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喪葬習俗

2021-01-07 騰訊網

(一)傳統的喪葬習俗

1.守靈

美國的傳統葬禮多採用宗教形式,通常在教堂舉行。葬禮前,靈柩要放在教堂中由親友們輪流守靈。據學者們分析,守靈習俗是由古時人們心理上的原因所導致:一是死者親屬始終抱著死者會重新甦醒的幻想;二是他們曾在死者生前盡心竭力地加以看護,雖然這種看護現在已不需要,但他們仍不忍輕易放棄自己的責任。天長日久,守靈便成為對死者表示尊敬的一種習慣作法。

2.墓地風情

在墓地上,人們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墓地的東、南、西三面密密麻麻地排滿了墓碑。而北面墓碑卻寥寥無幾。其原因是北面通常是埋葬犯人、兇手或自殺者的地方。據稱基督教教堂的聖壇北面是宣讀福音的所在,福音的主旨是讓罪人懺悔,因此便進一步認為北面是為那些需要拯救的罪人而設置的。

3.入葬

美國埋葬死者有一定之規。傳統風俗是在死者胸前放上十字架,或把他的手交叉放在腦前,然後朝向東方埋葬,即腳在東;頭在西。據說這是早期「拜日說」的反映。

埋葬幼年死者的方式,與埋葬成年死者不同。在古羅馬時,人們把夭折的孩子埋在自家的屋簷下,認為這樣可以使孩子靈魂得到安寧。現代仍然有人按照傳統觀念把死去的幼兒或未受洗禮的孩子的屍體放在某個成年婦女的棺材裡埋葬。

美國猶太人也有一種習俗,在埋葬死者時,使他面朝以色列方向,第二年再打開墓穴重新埋葬。

印第安人埋葬死者的方法頗具特色。普通百姓死後只作簡單土葬,但部落酋長死後卻要受到格外尊崇。他們將酋長的遺體安放在廟宇中。這種廟宇的形式十分特別,下部用粗大的木樁高高撐起。四面透風,沒有牆壁,地上鋪著幾張獸皮,供看管廟宇的祭司休息。上層才用來安放遺體。凡是死去的酋長都一律放在同一廟宇中,一個埃一個。這廟宇只一面敞開,三面和房頂都用編結精緻的竹簾遮擋得嚴嚴實實。遺體旁還擺放一個雕刻得活靈活現的木偶,作為酋長的衛士。印第安人還別出心裁地發明了使遺體不腐爛的辦法。他們將死者的皮剝下,塗油曬乾.再將肉刮下,把骨頭包在皮革中,最後再包上原來的皮,經過這樣加工的遺體,看上去完好如初。

(二)現代的喪葬方式

1.購買墓穴

按美國規定,人一旦死去,包括家屬在內的任何人都不得擅自搬動死者。一般應由醫院負責與家屬事先訂購的公墓直接聯繫,儘快將遺體送至公墓。因此美國人往往在生前購妥基地,以免死後麻煩。

美國人視墓穴如同房子、車輛一樣.屬財產之一。可以留為自用,也可以買進賣出。各個公墓都設有經紀入,負責顧客挑選墓穴。公墓大小不一,大者方圓達千畝,所以經紀人要駕汽車帶顧客在基地中遍覽,介紹待售墓穴以及周圍的景色和地勢。公墓有葬棺的墓穴,葬骨灰的墓穴。也有寄存骨灰的龕。顧客可選購。有些公墓的分期付款合同規定,如買主尚未最後付清便死去,可以葬於該穴,餘款準予免付。

2.購買棺材

美國的公墓也出售棺材。有的棺材樣品間就設在公墓的辦公大樓裡。棺材有幾十種之多,材料、形狀、顏色各不相同,但都敞開蓋板,內鋪錦緞被褥,舒適豪華。其中有不鏽鋼棺材,不漏水,不通氣,不變形,至少可使用50年。有的裝有特殊記錄裝置,即使因地震挪動了埋藏位置。也能根據這特殊裝置重新找到它。還有特製的鋼棺,價值高達6000美元。

除去購買墓穴和棺材外,還要挑選墓碑。墓碑的質地和顏色有所不同,但大小一致,一律立在墓穴上首,使得全座公墓整齊劃一。

3.葬禮儀式

美國設有專門負責發放死亡證書、安排葬禮儀式的機構,公墓也有專職安排喪事的人員。

公墓裡往往蓋有教堂式的建築,但裡面並無神像,宗教儀式和非宗教儀式的葬禮都可以在這裡舉行。

宗教儀式的葬禮程序,通常包括禱告、唱讚美詩和牧師致頌辭。葬禮畢,人們便向遺體告別,然後用靈車將死者送往墓地安葬。靈車為黑色:車窗遮有黑紗。靈車在送葬隊伍的最前面,後面緊跟著死者的親屬。送葬人一律身著黑色或藍色衣服,男子打黑色領帶。送葬行列非常莊嚴,行人不得打亂送葬隊伍。

