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曹丕,想必在很多人心中,都是那個在曹操面前唯唯諾諾,繼承大位之後,用「七步詩」迫害親弟弟曹植的卑鄙小人。
其實曹丕的文採很高,只是父親和弟弟曹植的文學天賦更高,就像一個考了85分的孩子,明明已經很優秀了,可是跟身邊這兩個總考100分的一比,就遜色了。
不但詩寫得好,曹丕還喜歡騎馬打獵,劍術也不差。有一次,他跟父親手下第一謀士荀彧吹牛說,「我不但射箭能左右開弓,還能在馬上耍雜技」,荀彧哈哈大笑。
也許是被父親壓抑的太久,也可能是當年爭太子的時候隱藏太深,曹丕在掌權之後就變得「口無遮攔」起來。
那天剛被曹操封為太子,回家之後,曹丕摟著辛毗的脖子說:「辛君知我喜不?」。一個隱忍了多年的青年,開心問自己身邊的人:你看我開心嗎?
這就是曹丕的真性情。
作為文化人,曹丕跟當時著名的「建安七子」關係很好,經常和他們一起喝酒寫詩,算是為數不多的真朋友。
公元217年,「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去世,曹丕作為好友,親自去家裡弔唁。在一片哀悼聲中,曹丕忽然提議:「王粲生前喜歡聽驢叫,我們就都來學學驢叫,送他一程吧!」。
於是在曹丕的帶領下,王粲家中一片驢叫。
這個故事看上去像是一個笑話,可是細細想來,放下自己的俗世身份,用好友最喜歡方式為其送別,何嘗不是拳拳真心呢?
但是這樣的曹丕,小心眼起來,也特別「真性情」。
曹丕小時候有段時間手裡沒什麼錢,就找自己的族叔曹洪借錢。
曹洪是誰?曹操的族弟,跟著曹操打天下的老哥們。
當年曹操兵敗,見後邊的人追的急,曹洪就主動把自己的快馬讓給老哥曹操。曹操當然不好意思,就謙讓一句:咱們是兄弟,我怎麼能這麼做呢?
曹洪就說了一句自己一生中最高光的一句話:「這個天下有沒有我曹洪無所謂,但是不能沒有曹操你啊!」。
後來哥倆得以逃出生天,曹洪自己備受倚重,加官進爵不在話下。但是曹洪戰場上仗義,對於錢財極其吝嗇,
於是曹丕結結實實的吃了個閉門羹,曹洪叔叔一分錢都沒給他。
曹丕心裡就犯嘀咕了:你這個當叔叔的又不是沒錢,侄子借你點小錢周轉都不肯,等我以後長大了,肯定要報這個仇!
就這麼一點兒小事,曹丕記了好多年,而且還真的報仇了!
當了皇帝之後,曹丕想起來當年曹洪不借他錢,越想越氣,就說曹洪養的門客犯法,曹洪因為治下不嚴,應該被處死。
朝中的大臣都知道倆人當年的那個「恩怨」,只當是曹丕找個理由嚇嚇這個小氣的叔叔,氣消了就算了。結果無論誰上書勸諫,曹丕都不鬆口,竟然真的要殺曹洪。
事情鬧到了卞太后那裡,太后知道兒子這德行,就去找曹丕最愛的郭皇后,威脅她說,只要你老公敢殺曹洪,我就敢把你廢了,你自己掂量著辦!然後揚長而去。
曹丕被太后這一手圍魏救趙打的措手不及,只好免了曹洪的罪。
相對於曹洪,于禁因為自己的「汙點」太大,竟然被喜歡開玩笑的曹丕給氣死了。
于禁是曹操的老臣了,當年鎮壓黃巾軍的時候就已經是曹操麾下的一員猛將,地位在眾多武將中算是第一名了。
曹操由於疑心太重,早年從沒讓其他將軍單獨帶兵出去打過仗,只有于禁是個例外,曹操說他有「不可動之節」。
沒想到于禁多年之後對曹丞相啪啪打臉。關羽圍樊城的時候,前來救援的于禁被水淹七軍,就投降了。
本來生死面前,明哲保身無可厚非,可是偏偏有個出身馬超舊部的龐德,為了曹丞相寧死不降,被關羽給殺了。
這一來一去,于禁就成了貪生怕死的「小人」。連曹操都氣的說,咱倆認識三十多年了,你怎麼連個叛將都不如呢!
可能是蒼天有眼,于禁叛變之後運氣也不好。關羽被呂蒙背刺敗走麥城,于禁又被抓到了東吳,過了兩年俘虜生涯後,被送回了魏國。
于禁知道自己做的事情上不了臺面,內疚的鬍子都白了。曹丕一揮手,勝敗乃兵家常事,老將軍這幾年受苦了,咱們一個大國,不至於這麼小氣!
轉頭就派他出使吳國,順便在出使前去曹操的陵前祭拜一下,畢竟是三十多年的好哥們了。于禁一想,丞相生前我沒臉見他,現在人都死了,我再不去拜拜就真不是人了。
到了祭祀的廟裡于禁就懵了,曹丕讓人在牆上畫滿了樊城之戰的壁畫,他于禁是如何被關羽水淹七軍,如何下跪投降。相對比的是龐德如何奮戰到底,不屈而死。
于禁在曹操的墳前,看到自己一生中最對不起曹操的一幕,想死的心都有了。回家之後就重病不起,不久之後一命嗚呼。
曹丕還不罷休,在于禁死後「賜」給他一個諡號——厲。這個厲可不是厲害的意思,在古人的諡號體系裡,厲就代表著濫殺無辜。曹丕這一手,分明就是想讓于禁遺臭萬年。
不過話說回來,小心眼也好,真性情也好,所造成的破壞其實跟一個人的地位有很大的關係。平頭老百姓之間開開玩笑,至多就是打的頭破血流。
可是身為一國之君,記恨、戲弄自己的臣子,他們絕不會覺得你「真性情」,反而會抱著「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無奈,一步步走向斷頭臺,而這一切的起因,可能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