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9《城南舊事》:成長就是一次次的告別

2020-12-22 靳微

《城南舊事》被認為中國電影史上最能體現中國傳統美學神韻的作品。清新雋永的風格,以「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打動著無數人。

改編自作家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同名短篇小說集《城南舊事》,抒寫了她對中國北方,老北京的濃濃鄉愁,對居住了二十二年的老北京城刻骨的思念。1983年,內地導演吳貽弓改編拍攝了同名電影。

濃的化不開的鄉愁正是故事的底蘊。

1

林海音,祖籍臺灣,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

和影片中的小英子同名。

林海音生於1918年,出生地在日本大阪

1921年3歲隨父母返回臺灣

1923年隨父母定居北京南城

一直到1949年才與母親和家人離開北京

她的童年,青春,最美好的時光都留在了北京。

她在這裡上學,在這裡生兒育女,她在這裡生活了20多年,北京就是她的家鄉,所以她一生都說這一口純正的北京話,城南舊事,其實說的就是她自己的事,

導演說,沉沉的鄉思,淡淡的哀愁深深打動了他。

故鄉的事很多,二三十年代的北京也是多事之秋,電影是按照小說的寫法,採取了英子,一個20世紀年代末,生活在北京城南胡同的五六歲的小姑娘的視點,她天真,對外部世界的懵懵懂懂,以一雙純真的眼睛來看北京和身邊發生的事,以及各色各樣的人,很多事情小英子很不能理解,但恰恰就是這童真的沒有任何偏見的眼睛裡,我們看到了一個曾經的北京,一個熟悉又陌生的北京。

影片並沒有一個完整和延續的故事線索,而是以英子的成長串連起來的三件事,

第一件事:英子與「瘋」女人秀貞

第二件事:英子與小偷朋友

第三件事:宋媽

父親生病去世

三個並不關聯的故事組成的,但全篇並沒有割裂反而有著迴腸盪氣,氣韻貫通的藝術效果,三個故事的情緒基調的一致的,這些與英子密切關聯的人都紛紛的離去,一種化不開的離愁別緒,一種無法抑制的離散和喪失感,還有因此而產生的深深緬懷,暗合鄉愁文學的核心主題,一種溫馨與哀愁交織的思念,這部影片的開始,就借用了敘事者的第一人稱來敘述和說明,而這部影片的源頭英子成年之後,割不斷理還亂的鄉愁所引發的。

2

《送別》

作詞者:李叔同

作曲:美國音樂家奧德威

全片包括片頭,片尾有八段音樂,只有一段是不同的,其餘全部都是「送別」的旋律,或是不同樂器的演奏或是不同的變奏。這樣的處理,在聽覺上連貫統一,在情緒上首尾呼應。

《送別》這首歌既古樸,典雅,又有著強烈的時代感,每當音樂響起,英子身邊就會有一位她喜歡和愛的人離開。成為影片迴環往復的主旋律,貼合影片的主題和情緒,營造影片的氛圍。

意境和境界是中國傳統美學中的重要概念,強調表現對象,作者和作品三者之間的融合關係。一開始就有一個敘事的主人公告訴我們,下面出現的老北京的所有一切,一花一草一物一人,都是她記憶和懷念的,影片裡所有的景觀和人物都帶有主人公的深情。

《城南舊事》全片的色調主體是青灰色的,《送別》的鄉愁調子不斷的響起。一個關於老北京的故事,就這樣被小說電影用不同的方式演繹出來,但是如何把記憶中的老北京的形貌,繪聲繪色地展示出來,形成這部影片中國意味的。

1982年《城南舊事》劇組來到北京拍攝時,他們發現已經找不到林海音原著中描述的那些原汁原味的街道胡同了。為了還原老北京的真實風貌,《城南舊事》搭建出了老北京的主要場景:胡同,街道,包括小偷躲藏的那塊草地等等。

通過景深裡烤紅薯,玩西洋唱機,爆米花,以及走街串巷叫賣的小販等等,這些看起來無關緊要的小細節,恰恰是營造出老北京的空間質感的重要元素。

水井,老北京鮮明的空間見證者,反覆出現6次,可以看到胡同的全景,人來人往,是老北京鮮明的空間的見證。

水井,打水的人,倒水的石槽,等待運水的手推車,和車上的木桶,這些物件一次次的重複,就像老北京胡同歲月 一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生活的這種流逝感,就體現出來。這些元素就構建了一個鮮活的生動的老北京的景觀。

