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張嶔 朝文社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
在16世紀末震驚東北亞的「萬曆朝鮮戰爭」裡,叫後世多少讀者深感不可思議的,就是戰爭發起者——日本「實際統治者」豐臣秀吉那瘋狂的戰略計劃。
豐臣秀吉的「戰略計劃」有多瘋狂?別看戰爭主要在朝鮮半島打,但「朝鮮」在豐臣秀吉眼裡,只是一個小目標。號稱「夢日而生」的他,滿懷著「三步走」的「徵服世界戰略」:第一步先滅掉朝鮮,第二步以朝鮮為跳板滅亡明朝,把北京「可供天皇御用」,他自己則要把寧波當「自留地」。然後還有第三步:揮師南下,吞併印度大陸,讓日本稱霸世界。要看這計劃,就算「滅掉大明」,也只是豐臣秀吉「人生目標」裡的一部分……
而且對這瘋狂計劃,豐臣秀吉及其「團隊」,都是信得十分認真:比如他的養子豐臣秀次,原本都自稱厭倦了戰爭,沒想到豐臣秀吉一句「只要打下北京,你就是關白(宰相)」,接著就讓這「好兒子」興奮得如打了雞血,拍胸脯表示要衝鋒陷陣。
豐臣秀吉的其他「鐵桿」們也是跟著興奮:比如加藤清正,張口就給豐臣秀吉要二十座中國縣城,龜井茲矩則是看上了浙江台州……仗還沒打,這幫人就已經商量著分中國的土地了。
那麼問題來了,豐臣秀吉一伙人,這群剛剛統一日本的「戰國精英」,會想到如此不靠譜的計劃,而且還信到如此虔誠?
首先一個原因,就是古代日本人的「世界觀」問題,16世紀的日本,早已形成了「三國世界說」,即全世界是由中國、日本、印度三個「中心國家」組成的。其他諸如朝鮮琉球呂松之流,都是圍繞「中心國家」的小國。所以先滅中國再滅印度,就等於徵服了世界。豐臣秀吉的「三步走」,就是以這「世界觀」為參考的。
那麼豐臣秀吉,真的相信自己能做得到?其實,他的自信,就是來自當時剛剛完成統一的日本,那兇悍的軍事實力。
首先是造船業,在16世紀肆虐中國東南沿海的「嘉靖大倭亂」裡,那些勾結倭寇的沿海「中國衣冠之盜」,也「慷慨」的把中國造船技術「奉送」給日本,從此倭寇的造船業突飛猛進,出現了模仿中國福船,且配備精良火器的「板屋船」與「安宅船」,甚至豐臣秀吉發動「徵服世界」戰爭前,日本水師又升級出了「鐵甲船」,艦隊規模也擴充到了七百艘戰艦,堪稱空前強大。
而更讓豐臣秀吉們充滿信心的,更有日軍當時的殺手鐧:鳥銃。
16世紀初,葡萄牙船隊造訪日本,也把當時歐洲先進的火繩槍技術帶了來。殺傷犀利的葡萄牙火繩槍,叫倭寇們看得眼珠子差點掉下來,然後就拼命跟風仿製,日本列島很快掀起了仿製火繩槍的熱潮,被稱為「鳥銃」的日本火繩槍,以學者王兆春的話說「其性能已超過了葡萄牙人製造的火繩槍」。豐臣秀吉發動戰爭時,日軍使用的火繩槍,通常長145毫米,口徑19毫米,發射12錢重的彈丸。
對於鳥銃的威力,16世紀時的明朝名將們,那也是深有體會。比如叫倭寇聞風喪膽的「戚老虎」戚繼光將軍,就十分推崇鳥銃的威力,認為這款來自日本的裝備「利能洞甲,射能命中」,威力「十倍於快搶,五倍於弓矢」。豐臣秀吉的侵朝戰爭爆發後,即將迎戰的明軍還做了個「軍事試驗」,試驗結果是:日本鳥銃在八十步的射程,能擊穿雙層棉被,五十步的射程則能擊穿四層棉被。明軍的各類防禦裝備,幾乎擋不住……
