道,無一筆不自古人,而以胸中一派天機發之。千奇萬怪,種種有真理。至於氣暈神彩,觸眼若新。落墨皴點,了絕蹊徑。予所閱此老畫多矣,無如此者。令黃鶴山樵、梅道人見之,卻走三舍。董北苑、巨然師當驚而啼曰:此子出藍,掩吾名矣。鑑賞者亦以予為知言否。白石翁,畫聖也。或曰此卷尤是畫中王也。毋論戴文進、唐伯虎,即勝國諸名家,疇能及之、或又曰東荘圖可以狎主齊盟,然是十三幅,幅各作一體。此卷如萬裡長江,千山夾之,當是翁第一筆。琅琊王士貞。 鈐印:元美、天弢居士
2.張九一題:汝南張九一觀。
3.程應魁:萬曆改元(1573年)冬十月,玉山程應魁同吳郡張復、黃潤甫敬觀於安慶舟中。 鈐印:一字孟孺、□福之印
4.周天球題:丁丑(1577年)六月既望借榻弇山堂,獲展玩是卷,真可消夏,因記之。周天球。 鈐印:群玉山人、周氏公瑕
5.汪元範題:君不見,有唐畫聖推道子,相城沈周無乃似。此卷山川勢最奇,五丈楮端收萬裡。沓嶂連巖有徑通,嶔崟斷處列琳宮。前山後山雲氣接,高陵深谷蒼茫中。野亭松篁含夕霽,獨見樵人出巒際。沙邊淺瀨散如煙,天末平林微似薺。群峰迴合一川開,跨水虹梁宛轉來。幾椽茅屋坐青澗,數堵茨牆生綠苔。地非桃花源,人豈避秦客。即使漁郎到處迷,也應認作神仙宅。圖窮題識更分明,三歲凝神畫始成。畫成寶重不自秘,學士歸朝將贈行。轉眼百年人事變,此圖零落經誰見。弇州先生偶得之,讐值當傾萬家縣。目遊石田卷,口詠弇州歌。頓將泥滓之身,寘在崇丘絕壑上,空齋仿佛山橫積翠水增波。鳳池舍人韋相子,生平愛畫珍藏此。長安雪淨展觀時,江湖情興由茲起。觀嚴道普先生所藏石田翁畫山水歌,同觀為吳興沈之問不疑、吳門張寅恭甫、海虞金定樂雅少、麗水呂相汝揆。時癸卯孟春晦日穎川汪元範題。 鈐印:汪元範印、明生 、沈之問印、長州張寅、雅·少、呂相之印、綠巖山人、別士
6.王頊齡題:沈石田先生為有明成弘間吳中高士,書畫冠一時,世所稱文沈唐仇四大家是也。與大宗伯吳文定公為莫逆交。當文定為史官時,服闕入朝,石翁作長卷送之。層巖疊嶂,飛泉絕壑,松木竹石,橋梁宇舍,人物舟驢,無不畢具。卷徑五丈,閱三年始成,真畫苑奇觀也。兩公在當時皆負偉望清譽,非止文章書畫足以概其生平。即此一事,亦已傳為佳話,數百載而下,猶令人想見而慨慕之。適餘小阮彤文寄贈此卷,明窗淨几,展現數過,恍如身入桃源,夢遊蓬島,為之目眩神驚。不知其在塵世也。聊書數語於左,以志珍愛,非僅詫書畫舡中增此一寶耳。雍正二年(1724年)歲次甲辰十一月長至日,松喬老人王頊齡跋於燕山邸舍,時年八十有三。 鈐印:王頊齡印、宮傅大學士章
7.王芑孫題:是卷今歸華亭沈氏,嘉慶丙子(1816年)春三月,餘重過嘯園,十峰主人出示獲觀,為生平幸事。鄉後學王芑孫識。 鈐印:老鐵晚年書、王芑孫、惕甫
