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開埠文化遺址公園建設正式啟動

2020-12-19 上遊新聞

△重慶開埠文化遺址公園效果圖

立德樂洋行,南濱路上一棟塵封多年的知名歷史建築,在歷經120多年風雨之後,終於塵埃落定,將和其他幾棟百年歷史建築一起,打造為重慶開埠文化遺址公園。結合歷史文化和現代時尚,帶領市民見證開埠時期的風雲變遷。

今(21)日,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從重慶市地產集團獲悉,重慶開埠文化遺址公園建設工作正式啟動,預計明年年底公開亮相。

△文化遺址公園效果圖

重慶開埠時期標誌性建築「變身」

一個多世紀前,川江輪船航線一開,外國商船接踵而至,洋行教堂林立,中西貿易往來密集,南濱路成為熱鬧繁華之地。1891年重慶正式開埠,留下了大量洋行、領館等老建築。位於南岸區龍門浩的立德樂洋行就是其中之一,也是當時的標誌性建築。如今,立德樂洋行已走過120多年風雨,被稱為「重慶最早洋行」。

立德樂洋行的創辦者是英國商人、冒險家立德樂。這名當時的「風雲人物」於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在南岸開辦工廠時期建了這一棟別墅,現屬重慶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整棟建築將中西建築風格的元素有機融合,既有中國傳統建築小巧玲瓏的特性,又有略顯張揚的西方建築個性,反映了建築主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是外國的洋行中極具特色的歷史建築。

據了解,重慶開埠文化遺址公園屬於重慶市2020年重大建設項目,佔地約4.47公頃,其中就有立德樂洋行等8處共17棟文物保護建築,散落在濱江、臨崖、山頂不同地帶,包括市級文物建築、優秀歷史建築、復建歷史建築。

△重慶開埠文化遺址公園效果圖

市民可參觀開埠時期珍貴文物

據項目方介紹,重慶開埠文化遺址公園包括博物館、公園、慢享街區三大版塊,將開埠歷史與現代時尚元素相結合。

其中,重慶開埠歷史博物館將以重慶開埠歷史作為脈絡,描繪出一幅重慶開埠的歷史畫卷,向年輕一代傳遞城市歷史文化故事。博物館通過講述西方列強通過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進入到中國西南腹地的歷史,對重慶乃至內陸地區的影響,客觀上加速了重慶乃至長江上遊地區的近代化進程,從而起到愛國主義教育的作用。

目前項目方正在收集重慶開埠時期曾出現過的物品、手稿、畫冊等。如19世紀英法美日銅幣、清末重慶若瑟堂外國傳教士服裝、四川商會公報、楊滄白《天隱閣文抄》手稿、1907年《入蜀三峽》影集、辛亥革命蜀中同盟會會章等珍貴文物,未來都會在開埠博物館裡看到。同時,博物館還會推出開埠歷史的文創產品,讓歷史和時尚相結合,傳遞城市歷史故事和時代精神。

△立德樂洋行局部

除了開埠博物館,重慶開埠文化遺址公園還將打造具有國際視野和時尚審美的城市公園及慢享街區,有公園互動裝置、打卡造景、臨崖秀場、夜間體驗、跨國界料理、潮玩手作、LIVE HOUSE、藝術演繹、中西文化交流沙龍等。

項目方相關負責人表示,隨著文化主題旅遊的升溫,如何挖掘重慶的歷史文化底蘊,打造有內容、有深度、有體驗、多業態的全域旅遊生態成為文旅行業迭代升級的方向。重慶開埠文化遺址公園將遵循「山水人文的看臺、愛國教育的講臺、國際交流的舞臺、開放合作的平臺」主題,傳承百年開埠歷史底蘊,探索博物館、公園、慢享街區融合發展的新可能,豐富城市文化內涵,引領「新」、「慢」生活方式。

南濱路一帶還有卜內門洋行、英國鹽務所、馬嘉禮別墅等歷史文化建築,預計未來也將以不同形態不同程度地進行保護性利用。

新聞多一點>>

立德樂是首位駕輪船過三峽的英國人

立德樂洋行是重慶開埠歷史的見證者。

1890年,中英籤訂《新訂煙臺條約續增專條》,重慶開為商埠;次年海關成立,重慶正式開埠,成為中國第一個對外貿易的內陸通商口岸。

立德樂於鹹豐九年(1859年)來到上海,遊歷上海、四川後,在湖北宜昌開設立德樂洋行,經營進出口貨物和報關業務。光緒九年(1883年),他探險川江航道800英裡航線,經40天艱苦航行,抵達重慶,成為第一批抵達重慶的歐洲人,他根據途中經歷所著的《經過揚子江三峽遊記》在西方引起轟動。

