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美式衝鋒鎗成國產戰爭劇頭號穿越者,用戶遍及全球直到新世紀

2020-12-22 迷彩派軍評

縱觀國內多年來諸多戰爭題材影視劇,總會發現一種造型獨特的衝鋒鎗屢屢出現在各類戰爭片中,以至於不少觀眾一提到衝鋒鎗腦海中就會閃現出其形象,這就是美國的M3衝鋒鎗。在老版黑白電影中,這種武器一般多出現在解放戰爭或抗美援朝時期,然而隨著新世紀以來國內戰爭片數量暴增,其用戶不但包括美軍和解放戰爭中的交戰雙方,有時還會出現在紅軍時期和北伐戰爭時期!更有甚者,連國內翻拍的前蘇聯影片《這裡的黎明靜悄悄》中也頻繁出現了該槍的身影,然而最被觀眾所知的還是《亮劍》中日軍的特戰隊使用該槍。

《亮劍》劇中的日軍特種兵使用美國M3衝鋒鎗顯然是嚴重錯誤

眾多影視劇極大提升了M3衝鋒鎗的存在感,也使其被了解戰爭史的人評為槍械家族中的頭號穿越者。從M3系列衝鋒鎗真實的服役歷程來看,它的出現的確讓不少國產戰爭片給人嚴重不符合事實的感覺,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其應用範圍和裝備時間也的確堪稱輕武器中很少見的代表。M3衝鋒鎗的研發要追溯到二戰爆發前夕,當時美軍配備的主要衝鋒槍包括著名的湯姆森系列和雷辛55,但兩者都無法讓美軍感到滿意,美軍認為前者雖然射速快殺傷力高射程遠,但過於笨重,連發時過於難以控制而容易讓彈著點太分散,而且早期彈鼓版湯姆森的價格甚至達到了200美元,而直到1945年一個中高層軍官的月薪也才不過百多美元!無疑即使是財大氣粗的美國,也很難大量配備湯姆森,雖然二戰中M1彈夾版大幅降低了價格,但依舊沒有徹底控制成本。而雷辛55雖然價格低重量輕精度較好,但火力明顯偏弱,而且故障率極高,特別是在熱帶雨林作戰時故障連連,以至於美國海軍陸戰隊寧可選擇使用老式的栓動步槍和手槍。戰爭爆發前夕美國就已發現手頭衝鋒鎗產量無法迅速滿足前線要求,而衝鋒鎗本就是用於短兵相接的一種消耗性武器,必須在保證基本性能和可靠度的前提下儘可能簡化工藝成本。

除了斯登以外,德國MP40衝鋒鎗的設計也曾被美國設計師借鑑

此時,早年間不重視衝鋒鎗的英國卻推出了自己的主打產品:斯登衝鋒鎗,這種外貌醜陋的武器雖容易走火且外觀醜陋,被士兵稱為水管工的傑作,但它採用了大量衝壓焊接工藝,成本甚至不足15美元!盟友的發明立刻給了美國槍械設計者重要啟發,所以新型衝鋒鎗開發項目主管斯德拉上校提出,要充分吸取斯登衝鋒鎗的工藝亮點,將其用於新槍。最終該項目在1942年下半年正式啟動,由美國陸軍武器製造局輕武器實驗開發部牽頭,而槍械設計師海德以及通用汽車公司首席工程師桑普森則聯合成為新槍首席設計師。在阿伯丁測試場上,美軍相繼測試了超過20種他國衝鋒鎗,它們都出現不同問題,例如潮溼泥水中缺乏可靠性,不利於大量生產。最終的兩個優勝者是德國的MP40以及英國的斯登,美軍認為它們在射擊控制時都好過湯姆森,而且衝壓件設計可以最大限度快速量產,特別是斯登式在等距離射擊時命中率幾乎超過湯姆森一倍!最終設計師海德在1942年10月拿出了代號T15的原型槍,其槍擊結構類似斯登,可以進行半自動和全自動射擊切換,開關保險也十分簡單,在測試中超過六千發的射擊中僅20發故障,精度也是湯姆森的兩倍,甚至超過了素以控制性高的MP40。