8.葉道芬題:石田先生畫沉鬱秀逸,與唐宋元諸家血戰而能獨立旗幟,不特為吾吳有明一代宗工,實元四家後五百餘年來四海一人而已。明代開先生先聲者,為劉完庵僉事,先生得其蒼渾而尤雄闊。纘先生遺緒者,為文衡山待招,有先生之遒勁而沉厚尚欠。雲林扛鼎之譽,山樵以後,惟先生足以當之。餘見先生畫多矣,如故鄉葉氏眉壽堂藏《竹亭山徑》大幅,劉氏寒碧莊藏《虎丘圖》、《風雨歸舟圖》,江陰吳冠英所得《仿大痴水墨》等卷,尤為精到之作,然終不及此卷之返虛入渾,積健為雄。筆思縱橫,參乎造化,真如洪鐘一扣,響絕箏琶。老鶴長鳴,聲噤雀。展卷相對,幾不知天地間此卷之外更有畫在。少陵雲「豪發無遺憾,波瀾獨老成」者,惟先生此卷足以當之。鹹豐建元(1851年)春日,滇翁尊丈新得此卷,以餘為先生鄉後學,粗解六法,瀹茗焚香,明窗淨几,不吝出示,相與評賞,敬書數言,用為滇丈清閟賀,並以志餘眼福雲。是歲穀雨後三日,鄉後學葉道芬書於丹鳳城北小草廬,時官宛平尉。 鈐印:香士、臣道芬、七檜後葉
5.汪廷儒跋:記甲午乙未歲,館吳門鴻城邑署,賈人持此軸求售,存案上一月暇,竊展對,嘆用筆之妙,從梅道人入手,而變化以極其妙。今忽忽十有八年,不意復於師門見之,漁人再入桃源,真快事也。謹志數語容作歌以記忻慰。受業汪廷儒。 鈐印:廷儒讀過
6.吳式芬跋:此圖為石田煊赫有名之作。張青父《清河書畫舫》雲,全仿董元,紙本水墨如新,乃是原博表南齊之墓,故作此圖報焉。按四部稿中題跋,三年而成,乃平生傑作,其後人絕愛重之,尚為王氏魯靈光云云。據青父跋,此卷尚藏王氏,不知何時轉入嚴氏,卷後有嚴澤印,騎縫處均有道普小印。按澤字道普,為常熟嚴文靖公訥之子,以善書畫著名。卷後汪元範觀嚴道普先生所藏石田山水歌,題於癸卯孟春,是為萬曆三十一年。卷前後又有袁樞印接縫,俱有樞字印,後又有伯應印章。按袁樞字伯應,一字環中,睢州人,官至河南參政。崇禎乙亥流寇犯睢,樞時居父憂,倡先固守,城得以全。樞工詩善書,有集廿卷,芬所收宋榻《聖教序》,有董文敏為寰中司農所題跋,前後亦有袁樞印,蓋亦明季一鑑賞家也。此卷初為太倉王氏世守,至萬曆間歸常熟嚴氏。崇禎間又歸睢州袁氏,至國初乃歸松江王氏。著名之跡,流傳有緒,歷歷可考。滇生世丈出以見示,借觀旬月,因綴所知者於後,至其筆墨精妙,前人評之已盡,不能再贊一辭矣。鹹豐甲寅(1854年)重陽後八日,吳式芬識於宣南坊寓。 鈐印:式芬之印、頌孫
7.匡源跋:按吳文定公以成化八年舉會狀授修撰,是時石田翁年四十六歲。文定奔喪歸,家居數年,服闋北上,寫此送行,蓋翁五旬外所作也。翁嘗為文定作雪景長卷,又嘗為水村圖,此卷尤為生平得意之作。今為滇生夫子所藏,出以相示,曷勝欣幸。受業匡源。 鈐印:鶴泉經眼
8.陳介祺跋:石田翁畫真者世不多見,況此生平得意筆耶。此畫此詩具見心交之雅,上媲古人讀畫誦詩,無一筆一字不令人低徊耳。弇州山人詩,沈博絕麗,於翁之畫,擬議讚嘆,幾蔑以加。祺尤感於古人師友之心,以道義相契,若此翁之詩,誠不愧風人之旨矣,乃其人以畫傳。想其性情懷抱,未嘗不撫卷而三嘆也。鹹豐元年(1851)冬十一月廿五日,謁滇生夫子,出卷命觀,敬記於後。十二月廿七日戊申門下士陳介祺。 鈐印:陳介祺字壽卿、萊之夷維人也
