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舊事》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以其七歲到十三歲的生活為背景的一部自傳體短篇小說集,初版1960年。全書透過英子童稚的雙眼,觀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淡淡的哀愁與沉沉的相思,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讀者,可視作她的代表作。
導演吳貽弓根據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也獲得了巨大成功,還獲得了「中國電影金雞獎」等多項大獎,感動了一代人。本文將要介紹的就是吳貽弓導演的,改編自同名小說的電影——《城南舊事》 。
本片於1983年1月1日上映。小女孩林英子(沈潔 飾)住在五十年前的北京南城。
在她們家院子附近胡同裡住著一個瘋女人秀珍(張閩 飾),秀珍的丈夫因參與學生運動被殺,孩子也不知所蹤,因此落下了「瘋病」,時常把英子看作自己的孩子「小桂子」來看待,英子也喜歡秀珍,答應幫她找回小桂子。英子有個苦命的小夥伴妞兒,學戲時常遭乾爹的打罵,英子偶然發現妞兒有小桂子的胎記,於是幫助她們母女相認。
英子上小學後,一家人搬到了廠甸。在家門口荒廢的院落裡,英子發現了一個小偷(張豐毅 飾)藏贓在草堆裡,小偷為了供弟弟讀書只得幹不光彩的勾當,英子卻並不把他看作是壞人。
不久,女傭蘇媽返鄉,父親去世,英子的童年,仿佛一下子結束了……
插曲音樂《送別》是有穿透力的,它把「淡淡的哀愁和沉沉的相思」點染開去。「淡」是整部電影的主色調——僻巷的駝鈴、沿街的賣唱,井臺的打水,小學生放學的場景,環環相扣,使人陷入無以言說的哀傷。
整部影片以舒緩的節奏,象徵、含蓄、對比、重複等藝術手法創作出一種近乎水墨畫般的寧靜、淡泊、簡約的意境,勾畫出淡淡的卻並不面目猙獰的一場悲劇。黑沉沉、霧蒙蒙的城門樓下,緩緩前行的駱駝隊,幽靜但產生如雨的小巷,整部電影在悲劇氛圍中彌散著纖美的憂傷與詩意。
一個小女孩用她清澈的眼眸看世界,不得不讓心沉浸在自己心靈的童年裡,喚醒了那五光十色、朦朧又耀眼的斑斕。
一件件成長的故事,不驚天動地卻足以刻骨銘心。其實作者並非要去表達什麼事情,只是想傳達一種情緒。作者一個人像是在自言自語一般。那些童年的人和事,漸漸淡出,卻又歷歷在目。一切的一切,現在都變成了一種情緒,每當想起,久久揮之不去。
而最後的最後,英子爸爸的離世,給英子的童年畫上了句號,從此之後的生活,少了熟悉的人,也少了純真快樂,英子終將唱著「長亭外,古道邊」走進那個灰色的世界。
和電影,時光一樣,什麼都會漸漸變老,不必挽留,更不要愚蠢的認為分毫不差的記錄就是恆久,不要企圖用過分的表達來顯現。沒有刻在心上的,就讓它流失掉吧,而我們前進的速度,只能增加他們的流失,唯一有資格重提舊事的人,是那些忘掉時光的人。所以當朝花夕拾,他們竟仍在那事中,好像從未離開。
這是一部80年代的片子,人物臺詞都透著一股年代的氣息,處處都是生活。電影採取串珠的方式將英子與秀珍,英子與小偷,英子與宋媽三段並無因果關係的故事串聯起來,從不同的角度映照出當時社會的具體歷史風貌,形成了以人物心理情緒為影片內容主體,以視聽造型為表現形式的散文體影片。
成長,帶走的不止是時光,還帶走了當初那些不害怕失去的勇氣。人總要長大,總要離開
人世間總是有痛苦,總是有辛酸;我們能做的就是永遠保持著最初的善良,永葆初心現在是一個挺俗的詞,但能夠做到的人,卻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