而日本多年的「戰國時代」,也讓日軍的「鳥銃戰術」爐火純青,特別是野戰時,手握犀利鳥銃的日軍往往採用「三疊陣」,冷兵器士兵與鳥銃兵輪番出擊,形成犀利殺傷,效果「飆馳電擊而前 」,攻擊力十分強大。
而比起這讓豐臣秀吉極度自信的軍事實力來,同樣讓他自信的是:被他看做「跳板」的朝鮮,簡直是一堆案板上的弱肉。
當豐臣秀吉做著「徵服世界」美夢時,作為「老鄰居」的朝鮮是個什麼樣子呢?此時的朝鮮,正是「李氏王朝」統治時期,乖乖做著大明朝的附屬國,整個朝鮮王國,上下一片文恬武嬉,帳面上的軍隊有二十三萬人,卻多是些廢物兵。朝鮮朝堂上黨爭成風,「東人黨」「西人黨」掐個不停。對身邊這磨刀霍霍的日本,更是滿臉茫然無知。這麼個「弱雞」的對手,自然也叫豐臣秀吉們的必勝信念,漲到了爆棚。
就連豐臣秀吉的「老對手」德川家康,在「侵略朝鮮」這事兒上,都和豐臣秀吉高度一致:「陸海並進,以強凌弱,速戰速決。」
而當1592年,豐臣秀吉的二十萬日軍和七百艘戰艦猛撲朝鮮時,朝鮮王國的表現,竟比日軍想像的還要「弱」:面對日本艦隊,朝鮮尚慶元道左水使元均二話不說,打都不打就把麾下一百多艘戰船鑿沉在海裡,直接廢了朝鮮海軍。朝鮮軍隊重兵把守的東萊城,一個時辰就被日軍拿下。戰爭打了不到二十天,朝鮮王京漢城淪陷,戰事持續沒一個月,朝鮮「三都守失,八道瓦解」,幾乎被日軍一線平推。
如果對照地圖,復盤歷史的話,假如日本侵朝時,作為朝鮮「宗主國」的明王朝置若罔聞,那麼毫無還手之力的朝鮮王國,淪亡只是時間問題。而當日軍侵朝的消息傳來時,明朝朝堂上主流的聲音,一度就是「不救朝鮮」。倘若朝鮮真如當時豐臣秀吉們計劃的那樣被「速戰速決」,那麼接下來必然出現的情景,就是二十萬日軍水陸並進,越過鴨綠江直撲遼東半島……
倘若這一幕真的發生,日本能不能「拿下北京」倆說,但明朝的東北邊境,必將經受一場規模空前的血戰。而這,也恰恰是豐臣秀吉「以朝鮮為跳板」的計劃。
看過這個對比,就知道1592年,一生槽點滿滿的萬曆皇帝,那「欲安中國,必守朝鮮」的判斷,著實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歷經兩次「入朝作戰」終於完勝的明軍,意義不止是拱衛了邊陲拯救了朝鮮,更打出了東亞海洋上三個世紀的和平。萬曆皇帝詔書裡那一聲「義武奮揚,跳梁者雖強必戮」,正是明朝軍隊,無可爭議的一場榮光。
參考資料:馬伯庸《帝國最後的榮耀》、拒絕暴力義輝公《日本人的「三國」觀》、顧漢松《世界五千年》、張宏傑《日本統治世界的幻夢,是自大還是自卑?》、武曉燕《明萬曆抗倭援朝戰爭初期的幾個問題》、王兆春《世界火器史》、梁曉天《倭寇戰爭全史》、鷹揚銃手《話說棉甲真的能防彈?》
原標題:《豐臣秀吉當時真的以為自己可以滅掉大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