1890年,立德樂在陝西街開辦起重慶歷史上第一家洋行,名為「立德樂洋行」,主要經營豬鬢洗制、山貨加工和泊來洋貨等進出口貿易。1891年他租用民船入渝,這是第一號進口掛旗船。1896年他又在南岸馬鞍山開設「立德樂洋行」,並逐漸將主要業務轉移至此,經營四川土特產和外國舶來品。

據資料記載,立德樂也是第一個駕駛輪船通過三峽的人。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身兼船長和工程師的立德樂駕駛10噸小輪船「利川號」從宜昌出發,穿越三峽,途中歷經險灘暗礁,縴夫搶險……經過20多天航行,抵達朝天門碼頭。「利川號」也成為經長江三峽逆水到達重慶的第一艘機動船。此外,立德樂還成立了長江上遊輪船公司,定期運送貨物和運載乘客通過長江三峽地區。

光緒三十年(1904年),立德樂開辦「中英合辦煤鐵礦務有限公司」,取得江北廳50年的煤鐵開採權,成為當時家喻戶曉的風雲人物。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紀文伶 本文圖片均為項目方供圖

相關焦點

  • 「重慶最早洋行」 將變身開埠文化遺址公園
    立德樂洋行,南濱路上一棟塵封多年的知名歷史建築,在歷經120多年風雨之後,將和其他幾棟百年歷史建築一起,打造成為重慶開埠文化遺址公園,結合歷史文化和現代時尚,帶領市民見證開埠時期的風雲變遷。   昨日,記者從重慶市地產集團獲悉,重慶開埠文化遺址公園整體改造工程正式啟動,預計明年年底公開亮相。
  • 重慶一正在建設的公園,佔地4萬餘平方米,預計明年建成開放
    重慶所處的位置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隨著很多城市公園的建設,重慶市的政府也是將目光投向了很多遺址之上。小編今天為大家介紹的是重慶開埠文化遺址公園,這個公園在10月底的時候開工建設,總的佔地在4萬餘平方米,預計明年就可以建成開放,重慶開埠文化遺址公園在設計規劃上也是獨具特色,不僅融入了百年的開埠文化,還有著很多現代的元素,和很多的遺址公園比起來,這個公園會更加的現代化
  • 春秋淹城遺址公園改造提升工程啟動
    在昨天舉行的2020年「常走大運」活動啟動儀式上,春秋淹城遺址公園改造提升工程同時啟動。作為融入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國家戰略的重點項目,遺址公園將在3年內投資數億元,深入挖掘春秋文化內涵,全面打造多功能文旅商集聚區。
  • 常州市領導調研春秋淹城遺址公園改造提升項目
    常報全媒體訊 昨天,市委常委、宣傳部長陳濤到武進區調研春秋淹城遺址公園改造提升項目,現場察看春秋淹城旅遊區建設運營情況,並聽取遺址公園改造提升實施情況。春秋淹城遺址1988年被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成功創建國家5A級旅遊景區,2019年正式啟動融入國家大運河文化帶發展建設。圍繞實現大運河遺產的全民共享與永續傳承,春秋淹城遺址公園不斷強化生態文明建設、文化遺產保護和文化價值弘揚,打造國家級文化遺址公園。
  • 雄安將建設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位置在這裡!
    近日,位於容城縣南陽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來自北大、人大、文化遺產研究院等單位的專家對南陽遺址發掘工作進行現場檢查與驗收,對南陽遺址考古工作給予充分肯定。專家指出,雄安要為南陽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做好準備。
  • 常州春秋淹城遺址公園提升改造!
    11月21日,2020年「常走大運」暨春秋淹城遺址公園改造提升啟動儀式在常州春秋淹城遺址公園舉行。作為融入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國家戰略的重點項目,遺址公園的全面提升改造將以春秋文化為主體內涵,生發打造多功能文旅商集聚區。
  • 建設長城國家文化公園,進展如何?
    建設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是我國重大文化工程之一。根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2019年年底印發的《長城、大運河、長徵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以下簡稱《建設方案》),長城等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計劃用4年左右時間,到2023年底基本完成。那麼建設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的目標是什麼?為實現相關目標,國家出臺了哪些政策措施?具體到各省(市)有何進展?
  • 殷墟遺址博物館開工建設 計劃2022年年底開館
