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天氣轉暖,小朋友們戶外活動的時間增多了,遇到其他小朋友的機會也增多了。
這時不少家長發現了一件尷尬事兒,孩子一多,矛盾就多。特別是年紀比較小的孩子,還沒有完整的社交禮儀的概念,喜歡的東西總忍不住去搶去奪,於是孩子們總是哭鬧不斷,家長插手顯得很強勢,不插手又擔心孩子受欺負,真是兩難!
總教寶寶謙讓他人,結果孩子變成了討好型人格
問答平臺知乎上最近的一個熱帖說,自己家裡有個四歲多的男孩,平時很活潑好動,和鄰居家小三個月的弟弟是好朋友,兩個人經常一起玩。
但最近媽媽發現,鄰居弟弟在自己家玩的時候,由於自己經常告訴孩子要謙讓有禮,要照顧弟弟,所以弟弟想玩什麼就玩什麼,孩子從來不和弟弟爭搶。
但到了弟弟家玩的時候,弟弟什麼都不願意分享,自己的孩子通常就怯怯地站在一邊看弟弟玩,有時候明明委屈得要哭了,也不敢伸手要。
有天,爸爸給孩子買了一把玩具槍,孩子愛不釋手,睡覺都抱著睡,第二天弟弟來了也想玩,孩子不太願意,弟弟居然直接上手去搶,掛在了自己脖子上。
面對如此強勢的弟弟,孩子卻不敢維護自己的權利,而是含著眼淚拿起舊玩具玩了起來,看到這一幕的媽媽真是心痛如絞,怎麼教孩子謙讓,卻讓孩子變得這麼懦弱?
晚上,跟孩子聊天時發現,孩子特別害怕別人生氣,很在意別人的意見和看法。如果感覺對方要不高興了,寧願委屈自己去迎合,也不敢發表自己的想法。"這不就是討好型人格嗎?"這位網友說,要怎麼做,才能讓孩子變得自信、堅強起來?
孩子之間的鬥爭,這三種狀況下家長要插手
上文中的孩子在謙讓中變得懦弱,就是沒有理清"謙讓"和"權利"的關係導致的。當孩子之間產生了一些爭搶甚至矛盾,家長確實首先讓孩子自行嘗試解決,但這三種情況下家長應及時幹預:
1、 過分讓渡自己的權利
謙讓本身是一種美德,但這種美德是建立在對自己的物品、權利有充分認識和維護能力的基礎之上的。如果一味迎合他人,不會維護自己的權利,那就不是謙讓而是怯懦了。
當發現有強勢的孩子強行壓迫自己的孩子、搶奪玩具而不是交換或分享時,一定要幫助孩子制止對方的行為。
特別是在孩子一歲左右開始建立物權意識的時期,千萬不要強迫孩子分享自己的物品。這時期是孩子分辨自我與他人的關鍵期,通過確認物品的歸屬來找到"自我",建立自信。
特別是家長遇到強勢的孩子總要求自己的孩子退讓,會導致孩子沒有主見、缺乏自信,遇到強勢的人本能地逃避。
2、欺凌他人,搶奪公共物品
自己的權利要維護,不代表要欺凌他人。如果發現自己的孩子在公共場合總是把公共物品據為已有、不願意和他人分享或一起玩,家長也要及時制止自己的孩子,千萬不能抱著"不吃虧就行"的想法,默許孩子欺凌他人。
幼兒園裡經常遇到這樣的小朋友,在公共用品區玩玩具時,恨不得將所有玩具都搶到自己懷裡,不願意讓其他小朋友參與,最終其他孩子都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只有這個孩子孤零零的總是一個人。
要知道,無論是將來學習還是工作,懂得合作的孩子才能贏得他人的信任和喜愛,太愛"吃獨食",只會讓孩子失去周圍的朋友,變得越來越孤獨。
3、搶玩具上升為"武鬥",試圖用暴力解決問題
當孩子慢慢長大,體力和肌肉力量都增長時,家長要特別關注孩子之間的爭執。兒童心理學認為,兒童的行為是衝動型的,有時手比腦子快,還沒想明白時可能已經用肢體去解決問題了。
八九歲的孩子已經具備相當強大的破壞力,一旦變為武力鬥爭,後果可能不堪設想。因此,看到孩子過度憤怒、想動手時,家長一定要及時制止,要讓孩子知道暴力是絕對不能解決問題的,只會讓問題變得更加嚴重。更不能看到孩子被欺負了,一急之下自己動手,給孩子做出不良示範。
兒童教育中,自我意識建立和矛盾處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孩子情商高低,就取決於家長怎樣引導孩子解決問題。你是優秀的家長,還是錯誤示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