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綠的苗,嫩嫩的葉,柔柔弱弱。每至五月,民勤大地就三三兩兩長出茴香苗。
茴香不是莊稼,無人澆水,無人施肥,自己生長。不在雜草系列,人們不去拔除,靜待慢慢長高,籽粒飽滿,然後收割回家。
我對茴香的啟蒙知識來自母親。上世紀70年代中葉,生產隊裡來了很多外地青年,多數是蘭州的。夏日傍晚,一個小夥子走進家中,要開水喝,說肚子脹,難受。母親說,喝茴香茶吧,茴香性熱,驅寒,肚子舒服。小夥子接過碗喝掉。第二天,小夥子又來喝茶,說舒服多了。連續幾天,小夥子肚子好了,說母親茴香茶燒得好。冬天回去時,母親給他包了一包。
那年春天,我開始上學。夏季,母親洗了大玻璃瓶,裝滿茴香茶,讓我帶著走學。隔著瓶子,茴香茶黃亮黃亮的,特別誘人,即使不渴,也要擰開瓶蓋喝幾口。自此,我知道了茴香茶的好處,一直喝著,喝了十多年。1986年我去武威師範上學,母親已經去世,大姐像母親一樣給我包上茴香。在師範,中午泡好,下午體育課回來,同學們搶著喝,說入胃,過癮。工作以後,掙了工資,偶爾買點茶葉,茴香茶卻未曾中斷,隔幾天就要喝幾口,一喝又是好幾天。
收拾茴香要到秋天。秋禾進家,田野空曠,地埂上、溝沿上只剩下稀稀疏疏的茴香,還在向上攀長。一棵一棵割下,鋪張報紙,布單子更好,茴香稈依次擺順,直到晾乾。揉下茴香籽,拿簸箕簸掉細灰,留下一顆一顆籽粒。茴香稈剁成小截,只待焙制。母親去世早,焙制過程沒有看到。大姐一邊炒一邊說,茴香稈和籽都能泡茶,要焙好,不能太焦,太焦了茶色變黑,不亮,影響口感。焙燒時間長短沒有定數,一切都在毫釐之間,僅憑感覺。
民勤人對茴香茶的迷戀程度我無法理解。鄰居範嫂的哥哥十幾歲外出謀生,後來定居成都,家庭殷實,名貴茶葉應有盡有,但茴香茶始終不缺。範嫂每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秋季收拾茴香,焙制,寄送。我的堂哥工作於杭州,西湖龍井就在身邊,仍舊不忘家鄉茴香茶,和範嫂一樣,每年寄送茴香是我必須去做的事。本地的民勤人,每至夏天,家家都會泡好一壺亮亮的茴香茶。縣城餐廳也全部泡有茴香茶,客人到來,不由分說,一杯茴香茶先遞至手中。茴香茶可以連續幾日不餿,這是它獨有的特性。
2009年,我到縣黨史研究室工作。其間整理民勤舊志,在《地理志·物產·藥類》中就記有茴香一條。後來讀到李玉壽先生校注的《鎮番遺事歷鑑》,雍正十三年(1735年)這樣記載:茴香,有兩種,一稱「大茴香」,有濃香味,不宜入藥,作調料甚佳;一稱「小茴香」,香味稍淡,宜入藥,不宜作調料。土人將子焙黃,用為茶葉,胃寒者飲之最宜。方知民勤人鍾情茴香,歷來已久。《本草綱目》裡說,茴香籽辛、平、無毒;主治大小便閉,鼓脹氣促。母親給蘭州青年喝茴香茶,有醫學根據。
去年7月,我到縣域最北端的東鎮陽和村駐村。東鎮屬湖區,耕作方式與縣城附近壩區不同。灌溉依靠河水,河水量少,作物種植必須選擇低耗水作物玉米、葵花、茴香等,又以茴香居多。
湖區春種遲於壩區。壩區地中見綠,湖區方才犁鏵上地。4月一到,田地裡機聲隆隆,萬頭攢動。旋地,鋪膜,點種,四五天,春種完事。4月末,地裡冒出茴香綠芽。一株露頭,其他的便爭著瘋長,幾天時間就能成氣候。茴香不同小麥,需要間苗,若不間,臨近收割會倒伏,影響產量、質量。間下的茴香小苗餵羊,人也吃。
茴香苗吃法簡單,滾水鍋裡一汆,撒點鹽,倒點醋,就是一盤上好的下飯菜。依著口味,還可加點芝麻油、芥末油、味精等,全靠自己喜好。有的小媳婦手巧,一根一根掐下茴香葉,撒上面,拌上清油,放到鍋裡蒸好,就是茴香卜拉。想上檔次,還能做成大餐。把茴香苗和著蔥、姜、蒜等一起剁碎,加上豬肉、羊肉,可做成茴香肉餃。這幾年,東鎮茴香種植面積越來越多,生活風俗也隨之刷新,大小宴席,都有茴香出現。尤其間苗期間的茴香羊肉餃子,家家吃,頓頓吃,直到小苗間完。牆裡開花牆外香。東鎮毗鄰內蒙古阿拉善左旗。在左旗,茴香羊肉餃子特別風靡。
茴香是季節食品。秋田收掉,茴香根上又一次冒出小芽,這些小芽就做成冬季的茴香鹹菜、茴香醬菜。愛時髦的媳婦們會把茴香小芽用滾水汆過,再用涼水擺過,攥成團存入冰箱。一個冬天,天天可以吃到新鮮的茴香苗,時時都有待客的稀罕菜。
花開時節,東鎮大地一片金黃,空氣中是滿滿的香。蜜蜂最為繁忙,飛來飛去採個不停。雲南、四川、河南、陝西的蜂農雲集而來,都想趁著節氣收穫一把,茴香花蜜十分搶手。
國慶節後,開始收割茴香。籽粒出售,秸稈餵羊,羊特別愛吃。吃過一個冬天,再吃過一個春夏,羊肉變性,紅色中有不太明顯的綠,還有淡淡的茴香香味。人們稱作「茴香羊肉」。羊肉性溫,大補,加上茴香滋味,既補又調,瞬間成為寶貝。東鎮茴香,民勤羊肉,在缺水的民勤東鎮成為最佳組合。餐廳飯店,沒有茴香羊肉,肯定客人稀少。外地親戚,時時索要。個別農戶加入電商,網絡銷售,既快捷,又賺錢。
喝茴香茶,吃茴香餃,品茴香肉。茴香必將貫穿我的一生,貫穿每個民勤人的一生。(邸士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