    11月23日,備受社會各界關注的殷墟遺址博物館在安陽市殷都區開工建設,這是積極推進殷墟文物保護工作的標誌性工程。殷墟自1928年開始科學發掘以來,所揭示的設施完備的都城遺址、氣勢恢宏的宮殿群、規模龐大的王陵區、高度發達的青銅器、系統成熟的古漢字,是中國古代文明的代表與象徵。
  • 「根祖同源 文化智鏈」 周口店遺址文化節啟動
    為加強科普教育,提升青少年科學素養,以厚植創新沃土、著力培養青少年的文保意識和實踐能力,增強青少年科學創新的責任感和使命感,7月28日,「根祖同源 文化智鏈」2020年周口店遺址文化節在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博物館正式啟動。
  • 日前,筆者從市長徵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獲悉,自長徵...
    日前,筆者從市長徵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獲悉,自長徵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啟動以來,我市成立工作專班,高起點規劃編制項目、高標準推進建設,目前各項工作進展順利。  遵義牢記囑託、感恩奮進,加強革命遺址遺存遺蹟保護利用,致力於打造「全國著名的紅色文化傳承基地」,展現了革命老區應有的使命擔當。
  • 河北紮實推進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
    河北是長城文化資源大省,匯聚了眾多長城精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長城文化保護傳承和長城文化旅遊發展。近年來,以舉辦省市旅遊產業發展大會為契機,大力挖掘長城文化內涵,強化長城資源保護,打造提升長城景區,完善旅遊交通等基礎設施,大力實施片區綜合開發,長城文化旅遊呈現出全新面貌。隨著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啟動和推進,河北段長城的保護修繕、文化挖掘、活化傳承等工作進入了全新的發展階段。
  • 登封將開建大周封祀壇遺址生態文化公園
    筆者5月6日從登封市文化和旅遊局了解到,為更好地保護和利用大周封祀壇遺址這一重要文物資源,登封市即將開建大周封祀壇遺址生態文化公園。大周封祀壇遺址位於河南省登封市城西萬羊崗上,壇體建於武周萬歲登封元年(696年),是女皇武則天封禪中嶽時行禪少室——祭地之禮的場所遺蹟。2006年,國務院公布大周封祀壇遺址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根據史料記載:武則天「登嵩山,封中嶽,大功告成」,此後改嵩陽縣為登封縣,改陽城縣為告成縣,取大功告成之意。
  • 傳承紅色基因 凝聚奮進偉力丨貴州高質量推進長徵國家文化公園建設
    建設長徵國家文化公園貴州重點建設區,將有助於推動貴州革命文物和文化資源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極大促進文旅深度融合,助推貴州形成紅色文旅牽頭,全線自然資源、歷史文化和民族文化資源整體聯動,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全面發展的新局面。
  • 文物保護看基層 | 走進重慶,看文物保護的新探索
    重慶是一塊英雄的土地,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全市現有不可移動革命文物423處,革命紀念館達27家。近年來,重慶致力於把革命文物保護好,利用好,把革命傳統弘揚好。以紅巖革命文物舊址為重點,統籌整合紅巖村、曾家巖、虎頭巖「紅色三巖」,紅巖文化公園首期項目建設全面啟動,完成桂園保護提升,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舊址、渣滓洞、戴公祠等紅巖革命文物舊址群保護修繕項目進度過半。
  • 甘肅涼州白塔寺薩班靈骨塔遺址啟動保護加固工程
    甘肅涼州白塔寺薩班靈骨塔遺址啟動保護加固工程 2020-11-13 18: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上海:古海岸線「岡身」串起6000年遠古文化「遺址走廊」
    它們和上海本地留存的良渚文化遺民一起,共同發展了「馬橋文化」。馬橋遺址坐落於上海閔行區馬橋鎮,大體位於上海古海岸線「岡身」文化遺址走廊的中部。  「馬橋文化既是遠古上海走出歷史低谷的起點,也是遠古上海開始向近現代國際大城市攀援上升的原點。馬橋文化開放、多元文化的融合特徵,在某種程度上成為現代上海城市精神『海納百川』的源頭。」高蒙河說。
  • 重慶南濱路法國水師兵營主體修繕已完工 明年內「復活」
    2015年12月,南岸區文管所發布消息,將對南濱路法國水師兵營啟動修繕,修舊如舊,不會讓公眾失望。2016年3月,該建築的修繕工作正式啟動。昨日,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路過這裡,無意中發現,悄然間,這棟沉睡多年的老建築,已在陽光下逐日恢復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