行至墓地,還有一個短小的入葬儀式。公墓一般繞穴安置幾排座椅,以備死者家屬舉哀之用。送葬親屬以同死者關係的遠近為序一一為墓穴掩土,這只是象徵性的。隨後工人侵駕駛推土機,迅速把墓穴填平,並用電夯把土壓實,再鋪上碧綠的草皮。

美國葬禮的特點是:人們只是靜靜地在靈柩旁沉思默禱,而不捶胸頓足、嚎陶痛哭;並且從始至終都保持著莊嚴肅穆的氣氛,不設宴。

4.慰問和悼念

葬禮畢.死者的賓朋通常還要和死者的家屬聚會一下,在一起吃頓飯.表示對生者的同情和慰問。與往常不同的是,這頓飯不是由主人招待,而是由客人們自帶食物。據說,猶太教在舉行葬禮時,反對任何形式的鋪張。正統的猶太教徒,在葬禮這天只請客人吃煮得很老的雞蛋和鹽。蛋同「復活節彩蛋」一樣。是復活的象徵,鹽在古老的傳統中則象徵著不朽。

悼念死者,鮮花必不可少。參加葬禮的人,要為死者獻唐菖蒲花,同時自己在胸前佩戴一朵白花,以示對死者的哀悼。每年到一定日子,人們還要去基地掃墓、獻花,以寄託自己的哀思。

5.新的趨勢

在今天的美國。死人仍然是一件需要大大破費的事情。即使最便宜的棺材價格也要500美元。此外,給死人整容要用數百美元;布置靈車也要數百美元,請葬禮主持人又要數百美元,幾項加在一起,就是一筆可觀的數目,縱使火化也不下1000美元。

(三)國葬

國葬是國家事務中的一項大事,須安排的各項事務十分龐雜。有資格舉行國葬的人往往在遺囑中對葬禮提出要求。有時,死者生前把自己的葬禮安排得非常周到具體。美國開國總統喬治·華盛頓要求把自己葬在家鄉弗農山莊。第三屆總統託馬斯·傑弗遜甚至為自己寫好了墓志銘——「美國獨立宣言、維吉尼亞宗教自由法案之起草人,維吉尼亞大學之父託馬斯·傑弗遜長眠於此。」更多的情況是死者只在生前對家屬簡單安排葬禮事宜。

美國有資格舉行國葬的人是:1.總統;2.前總統;3.當選總統(即新當選,尚未就職的總統);4.由總統特許的其他任何人。有資格舉行國葬的人並不一定有資格葬在阿林頓國家公墓或其他國家公墓。能否葬在這些公墓要根據1948年5月14日制定的法案的規定來決定。

1.國葬的準備

當一個有資格受國葬的人去世,其家屬同意舉行國葬時,總統使將批准國葬文件通知國會,由國會布置國會大廈中央大廳準備舉行國葬儀式。

作為美國總統的特命代表,國防部長將授權陸軍部部長作為他的代表,在華盛頓市進行國葬的一切準備活動。

華盛頓軍區司令負責就國葬計劃的有關事項與死者的家屬代表初步聯繫磋商。

陸軍部參謀長負責徵求總統對葬禮形式的意見;為死者親屬指定一名合適的軍官助手;與各軍種及有關部門共同擬定一份出席葬禮的貴賓名單,並發通告。

陸軍副官長負責根據死者親屬的意願擬定一份葬禮中抬柩人員名單,並負責通知貴賓、死者家屬和親友出席葬禮儀式及其他活動。

國葬前,國務院須立即向各地發出報導死亡及舉哀時間的通告電報。如果死者家屬有要求,國務院將拍發電報邀請國外領導人參加國葬活動。

國務卿應參加在大教堂和墓地舉行的一切活動。如果總統計劃為外國代表團舉行招待會,國務卿及其他政府要員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陪客。