《城南舊事》中有一些生活的構圖,看似平常,但老北京的韻味和美感就沉浸在裡面,宋媽在院子裡照顧英子姐弟,普通的院落,日常的景致,但卻洋溢著老北京的一種和諧靜美的氣息,這肯定是英子無比眷戀北京的重要原因。

影片充分發掘了小說原作的濃鬱鄉愁,以詩意的電影語言,描繪了記憶中的老北京,質樸中飽含深情,有著典型的中國風格,中國格調。

3

《城南舊事》以深摯的情懷和筆觸追述20世紀20、30年代北京城南的舊事,敘事結構包括兩層,表層結構是串珠式的,以成長為線,將小英子童年經歷的五個故事集合在一起。深層結構是作者內心創作情感的表露與寄託,小說以不斷的"離去"來組織情節,推動故事的發展。在內外兩層結構的結合與互補下,小說得到了完整的表達與闡釋 。包含了作者綿延不絕的鄉思鄉愁,是公認的鄉愁文學力作。

《城南舊事》中表達鄉愁,被女兒情結滋養的鄉愁。

驢打滾兒追憶了因家境窘迫到城裡做奶媽的宋媽的故事,她忍受著骨肉分離的痛苦,而自己的孩子們也在無愛的貧苦中喪失。林海音的小說創作有自己一以貫之的主題,那就是對中國女性命運的關心和思考。

富有悲劇意蘊的鄉愁。每段故事的結果,裡面的主角都是離我而去,一直到最後一篇爸爸的花兒落了,親愛的爸爸也離去了,我的童年結束了。

鄉愁的書寫方式。而林海音的小說是純粹的懷鄉小說。她淡化了家國神話的建構和時代風雲的宏大敘事,透過自己作為女性的故鄉經驗,書寫女性在鄉土世界的生命成長;並以女性人生領域裡大量瑣碎而真實的日常生活題材,解構了以男性的家國情懷為代表的故鄉敘事傳統。這種情形決定了她筆下懷鄉小說的書寫鄉愁的出發點。

《城南舊事》滿含著懷舊的基調,將其自身包含的多層次的情緒色彩,以一種自然的、不著痕跡的手段精細地表現出來。是具有極強的平民意識,一部純美的散文式的電影;一種委婉的詩意,一片寧靜的意境;近乎一幅素雅、淡泊、簡約的中國水墨畫;滿含人間煙火味,卻無半分名利心。

林海音在寫城南舊事時候,那些童年往事已經過去30多年了,人物事件都經歷了時間的過濾,不再那麼濃烈,變成一種淡淡的回憶和哀愁,所以影片的情緒也是淡雅和委婉的,就像一篇純淨的散文一樣,有著從容不迫的節奏,即使是生離死別的場景,也只是娓娓道來,但其間卻有一種刻骨銘心的記憶。

