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國內多年來諸多戰爭題材影視劇,總會發現一種造型獨特的衝鋒鎗屢屢出現在各類戰爭片中,以至於不少觀眾一提到衝鋒鎗腦海中就會閃現出其形象,這就是美國的M3衝鋒鎗。在老版黑白電影中,這種武器一般多出現在解放戰爭或抗美援朝時期,然而隨著新世紀以來國內戰爭片數量暴增,其用戶不但包括美軍和解放戰爭中的交戰雙方,有時還會出現在紅軍時期和北伐戰爭時期!更有甚者,連國內翻拍的前蘇聯影片《這裡的黎明靜悄悄》中也頻繁出現了該槍的身影,然而最被觀眾所知的還是《亮劍》中日軍的特戰隊使用該槍。
《亮劍》劇中的日軍特種兵使用美國M3衝鋒鎗顯然是嚴重錯誤
眾多影視劇極大提升了M3衝鋒鎗的存在感,也使其被了解戰爭史的人評為槍械家族中的頭號穿越者。從M3系列衝鋒鎗真實的服役歷程來看,它的出現的確讓不少國產戰爭片給人嚴重不符合事實的感覺,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其應用範圍和裝備時間也的確堪稱輕武器中很少見的代表。M3衝鋒鎗的研發要追溯到二戰爆發前夕,當時美軍配備的主要衝鋒槍包括著名的湯姆森系列和雷辛55,但兩者都無法讓美軍感到滿意,美軍認為前者雖然射速快殺傷力高射程遠,但過於笨重,連發時過於難以控制而容易讓彈著點太分散,而且早期彈鼓版湯姆森的價格甚至達到了200美元,而直到1945年一個中高層軍官的月薪也才不過百多美元!無疑即使是財大氣粗的美國,也很難大量配備湯姆森,雖然二戰中M1彈夾版大幅降低了價格,但依舊沒有徹底控制成本。而雷辛55雖然價格低重量輕精度較好,但火力明顯偏弱,而且故障率極高,特別是在熱帶雨林作戰時故障連連,以至於美國海軍陸戰隊寧可選擇使用老式的栓動步槍和手槍。戰爭爆發前夕美國就已發現手頭衝鋒鎗產量無法迅速滿足前線要求,而衝鋒鎗本就是用於短兵相接的一種消耗性武器,必須在保證基本性能和可靠度的前提下儘可能簡化工藝成本。
除了斯登以外,德國MP40衝鋒鎗的設計也曾被美國設計師借鑑
此時,早年間不重視衝鋒鎗的英國卻推出了自己的主打產品:斯登衝鋒鎗,這種外貌醜陋的武器雖容易走火且外觀醜陋,被士兵稱為水管工的傑作,但它採用了大量衝壓焊接工藝,成本甚至不足15美元!盟友的發明立刻給了美國槍械設計者重要啟發,所以新型衝鋒鎗開發項目主管斯德拉上校提出,要充分吸取斯登衝鋒鎗的工藝亮點,將其用於新槍。最終該項目在1942年下半年正式啟動,由美國陸軍武器製造局輕武器實驗開發部牽頭,而槍械設計師海德以及通用汽車公司首席工程師桑普森則聯合成為新槍首席設計師。在阿伯丁測試場上,美軍相繼測試了超過20種他國衝鋒鎗,它們都出現不同問題,例如潮溼泥水中缺乏可靠性,不利於大量生產。最終的兩個優勝者是德國的MP40以及英國的斯登,美軍認為它們在射擊控制時都好過湯姆森,而且衝壓件設計可以最大限度快速量產,特別是斯登式在等距離射擊時命中率幾乎超過湯姆森一倍!最終設計師海德在1942年10月拿出了代號T15的原型槍,其槍擊結構類似斯登,可以進行半自動和全自動射擊切換,開關保險也十分簡單,在測試中超過六千發的射擊中僅20發故障,精度也是湯姆森的兩倍,甚至超過了素以控制性高的MP40。
在二戰美軍槍械中,M3無疑顯得短小輕巧