國務院禮賓司在國葬期間的首要任務是負責外事活動並要與華盛頓軍區或其他陸軍司令部緊密配合。

國葬期間。還將組成一個特別工作組,在專用辦公室內負責接待,安排活動進程,並向參加葬禮的外國人分發一切通知。

特別工作組還須保存外國代表和要員的姓名與職務表。上述代表到達和告別時間表以及職務排列次序表。

禮賓司司長辦公室的職責是:用特別函件向所有駐華盛頓的外國使館發出外交照會,通告死亡、葬禮活動安排,發出邀請。並為他們準備一份應參加的活動計劃。

2.國葬儀式

美國的國葬儀式包括遺體安放儀式、向遺體告別儀式和葬禮儀式等程序。遺體安放儀式和向遺體告別儀式是在國會大廈中央大廳舉行;葬禮儀式則在華盛頓國家大教堂或阿林頓國家基地舉行。

總統去世的第二天中午12時以後,其遺體便安放在白宮或其他指定地點,由華盛頓軍區司令負責作出安排,準備將遺體移至國會大廈中央大廳,舉行安放儀式和向遺體告別儀式。

參加遺體安放儀式的有:教士、抬棺人、家屬、儀仗隊士兵、護送司令官、樂隊、三軍警戒線哨兵以及其他官方弔唁者。

舉行儀式的當天中午12時,送葬行列從白宮或其他指定地點乘汽車護送靈柩前往國會大廈。國葬送葬行列的組成是有嚴格次序的,走在最前面的是警方護送車.其後是:華盛頓軍區司令官護送車、特別儀仗隊汽車、抬棺者汽車、教土汽車、柩車、抬遺體者以及護旗手的汽車、家屬汽車、警車和急救車。

到達國會大廈後,三軍警戒線哨兵備就各位迎接送葬行列。隨著指揮官一聲令下。三軍警戒線哨兵和由軍人組成的護送隊一齊立正,舉槍致敬。與此同時,樂隊奏起沉重的哀樂和莊嚴的聖歌。

當第一道哀樂響起時,禮炮連續以每五秒一發的速度鳴炮致哀。接著是遺體搬運者從炮車上抬下靈柩,跟在護送靈柩的司令官、特別儀仗隊、國旗隊和教土的後面,沿國會大廈東側階梯緩緩走向中央大廳。在抬棺者之間還有榮譽拍棺人,他們走在靈柩兩側.並不真正抬棺。

遺體安放完畢後,三軍儀仗隊嚴整地守衛在周圍。人仍開始列隊定過遺體,並向遺體告別。從安放儀式結束後起,到次日上午10時30分舉行埋葬儀式止,遺體告別儀式約持續24小時。最後一個小時左右的時間用於死者親屬向死者告別。