相關焦點

  • 「送別」憑什麼讓樸樹演唱時3次哽咽,又在《城南舊事》出現5次
    臺灣作家林海音(小名英子)有一部自傳體小說《城南舊事》,文字充滿淡淡的相思,沉沉的哀愁。在書中,「送別」這首歌是英子學校畢業典禮上必唱的驪歌。1983年,當這本書被拍成同名電影,導演將「送別」作為影片的插曲,並讓它反覆在片中出現5次。
  • 《城南舊事》:上映於三十年前,豆瓣評分8.9,道盡淡淡的哀愁
    許多人都聽過這首歌,但是並不是每一個國人看過以這首音樂為主題曲的電影《城南舊事》。這部電影拍攝於三十年前,豆瓣評分達8.9分。滿是人間煙火味,卻無半分功利心。這部作品憑藉他獨有的美學風格,被無數業內人士津津樂道。
  • 回憶屬於我們的「城南舊事」,童年的一去不返教會了我們什麼?
    讀《城南舊事》時,便不由自主地想起蕭紅的《呼蘭河傳》,想必童年在每個作家,每個人心目中都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原也是因為童年的影響是幽遠深長的。林海音寫作的初衷:「我是多麼懷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景色和人物啊,我對自己說,把它們寫下來吧,讓實際的童年過去,讓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
  • 推薦一本書,林海音的《城南舊事》
    她寫了很多長篇小說和短片小說集,其中最為著名就是這本《城南舊事》。這本書主要是借童年英子純淨而質感的目光,以北平生活為背景,講述了一個個哀婉動人的城南故事,展開了一幅幅北平的風物畫,同時也完成了她對美好童年的眷念與回味。
  • 不思量自難忘,兒時的《城南舊事》很美,奈何時光荏苒
    說起《城南舊事》大家一定不會陌生,這是由女作家林海英寫的一部小說,整體給人一種舒緩的感覺,初讀之時,像是在聽作者娓娓道來自己童年的往事。但是這裡邊包含了太多的情感,有幸福,有喜悅,有謹慎,更有悲傷和不舍,所謂五味雜陳,細細品味,這可能就是真的成長。
  • 這人生中一次次告別,就是成長的段落
    成長的段落從小到大,我經歷過很多次告別,暫時的,永遠的,期待的,傷痛的……以前不明白,為什麼花朵會凋謝?為什麼養的小狗會死去?為什麼給我遮風擋雨的臂膀會消失?印象最深的一次是高中畢業。我是住校生,最後一科考完,就匆匆趕回宿舍收拾物品。教學樓的樓道裡充滿歡聲笑語。
  • 《城南舊事》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
    《城南舊事》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以其七歲到十三歲的生活為背景的一部自傳體短篇小說集,初版1960年。全書透過英子童稚的雙眼,觀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淡淡的哀愁與沉沉的相思,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讀者,可視作她的代表作。
  • 《呼蘭河傳》與《城南舊事》:為什麼說「人窮則反本」?
    本就是原本、最初,而在這裡當然就是指童年。人窮則反本就是說,當人處於窘迫、不如意的苦悶生活中會不自覺回憶起最原本的童年,人之所以會懷念,是因為現在過得不夠好。林海音《城南舊事》作為臺灣「鄉愁文學」的經典代表。借小英子稚嫩的雙眸,回顧了20世紀二三十年代北平城南的風物人情、兒童的悲歡離別,為讀者展現了一幅京味十足的北京風俗畫。林海音曾說:「可是,我是多麼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對自己說,把它們寫下來吧,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
  • 《城南舊事》:用音樂道出的哀愁和真情
    任何一部成功的影片都離不開音樂的應用,《城南舊事》與其音樂的運用可以稱之為經典。這部影片敘述了主人公林英子成長過程中的幾次離別,整個片子都籠罩著淡淡的憂愁、沉沉的相思。《城南舊事》一、影片開頭的背景音樂:奠定基調影片開頭是一段獨白,緩慢的語氣,充滿了感慨和懷念,一小段獨白之後,《送別》響起,接著是片名以及演員表。
  • 今天燈下也讀一會書,這也是《城南舊事》