在二戰美軍槍械中,M3無疑顯得短小輕巧

無疑,美軍對T15的性能十分滿意,所以第二代原型槍T20隻是略作改動以使其適應美式11.43毫米彈藥即宣告可以作為制式武器,並得到了M3的正式代號。從原型到過關量產,M3僅用時3個月,堪稱現象級案例。美國武器學家認為這種衝鋒鎗利於量產,維護簡易,攜帶方便的特點開創了未來美式單兵武器的一個發展趨勢,而且其生產也帶動了相應工藝,例如通用汽車公司利用衝壓件生產經驗,避免了使用鎢等稀有金屬,其槍管生產普及了擠壓冷鍛工藝生產,槍身則僅僅是兩個金屬片焊接在一起,槍託也是可伸縮的金屬彎條,這就極大降低了生產時間和成本,據稱M3的生產時間和成本僅有彈夾版湯姆森M1A1的一半。M3的很多零件主要生產任務落在了通用汽車公司下屬的導航燈分公司頭上,因為該公司過去由豐富的衝壓件製造經驗,所以自然可以輕車熟路地完成生產任務,而通用汽車公司本身只需在組裝生產線流水作業即可。雖然M3屬於流水線簡易產品,但其檢驗依舊嚴格,經常隨機抽查進行五千發實彈測試和精度檢驗,以及高壓彈藥測試,最終確定其實戰射速不超過450發每分鐘的標準,為此美軍甚至不得不降低了其預定產量。在實戰中,該槍曾暴露出槍機組件結合處容易鬆脫妨礙槍機運行、右側迴轉式拉機柄結構容易故障、彈夾容易因觸碰誤操作脫落等問題,所以美軍很快又開始針對性改進,例如去除裝填機柄改為後直拉槍機,拋殼窗蓋尺寸提升等,最終使得改進版的M3A1在1944年問世。非但如此,美軍考慮英德雙方衝鋒鎗口徑都是9毫米,所以還專門為很多M3增設了快速更換配件的能力,以便使其通用斯登和MP40的彈藥和彈夾。而同時美軍還專門組建了專門在軸心國佔領區活動的特殊地下特戰分隊,為追求行動隱蔽,他們使用的M3衝鋒鎗還配備專門的消聲器和特殊消焰彈藥。

美軍機械化部隊的車組成員也是M3的重要用戶

M3一經發放,很多美軍士兵就驚嘆於其外觀和尺寸,因為該槍全長不足80釐米,槍管僅20釐米,槍託收縮後長度不足60釐米,和不少美軍常見槍械不少形成鮮明對比。而且很多美軍士兵發現這種同樣使用30發彈夾的衝鋒鎗輕的出奇,甚至只有3.67公斤。由於常年使用湯姆森系列衝鋒鎗,不少美軍士兵都產生了先入為主的情緒,甚至覺得短小輕巧但射速較低的M3很不爺們,甚至將其諷刺為加油工的注油工具。而且早期M3存在的一些故障也導致這種誤會加深,例如有美軍士兵在寒冬發生的阿登戰役中表示有時因大風雪導致該槍故障率較高。美軍裝甲兵在沙漠裡也有同感,按理說這種短小的武器很適合車組攜帶作為自保武器,但有時細沙很容易導致其槍擊被卡在,以至於車組官兵寧可選擇手槍。在熱帶雨林作戰的美軍陸戰隊也反映,該槍有效射程並不高,而且射速較低以至於短兵相接時對日軍壓制效果不如湯姆森,而且持續射擊時震動還容易導致彈夾脫落。美軍傘兵起初認為,M3結構緊湊,不同於空降時需要分解的加蘭德步槍或過重的湯姆森衝鋒鎗,空投後就不用冒著巨大危險尋找配備武器不同配件的腿袋。但傘兵有時空降到敵後,一時間往往因得不到支援而只能在較遠距離交戰,此時射程更大的湯姆森無疑比M3更合適。所以,從美軍各兵種的反響來看,起初M3的口碑並不好。然而在一系列改進後,M3的可靠性大增,很多面對近戰的特戰單位老兵也逐漸對其態度大有好轉。據統計,二戰中美軍共生產了超過62萬支M3系列衝鋒鎗。