無疑,美軍對T15的性能十分滿意,所以第二代原型槍T20隻是略作改動以使其適應美式11.43毫米彈藥即宣告可以作為制式武器,並得到了M3的正式代號。從原型到過關量產,M3僅用時3個月,堪稱現象級案例。美國武器學家認為這種衝鋒鎗利於量產,維護簡易,攜帶方便的特點開創了未來美式單兵武器的一個發展趨勢,而且其生產也帶動了相應工藝,例如通用汽車公司利用衝壓件生產經驗,避免了使用鎢等稀有金屬,其槍管生產普及了擠壓冷鍛工藝生產,槍身則僅僅是兩個金屬片焊接在一起,槍託也是可伸縮的金屬彎條,這就極大降低了生產時間和成本,據稱M3的生產時間和成本僅有彈夾版湯姆森M1A1的一半。M3的很多零件主要生產任務落在了通用汽車公司下屬的導航燈分公司頭上,因為該公司過去由豐富的衝壓件製造經驗,所以自然可以輕車熟路地完成生產任務,而通用汽車公司本身只需在組裝生產線流水作業即可。雖然M3屬於流水線簡易產品,但其檢驗依舊嚴格,經常隨機抽查進行五千發實彈測試和精度檢驗,以及高壓彈藥測試,最終確定其實戰射速不超過450發每分鐘的標準,為此美軍甚至不得不降低了其預定產量。在實戰中,該槍曾暴露出槍機組件結合處容易鬆脫妨礙槍機運行、右側迴轉式拉機柄結構容易故障、彈夾容易因觸碰誤操作脫落等問題,所以美軍很快又開始針對性改進,例如去除裝填機柄改為後直拉槍機,拋殼窗蓋尺寸提升等,最終使得改進版的M3A1在1944年問世。非但如此,美軍考慮英德雙方衝鋒鎗口徑都是9毫米,所以還專門為很多M3增設了快速更換配件的能力,以便使其通用斯登和MP40的彈藥和彈夾。而同時美軍還專門組建了專門在軸心國佔領區活動的特殊地下特戰分隊,為追求行動隱蔽,他們使用的M3衝鋒鎗還配備專門的消聲器和特殊消焰彈藥。
美軍機械化部隊的車組成員也是M3的重要用戶
M3一經發放,很多美軍士兵就驚嘆於其外觀和尺寸,因為該槍全長不足80釐米,槍管僅20釐米,槍託收縮後長度不足60釐米,和不少美軍常見槍械不少形成鮮明對比。而且很多美軍士兵發現這種同樣使用30發彈夾的衝鋒鎗輕的出奇,甚至只有3.67公斤。由於常年使用湯姆森系列衝鋒鎗,不少美軍士兵都產生了先入為主的情緒,甚至覺得短小輕巧但射速較低的M3很不爺們,甚至將其諷刺為加油工的注油工具。而且早期M3存在的一些故障也導致這種誤會加深,例如有美軍士兵在寒冬發生的阿登戰役中表示有時因大風雪導致該槍故障率較高。美軍裝甲兵在沙漠裡也有同感,按理說這種短小的武器很適合車組攜帶作為自保武器,但有時細沙很容易導致其槍擊被卡在,以至於車組官兵寧可選擇手槍。在熱帶雨林作戰的美軍陸戰隊也反映,該槍有效射程並不高,而且射速較低以至於短兵相接時對日軍壓制效果不如湯姆森,而且持續射擊時震動還容易導致彈夾脫落。美軍傘兵起初認為,M3結構緊湊,不同於空降時需要分解的加蘭德步槍或過重的湯姆森衝鋒鎗,空投後就不用冒著巨大危險尋找配備武器不同配件的腿袋。但傘兵有時空降到敵後,一時間往往因得不到支援而只能在較遠距離交戰,此時射程更大的湯姆森無疑比M3更合適。所以,從美軍各兵種的反響來看,起初M3的口碑並不好。然而在一系列改進後,M3的可靠性大增,很多面對近戰的特戰單位老兵也逐漸對其態度大有好轉。據統計,二戰中美軍共生產了超過62萬支M3系列衝鋒鎗。
目前非洲等戰亂國家和地區也能見到M3的身影
