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都很清楚英語聽力的重要性,但是要練好英語聽力有多難,卻不是每一個家長都能清晰認識到的。相反,有的家長認為,要聽懂英語,其實並不難,只要多看美劇或動畫片就可以了。
有一位家長對我說,他就是通過看美劇來練聽力的,美劇看多了,自己基本上能聽得懂臺詞。我建議他下次看美劇的時候,將字幕擋住。後來他告訴我,字幕擋住了之後,美劇根本沒法看,因為基本上聽不懂。
從基本上能聽懂,到基本上聽不懂,這位家長所說的,都是自己的真實見證。那麼 ,前後的變化為什麼那麼大呢?
原來,我們的視覺會影響我們的聽力,這種效應在學界被稱為「麥格克效應」(McGurk Effect),指的是一種在語音感知的過程中,視覺和聽覺相互幹擾的現象。
比如說,著名的ba-fa實驗:視頻中的人自始至終都在發ba這個音,只是剛開始,口型和聲音同步,後來口型從ba換成了fa的口型,當我們盯著屏幕看時,我們就突然聽到了fa這個音;而當我們閉上眼睛,排除了視覺的幹擾,這個音就又變回了ba。
產生這種「錯覺」的原因是,我們的聽覺受到了視覺的幹擾,當大腦收到了來自視覺的fa和來自聽覺的ba時,大腦需要對這兩種矛盾的信息作出判斷,最後,fa佔據上風,於是我們認為自己聽到的是fa這個音。當我們閉上眼睛時,只有來自聽覺的ba,所以大腦自然覺得我們聽到了ba這個音。
這個著名的實驗結論曾經轟動一時,所闡述的現象是以英國薩裡大學的心理學家Harry McGurk的名字命名的,所以叫做McGurk Effect.
這個著名實驗的結論,可以給我們學習英語帶來什麼樣的啟發呢?
聽懂英語,其實很難
我們的眼睛會欺騙我們的耳朵,當我們看美劇盯著字幕看的時候,我們是看懂了中文字幕,而不是聽懂了英語,我們所看的字幕,會反過來配合我們所聽到的英語聲音,使我們能捕捉到幾個聽到的單詞,讓我們產生聽懂了的錯覺。
比如,一個美劇裡有這句話:What is it with you and ruining my plan? (你為什麼要破壞我的計劃?)我們看懂了字幕之後,就會覺得我們聽懂了整句話,其實我們很有可能只聽懂了其中的兩三個單詞。
只要拿掉字幕,很多人就完全不知道這句話說的是什麼。因此,聽懂英語,其實很難的。想想看,要是一個人能不看字幕聽懂美劇,那他的英語還需要學嗎?
並不是聽清了才懂
我們練習英語聽力的時候,往往有一個錯誤的認知,認為只有聽清了每一個單詞的發音,才能聽懂一句話的意思。
並不是這樣的。
麥格克效應告訴我們,我們的耳朵對聲音的捕捉和把握是不可靠的,是會受到視覺的影響而產生偏差的。事實上,神經語言學家的研究表明,我們在聽別人說的每一句話的時候,儘管感覺「聽清了」。但實際上一開始我們的大腦並不能馬上「辯認」出到底聽到的是哪些詞,大腦是通過「預測」和「確認」來還原所聽到的聲音的。
比如,在英語中,can和can’t,發音聽起來並沒有什麼區別,人們之所以理解其中的區別,靠的是對說話者的語氣、神情和場景的相關判斷來預測和還原的。
也就是,我們並不能聽清楚每一個音,我們能聽懂並理解一句話,依靠的是我們對語言本身的熟悉程度。 不是聽清了才懂,而是懂了才能聽清。
要有大量的可理解聽力輸入
學習語言,並不能像學習數學一樣,被當作是一種知識來學。因為語言的本質是聲音的交流,而聲音轉瞬即逝,不可能讓人慢慢分析理解,語言的聲音交流狀態,要求交流者需要有一種一聽就懂的條件反射機制。
而這種機制,是建立在大量可理解的聽力輸入基礎上的,只有大量的重複次數的輸入,才能建立起條件反射機制。
我們對一些語音現象,比如省略、連讀等,也是這樣的,你開始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當你的大腦完全被英語「奪走」以後,想識別成另外的東西都幾乎不可能。
如果你熟悉了一個單詞和它的用法,哪怕下次遇到的只跟它在發音上有60%的相似性,你也很有可能立刻識別出來。
所以,耐心和堅持很重要,而且所聽的內容一定是要可理解的,不然輸入再多也是無效的。
練習聽力時,要避免文字的幹擾
這一點很重要,因為文字會干擾我們對聽力的判斷。很多家長在孩子剛練習英語聽力時,就迫不及待地想讓孩子認字,這樣做的結果是,孩子只會將注意力放在文字上,從而分散了對聲音的注意力。
況且,引入了文字這一因素後,對建立一聽就懂的反應機制會造成傷害。因為一聽就懂要求的是建立聲音和意義之間的直接聯繫,即一聽到聲音就知道意思。引入了文字後,建立的往往是聲音和文字之間的直接聯繫,聽到聲音,首先想到的是怎麼拼寫,再去聯想其意義。
而這,就是造成啞巴英語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