目前非洲等戰亂國家和地區也能見到M3的身影

二戰結束後M3系列一度停產,但一批老化的湯姆森衝鋒鎗退役後美軍衝鋒鎗出現空缺,韓戰爆發後這一問題更為明顯,所以美國又重開了其生產線並在韓戰時期生產了33萬隻左右,由於品質和工藝進步,所以後來生產的M3在品質上明顯超過了二戰版。這些後來生產的M3後來還經歷了越南戰爭,甚至直到海灣戰爭時還有不少美軍裝甲兵和汽車兵使用該槍,彰顯了M3在衝鋒鎗家族中的廉頗屬性。而其他美國的盟友也曾大量配備該槍,包括其二戰中的對手德國和日本,例如西德軍警戰後第一種武器之一就是M3A1,而日本自衛隊裝甲兵和菲律賓艦上水兵甚至直到新世紀還在沿用該衝鋒鎗。目前,一些戰亂的第三世界國家依舊可以看到該槍的身影,例如2011年該槍多次出現在剛果警察手中。同時由於該槍容易生產,所以阿根廷也曾在1955年仿造該武器,其仿造代號為PAM1,阿根廷版M3衝鋒鎗口徑降低為9毫米,增設了自動保險裝置。所以從服役時間以及服役範圍來看,M3衝鋒鎗的確可謂是衝鋒鎗家族中的常青樹,幾乎變相讓神劇成了真。

一手駁殼槍一手M3衝鋒鎗的形象絕無可能出現在抗戰中

然而該槍出現在抗戰時日軍特種兵手裡則徹底不符合事實,小說裡提到日軍特種兵受訓於德國,理論上自然可以近水樓臺先得月獲得德國的MP38/40衝鋒鎗,但史實上並無日軍引入該槍的記錄。而湯姆森衝鋒鎗雖也曾被日軍大量繳獲,但其重量和後座力偏大,顯然不適合東方人,M3衝鋒鎗首次投入太平洋戰場時日軍已經處於不利態勢下,縱然可能在局部戰鬥中擊敗美軍並繳獲該槍,但考慮其困守孤島的狀態,也根本不可能成批將其運回國。二戰日軍明顯不重視衝鋒鎗發展,其早年間引入的MP28系列衝鋒鎗只配備海軍陸戰隊,而後才有由此仿造的百式。所以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亮劍劇中日軍特戰隊一水的美式M3衝鋒鎗都嚴重不符合史實。所以,戰爭片中中國各方力量在抗戰甚至更早就配備了M3,也同樣違反史實,該槍大量出現在中國則要等到解放戰爭時期,因為此時美軍戰後大裁軍,對衝鋒鎗需求量驟降,所以很多M3作為剩餘物資到達中國,而此前中國各方官兵都高度依靠毛瑟系列大型自動手槍作為近戰單兵輕型自動火力的中堅。非但如此,國民黨還在瀋陽和南京的兵工廠開始仿造M3,被命名為36式的版本接近美國原裝貨,而在南京生產的37式則為了和斯登式通用彈藥,同樣把口徑降低到9毫米。此時M3衝鋒鎗和M1卡賓槍系列在中國的數量十分龐大,有時一個步兵連的衝鋒鎗數量超過40支,但由於美國很快對國民党進行武器禁運,而國民黨的生產力又十分低下,所以這些自動武器的總體效率也隨之驟降。