9.寶熙跋:沈石田與吳匏庵送行山水長卷。王世貞《弇州四部稿》,張醜《清河書畫舫》均著錄,錢牧齋輯《石田事略》亦敘及之。此卷初為明太倉王世貞氏所世守,至萬曆間歸常熟文靖公訥家,卷後汪元範有觀嚴道普藏石田山水歌,道普文靖公子也。崇禎間歸睢州袁樞氏,至國初歸真定梁清標氏、松江王頊齡氏,嘉道間又歸華亭沈氏、仁和許氏,光緒初為伯羲祭酒盛昱所得。癸卯年(1903)歸於寒齋。寶熙記。 鈐印:寶熙印信
另紙:
沈石田先生贈吳文定山水行卷,著錄於王元美爾雅樓,長卷巨製,久為煊赫有名之作。元美長跋記之,珍逾球璧;以(往)流傳,班班可考。光緒中葉,宗人伯羲祭酒,以重金得於海王村,卷首綾贉脫落,祭酒重付裝池,而裱手不高,墨氣少損,當時觀者,深致嗟嘆。厥後卷歸於餘,二十餘年,寶而弗失,其筆墨真足以橫絕古今,包孕眾妙,非具有絕大神通,絕大本領,不易成此丘壑,躋此境界也。我生不辰,飽喪亂,所藏名跡,等於煙雲,今以此卷歸之東友原田,可謂兩得其所;正如賢者闢地,高舉遠引,殊為茲畫慶所遭矣。己巳秋初,長白寶熙題。 鈐印:沈盫墨緣、臣熙私印
王世貞後紙
收藏者簡介
1.王世貞(1526-1590),字元美,號鳳洲,又號弇州山人,江蘇太倉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進士,授刑部主事,官至南京刑部尚書。才識淵博,工詩古文,與李攀龍主文壇,以復古號召一世,世稱「後七子」。王世貞酷愛書畫,收藏甚富,在《弇州四部稿》及續稿中留下了大量書畫評論和題跋。
2.嚴澤(明代萬曆間),字道溥、道普,又字開宇,號西方之人,江蘇常熟人。萬曆間仕中書舍人,工書法。嚴訥(1511-1584,字敏卿,號養齋,授翰林院編修,善文章、書法,工花鳥畫。)第四子,承襲家學,收藏書畫甚豐。書室光雲樓多藏時人「心慕手追」之佳品。嚴家與錢謙益為世交,又為姻親,錢氏所藏宋版《左傳》,系嚴澤所贈。
3.袁樞(1600-1645),字伯應,號環中,別號石寓,河南睢州人。工書畫,為董其昌、王鐸推許。董卒後,所藏名畫多歸袁樞,如董源《夏山圖》卷、《瀟湘圖卷》等。其詩文韻致甚高,與錢謙益、方以智、王時敏等名士相唱和。同時還是王鑑賞鑑書畫的摯友,在王鑑的畫跋中,多次提到與袁氏一起賞畫、易畫的情況。按袁樞父袁可立與董其昌是同年,又為王鐸恩師,袁樞之鑑藏背景與此多有淵源。張庚《國朝畫徵錄》卷首為袁樞立傳。
4.梁清標(1620-1691),字玉立,號棠村、蕉林、蒼巖,直隸真定(今河北正定縣)人,崇禎十六年(1643)進士,順治元年補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歷任國史院侍講、詹事府詹事、禮部左侍郎、禮部尚書、刑部尚書、保和殿大學士等職。搜藏金石文字畫鼎彝之屬甲海內,睢陽袁樞家藏《摹顧愷之洛神賦圖卷》等精品盡入其藏。清初梁氏為官,睢陽袁樞長子袁賦誠亦官廣西新寧州知州,為清初知名守令,載《碑傳集》,後因為明大臣子遭滿清排擠去官。梁氏得以遞藏睢陽袁氏書畫精品,或源於此。
5.王芑孫籤條中提到「華亭沈氏十峰」即沈慈。沈慈(1777-?),字十峰,號嘯園,監生,候選太常博士。與其兄沈恕志趣相同,亦好刻書、聚書,頗多宋元珍本。沈恕卒後,盡得其書版,繼續刻書刊印,並出資為王芑孫刻刊詩文著作。