    《城南舊事》是林海音以自己7歲到13歲的生活為背景,為了躲避日寇鐵蹄下生活,舉家從臺灣遷居北京,其因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時的那些景色和人物,「駱駝隊又來了,但是童年卻一去不還」,決定把它們寫下來,「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於是,一個生活在北京城南的叫英子的就誕生了。
  • 電影《城南舊事》:那稚嫩的笑臉、無邪的聲音,講述人間酸楚故事
    1983年,中國導演吳貽弓上映了一部叫做《城南舊事》的電影,這部電影在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上斬獲諸多獎項,是當質量極高的電影。時間已然過去37年,再次回首這部電影,我們很輕易就能發現,電影滿滿的話劇表演風格,無疑是一個很大的瑕疵。但不得不說,這部電影卻稱得上是中國電影史上的瑰寶。
  • 《城南舊事》:老北京皇城根下的懷舊揭示了世俗所籠罩的人性之光
    那就是孩子們純潔純真的眼睛,通過兒童純潔善良的視角去體驗人性在客觀世界中的凸顯,如著名女作家林海音寫的短篇小說《城南舊事》。導演吳貽弓說:「我特別欣賞孩子的眼睛,他們有和大人截然不同的探詢世界的方式」。的確,多年來,這樣一雙眼睛一直縈繞在我的腦海裡。《城南舊事》是一個自傳體短篇小說,小英子的原型是林海音本身。
  • 還記得《城南舊事》小童星沈潔嗎?近照曝光,48歲的她如今在哪裡
    No.15月20日,有知名博主曬出了曾飾演《城南舊事》中小女孩英子的沈潔的一組九宮格照片,其中除沈潔的「英子」劇照外,還配發了她本人的近照和一張她與女兒的照片,感覺幾十年過去了,沈潔雖有變化但風採依舊,更感覺女兒與她小的時候「一模一樣」。
  • 這套高顏值漫畫堪稱法國版《城南舊事》,感人又治癒
    這種閱讀體驗很奇妙,就像第一次讀《城南舊事》的時候,一邊驚嘆於英子的聰慧、細膩,為她的故事揪心,另一邊又覺得我的童年也有好多好故事,可就是沒法寫得這麼動人、這麼精彩。看了《櫻桃日記》這套漫畫,一下子又把我拉回當年初讀《城南舊事》的情境。被精彩的情節牽動思緒,也被小主人公細膩的情緒深深感染。
  • 《城南舊事》電影被刪去的「蘭姨娘」,小英子為什麼對她又愛又恨
    #城南舊事#《城南舊事》原著中有一章節寫了蘭姨娘,也是書中唯一讓離別有了喜悅的味道,電影中的每一場離別都充滿了傷感與濃濃的哀愁,但這一段,讓人看到了年僅8歲的小英子在大人中穿梭的智慧,她愛蘭姨娘是真,恨蘭姨娘也是真。
  • 導演吳貽弓逝世享年80歲 曾拍攝《城南舊事》《巴山夜雨》
    1983年,憑藉劇情電影《城南舊事》獲得第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獎。1985年,執導劇情電影《流亡大學》。1990年,執導劇情電影《月隨人歸》。1993年,由其執導的劇情電影《闕裡人家》上映,他憑藉該片獲得廣電部優秀影片獎最佳導演獎;1995年,擔任製作人的《搖啊搖,搖到外婆橋》上映;1999年,擔任神話動畫電影《寶蓮燈》藝術指導。
  • 我的《城南舊事》二
    林海音最後得知原來秀貞的女兒桂子就是朋友妞兒,驚喜萬分,她想馬上讓妞兒和秀貞團聚,秀貞想帶著女兒去找爸爸。作者深知這一點,偷了媽媽的鐲子給秀貞做盤纏。那是一個雨夜,作者成功幫秀貞母女團聚並離開,但最後到底有沒有走呢?
  • 豆瓣評分8.9的電影《伴你高飛》:孩子健康成長,離不開爸爸陪伴
    是啊,孩子的健康成長,是離不開爸爸的陪伴的,爸爸媽媽的陪伴對孩子的來說是不一樣的。此時,想起之前看到的一個豆瓣評分8.9的電影《伴你高飛》也正是說明了這個道理。電影講述了一個13歲的小女孩艾米在一場交通事故中失去了母親,被迫來到與母親離異多年的父親身邊。
  • 豆瓣8.9太低,不足以評價這部國產片
    接受拍攝時,小小年紀的思諾已經是第36次住院了。但是,她的病情卻並沒有好轉的跡象,從今年5月起,新骨就沒有再長過。最新的檢測結果顯示,腫瘤已經轉為惡性。除了思諾本人外,最痛苦的就是她的媽媽。情況極不樂觀,治癒機率只有20%。
  • 《城南舊事》︱林海音溫暖筆觸下,女性意識的覺醒、掙扎和救贖
    小說:城南舊事。《城南舊事》是林海音的代表作,她以串珠式結構將幾個獨立的故事融合在上世紀2、3十年代北京老城南的街巷院落中,反映了那個特殊年代的人文和情懷。林海音,1918年出生於日本大阪,6歲時跟隨父母遷居到北京,隨後在北京生活了20多年,北京文化溶在了她的血液裡,所以她的作品有很濃的京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