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小孩子之間經常會打打鬧鬧,比如爭搶零食、玩具等,但是孩子和好也很快,沒多久就又玩到一塊去了。
因為小孩子大多不記仇,沒有那麼重的心思,但父母不同,的想法更複雜。有的家長一看見自家的孩子受到欺負,不管青紅皂白就護著自己的娃,甚至還衝動地毆打對方。
昨天,有一則視頻引發網友的激烈討論:孩子間起衝突,家長該不該插手?
視頻中,一群小朋友在一個遊樂場裡玩耍,其中一個穿深藍色衣服的小男孩,搶了另一個小男孩的積木玩具。被搶男孩的父親在一旁看見了,直接上前掌摑並持續推搡搶玩具的小男孩,最後這位父親因打人被行拘。
01網友看了這段視頻有不同的看法:
有人認為:「哪個家長看自己孩子受欺負,能忍得了?熊孩子搶東西就該打一頓,而且這個孩子被打後還拿球砸大人,一看就是缺乏管教。」
也有人批評這位家長打孩子的做法太暴躁,「孩子並沒有起很大的衝突,可以批評教育,但底線是不能動手。為什麼不去找對方家長說理,大人欺負一個小孩子就是欺軟怕硬。」
還有人說:「要是以前我肯定覺得家長不對,但有了自己的娃以後,有點理解那些家長為什麼會打欺負自己孩子的人。」
光靠這一段一分鐘不到的視頻,我們無法知道事情的經過,評判對錯都是來自於個人經驗。但關於「家長該不該插手孩子之間的衝突」這一話題,應當引起父母更多的思考。
02家長插手孩子的衝突,容易將事情擴大化
孩子間打鬧很正常,也許過一會兒就會和好,孩子和大人之間的想法有很大差異,父母很有可能好心辦壞事,影響孩子的社交,往後可能沒有小朋友願意再和孩子一起玩。而且一方家長插手了,另一方家長也不會罷休,孩子的矛盾升級成了大人的矛盾。
家長每次都出頭為孩子解決問題,不利於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自主解決問題,起不到任何教育意義。家長打人不僅要受到處罰,也給自己的孩子起到一個壞的榜樣,將來孩子遇到衝突,可能會像家長那樣用暴力方式解決。
03當孩子之間起衝突,家長插不插手視情況而定
如果孩子之間只是鬥嘴和搶零食、玩具等小矛盾,家長先靜觀其變,梳理衝突發生的原因,也給時間讓孩子自己解決。當矛盾升級至暴力,眼看孩子快要打起來了,父母就要上前阻止並進行引導。
父母心疼自己的孩子可以理解,但不可衝動出頭、平時要有意識地放手,培養孩子獨自處理問題的能力。父母還要教孩子懂得如何保護自己,以及遇到搞不定的問題,及時向家長和老師尋求幫助。
當情況不妙的時候,家長就必須要介入,和對方的家長一起分析雙方存在的問題,該認錯就認錯,該理賠就理賠。
04若是這「4種情況」,家長應該介入
01受到人身傷害
如果孩子們開始打架,有可能會造成身體傷害,父母就要介入。或者孩子哭得太傷心,內心真的很需要父母安慰的時候,家長要仔細觀察情況,不能一味坐視不管。
02衝突反覆出現
如果孩子跟對方反覆發生衝突,那麼問題就比較嚴重了。如果是自己的孩子欺負對方,家長就介入教育孩子;如果是自己的孩子總被欺負,那麼家長就更應該介入保護孩子、
03原則性問題上
孩子在原則性問題上與人發生衝突,比如錢財上的矛盾,或者有人指責孩子作弊、偷東西等,那麼家長有必要介入查清楚真相,不能讓孩子欺負人,更不能讓孩子被冤枉。
04影響範圍過大
如果孩子間發生衝突對周圍環境影響過大,比如在公共場合吵鬧、打架,對在場的人或者公共財物造成一定損害,父母應該將孩子先帶離現場,讓孩子冷靜下來再進行教育。
當然,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和小夥伴好好相處,不要發生矛盾與衝突。
一方面,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給孩子做好榜樣,正確處理與人之間的衝突和矛盾;另一方面,要從小培養孩子良好的性格、行為習慣和高情商,與人相處和諧融洽、寬容大度。
如果你的孩子動不動就與人起衝突,父母更要重視家庭教育的作用。推薦給家長們這套《幼兒情商、行為管理親子繪本》。
全書30冊,每冊對應一個主題。圍繞孩子在成長、生活中常見的問題,以簡潔溫馨的故事、生動童趣的插畫、教給孩子諸多道理。比如:承認錯誤、懂得分享、好好相處、生活自理、安全意識、獨立自主等等。
父母每天睡前花十分鐘,通過親子共讀的方式,增進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交流,不僅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受到薰陶,也令父母與孩子一同成長。
全套書僅需要58元,換算下來一冊書不到2塊錢,跟給孩子買一包糖果差不多的價格。但是糖果隨時都可以買,家長不要錯過培養孩子的黃金時期!
點擊下方商品卡即可購買:
今日話題:如果你家孩子玩具被搶,你會怎麼辦?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