第二天中午12時,死者遺體將從國會大度運到葬禮會場舉行葬禮儀式。儀式結束,肅穆的送葬隊伍護送著靈柩向基地走去,進行最後的入葬儀式。

相關焦點

  • 日本的喪葬習俗你知道多少?
    日本喪葬習俗始自日本的原始時代,日本歷史書籍《古事記》載「天上的年輕人亡、八晝八夜作歌舞」,反映了日本原始先民就屍歌舞的情況。人死後,不急於埋葬,先由數名婦女在屍前做載歌載舞擊杵舂米動作,然後再葬。這是日本自古以來就有「冠婚喪祭」這人生四大禮儀中的喪禮(兇禮)和祭禮。
  • 農村喪葬習俗,「孝子壓喪,金剛抬龍槓」,什麼意思?
    在農村,喪葬預示著一個人「壽終正寢」,是一個人生命中最後的一個儀式!在農村,由於受到過去封建思想的影響,很多農民信奉靈魂不死以及生死輪迴這些被現代科學驗證的謬論!在過去那個封建的農村,喪葬的習俗甚是繁縟,規矩也很多又造成很大的浪費,因此隨著近年來農村經濟文化的提升,以及移風易俗思想的深入,厚養薄葬逐步成為農村辦理喪事的規矩。很多舊社會遺留下的喪葬舊習被摒棄,今天我們就講述一下舊社會農村出殯時的習俗,以史為鑑,推進農村移風易俗精簡辦喪葬的新風!在舊社會的一些地方的農村,出殯指的就是將棺槨(舊時多土葬)抬到安葬之處,也稱為「出喪」,「出堂」。
  • 「頭七」「尾七」,喪葬傳統中的「七七」習俗從何而來?
    自古及今,都有祭奠先人的傳統,當家中有親人去世之時,按照習俗有「燒七」的習俗,喪葬習俗沿襲至今,雖各地不同,卻又都大同小異。在傳統喪葬觀念中,亡者會在「頭七」返家,家人應該於魂魄回來前,給死者魂魄預備一頓飯,之後必須迴避。最好的方法就是睡覺,睡不著也應該要躲入被窩;如果讓死者魂魄看見家人,會令他記掛,便影響他投胎再世為人。有些地方也有頭七燒「梯子」的傳統,意喻讓亡者乘梯子上天。
  • 中國古代的喪葬習俗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在墳墓上堆一個土包的?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喪葬文化一直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中國古代有多種喪葬方式,如崖葬、海葬、土葬等。其中,土葬是傳統中原王朝最常見的喪葬方式。古代中國,由於長期處於農耕文明狀態,信奉入土為安。這種習俗是什麼時候開始的?事實上,我們今天所熟悉的喪葬習俗,是經過漫長的歷史演變而來的。在原始社會,直到系統文明形成之初,才出現了所謂的王朝。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古人對喪葬問題並沒有那麼重視。那時,人們往往直接埋在土裡。沒有棺材,沒有墳墓,只是簡單地把人埋在裡面。
  • 喪葬習俗:中國古代的出殯
    在中國古代的喪葬習俗中,大礆以後,要將靈樞停放一段時間後再進行安葬,這一過程被稱之為「殯」。「周人殯於西階之上,則猶賓之也。殯取義於賓,意思是賓客。在出殯送葬的過程中,歷代以來有許多習俗,五花八門。明、清京師舊俗,出殯前,喪家要請陰陽先生將死者的生卒年月日、享年幾何、殯葬日期寫在一張白紙上,靈樞出城時交關驗證,類似於活人使用的通行證.俗稱「開殃榜」或「寫殃書」。「京師人家有喪,無論男女,必請陰陽先生至,令書殃榜,蓋為將來屍樞出城時之證也。」出殯的前一天,親友前來祭奠送葬,延僧誦經,與眾孝子守坐在樞旁,徹夜陪伴,俗謂之「伴宿」,亦稱「坐夜」。
  • 農村民間喪葬習俗有哪些?
    而土葬在農村民間的確是有很多的習俗。以我所處的隴東中部一帶的農村來說,主要有這些習俗:「後事」準備人生百歲總有一死,當人進入晚年,漸漸的體弱多病,本人也有要求,家屬便著手為其準備身後用物。最主要的,也必須在生前打算的,一是壽棺,二是壽衣。以前,壽棺都是請木匠師傅製作,一般都是楊木做的,松木的只能是有錢人家;現在,會做棺材師傅少了,基本上都是在棺材店訂做,最次是松木的,也有柏木,雕有圖案,油漆錚氣。
  • 中國對喪葬看得很重,「七七頭七五七」有依據,並不全是封建迷信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從上古到現在差不多經歷了萬年的發展,已經有了一套成熟的喪葬文化系統,但是在喪葬文化中我們發現,一般都遵循「七七」制度,這些不單單是封建迷信,不管是在玄學,科學還是文化上都有依據的。這也是中國儒家,道家和佛教文化相互融合之後產生的一種文化產物。
  • 迥異的喪葬習俗——鄂西北喪禮流程