直到蘇聯衝鋒鎗大量到來,M3才在解放軍中逐漸退役

隨著戰爭局勢的變化,解放軍也開始大量繳獲對方武器,其中M3的數量尤其龐大。但野戰部隊認為,該槍的射程還不如此前的湯姆森,所以M3更大的使用者還是偵察單位,因為這些單位經常要深入敵後,武器如果短小精悍且利於隱蔽,就是最好的選擇。一般而言,一個武器精良的偵察兵會配備一支M3衝鋒鎗和一支20響駁殼槍,其近戰火力十分強悍,可以在短促的城市巷戰中打了就跑,由於該槍理論射速較低,所以具有豐富衝鋒鎗使用經驗的解放軍偵察兵老手可以通過巧妙按動扳機實現單發的較為精準的攻擊。抗美援朝時,M3使用的11.43毫米衝鋒鎗彈無疑對人體目標有更好的停止作用,但其穿透力卻明顯不如蘇聯的7.62毫米託卡列夫彈,所以對厚重軍服或障礙的穿透效率更低,而且蘇聯衝鋒鎗的可靠性甚至也足以讓M3相形見絀。因此,隨著蘇聯武器大量到來,日趨老舊接近使用極限的M3相繼離開一線而進入民兵等非一線人員,直到上世紀80年代初才徹底被淘汰。所以,了解這種因神劇徹底走紅的衝鋒鎗背後的故事,也是避免類似現象出現在戰爭片的關鍵。