二戰結束後M3系列一度停產,但一批老化的湯姆森衝鋒鎗退役後美軍衝鋒鎗出現空缺,韓戰爆發後這一問題更為明顯,所以美國又重開了其生產線並在韓戰時期生產了33萬隻左右,由於品質和工藝進步,所以後來生產的M3在品質上明顯超過了二戰版。這些後來生產的M3後來還經歷了越南戰爭,甚至直到海灣戰爭時還有不少美軍裝甲兵和汽車兵使用該槍,彰顯了M3在衝鋒鎗家族中的廉頗屬性。而其他美國的盟友也曾大量配備該槍,包括其二戰中的對手德國和日本,例如西德軍警戰後第一種武器之一就是M3A1,而日本自衛隊裝甲兵和菲律賓艦上水兵甚至直到新世紀還在沿用該衝鋒鎗。目前,一些戰亂的第三世界國家依舊可以看到該槍的身影,例如2011年該槍多次出現在剛果警察手中。同時由於該槍容易生產,所以阿根廷也曾在1955年仿造該武器,其仿造代號為PAM1,阿根廷版M3衝鋒鎗口徑降低為9毫米,增設了自動保險裝置。所以從服役時間以及服役範圍來看,M3衝鋒鎗的確可謂是衝鋒鎗家族中的常青樹,幾乎變相讓神劇成了真。
一手駁殼槍一手M3衝鋒鎗的形象絕無可能出現在抗戰中
然而該槍出現在抗戰時日軍特種兵手裡則徹底不符合事實,小說裡提到日軍特種兵受訓於德國,理論上自然可以近水樓臺先得月獲得德國的MP38/40衝鋒鎗,但史實上並無日軍引入該槍的記錄。而湯姆森衝鋒鎗雖也曾被日軍大量繳獲,但其重量和後座力偏大,顯然不適合東方人,M3衝鋒鎗首次投入太平洋戰場時日軍已經處於不利態勢下,縱然可能在局部戰鬥中擊敗美軍並繳獲該槍,但考慮其困守孤島的狀態,也根本不可能成批將其運回國。二戰日軍明顯不重視衝鋒鎗發展,其早年間引入的MP28系列衝鋒鎗只配備海軍陸戰隊,而後才有由此仿造的百式。所以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亮劍劇中日軍特戰隊一水的美式M3衝鋒鎗都嚴重不符合史實。所以,戰爭片中中國各方力量在抗戰甚至更早就配備了M3,也同樣違反史實,該槍大量出現在中國則要等到解放戰爭時期,因為此時美軍戰後大裁軍,對衝鋒鎗需求量驟降,所以很多M3作為剩餘物資到達中國,而此前中國各方官兵都高度依靠毛瑟系列大型自動手槍作為近戰單兵輕型自動火力的中堅。非但如此,國民黨還在瀋陽和南京的兵工廠開始仿造M3,被命名為36式的版本接近美國原裝貨,而在南京生產的37式則為了和斯登式通用彈藥,同樣把口徑降低到9毫米。此時M3衝鋒鎗和M1卡賓槍系列在中國的數量十分龐大,有時一個步兵連的衝鋒鎗數量超過40支,但由於美國很快對國民党進行武器禁運,而國民黨的生產力又十分低下,所以這些自動武器的總體效率也隨之驟降。
直到蘇聯衝鋒鎗大量到來,M3才在解放軍中逐漸退役
隨著戰爭局勢的變化,解放軍也開始大量繳獲對方武器,其中M3的數量尤其龐大。但野戰部隊認為,該槍的射程還不如此前的湯姆森,所以M3更大的使用者還是偵察單位,因為這些單位經常要深入敵後,武器如果短小精悍且利於隱蔽,就是最好的選擇。一般而言,一個武器精良的偵察兵會配備一支M3衝鋒鎗和一支20響駁殼槍,其近戰火力十分強悍,可以在短促的城市巷戰中打了就跑,由於該槍理論射速較低,所以具有豐富衝鋒鎗使用經驗的解放軍偵察兵老手可以通過巧妙按動扳機實現單發的較為精準的攻擊。抗美援朝時,M3使用的11.43毫米衝鋒鎗彈無疑對人體目標有更好的停止作用,但其穿透力卻明顯不如蘇聯的7.62毫米託卡列夫彈,所以對厚重軍服或障礙的穿透效率更低,而且蘇聯衝鋒鎗的可靠性甚至也足以讓M3相形見絀。因此,隨著蘇聯武器大量到來,日趨老舊接近使用極限的M3相繼離開一線而進入民兵等非一線人員,直到上世紀80年代初才徹底被淘汰。所以,了解這種因神劇徹底走紅的衝鋒鎗背後的故事,也是避免類似現象出現在戰爭片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