    舊時,喪葬禮俗植根於古代靈魂不滅的觀念,認為人死後要到陰間世界去生活,因而希望已亡故的親人,在另一個世界得到幸福與安寧,並且保佑家人興旺發達,為此儘可能對治喪和送葬大操大辦,厚葬重殮,事死如事生,並求排場,民間俗稱"辦白事"。
  • 喪葬制度如何形成?古代喪葬禮儀有多繁複?從《周禮》說古代喪葬
    說起喪葬,很多人腦海中會馬上浮現出一副畫面,就是農村有人去世後,要舉辦繁複的喪葬儀式,在這些人眼裡,這是落後和愚昧的表現。黑嫂個人膽子並不大,但對於這個喪葬之事非常感興趣,每去到一個地方,總是會想要了解一下當地的喪葬制度。
  • 閒話「亡下七武海」和中國喪葬文化
    當然,這是加納那邊的特殊喪葬文化,在當地比較流行,和前幾年網上流傳的所謂墳頭蹦迪還是有區別的。在國外,由於天主教和基督信仰的盛行,不少人對於死亡是比較樂觀的,因此老外的墓碑上經常會刻著一些有趣的段子:註定會成為一個與很多貓咪同在的女人(資深鏟屎官);老子終於不用怕鬼了(哈哈,化敵為友);走開,我在睡覺呢(覺皇實錘了)。
  • 五臺喪葬儀式民情風俗
    然而,隨著地方的差異性,辦理喪葬的禮儀也各有各的辦法。北方的五臺喪葬儀式就更具有代表性。為此,本文就把這裡的喪葬民情風俗做一介紹。喪葬俗稱「白事宴」。辦喪事是人生禮儀中的最後一件大事。舊時,們囿於迷信和孝道,希望亡故的祖先在另一個世界安享極樂,特別重視死者的喪葬。喪葬儀式一般分為送終、入殮、報喪、送喪、出殯、服三、燒七、百日、周年、三周年。
  • 歷史上的喪葬制度有哪些?厚養敬葬和薄養厚葬哪個更重要!
    提到喪葬這個詞,聯想出來的就是一副悲苦的畫面。人有生死是定數,誰也逃不過輪迴,死亡是逝者的解脫,確實親人的悲痛。在親人的心中自然是希望逝者能夠安息,在世時不能好好的奉養,就希望死後能夠風光大葬。這就是延續中國幾千年的厚葬制度,那麼關於中國喪葬制度歷經了幾個階段你知道嗎?
  • 文化| 水族人民的傳承——水書習俗
    】便是水書形成、發展和傳承並以此構成與水族生活相關的習俗【水書】是一種類似甲骨文和金文的古老文字符號,被譽為象形文字的「活化石」。水族人民喪葬、祭祀、婚嫁、營建、出行、佔卜、生產,均先由水書先生從水書中查找出依據,然後嚴格按照其制約行事,並由此形成水書習俗文化的重要前提。水書習俗也是水家人生存狀態的反映。水族人崇尚鬼神,篤信鬼神,據不完全統計,水族信奉的鬼神就有七八百種之多。考察那些繁多的鬼神名號及水書條目名稱,幾乎涵蓋了世間萬物的姓名。
  • 去世要套絆腳繩,小孩學走路則要割斷絆腳繩,農村這個習俗啥意思
    今天要和大家說的這個習俗就非常深奧,很多人並不太理解為何,卻總被老一輩要求這麼做,它就是「絆腳繩」!小孩學走路要割絆腳繩在農村,很多小孩子剛學走路,還搖搖晃晃不太能站得穩的時候,家裡老人都說要「割絆腳繩」,長大後才走得快,走得穩。
  • 你知道喪葬中為什麼要「做七」嗎?
    漢族民間只有未成年者死亡,俗稱「毛頭鬼」的才隨死即葬;而凡是成人後死亡,特別是老人壽終正寢,均有擱在家中最少三日後再入殮下葬的習俗,俗稱「擱三朝」。古代喪禮,停屍僅數日,停柩則要數月之久。摘自《誕辰與喪葬習俗》
  • 新疆哈密發掘唐宋斜坡墓道墓發現口含波斯銀幣、手握開元通寶喪葬...
    考古發現墓地斜坡墓道墓多呈南北向,出土有仿東羅馬金幣、薩珊波斯銀幣、金戒指、銅耳環等器物,發現了口含薩珊波斯銀幣、手握開元通寶的喪葬習俗。這些都是東西文化交流融合的例證,顯示新疆「東大門」哈密歷史上是絲綢之路重鎮,在商貿、文化等領域佔有重要地位。拉甫卻克墓地位於新疆哈密市伊州區五堡鎮博斯坦村,共有62座墓葬散布在白楊河中遊東岸臺地上。
  • 紙錢紛飛喪葬俗,厚葬風俗為何不衰?臨終禮儀的程序又有哪些?
    世界上所有的民族在喪葬上都有各自的民俗習慣。中國的喪葬習俗各地大同小異,從中反映出儒道、佛三種宗教的影響。厚葬風俗盛行,不僅官紳富商的喪事辦得十分隆重,就連平民小戶人家也不惜採取借貸、典賣家產的辦法大辦喪事。
  • 江蘇省沛縣喪葬禮俗,這篇文章說透了
    喪葬,主要指老人的喪葬,千百年來,都是農村家庭最重大的事件。在任何一個「出老殯」的靈棚前,你都可以看到一幅高懸的匾額,上書三個大字:當大事。這正是所有人認真操持喪事的根本指導思想。這三個字原本出自儒家經典著作《孟子》,原句為「養生不足以當大事,送死則可以當大事也。」由此可見沛地的喪葬文化具有多麼悠久的歷史傳統。
  • 農村人去世時穿壽衣,老祖宗留下民間習俗,現在年輕人還知道嗎?
    在我國農村人去世之後的喪葬習俗非常的講究,老祖宗留下了很多的規矩,比如說在人去世的時候要穿壽衣,那麼各地在老人去世時穿壽衣有什麼講究呢?現在年輕人還知道嗎?下面我來說說我們當地的傳統喪葬習俗。