相關焦點

  • 二戰M3衝鋒鎗性能如何?為啥到了70年代,中國民兵還在背?
    同時這種衝鋒鎗也是穿越神器,很多影視劇中出現的M3衝鋒鎗,實際上根本就不符合時代背景。《亮劍》中的山本特工隊就使用了這種M3衝鋒鎗,甚至在《人間正道是滄桑》中,1927年的國民黨軍隊就開始使用這種衝鋒鎗,而在真實的歷史中,這種衝鋒鎗是1942年底才開始裝備美軍,可以說大部分出現這種衝鋒鎗的影視作品都是穿越劇。
  • 國產50式衝鋒鎗:志願軍近戰夜戰利器 曾伴隨邱少雲衝鋒
    抗美援朝戰場上使用國產50式衝鋒鎗作戰的志願軍戰士。武器,是戰士的第二生命。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收藏著一支槍身有數處明顯焦黑灼痕的國產50式衝鋒鎗。作為志願軍重要的單兵武器,國產50式衝鋒鎗早已退出我軍現役裝備序列,但它見證了人民軍隊不畏強敵勇於亮劍敢於勝利的大無畏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承載著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至今仍能給我們以鼓舞和啟迪。抗美援朝戰場上使用國產50式衝鋒鎗作戰的志願軍戰士。
  • 日本古董槍店銷售「仿四三式衝鋒鎗」抗美援朝戰爭的特殊輕武器
    這張雷鋒叔叔的照片可能大家都很熟悉,照片中出現的衝鋒鎗就是54式衝鋒鎗,這支衝鋒鎗與日本古董店正在出售的「仿四三式」同樣都是仿製PPS43,只不過一個是授權生產型,一個是山寨型
  • 衝鋒鎗中的「三傑」—各具特色
    二戰後,西方主要軍事大國開始研製新一代(通常被稱為第三代)衝鋒鎗,這一代衝鋒鎗普遍使用9×19毫米巴拉貝魯姆北約標準手槍彈,是近戰對抗利器。在衝鋒鎗界有三支槍成為了「佼佼者」,三支槍分別來自不同的國家,他們分別是以色列的烏茲衝鋒槍、德國的MP5系列衝鋒鎗和義大利的M12衝鋒鎗。
  • 全球最強衝鋒鎗:第1款赫赫有名,是特種兵的最愛,你一定認識
    談起衝鋒鎗,軍迷夥伴們自然是熟悉不過了,都能娓娓道來幾款世界著名的經典之作,如二戰時期美國軍隊所使用的價值高昂的湯普森衝鋒鎗和模樣奇特但是性能突出的M3衝鋒鎗、蘇聯的最佳夥伴、屢建奇功的PPSH-41衝鋒鎗以及輕便又便宜的英軍斯登衝鋒鎗。
  • 中國輕武器-步槍/衝鋒鎗盤點
    好了,進入正題: 50/54式衝鋒鎗 1950年,仿照蘇聯PPSH-41/43"波波沙"式7.62MM衝鋒鎗,生產出新中國第一種國產衝鋒鎗。後經毛澤東批准命名為1950年式7.62毫米衝鋒鎗,當年生產3.6萬支裝備部隊。
  • 當代衝鋒鎗的鼻祖,屢次創下戰爭神話,難怪影視劇中明星都愛用
    只是,上述新的軍事科技和裝備產品對戰爭勝負的走向並未起到太大的影響,真正決定二戰參戰國勝敗的還是戰爭最基礎的士兵。士兵是戰爭中最基礎的作戰單元,同時也是對戰爭局勢最敏感的戰爭機器,任何戰爭當事國都承擔不起士氣低落,軍心渙散的代價。而在很多時候,士氣低落和軍心渙散就等同於戰敗,第二次世界大戰就是如此。
  • 聊聊那些衝鋒鎗04——索米M1931衝鋒鎗(Suomi)
    內戰結束後,芬蘭軍隊為武器裝備的更新投入了巨大精力,但衝鋒鎗因其作戰價值未能獲得普遍認知,而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直到1922年,芬蘭的國民衛隊(suojeluskunnat;獨立於芬蘭陸軍)便開始大規模購置經德國授權,由瑞典SIG生產的M/20衝鋒鎗(瑞士版MP18)。到M20於1927年停產時,先後有1415支進入了國民衛隊的武器庫。
  • 豐田漢蘭達VS穿越者:進口和國產,哪款你的菜?
    豐田的車系都是以高質量著稱,很多車友購車時都會選擇更加實用的豐田車,並且保值率也相當的高,其中引進的中大型SUV漢蘭達更是非常火爆,常年都是微微加價提車的狀態,但隨著平行進口普拉多的崛起,很多人看上了「小霸道」穿越者,不免買車的時候猶豫選擇穿越者還是漢蘭達,到底豐田漢蘭達VS穿越者哪個好
  • 關於衝鋒鎗,我們全都說錯了!在中國,微衝不是微型衝鋒鎗!
    例如我國在抗美援朝戰爭時期廣泛使用的50式衝鋒鎗,仿製於蘇聯ППШ-41波波莎,該槍就比較重,全重達到了七斤三兩,比目前現役的95式自動步槍還要重七兩。 到了60年代,國產第一代步兵武器普遍裝備部隊,新一代新型武器開始陸續設計,這時中國對衝鋒鎗的標準定義開始明晰。
  • 神秘衝鋒鎗:外形怪異性能先進,很多設計存在湯普森衝鋒鎗的影子