6.許乃普(1787-1866),字季鴻,一字經崖,號滇生,浙江錢塘人。嘉慶二十五年(1820)榜眼。歷任貴州學政、江西學政、兵部尚書、工部尚書等職。為嘉慶、道光、鹹豐三朝三遷內閣學士,五度入南書房。工書,學二王,與祁寯藻、陳孚恩、趙光合稱「四書家」。著有《堪喜齋集》。
7.盛昱(1850-1899),清宗室,愛新覺羅氏。字伯羲,號意園,一號韻蒔。滿洲鑲白旗人。光緒三年(1877)進士,官國子監祭酒。光緒十五年,辭官家居。其詩文、金石均負盛名。隱退後的十多年裡,痴心於詩文著述與典籍考據。著有《鬱華閣遺集》、《意園文略》等。
8.寶熙(1871-?),愛新覺羅氏,字瑞臣,一作瑞丞,號沈盦,清正藍旗人。光緒十八年(1892)進士,官至山西學政,民國時任總統府顧問、參政院參政等,工詩詞、書法,著有《東遊詩草》。
9.廷雍(1853-1900),宗室。字紹民,一作邵民,號畫巢,別號溪山埜客。崇恩子。官直隸布政使護總督。工書宗北魏。善畫山水,初法王翬,後出入王時敏、王鑑,而上窺倪、黃,蒼潤秀逸,齊集筆端。
鑑藏印
其他題跋、題籤者簡介:
1.張九一(1533-1598),字助甫,號周田,新蔡(今屬河南)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進士,授黃梅(今湖北黃梅)知縣,仕終右僉都御史,巡撫寧夏。與王世貞友善。
2.程應魁,明萬曆間玉山人,又名福生,字孟孺。官中書舍人。篆分真草,無一不工。手寫刻印過梁丘子《黃庭內外景經註解》。
3.周天球(1514-1595),字公瑕,號幼海,一作幻海,又號六止生、群玉山人、群玉山樵,江蘇蘇州人。博學多識,以詩文、書畫名世。少年時於文徵明門下學習書法。善大小篆、古隸、行楷。
4.汪元範(明萬曆間),字明生,河北冀州人。諸生。曾與友人同遊名山大川。晚年居冀州城,築屋曰「散木齋」,建「不二軒」,以藏古今書籍。趙令穰《江村秋曉圖》卷後跋文而知,元範友人趙士楨於萬曆二十八年(1600)將此畫攜至玄象山房,與汪氏同觀,並先後題字。此卷同樣有張寅的鈐印,也沒有題字。張寅以琢硯著名於時,亦善畫,與汪交好,汪有詩讚其繪畫。
4.王頊齡(1642-1725),字顓士,號瑁湖,晚號松喬老人。王鴻緒兄。康熙十五年(1676)進士,由太常博士舉鴻博,授翰林院編修,官至大學士。書法香光,秀勁有體。
5.王芑孫(1755-1817),字念豐,一字漚波,號惕甫、鐵夫、雲房、楞伽山人,江蘇蘇州人。乾隆五十三年召試舉人。官至華亭教諭。書仿劉墉,詩工五言古體。尤以書法聞名於時。
6.葉道芬(清),字君蘭,號香士,嘉定(今屬上海)人。官直隸判官。程庭鷺弟子。工山水人物,善書法,與秦誼亭、俞承德客京師於松筠庵結畫社。
7.汪廷儒(1804-1852),字醇卿、蓴青,江蘇儀徵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改庶吉士,授編修。書畫皆法思翁,用筆沉著蒼潤,有時似查梅壑。