    作為一種單兵近戰武器,衝鋒鎗的火力猛烈,靈活性強,是實際戰爭中不可或缺的作戰武器。早在上世紀初期,義大利的一位設計師設計了一款能夠發射9mm口徑子彈的連發槍,從此奠定了衝鋒鎗的基礎。早在上世紀20年代,我國就訂購了一批湯普森1921型衝鋒鎗,由於當時軍工製造水平的限制,我國對衝鋒鎗這類裝備特別看好,衝鋒鎗不僅可以提供強大的火力,而且如果需要突襲,它也可以起到很好的防護作用。我軍除了引進這款槍械之外,還對其進行了仿製。
  • 二戰日本「爛槍輩出」,刺刀版100式衝鋒鎗,看一眼整個人都不好
    該槍整體性能還算可以,也就此拉開日本國產步槍研發生產的序幕。(三八大蓋兒原型是30式步槍,仿製德國毛瑟步槍)只是,在後來的戰爭中,村田步槍也暴露出性能嚴重落後的缺陷,再加上當時世界步槍的革命性發展,日本開始發展新的步槍。
  • 班長軍備庫特別版11:衝鋒鎗布局的霰彈槍,使用特殊的子彈!
    MAG-7 M1雖然MAG-7的結構緊湊,設計新穎,但卻一直沒有得到原定的用戶軍警的單位大量裝備。2,槍械結構:MAG-7採用泵動供彈方式,閉鎖方式為卡鐵起落式,發射彈藥為12號霰彈,霰彈槍多數還保留著白朗寧19世紀末的設計:管狀彈倉供彈,泵動上膛。這樣的霰彈槍雖然結構簡單,但卻有一個致命缺陷:管狀彈倉的長度不能超過槍管長度。而想要更短,更便攜的槍管,就需要連彈倉一起截短,但這樣會降低霰彈槍的容彈量。
  • 二戰日軍為何寧死不用衝鋒鎗?曇花一現的槍說明:不懂用,用不起
    日本二戰時也在研究單兵自動武器,但是進度很慢,直到1940年才成型,那日本二戰時期到底裝備了多少衝鋒鎗呢?一、日本人的步槍,是一種信仰要了解日本軍隊為何裝備簡陋,首先要研究日軍的作戰理念。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最後階段,德軍的mp18衝鋒鎗就在"皇帝會戰"裡給全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衝鋒鎗在戰壕裡短兵相接時威力很大,打城市巷戰中也是一把好手,這些優點日軍都看在眼裡。一戰結束之後,日本人開始試著研究自己的衝鋒鎗,但是進度很慢,直到1927年才完成雛形。
  • YouTube裡的「時空穿越者」,越來越無聊了
    他果斷表示2020年的人類社會就生活在Matrix(矩陣)當中,他之所以穿越回來就是為了阻止國家、性別、種族等等之間的戰爭與災難。既然身負大任,當然要做自媒體了,奧林自己在家也錄了不少視頻,使勁兒號召大家保護環境之類的。對此,他的親媽表示覺得兒子就是想藉此「家裡蹲」,如果他是穿越者,那自己當年懷孕生子產下了個寂寞嗎?咳咳,親媽吐槽,最為致命。
  • 從東莞到深圳:國產手機OPPO產業鏈崛起的新世紀
    全球Top級手機廠商中,超過半數總部位於深圳。而往上遊走,站在更為龐大的手機產業鏈環節來看,深圳也是標誌性的風向標之一。「消費類的電子產品沒有深圳做不出來的。」在近日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等記者採訪時,OPPO副總裁、中國區總裁劉波如此感慨。
  • 國產新型CS/LS7衝鋒鎗,軍方暫未表現出對該槍的興趣
    國產CS/LS7型9mm衝鋒鎗 國產新型CS/LS7衝鋒鎗,軍方暫未表現出對該槍的興趣 CS/LS7型衝鋒鎗是中國重慶建設工業的一款9mm衝鋒鎗,在去年10月1日的建國70周年閱兵式中,一些乘車受閱的方隊拿了CS/LS7衝鋒鎗,所以引起一些傳言認為軍方選擇了該槍取代(或補充)05式衝鋒鎗。
  • 瑞典CBJ-MS衝鋒鎗了解一下
    「維京」衝鋒鎗採用T字布局,彈匣插在握把裡,機匣是圓形鋼管制造的,自由槍機原理,開膛待擊,基本結構與以色列「烏茲」、捷克Sa.23/24、美國英格萊姆MAC-10等戰後小型衝鋒鎗非常相似。如果是20世紀50年代設計出這樣一種衝鋒鎗也許還算成功,但到了20世紀80年代,這種設計顯然是落伍了,所以「維京」衝鋒鎗並沒有賣出去,伯蒂爾·詹森又回到了瑞典。
  • 有藥:大涼國王見識到穿越者的厲害,下令招募所有穿越者委以重任
    《有藥》是一部改編自七英俊同名小說的國產動漫,這部動漫的設定十非常經典,那就是穿越的設定了。只不過與其他動漫影視區別開來的是,《有藥》穿越的設定是集體穿越,而穿越者的特殊身份,在朝廷十分受重視,於是有很多人偽裝成穿越者,這裡面也有很多的笑料出現。
  • 淺談美式RPG起源與發展:與眾多遊戲大神的一次世紀「跑團」
    《魔法門》的畫質比《巫術》與《創世紀》好了不少歐美三大RPG給人的感覺,就像是三個TRPG的大神玩家在電腦上帶著玩家跑團,而美式RPG的遊戲基調,也在此刻打下了基礎。在《魔法門》發售的同年,RPG遊戲史上出現了一次重要的轉折,那就是DND版權的變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