8.吳式芬(1796-1856),字子苾,號誦孫。山東海豐人。道光進士,累官至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精音韻訓詁及金石之學,長於考訂。
9.匡源(1815-1881),字本如,號鶴泉,山東膠州人。道光二十年(1840)年進士,官編修。後曾任江西、山西鄉試副考官、會試同考官。罷官後主講濼源書院。課士之暇,以繪事為娛,善山水寫意。
10.陳介祺(1813-1884),字壽卿,號簠齋,山東濰坊人。清代最著名金石學家之一。搜集銅器、璽印、石刻、陶器磚瓦,必察其淵源,考其價值,尤擅墨拓。著有《十鐘山房印舉》、《簠齋金石文字考釋印集》等。
11.孫毓汶(1833-1899),字萊山,號遲庵,山東濟寧人。鹹豐六年榜眼。精鑑別,工書法。累官軍機大臣、兵部尚書。諡文恪。
白石翁,畫聖也。或曰此卷尤是畫中王也。毋論戴文進、唐伯虎,即勝國諸名家疇能及之,或又曰東荘圖可以狎主齊盟,然是十三幅,幅各作一體。此卷如萬裡長江,千山夾之,當是翁第一筆。
—王世貞《送吳文定行圖並卷》跋
在昔沈氏啟南為原博太史贈行圖詠,其畫全仿松雪翁,而時時雜出北苑使家法,可謂人巧極天工錯矣。第布景設色蓋是九秋登高,而詩句又作三春景象,似屬難解。意啟南盤礴始於西帝司權時,至東皇出令之日太史始成行耶,否者鮮不以看朱成碧疑之矣。然詳觀書畫,並出壯年手筆,定為啟南第一神品無疑。能令吾家仙山樓閣卷不得專美於前,寧非絕世名跡與。裝成敘而藏之,以當剖腹。若曰願為啟南曹丘焉,則吾豈敢。時泰昌紀元嘉平八日真晉齋書。
—張醜《真跡日錄》
石田先生畫沉鬱秀逸,與唐宋元諸家血戰而能獨立旗幟,不特為吾吳有明一代宗工,實元四家後五百餘年來四海一人而已。
—葉道芬《送吳文定行圖並卷》跋香港勞倫斯拍賣、鑑定186(8247)4297
結尾
從2017年初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限量出版上海圖書館藏睢陽袁氏家藏千年天下法帖之祖《淳化閣帖》,繼之是傳世名畫《溪岸圖》正式捐贈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永遠離開中國,再到國內九大博物館之一的遼寧省博物館三件鎮館之寶其一《宋人摹顧愷之洛神賦圖》入選央視《國家寶藏》,歲末又有是篇所及《沈石田送吳匏庵行圖並題》嘉德秋拍1.5億奪冠落幕,一年內四件轟動文物收藏界的珍寶皆出自明代睢陽尚書袁氏家藏,件件是珍品。
是篇在編寫過程中關於《沈石田送吳匏庵行圖並題》流傳考證部分參考和吸收了《沈石田送吳匏庵行圖並題卷現身中國嘉德秋拍》一文的文獻內容,所見該文考證論述精當嚴禁,固有部分片段無以更改不能更改,特此說明,以示對該文的考研之工高度肯定和謝意。(作者 袁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